跳香,又叫“降香”,亦叫“明香大会”。是泸溪、古丈、吉首、沅陵交界地区苗族人民隆重的传统节日。

跳香于金秋十月野菊花盛开时节举行,通常为十五日至十六日两天,也有连跳半个月的。跳香是一个极其隆重和热闹的祭祀活动,一般以村寨为单位进行,也有几寨合办的,还有以溪水为限,从头至尾跳完溪水两岸所有村寨才尽兴而散的,这就不是一两天的事了。

跳香,一般在“跳香殿”举行。跳香殿亦叫“丰登殿”“顺梁屋”,规模宏大的叫“太”。跳香前,各家各户凑集钱米做“香糍粑”“香豆腐”。香糍粑的用料是糯米和粟米,黄白两色,象征金银。糍粑除了做成圆形外,还做成狗、牛、羊、蛇、龟的形状。家家户户采摘一束束野菊花(美其名曰“跳香花”)挂于门口,说是可以避邪禳灾。姑娘们还将野菊花插于两鬓,俊俏憨厚,平添几分山野之风。

跳香主祭之神是傩公(盘瓠)、傩母(辛女),次为三百六十神(统称“五谷神”)。活动内容有铺坛、发牒、开殿门、请神、封五谷罐、跳八封舞、发童子、娱神等场。主持祭祀活动的核心人物是“闹沙”(即老司)。

跳香开始前,平常欢悦、热腾的村寨,一时间里显得异样的寂静而肃穆,人们虔诚而专注地等待三声铁炮和三声牛角号的鸣响——老司到来的信号。

震响的铁炮、悠长的牛角号骤然响起,老司进村了,村里一片欢腾。

跳香是在晚上进行。时逢月半,明月高悬,银亮的光泽,映着跳香殿里摇曳的烛光灯影,缭绕的烟雾,映着殿外红红的篝火,映着神色虔诚而又掩不住内心欢悦的山民。

老司开坛请神,以沙喑的腔调吟毕咒语,在众人同声吆喝应和声中,跳香拉开了序幕。

跳香舞展现的是老司的功夫。老司身穿法衣,一手执绺巾,一手转司刀,边跳边诵咒语。祭祀仪式结束后,将装有五谷的“回阳罐”埋于土中,来年春天启罐,视五谷霉变情况预测丰歉,祈求五谷丰登。

当天跳香要闹到深夜。殿里的活动,几乎全是老司一人的“戏”,群众性的舞蹈娱乐则在殿外场坝上。

第二天清晨,头人敲响锣鼓,村民们又来到跳香殿前,用大石块支起大铁锅,把供桌上的香豆腐切成块,放在沸腾的开水里煮。煮香豆腐的水只放盐不放油,因为三百六十神吃斋,整个活动的食物也是斋的。当然,煮豆腐的铁锅不止1口,场面大的是12口,以确保所有来客都能吃饱香豆腐。

吃香豆腐,别有一番情趣。吃时,不能站不能坐,只能蹲着吃。且不用筷子夹,只能用单根香脚、细竹枝或芭茅秆戳穿后挑起来吃,还不能自挑自吃,须互相喂送对方吃。此时的场面热闹极了:有打锣鼓的,有敲木盆边边的,说笑的,唱歌的,劝吃的,统统混杂在一起,真个是不分彼此,平等相处。然而,更热闹的活动是在晚上。随着篝火燃起来,锣鼓敲起来,唢呐吹起来之后,男女老少便聚拢来跳起了热烈欢快的跳香舞。民众的跳香舞,可不需要老司的功夫,其动作简单、拙朴,舞蹈语汇直接明了,所表现的是先民们狩猎、春播、夏锄、秋收、冬藏等劳作过程和生活内容。

跳香活动,在老司送神仪式中结束。

来源:《湘西民族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