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弱冠。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2、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3、不惑之年。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4、及笄。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5、桃李年华。20岁女子的代称。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

代指青年的雅称 代指青年有哪些雅称

1、弱冠。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2、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3、不惑之年。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4、及笄。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5、桃李年华。20岁女子的代称。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

代指青年的雅称(青年的别称和雅称)

1、代指青年的雅称。

2、青年的别称和雅称。

3、对青年的雅称。

4、青年人的雅称。

5、代指少年的雅称。

6、青年的别称是什么。

1.古时代指青年男子的雅称有:舞勺之年、志学、舞象之年、弱冠、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等。

2.古代对青年女子的雅称有:金钗之年、豆蔻年华、及笄、碧玉年华、破瓜之年、桃李年华、花信年华、标梅之年等。

古汉语中对青年的称呼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幼学之年.10岁 舞勺之年.13岁 志学之年.15岁(单髻.及髻.抓髻.)而立.壮室之年.30岁强仕之年.春秋鼎盛.40岁 艾老.服官政.50岁杖乡之年.耆年.60岁 杖国之年.致仕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 齯齿.鲐背.冻梨.黄发.90岁

破瓜之年.瓜字初分.碧玉年华.女子16岁风信之年.花信之年.24岁

古代青年才俊的雅称是什么?

古代对人才的雅称有雄才、将才、栋梁、鸿儒、谋士等。

雄才:指那些有雄心壮志的人。

将才:指在军事谋划上很有能力的人。

栋梁:指将来能为国出力的人。

鸿儒:指那些学富五车,通贯古今的人。

谋士:指很能出谋划策的人。

千里马:以好马喻才子,也指未被赏识、怀才不遇的人。

古代学子雅称

1、学子

早在春秋时期,学生就是被称作为“学子”了,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那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就体现出来了,在《诗经·郑风·子衿》中郑玄注曰:“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学子而俱在学校之中。”

2、弟子

对于老师来说,学生其实就是弟子,在《论语·雍也》中的“弟子孰为好学”这一句就能够体现这一点。

3、学童

顾名思义,学童就是指代的一些年纪小、年幼的学生,在《汉书·艺文志》中的一句:“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是能够体现到这一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