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学,不如物“出自《三字经》第199段。”物“指的是”动物“,整句话的意思是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真的是连小动物都不如。

人不学不如物中的物指的是什么

人不学不如物

求学近二十年,毕业进入企业,工作恰好也满二十年。人至中年,自觉学识、经验足以应付日常工作、生活所需,无需在学习上投入多少精力,事实上也未遇到过特别难解未解之结。照此算计,将来亦当顺此套路混至隐退,进而颐养天年都应该不是难事。

不过,近日参加由国资委组织的央企班组长网络培训课程之后,这种颓废的想法遭到了重重的一击。

培训课程十七门之多。本来准备等到复习资料下来,突击一下,混个合格。却未曾想要有学习记录,方能过关。被逼之下,匆忙开课恶补。

不学不知道,一学收获还真不少。随着课程的深入,对自己越发生起鄙视之意:不曾想到在班组管理当中竟蕴藏着浩瀚的学问,也有诸多的高人在孜孜研究,成果大大出乎想象,进而越发觉得对自己混迹了近二十载的行当竟然如此地无知!所以应将好好地鄙视自己一番。

俗语有言:活到老,学到老。《三字经》云:人不学,不如物。而今在这些流传千年的古老字句跟前,对照近期所学内容,反究多年原地踏步之深层次原因,好像隐约能寻得一些端倪,虽然难以确切厘清,但却真的要汗颜,再如目前这般混将下去的话,也就真的不如物了。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的意思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的意思是:蚕能吐丝结茧,供人织成丝帛;蜂能酿蜜给人食用。人生在世,倘若不用功学习,荒废了功课,没有本领无以回报社会,那就连小小的昆虫也不如啊!

拓展:

这句话出自《三字经》。《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启示:人类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掌握前人留下来的知识,并以此来开拓更深、更广泛的知识领域,不断地改善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动物的活动不过是一种本能的表现,是无法与人类有意识的活动相比的。

三字经中:“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风酿蜜。人不学,不如物。”的语释是什么

太守夜:狗的职责是夜里守护家院。

鸡司晨:大公鸡的职责是清晨报晓来唤醒沉睡的人们。

苟不学:如果人不学习(苟:如果的意思。)。

曷为人:怎么能够来尽人的职责呢?也就是:不会有尽做人职责的能力!(曷:怎么的意思。)

蚕吐丝:蚕的能力是吐丝。

蜂酿蜜:蜜蜂的能力是酿蜜。

人不学:如果人不学习技能。

不如物:就连动物都不如了!

人通过学习技能来尽职尽责,才是人类所应有的品德,否则无论是在技能上,还是在品德上就都不如动物了。土话叫:“连畜生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