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谈出世和入世:“出世”——遁入空门、清心寡欲、万世皆空;“入世”——步入烦世、宣扬佛法、弘扬文化。

出世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杂念,舍弃身外之物,物我两忘,身外无我,我亦非我,无我无常,出世的终极目标在于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脱。

小乘佛法认为,人性本恶,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悟”,通过离开罪恶的尘世进行修行才可以祛除恶根,成就善果,这是一种悲观消极的态度。大乘佛法认为,人性本善,只是世间充满苦难,迷失

人不入世,谈何出世?含义?

佛家谈出世入世:“出世”——遁入空门、清心寡欲、万世皆空;“入世”——步入烦世、宣扬佛法、弘扬文化。小乘佛法讲求出世,出世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杂念,舍弃身外之物,物我两忘,身外无我,我亦非我,无我无常,出世的终极目标在于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脱。与小乘佛法相反,大乘佛法讲求入世,通过入世修行,教化大众以求正果。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这主要是由于二者在人性是善是恶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所导致的,小乘佛法认为,人性本恶,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悟”,通过离开罪恶的尘世进行修行才可以祛除恶根,成就善果,这是一种悲观消极的态度。大乘佛法认为,人性本善,只是世间充满苦难,迷失了众生的本性,可以通过渡化,劝人行善,让众生摆脱苦难,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陧磐成正果。所谓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代表了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可以说,出世在渡己,入世在渡人。

从未入世,谈何出世?

思来想去,极为可笑,一直都想保持出世的态度面对众人,而今喟然长叹。我从未入世,谈何出世?一直给自己冠上入世未深的光环,殊不知从未入世。

经常想书看多了,自然而然懂得许多需要经过很多年才会明了的道理,潜意识会让自己避免那些同龄人会面临的所不必要的伤害。然而,避免的也只是部分,该经历的仍然要经历,只是入世经历的心态不同罢了。

看书的好处在于,在遇到很多事情的时候,脑思维不会顾虑你难不难过,它会直接让你下意识用逻辑思维判断你的处境状态,然后你自己在心里会揣度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以及所涉及的人物心理动态。

然后你会从这件事中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别人为什么 如此对待你,你会找出原因,你不会大吼大叫,你不会抱怨别人,你会一点点明晰自己的定位,找出自己的性格特点,打磨自己性格中的弱点。

一点点处于入世状态,慢慢理解到只有入世到一定程度,掌握好人与人之间的界限,然后出世,这才真正的出世。

如今让我感受最深的不是涉世未深茫然状态,而是慢慢知道家人朋友重复告诉的一些话,是真的。

很奇怪,这一段时间经历伤害算计,恶意中伤,为了从我身上赚取优越感而不停地打击我的一系列行为。我并没有很难过,可能记住了汪老爸和我说的 ,不要对任何人,任何事抱有期望,因为你不会知道下一秒 会发生什么,每个人都有一颗柔软脆弱的心,得保护它。

我对于遇到的所有事 都抱有这种心态,不知道为什么这句话对我有极大的治愈效果。

说一点点都不难受,是骗人的,可是,对于刚刚入世的我,残酷一点有什么不好呢?不会那么疼痛,反而可以让我能在最快的时间里去看社会,不是冷眼旁观,而是温情入世。年龄渐长,总不能仍旧心智不变吧?

我不能再像年少的时候,总是刻意将自己隔离起来,排斥外界,一个人呆在房间抱着一堆书,没事和爷爷谈论书中的世界。

那一隔离将近十年,整个青少年时期。记得哥哥和我说,人不能获得孤单,总是独来独往,一个人不好,不能原地踏步。

我只能说我心神意领。还好我没那么容易受伤天生钝力感十足,你捅我一刀都走了,我还在想你怎么走了呢?我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否则我不会活到现在,还如此没心没肺活的挺好。看事情严重程度而已,所以啊,还好我不是那种龇牙必报之人。

因为我知道相由心生,毕竟以后的岁月,我是什么样的人,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容颜骗不了任何人。想温情入世,想有一张温情的脸慢慢老去,

然而,等真正入世的时候,才知道世事维艰,得不停的告诉自己内心要强大,要学着自己一步一步入世,咬着牙去面对变化莫测的社会,反正都是如此。自己安抚自己,慢慢来。

入世和出世

入世与出世是从古至今都在讨论的话题。然而什么是入世和出世呢?

1、出世:

古代一种对世俗之事不关注的思想。“世”则指凡尘俗世。

例如:“佛家以人世为俗世,故称脱离人世束缚为出世。”

2、入世

指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

例如:“其气浩然,常留天地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

所谓入世容易,出世难。入世只需行动以及智慧,出世却需要精神上的高度淡泊名利,归隐山林。

我比较喜欢出世,因为出世中的人们可以无忧无虑(也比较长寿),淡泊名利这一关不好过。但是通常一些出世后的人,他们的身心会放松。我为什么喜欢出世呢?
1.出世可以不用关注世俗之间的琐事。这样就可以真正意义上的去做自己。出世后的人们,他们往往会比较休闲。这样的生活是十分美好的。也是我向往。

2.出世还有一个意思是超脱人世。这样的境界应该是人类的最高境界吧。所以说我比较喜欢出世。就如老子庄周一样。大家都听过庄周梦蝶的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这首文言文的意思是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我是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这里面充满想象力和思考的深度。往往有进入到了人生三大终极问题:1.我是谁2.我从哪里来?3.我要到哪里去?

所以我认为往往出世后的人们,他们会进行一些思考。这种思考通常是入世的人所做不到的,这种思考也是有深度的。就在这种深度思考中一步一步地悟出事情的真谛。所以我喜欢出世。

“出世”和“入世”分别是什么意思?

1、出世表示一个人不再关心人类生活中大家都追求的功名、权位、财富等,出世的人希望超脱世人的生活,更多在精神上的追求

2、入世表示一个人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出世:

古代一种对世俗之事不关注的思想。“世”则指凡尘俗世。

例句:”佛教徒以人世为俗世,故称脱离人世束缚为出世。“

4、入世:

指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

例句:“其气浩然,常留天地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

5、总而言之,"出""入"就是离去和进来的意思,而“世”则指凡尘俗世。

扩展资料:

一、"出世"引证详解

①晋 王嘉 《拾遗记·蓬莱山》:“有大螺,名躶步……明王出世,则浮于海际焉。”

②宋 陈师道 《谢寇十一惠端砚》诗:“诸天散花百神喜,知有圣人当出世。”

二、"出世"引证详解

刘向 《九叹·惜贤》:“妄周容而入世兮,内距闭而不开。” 柳亚子 《自题磨剑室诗词后》诗:“但觉高歌动鬼神,不妨入世任妍媸。” 鲁迅 《华盖集·青年必读书》:“ 中国 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出世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入世

关于‘出世,入世’怎么理解?

出世,区别于避世,出世是一个人精神超脱,不再受世事所扰,乃大自在
入世,是长期远离红尘的得道之人(不过原来就联系红尘,根本没出世自然谈不上入世)重新感受红尘,体验人生百态,贪痴嗔怒

入世和出世的区别

区别:

1、人生追求不同:

出世表示一个人不再关心人类生活中大家都追求的功名、权位、财富等,出世的人希望超脱世人的生活,更多在精神上的追求。

入世则相反,表示一个人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2、价值观不同:

因价值观不同导致有出世入世之说,儒家认为人立身处世的基础在社会,主要精力应放在构建人类社会秩序上,道家立身处世的基础是自然界,他的目标是构建合谐的自然秩序,归根揭底还在于二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不同造成的。

3、人生态度不同:

入世,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恩怨、情欲、得失、利害、关系、成败、对错等做为行事待人的基本准则。

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

扩展资料:

出世、入世的佛学价值观:

佛法真理,本不可说,出世入世,亦是假名。姑方便说,都归一心。究竟何心是出世,何心是入世?当知真心为出世,妄心为入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是空,入世是有。出世是法身,入世是报身。出世是真,入世是妄,然真妄丕一,离开入世,亦无出世。故六祖云离世无菩提。这种道理,要用心参究,才知道我佛慈悲应世之大事因缘。

初学佛者,只谈出世,不谈入世。而昧於佛法者,一味入世,不知出世。如此皆落边际。何以故?世法即佛法,离妄无真,离真无妄。而且佛法真实道理,入世就是出世,出世就是入世。故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又云:“如如不动。”当知出世入世,乃是体用不二之理。出世为体,入世为用,离体无用,离用无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入世

百度百科出世

古人所说的“出世”和“入世”怎么理解呢?

出世与入世最初来源于儒家跟道家两派的学说观念,儒家提倡积极入世,帮助世人,贡献社会;而道家则提倡隐居山林,譬如老子的“老死不相往来”。
后来,这种观念被引申到了其它人身上,代表着不同的两种人生观,入世是积极向上的融入社会的人生观世界观,出世则是消极的逃避社会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的桃花源。
心得解脱就是出世,心不得解脱就是入世。如果心得解脱,无论在哪里做什么事情都是出世,所以如果能够同时发起度化众生的菩提心,那么就是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情了。所以说一般人因为心不得解脱,实际上是无法有出世的心的。如果想达到这个境界,那么还是要关注自身的修行,否则很可能还是用入世的心做入世的好事。当然即便如此,多做好事还是值得赞叹鼓励的,只要有心于佛法这种好事也会为日后能够心得解脱,真正的出世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