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两高一优是指高产、优质、高效。
土壤是农业的根基,保持土壤良好的水份与养分,对于农业来说至关重要。农业作物的种类配置及时间安排,对土壤的养分又起到一定的反作用。农业的发展,还可控制土壤侵蚀。农业要视土壤金属元素与养分含量多少,水份与受阳光照射程度等,科学配置作物。一年可以种几茬作物,每茬作物种什么,可以不衰竭土地养分,达到均衡。
两高一优农业战略是什么
所谓“两高一优”是指高产、优质、高效.
土壤是农业的根基,保持土壤良好的水份与养分,对于农业来说至关重要。农业作物的种类配置及时间安排,对土壤的养分又起到一定的反作用。农业的发展,还可控制土壤侵蚀。
农业要视土壤金属元素与养分含量多少,水份与受阳光照射程度等,科学配置作物。一年可以种几茬作物,每茬作物种什么,可以不衰竭土地养分,达到均衡。
我国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是
我国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是发展科技和教育。
根本出路是发展科技和教育。 农业的根本途径是走两高一优之路,建立现代农业制度。农业的根本途径是走两高一优之路,建立现代农业制度。现代农业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
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升。
1、中国的粮食问题和主要的解决途径
⑴中国存在的粮食问题:粮食生产是我国种植业的主体,在整个农业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粮食是我国人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近13亿人,粮食需求量大;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刚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减少到18亿亩的警戒线;而且自然灾害频繁。所以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⑵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途径:①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②要实施科学种田,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③在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发展“两高一优”农业。④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七大农产品产区中,主要位于湿润地区的有几个
(1)七大粮食主产区中,全都位于北方地区的有3个即黄淮海平原主产区、东北平原主产区、汾渭平原主产区;位于西北地区的是甘肃、新疆主产区和河套灌溉渠;全都位于湿润地区的有2个即长江流域主产区和华南主产区。
(2)黄淮海平原主产区的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东北平原主产区的农作物一年一熟,该地形区主要位于中温带;华南主产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甘肃、新疆主产区主要分布于地势较低,水源充足的平原、河谷和绿洲地区。
(3)面对我国农业生产的严峻形势,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两高一优”即优质、高效、高产农业
粮食作物种质资源在作物遗传育种上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粮食作物种质资源在中国作物遗传育种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并在世界范围的“绿色革命”中,我国独立地利用不同矮秆基因资源,与世界平行地开展了这场“绿色革命”,并且背负着用占世界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人口的重负,达到了与世界同等水平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奇迹,这其中我国的粮食作物种质资源起到了独特的关键性的作用。
20世纪后半叶,我国50年育种工作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50年代的前、中期,为地方品种良种评选和推广早期育成品种时期,改变了农业生产上品种多、乱、杂的现象,使我国粮食单产增加10%~20%,加上耕地面积的扩大使我国粮食总产到50年代末接近了2000亿kg;第二阶段为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主要是以矮秆、高产为主要目标的品种培育和推广;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主要是杂交稻的育成和推广及以高产、抗病为主要目标的品种培育和推广;第二、第三两个阶段正好是世界上的“绿色革命”时期,我国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粮食总产从1958年的1977亿kg提高1984年的4073亿kg,人均粮食占有率也从299kg提高到390kg;第四阶段是从80年代中至20世纪末,作物育种和品种推广是以“两高一优”(高产、高抗和优质)为主要目标,使我国粮食总产再上一个大台阶,突破了5000亿kg大关,从而也使我国从总体上步入小康水平,实现了粮食供给基本平衡,丰年有余。
在我国以地方品种评选为主的第一阶段,主要是以评选出的优良地方品种取代了多而乱的一般地方品种,加上早期育成和引进品种的推广,实现我国主要作物的第一次品种更新换代,以水稻南特号、胜利籼为代表的一批品种取代了南方的原有大部分品种(林世成,1991),而小麦则以蚰子麦、蚂蚱麦及碧蚂1号、南大2419为代表的一批品种取代了原有北方麦区的大部分品种(金善宝,1983)。
在我国以矮化育种为主的第二阶段中,我国采用了与世界各国际农业研究机构不同的矮秆种质资源,独立开展了“绿色革命”的工作。例如,小麦上我国采用的是源自赤小麦、带有Rht8、Rht9矮秆基因、来自意大利的中农28、矮立多、南大2419、阿夫、阿勃、欧柔(此品种来自智利、有意大利小麦的血统)的种质而开展的(金善宝,1983),而位于墨西哥的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则利用源自达摩小麦(又称不倒翁)带有Rht1、Rht2的农林10号的种质进行的;又如水稻,我国利用的为来自矮脚南特、矮子占为矮源(林世成,1991),而位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则以源自中国的低脚乌尖为矮源的。另一方面,在这一阶段开展的育种中,优异种质的开发利用为此阶段的育种成就起到关键性作用,在南方稻区起到关键作用的有以南特号、矮仔占、胜利籼三大主要亲源为代表的17个骨干亲本(林世成,1991),而在北方麦区起到关键作用的有14个骨干亲本,其中地方品种5个、育成品种4个、引进品种5个(金善宝,1983)。
在我国以杂交稻为代表的第三个育种阶段中,我国籼型杂交稻的不育系的细胞质源大部分来自野败型野生稻,细胞核源主要来自矮子占、南特号、胜利籼;对应的保持系其亲源关系基本来自两大矮源种的衍生品种,即矮仔占和矮脚南特;而相应恢复系的原始亲本主要是低脚乌尖、CPSL017、Cina(林世成,1991)。在我国的北方麦区杂交育种中,除了原有的14个骨干亲本外,用多亲本广聚合法创制了繁六、矮孟牛。这两个创制的新种质起到了公认的效果和作用,均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可见其贡献之大。
在以“两高一优”综合目标为主的第四个育种阶段(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乃至世界主要国家的新品种选育工作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粮食作物产量徘徊不前,品质和抗性也少有突破性进展。究其原因,主要是亲本材料遗传基础狭窄。例如育成的小麦品种数百个,其亲本大都离不开14个骨干亲本。更有甚者,20世纪80年代生产上使用的小麦品种70%~80%都有IB/IR附加/易位系的血统(金善宝,1996)。据统计,1995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在13.3万hm2以上的单交种有24个,其中21个分别利用了9个自交系(吴景锋,1998)。目前,我国杂交水稻占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而杂交水稻的不育系大部分为野败系统,恢复系大部分有IR品种的血统。
为什么说"三农"问题是解决农村的根本问题
1: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仍在扩大的势头仍然没有得到遏制,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任务艰巨。“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较快的增长,每年实际增速比“十五”期间高出3个百分点,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遏制。
3: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依然较大,且减贫难度更大。按照新的贫困标准,我国2009年贫困人口还有3597万人,但按照联合国设定的贫困线,约还有1.5亿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地理位置偏远的地区,是扶贫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4: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依然较大,且减贫难度更大。按照新的贫困标准,我国2009年贫困人口还有3597万人,但按照联合国设定的贫困线,约还有1.5亿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地理位置偏远的地区,是扶贫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重要性:
1 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提供的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农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产品是社会其他生产部门存在和扩大的重要基础。
2 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我国社会发展到今天,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依然占多数,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 这是由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决定的。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
4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
5 是确保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6 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7 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8 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9 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支持农村建设。
一、必要性
①是农业的地位和重要性决定的。
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村生产力落后。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进程中,农村面临的任务比城市要艰巨得多。
③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立足点。农村人口最多,市场潜力最大。我们要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
④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只有在广大农村形成和谐安定、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二、措施
①要走“两高一优”、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道路,这是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
②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
③要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④要积极引导农村中出现的新现象——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问题,以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以利于农业科技和先进农用设备的应用和推广,从而更加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⑤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⑥要转换经营机制,面向市场组织农业生产。农民应当成为价值规律的自觉运用者,市场调节的受益人,不应被动地被“指挥”。
⑦要大力推广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做新时代的新农民。
⑧农村可把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发展专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队,解决农村中从事非农工作,而又不想荒弃农田、果林者的后顾之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