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萧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在中国、南美洲、欧洲、非洲古代都有发现,用若干长短不同的木管或竹管连接起来,直接用口吹,每个管发出一个音,通过连续吹不同的管展现旋律。

古希腊神话中牧神潘经常表现为吹奏排萧的形象,因此称这种乐器为“潘笛”。中国古代的排萧共有两排,每个音有两个同样长短的管子,排列顺序为低-高-低,因此如同两个翅膀、或燕子的尾巴,所以也被称为“凤尾萧”。历代的管数和长度均不相同,自清代方按律编管。

在古代乐器八音分类中,排箫被列为竹类乐器。它是把长短不等的竹管排成一列,用绳子、竹蓖片编起来或用木框镶起来。如果竹管长短一致,则在管中采取堵腊(深浅不同)而得到高低有别的乐音。故排箫有无底、封底两种,分别叫作“洞箫”和“底箫”。从最初的3管籥起,管数有10、13、16、20、21,直到最多的24管,每管只发一音。

笛萧在古代的诗中一般是怎样的出现

从原始时期的舞阳贾湖骨笛到浙江河姆渡的骨哨、从战国时期的“篪”到汉魏时期的“横吹”,中国笛子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到了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刘长卿的《听弹琴》这样写道:“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这首诗的背景正是唐朝当时发生的音乐变革。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燕乐”成为一代新声。白居易《废琴》:“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也说明了这一点。除了琵琶外,笛子也在社会中广为流传。中国笛子的形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得到进一步的改革,其音色有了进一步的改进,笛子演奏已经遍及社会上各个阶层。“虢国潜行韩国随,宜春深院映花枝。金舆远幸无人见,偷把邠王小管吹。” 张祜的这首《邠王小管》写的就是他曾目睹的一段逸事: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由于偷吹邠王玉笛而被逐出宫,可见笛子在唐朝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辽国两百多年历史上出了十八位萧姓皇后,他们不怕外戚干政吗?

 

辽国是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而契丹族原本是没有姓氏的,耶律阿保机统一北方后建立起幅员辽阔的辽国。那么辽国历史上究竟为什么有这么多萧姓皇后呢,他们不怕出现外戚干政这种现象吗?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外戚干政,君王的外戚,即妻妾或母亲那边的亲戚因君王年幼或昏庸无能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


《辽史后妃传》中有着如下的描述“太祖称帝,尊祖母曰太皇太后,嫔曰皇后,……后族唯乙室、拨里室,而任其国事。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拨里室比萧相国,遂为萧氏”。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可以看出,辽国皇后都是出自乙室、拨里室,他们功劳可与开国丞相萧何相比,所以改为萧姓。他们的婚姻习俗是氏族外通婚,所以一直保持通婚的便是乙室与拨里室,萧氏与耶律氏是辽国的两大贵族。


辽国朝廷内的大部分为官的大臣都是耶律氏或萧氏,辽朝的皇室内族之间经常联姻,而大多萧氏嫁给了耶律氏。朝内部的大多将领、官员都是从皇族内族之间选举任用的,不存在外戚干政这一说法。耶律阿保机为契丹族,所以他非常注重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他利用藩汉分治的做法,让辽国的契丹族和汉族相互融合不断发展,有效的缩短了契丹族和汉族之间融合的磨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