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这是很好的问题!菩萨的功德是怎么修来的?说法,只能是简单说些佛理。

1、佛法如海!只有自己亲身学佛修佛,才能够真正地、逐渐地……明白领悟。修佛次第。

修佛修道,不仅仅是功德;修佛次第五十二阶次,都须得修智慧 功德。成佛则是福慧双修。

佛说:“六波罗蜜,四无量心,总摄一切菩萨道行。”布施、戒律、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慈、悲、喜、舍,具足十事,一切菩萨道的无上法门即在其中!

2、菩萨道是大乘行者由发心修行到成佛中间的漫长路程,由于除自修自渡外,渡众生是重要的工作,要完成这种艰困的工作,就必须要有动机,它是渡生的动力,这就是慈悲心(在佛教中以大慈弥勒菩萨与大悲观世音菩萨为代表);要有目标,就是宏伟的愿望(以大愿地藏菩萨为代表);要有渡生的大智慧,好的工具与方法(以大智文殊菩萨为代表);要有永恒不断的渡生行为(以大行普贤菩萨为代表);最后要有大精进心去完成(以大势至菩萨为代表)。具有上面这五种条件,菩萨道才能顺利地走下去。

3、修菩萨道。

(1) 发渡生大愿:首先是须受菩萨戒。渡生是一种有相的行为,是一种‘事业’,要成就大业,就要有大目标大愿望,现今所知伟大的佛菩萨们,在开始修行时(即因地时)都有伟大的宏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这些大愿在经过漫长岁月的考验(也是一种极强大的定力)及付诸实行,才使他们达成所愿而终成为宇宙中名号响亮的佛菩萨。这个与问题,直接相关:菩萨的功德是怎么修来的。

(2) 发四无量心:这是菩萨‘渡生时所持的心’。菩萨渡生时要有无量的慈、悲、喜、舍四种心。简单的说,慈就是给众生快乐;悲是去除众生的痛苦;喜是欢喜赞叹他人的成就或快乐(其反面就是嫉妒,见不得他人好)进而参与其事;舍是以怨亲平等心将一切舍与众生。要达到‘无量’的层次就要完全去除‘有我’之心,一般我们所发的慈悲喜舍心是有限量、有范围、有我的,由‘自性’而出的慈悲喜舍才是真正无量,一般人只要能做到‘近似无量’就可以了。

(3 )修六波罗密:指的是六种积功德、种福田、渡彼岸、得解脱的方法。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详细以下描述。

(4) 修四摄法:菩萨教化众生的‘手段’。大乘菩萨道修行者为能接近众生,使众生易受其教化,就要有一些渡生的手段,这就是四摄法,即要修习布施、爱语、利行与同事四种方法。布施的范围很广泛,这里所说的布施是偏重于‘惠施’,也就是施给众生一些恩惠的布施,如给他们急需的财物;爱语是讲一些众生爱听的话,较顺众生的话;利行是做一些有利大家的事;而同事是与众生立于同一个立场讲话或做事。当然为方便引导众生,这些手段有时可能有违戒律(在表面上),但只要是以慈悲心出发还是可以的,如有时说一些‘善意的谎言’之类。

4、菩萨修行。学佛人|如何修行菩萨道?《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云:

“修菩萨道者,先以方便,调伏诸根。何谓方便?谓六波罗蜜,四无量心。”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许多学佛朋友都曾发菩提心,修菩萨业。然而六根难调,耽于六欲七情,故智慧难成,不得解脱。如何修行菩萨道呢?《未曾有因缘经》中佛讲得很清楚:修六波罗蜜,习四无量心,便是调服六根的方便法门。那到底什么是“六波罗蜜,四无量心”?具体我们该如何做?

六波罗蜜,指的是六种积功德、种福田、渡彼岸、得解脱的方法。

第一行布施,“破悭贪心,无遗惜故。”布施不仅要求你去帮助他人,积德行善,更是让你不再贪念、执着世间繁华,破除那颗贪执之心。

第二持戒律,佛涅槃前曾有遗训:“如来灭度之后,当以经法与戒律为师。”戒律不一定就是苦行素食,守善心,不造恶业就是佛的根本戒律。

第三堪忍辱,“遭逢恶事心能堪忍不怀报”。许多人常称:“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事实上,不争尤其是不顺心时能忍辱才是佛所乐见的。

第四能精进,学如逆水行舟,修行道业也是如此。唯精进之心方能让你乘风破浪,济渡苦海。

第五习禅定,“收摄其心,不起邪念。”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想要在菩萨道上先行一步,禅定便是最好的法门。

第六曰般若,修习般若智慧,破除无明烦恼。佛说:“六波罗蜜方便之力,能调服诸根。”

除六波罗蜜,复有四心,能调服六根。何谓为四?一曰慈心,二曰悲心,三曰喜心,四曰舍心。那么,在佛眼里,何谓慈?何谓悲?何谓喜?何谓舍?

云何行慈?佛说:“见苦厄人,当起慈心。为作救护,皆令得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便是慈心。勿让慈心蒙尘,日行一善,便是在修行菩萨之道。

何谓为悲?悲不是可怜、怜悯。若见众生因无明而造生死业,在五道中轮回受苦时,“当勤精进,修习智慧,速成佛道。得佛道已,当以智慧光明。照除众生无明黑闇。”免除众生所有苦难。众生有罪,我当代受。这才是菩萨之悲!

何谓喜?若见世人修行善业,当劝助随喜。去帮助他,去鼓舞他。现在许多学佛人喜欢说“随喜赞叹”,看到好的、善的德行,自己也跟着欢喜,并去赞颂他,肯定他。这是对的!但佛菩萨的“喜”不只是拍手掌,点个赞,更是“劝助随喜”。遇到有需要的人,去帮助他,这更值得欢喜。

何谓舍?“凡所施为,一切功德,行恩于人。不望现报,不望生报,不望后报。是名为舍。”舍,不是说你下决心学佛就要把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财富扔掉、烧掉,或者把你的钱全送给我,否则你就是有挂碍,心不净。舍是一种心态,“不望现报,不望生报,不望后报。”施恩于人,不图回报,甚至不图积攒功德。这就是舍!

鹿野苑

佛说:“六波罗蜜,四无量心,总摄一切菩萨道行。”布施、戒律、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慈、悲、喜、舍,具足十事,一切菩萨道的无上法门即在其中!

5、菩萨道的最高境界。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行愿是菩萨道的最高境界,大乘菩萨行者都应修习并效法去实行。这十大行愿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与普皆回向。这十件事之前三项,都强调礼敬供养三世诸佛,菩萨道行者供养诸佛的重要性在禅宗的重要经典楞伽经上有提及,意思是说菩萨在长时期的行道中若不得佛力加持,则会被外魔(指天魔)与内魔(指内心烦恼)所破坏!而可能退转而坠于凡夫、外道或小乘之流,这一点对真有修行的人应该是可以认同的。供养礼敬诸佛要发自内心,由内而外,由潜意识到意识皆起恭敬供养之心。

这不是一句口号‘以心香供养’就可办到的,这是多生累世恭敬供养诸佛的结果,也是有大福报的修行者才可办到。得到诸佛加持的人,在修行上会顺利很多,甚至可以“快速”成就,尤其在“相法”上的成就更快,这对只重"修慧"而福报不足的修行者而言是不可思议也不会相信的。

南无文殊菩萨,是谁?

文殊菩萨,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满祖室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妙乐、法王子。又称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萨。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为释迦牟尼佛之胁士。即文殊驾狮子侍如来之左侧,普贤乘白象侍右侧。若以此二胁士表法,文殊师利显智、慧、证,普贤显理、定、行,共诠本尊如来理智、定慧、行证之完备圆满。文殊、普贤共为一切菩萨之上首,常助成宣扬如来之化导摄益。其道场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因他出生时,家里出现十大吉祥瑞兆。(一)天降甘露,(二)地涌七珍,(三)仓变金粟,(四)庭生莲花,(五)光明满室,(六)鸡生凤子,(七)马产祥麟,(八)牛生白犊,(九)猪诞龙豚,(十)六牙象现。西元前六世纪,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婆罗门族姓中,父名梵德,从母右胁而生,身紫金色,堕地能言,如童天子,有七宝盖,随复其上,文殊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与佛相同。在《华严经入法界品》,弥勒菩萨对善财说:‘文殊大愿,非余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之所能有。其行广大,其愿无边,出生一切菩萨功德,无有休息。常为无量诸佛之母,常为无量菩萨之师,教化成就一切众生,名称普闻十方世界。在大乘佛教里,文殊是诸菩萨上首,常与普贤侍佛左右,所有的佛弟子,都把文殊当成智慧的化身,如说般若为诸佛之母,文殊为七佛之师。常见的文殊像,顶有五髻,表示五智无上无得之相。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左手执莲花。花中安放《般若经》一部,表示般若一尘不染,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触,触之即烧。右手执宝剑,表示大智,能断一切无明烦恼,喻金刚宝剑,能斩群魔。或坐莲花台,表示清净,或乘狮子或孔雀,表示威猛。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中,始自华严,终于涅盘,凡是大乘法会,皆有文殊参加。在辅助释迦牟尼佛,宣传大乘佛教思想,文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是文殊菩萨还是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
区分的方式主要看法器,脸部造型通常一模一样,代表佛佛相通,佛佛相同;身着打扮也是一模一样的,都是戴宝冠,披天人璎珞衣。
文殊菩萨像,通常左手执持莲花,右手持宝剑;
普贤菩萨像,通常右手持如意,左手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