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好我是黄梅人,随口说几句:黄冈人性格方面聪明勤劳,比较节俭,不太大气。说到生活习惯,可能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会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我感觉黄冈人在作息时间方面应普遍属于早睡早起类,饮食方面可能喜好偏辣一点的,但对辣的喜好程度比不上湖南、四川那边。
黄梅人的姓氏很多啊,百家姓里有的大多都有。随便举几个有名一点的,岳:据说是岳飞的第五子流落此地传下后人;梅:据说是梅姓的起源地。闻, 文天祥殉国难其后隐居此地,改为闻。

黄梅剧的简介100字左右

黄梅剧(huangmeiju Huangmei opera popular in Anhui Province)是安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吸收民间茶歌、渔歌、樵歌等花腔小调而发展成熟,旋律轻快优美。代表剧目有《天仙配》《徽州女人》。因主要曲调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而得名,也叫“黄梅调”。

湖北黄梅姓梅氏是谁的

湖北黄梅县梅氏源流
一、姓氏起源
梅姓起源有二。一为子姓,一为姒姓。
子姓:商殷王太丁封其弟于梅,伯爵,是为梅姓之始,故地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梅伯为商末忠臣,因多次直谏为纣王醢(剁成肉酱)。周武王灭商纣,封梅伯玄孙于湖北黄梅,号曰忠侯,子孙以国为氏。春秋时梅国东迁梅城,故地在今安徽亳州南。吴越之战时,梅人又南迁梅里,故地在今江苏无锡,成为吴国一邑,历今三千年。
姒姓,春秋时越王勾践之后封于梅里,以邑名更姓梅氏,后散居沅湘,历今二千四百余年。
此外,襄阳梅姓为南蛮大姓。贵州贵阳府开州梅氏土司始于唐朝,西北地区北狄奚酋长也属梅姓。清初满洲八旗纷纷改用汉姓,梅佳氏、梅勒氏改梅姓,蒙古梅日根哈拉氏、俄勒斯特氏亦改为汉姓梅氏。
二、家族迁徙
早期的梅姓,主要活跃于现在河南的汝南一带,周朝时,梅伯玄孙受封于黄梅。西汉末年,便己逐步播迁到现在的安徽寿县一带,梅福即寿县人。宋朝,安徽宣城梅尧臣,有诗名。
迁梅梅氏,始居黄梅山,周敬王时,旱灾连年,山上难以居住,梅姓南迁至白花坂、蔡山梅城、柴林咀(梅太六)、新开柴垏、孔垄东垏等水源充足之地生存。汉朝桂僧来梅,向梅氏父老讨一牛皮之地在蔡山东凹修庙,公元446年,支遁卓锡蔡山寺(又名江心寺)并向居于梅家城塘湾坂梅姓化缘,重修江心寺、摘星楼。公元559年,陈武帝永定三年,北齐入寇,鲁悉达(胡三省注:鲁悉达驻新蔡城)其部将梅天养引齐兵入城,梅天养兵驻新蔡城,鲁悉达率麾下数千济江自归。宋理宗端平三年,授梅法章椽,知州张大可见元兵攻城,弃城宵遁,被宋理宗处以极刑,政事由梅法章执行,此时梅法章年过六旬,上奏告老还乡,憩居蔡山丝茅坦,法章祖留下十大户:为太三户,居聂福俊梅城,杉木乡梅山村、小池镇、龙感湖,计1500人;太六户,居梅太六村、四房墩村、梅勿二村、梅学堂村、高士墩村、外港湖、黄泥塘、一号洲,计14608人;正发户,春时公后裔,居孔垄镇公口村梅东湖、长湖垏、梅坝角、梅坝湾,计5350人;伯焕户,梅太六村、孔垄七里村、梅坝里,计1300人;均江廷鳌户,蔡山梅学堂一半梅氏、项桥村港岸上、新开沙坝计4360人;福四、福三、福九三户,孔东汤大村、梅坝一带,计6588人,蔡山沙湾坝脚下、刘王细墩582人。自明永乐年间柏青公四子荣四公,从安徽宣城迁至封廓洲,居住孔垄镇梅垏村、殷垸村、德化村、郭湖村,人口16800人;新开郁再户,宋建中辛已年(1101)君卿公,字石湖,从江西龙腹潭迁至黄梅白花畈,后由绍西、绍南二公迁到蔡山梅城,开二公于1300年迁至新开梅圈,现人口17500多人,分布于大细垏、扁担垏、柴子湖、上五房、梅沙坝、梅新垏,人口17500人;段窑觉九公,元延祐六年(1319)梅姓由江西迁往此处,居住梅花屋村、梅祠堂、梅中湾村,人口2000余人。梅姓于康熙元年(1662)由蕲春迁至白花畈,迁居大河龟山梅家塝、梅河、梅嘴、荷叶塘、徐墩、义丰村、濯港枫树岭村,后裔人口约3000余人,全县梅姓总人口7万余人(未含梅氏女性)。
三、谱牒概述
元皇庆二年(1313)首修,元至大三年(1390)二修,明万历十四年(1586)三修,明崇祯五年(1632)四修,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五修,清嘉庆十九年(1813)六修,道光二十四年(1846)七修,同治八年(1868)八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九修,民国二年(1913)十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十一修,公元1989年十二修,公元2009年十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