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代,大师辈出。
那是个充满启蒙创新、星光璀璨的时代,也是个风雨如晦、个体命运交织著家国恩怨、飘零如叶的时代,那个时代留给後人无穷尽的想像,遂成绝响。
一九二五年二月,在校长曹云祥主持下,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筹备处成立。此前,因提倡白话文而暴得大名的胡适建议曹校长采用宋元书院的导师制,并吸取外国大学研究生院以学术论文为专题研究法来办研究院,曹校长深以为然。在胡适的建议下,曹校长首先聘请清华出身、美国哈佛大学学成归国的一代名士、年仅三十二岁的吴宓(字雨僧)主持研究院筹备处事宜,并让吴聘请足以堪当学术重任的导师来校任教。未久,在学界声名显赫的王国维、梁启超与在国外的赵元任、陈寅恪相继被聘为教授。——这就是当年令天下学界为之震动,被後世广为流传并影响深远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教授”或“四大导师”。
之後,再无大师。
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师,蔡元培、傅斯年、陶孟和、陈寅恪、李济、董作宾、梁思永、梁思成、林徽因、吴金鼎、胡适等,这些中研院的大师们在乱离之世,万里流亡,辗转於途,在本书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大师们为学术的自由和进步所付出的辛勤汗水与不懈努力。本书也披露了不为外人所知的内幕,历史进程中的人事纠葛、学术争端,湮没日久的是非恩怨,作者深入历史的角落,检视文献,以当代独特视角调查分析,以鲜活的形象再度凸现。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这一代知识分子之间的恩怨情仇和家国命运,为何如此令人唏嘘感叹?如烟往事,其实沉重不堪。历史上从无此种场景,以後也不会再现!在喧嚣而浮躁的年代里,让我们一起感念大师们的学术人格、体验他们的泪笑人生。面对前辈大师风范,我们在敬仰感念的同时,也对他们各自的坎坷命运与悲壮人生,生出几分浩叹。
为什么近代我国影响力大的文豪都出在民国?
原文时代不同,民国时代,大师辈出。那是个充满启蒙创新、星光璀璨的时代,也是个风雨如晦、个体命运交织著家国恩怨、飘零如叶的时代,那个时代留给後人无穷尽的想像,遂成绝响。
具体如下:
华民国时期,人们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从来不曾停歇,以此为宗旨的思潮和运动接连不断。率先举起这两面大旗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以后,追求科学、民主的思潮和运动继续得到发展。科学方面,影响较大的有科学派、唯物史观派反击玄学派的“科玄论战”。
30年代初至抗战以前“科学救国论”指导下的“科学化运动”;同时期左翼人士从事的“新社会科学”运动。民主方面,有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运动;胡适、罗隆基发动的资产阶级“人权运动”;抗战后期全国范围内掀起的民主建国运动等等。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左翼文化人还曾发起一场新启蒙运动,以继承五四和超越五四自任,再次将民主与科学作为启蒙的目标,显示出文化思想运动发展的螺旋式上升。
不仅抗战时期,甚至抗战以后,都仍然能够看到此一运动的余波。对民主与科学的崇尚,成为民国文化的时代之魂。这一时期,文化各个领域的发展中,都无不渗透着民主化与科学化的精神追求。教育方面,此期教育改革最具权威性的指导原则,就是杜威所宣传的平民主义(或称民主主义)教育。
它强调接受教育权的平等,注意培养人的个性和独立人格,重视实验精神,对推进中国现代教育的形成,其功甚伟。文学艺术方面,也始终贯穿着对民主与科学精神的炽热追求。从五四时期起,白话文开始代替文言文,揭露和鞭挞封建蒙昧主义成为中国文艺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
鲁迅的《呐喊》、《阿Q正传》和《祥林嫂》,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都是将此一主题与白话文的形式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此类作品,文学史界名之曰“启蒙主题文学”。另外,30年代兴起的大众语运动,延安时期崛起的“工农兵文艺”,也都是崇尚民主精神的直接产物。新闻出版方面,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同样强烈而执着。
近代中国有名的诗人,文豪
中国近代四大文豪 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郭沫若(1892一1978)。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