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长河高士奇怎么当官的

1、《天下长河》高士奇当官之路先是投靠了索额图,背地里又为明珠做事,终于获得觐见皇帝的机会。

2、高士奇家境贫寒,却是个恃才傲物之人,虽然有才华,却无处施展,为了当官,高士奇先后投靠索额图和明珠。

3、之后,高士奇见到了康熙并提出了七条有用的建议,康熙对他的才华大为赞赏,就这样,高士奇一日七迁,做到了御前行走。

天下长河高士奇为什么叫高相

《天下长河》高士奇叫高相是因为他一日七迁升到了御前行走,进入南书房,虽然官职不高,但是在皇帝面前他有话语权。

高士奇为啥叫高相

高士奇叫高相是由于担任内阁中书,南书房大臣。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高士奇是天下长河中的角色,在剧中高士奇是内阁中书,南书房大臣,高相是朝中百官对他的尊称。剧中高士奇一日七迁,从一介布衣,摇身一变成了自由在南书房行走的皇帝近臣,这样的升迁速度前所未有。

《天下长河》里高士奇在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高士奇(1645年~1704年),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樟树乡高家村(今慈溪匡堰镇高家村)人,后入籍钱塘(今浙江杭州)。

清代官员、史学家。

早年家贫。

高士奇是清朝康熙皇帝的近臣,一生效忠于康熙帝,同时也是一位在文史哲诸方面都有贡献的学者。他平生学识渊博,能诗文,擅书法,精考证,善鉴赏,所藏书画甚富。著有《左传纪事本末》《春秋地名考略》《清吟堂全集》《江村销夏录》《扈从西巡日录》《经进文稿》《天禄识余》《随辇集》《北墅抱瓮录》《左传国语辑注》等。

顺治二年(1645年),高士奇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樟树乡高家村(今慈溪匡堰镇高家村),祖上于北宋 “ 靖康之变” 时,自汴京(河南开封)南迁而至浙江慈溪。

顺治十八年(1661年)入籍钱塘(浙江杭州),补杭州府学生员。

康熙三年(1664年),高士奇随父高古生北上游学京师。因父不久亡故,所以他以卖文以贴补生活。新岁为人作春帖子,自为句书之。康熙八年(1669年)进入太学,得以初次见到康熙帝,康熙帝非常喜欢他的理学文章,亲自赐他会试资格,半个月之内高士奇二试都是第一,记名翰林院供奉。高士奇从此踏上仕途之路。

康熙十年(1671年)进入国子监,试后留翰林院办事,供奉内廷,为康熙帝所器重。

康熙十一年(1672年),康熙帝东巡,高士奇随驾。

康熙十四年(1675年),高士奇被授为为詹事府录事。

康熙十六年(1677年),高士奇被授为为中书舍人,入值内廷,康熙帝赐御书“忠孝”。

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帝设置南书房来掌管票拟谕旨,以加强皇权。高士奇奉旨入南书房,康熙帝亲赐“忠孝之家”印玺一方。赐居大内“苑西”。

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开博学鸿词科。高士奇中博学鸿词科。

康熙十九年(1680年),授高士奇为额外翰林院侍讲。很快又授为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迁移为右庶子。官任詹事府少詹事。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收复台湾,山河一统。高士奇被授为执事日讲官起居注。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南巡,赴曲阜孔庙祭孔,高士奇被迁移为右春坊右庶子,又转为左春坊左庶子。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并且随驾南巡。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高士奇被授为统制总裁,政治典训副总裁。这几年是高士奇最辛苦的日子,每夜总劳作到二、三更,他夫人在家备具酒食坐待,偶话直庐事,则以清勤相勉。当进讲《周易》时,高士奇深夜回到家中后,把第二天所讲的内容探索了然,才敢入寝,而其夫人总相陪伴,不管寒暑都是这样。这时期,康熙外巡,高士奇总相伴,先后巡访松亭、塞北、盛京、乌拉、浙江等地。高士奇写下了这样的诗:“塞北松亭载笔频,江南山左扈时巡,旨甘不缺慈帏奉,内顾无忧赖尔身。”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与康熙的“载笔频”,同时也对他夫人的歉意,“内顾无忧赖尔身”。

但高士奇毕竟以康熙为重,当南巡江南,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康熙夜读到三更,高士奇说:“皇上过劳,应该爱惜身体啊。”康熙回答说:“朕自五岁开始读书;坚持夜读直到今日,仍旧乐此不疲!”足见君臣之亲。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再次南巡,拜谒明孝陵。高士奇随驾南巡。赐号“竹窗”,康熙帝御书“竹窗”二字赐予他。十月,高士奇辞官归田,定居平湖。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高士奇在籍赋闲。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高士奇第一次在籍赋闲。康熙于四月十六日赐高士奇手敕一道:“朕少年最不喜参,尔所素知。只为前大病,后赖此药复元气。所以,使人到长白山觅得八九寸长五六两重者十余根,上好者数斤,念尔江湖远隔,苦楚频躬,想是未必当年气相也。故赐南方所无蜜饯人参一瓶,上好人参一斤,土木参二斤。尔当宽心自养,不必多虑。”七月,赐高士奇御扇一把,上有御制诗一首:“故人已久别三年,寄语封书白日边;多病相邻应有意,呤诗每念白云篇。”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清廷设馆纂修《明史》,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高士奇奉召二度进京,官复原职,仍入住大内。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噶尔丹二次南犯。高士奇在职修书。

康熙三十五年(1697年),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高士奇随驾征噶尔丹。

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御驾亲征噶尔丹。高士奇以养母乞归,特授詹事府詹事,寻擢礼部侍郎,以母老未赴。可是,康熙对亲政后自认的并非两榜出身的老师高士奇,却总是那么情意绵绵,念念不忘,充满着真挚的关爱呵护,是史所罕见的。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高士奇第二次在籍赋闲。赐御制诗一首:“廿年载笔近螭头,心慕江湖难再留;忽忆当时论左国,依稀又是十三秋。”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三月,康熙赐高士奇“忠孝节义”的御篇一幅。同年, 康熙第四次南巡。 高士奇在杭州西溪高庄接驾。康熙御书“竹窗”相赐。

康熙四十年(1701年),康熙赐高士奇联一对,上御书:“忠为表,孝为里;言有物,行有恒。”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擢升高士奇为礼部侍郎,高士奇以母老为由未上京赴任。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第五次南巡,高士奇奉召赴淮安接驾,随康熙巡视江南。南巡后,高士奇又随驾入京。第三次居寓于大内直庐。二月后回平,六月三十日在籍病故。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正月,康熙谕祭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高士奇一道。遣浙江等处承先布政使加三级郎廷极为代天御祭的钦差。康熙亲制悼词,并御书悼联:“勉学承先志,存诚报国思。”赐谥号文恪。

天下长河高士奇是清官吗还是坏人

《天下长河》高士奇是清官,不是坏人。

他八面玲珑,擅长审时度势,在每件事情上都会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原则。高士奇是个看重名声的人,金钱对他来说并不重要,只要是他看不惯的,都会主动出击。

对康熙忠心耿耿,他甚至还有胆量弹劾皇上,历史上高士奇官至正一品,很显然康熙是非常看重他的能力的。

《天下长河》赏析

《天下长河》集中展现了靳辅、陈潢等人为治河而矢志不渝的故事,向大众传递古代治河理念,并将相关历史细节植入其中,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讲述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和经久不息的奋斗精神,不断强化大众的文化自信。

同时,这部电视剧以康熙年间作为时间坐标,不为帝王将相立传,也不专注宫廷权谋和后宫争斗,而是着力挖掘天下为公的中华民族精神,彰显“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观,有着鲜明的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