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应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邀请,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李尚福16日至19日对俄罗斯进行正式访问。这是李尚福今年3月履新以来的首次外访,凸显出中俄两军之间高度的战略互信。中俄两军关系持续保持高位运行,是两国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题中之义,也为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稳定增加了砝码。



李尚福访问俄罗斯

这是堂堂正正、光明正大的出访。然而,一些西方媒体却好像被踩了尾巴,急着给中俄之间的常规交往找出些“非常规信号”,有的非要从中解读出所谓“重塑世界秩序、削弱美国影响力”,甚至有些还炒作所谓中国“向俄罗斯提供武器”的可能。这些说法如果不是出于政治恶意,那么它们就是很不专业的外行话。迷信霸权主义与零和博弈,只会让自己看待世界其他国家正常交往时也戴着同样的“有色眼镜”,看谁都像看自己。

众所周知,军事外交是国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时候也是观察大国关系的“晴雨表”。两国关系好,两军关系就好;两军关系好,两国关系会更好。中国防长就任后的首次访问,在传统上一直选择重要大国作为访问对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和美国都多次成为中国防长的首访目的地。2013年和2018年,以及今年,中国防长就任后都选择俄罗斯作为首访对象,这也见证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提升。中俄互为最大的邻国,从维护同邻国的安全互信、政治互信以及维持与邻国的正常关系出发,两国的国防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的背景下,一些欧洲人很关注中俄互动会传出哪些信号,将如何影响局势走向,这种关切可以理解。但还有一些声音却像特洛伊木马一样藏在其中,伺机而出。它们先声夺人地给中国扣上莫须有的帽子,试图在这个过程中将并非当事方的中国变成责任方。说白了,这是夹杂在西方焦虑情绪中的对华抹黑,它会随时随地找借口冒出来。



中俄国旗 资料图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没有义务反复“自证清白”,也没有任何人有权力逼我们这么做。中俄关系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我们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都秉持着这样的原则。中国在国际上从来不搞选边站队、拉一派打一派的做法,自然也不可能因为外部胁迫而减少、降级与其他伙伴之间的合作。3月22日发布的中俄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指出,中俄双方将定期组织海上、空中联合巡航和联演联训,加强包括现有双边机制下两军各项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军事互信。这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将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安全贡献力量。

就乌克兰危机而言,中国的立场从一开始就十分鲜明,那就是我们坚持劝和促谈而不是拱火浇油。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这一公正立场得到包括当事方、多个相关方在内的赞赏和理解,国际社会也越来越期待中国在劝和促谈上发挥更大的建设性作用。美西方一些媒体和政客,与其一看到中俄交流合作就挖空心思借机炒作,不如在地区与全球安全问题上多些反思,想想谁是俄乌冲突的始作俑者和最大推手。

中俄两国在军事上高度互信,紧密协作,这对地区和平稳定至关重要。在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不断加剧的背景下,稳步向前的中俄关系将有助于两国在重大问题上及时交换意见、协调立场,也是当前维持全球战略平衡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把中俄关系巩固好、发展好,这既是中国的正当权利,也是大国的责任所在。

延伸阅读:

中国防长李尚福首访俄罗斯 俄媒:证明两国关系的稳固性

应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的邀请,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李尚福上将4月16日开始对俄罗斯进行履新后的首次正式访问。俄罗斯国防部称:“这是他自2023年3月被任命为中国国防部长以来的首次外访。访问期间,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将军计划与中国国防部长举行会谈。双方将讨论双边国防合作的现状和前景,以及当前的全球和地区安全问题。”



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

14日,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谭克非大校发布的信息显示,访问期间,李尚福部长将与俄军队领导人举行会谈,参访俄军事院校。谭克非表示,近年来,在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下,中俄两军关系持续保持高位运行,战略沟通、联合演训、务实合作等取得新进展,为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充实战略内涵。

对于李尚福履新后的首次出访为何选在俄罗斯,一位匿名军事专家16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军事外交是国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国关系好,两军关系就好;两军关系好,两国关系会更好,李尚福上将应邀访问俄罗斯期间,两国防长将具体落实中俄两国元首在国际安全形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等方面达成的重要共识,进一步加强中俄两军的友好关系。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问题专家卓华16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中俄两国同是在国际和地区安全事务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两军本就保持有密切的常态化交流合作。“中国防长上任后首访俄罗斯,既是深化军事互信、充实两国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内涵的应有之义,也是就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及时交换意见、协调立场,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贡献力量的必然要求。”

2018年,时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魏凤和履新后的首访也选择了俄罗斯,对此,时任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任国强表示,魏凤和此访是落实两国领导人关于发展两军关系重要共识的具体举措,有助于深化两军务实合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方愿与俄方共同努力,不断推动两军关系向前发展,为维护两国的共同利益、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俄罗斯tsargrad电视台称,中国国防部长对俄罗斯的访问表明,两国领导人之间达成的协议需要尽快履行。“中国国防部长李尚福对俄罗斯的访问证明了两国关系的稳固性。”俄罗斯“今日政治”网援引俄军事专家的话称,双方将讨论两国军队进一步加强合作和安全问题。中国军事专家宋忠平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俄之间将会在多个领域开展军方的交流,包括在军事技术上的合作;在军事演练和演习方面,也会开展广泛的技术合作和业务交流。

3月22日发布的中俄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写道,中俄双方将定期组织海上、空中联合巡航和联演联训,加强包括现有双边机制下两军各项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军事互信。

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

1、袁隆平

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

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

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邓稼先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邓稼先不仅注重科技实验,还格外注重对科学理论的及时梳理和总结。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

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

3、侯德榜

1921年10月,侯德榜回国任永利碱业公司总工程师,任务是要创建中国第一家制碱工厂。当时制碱通用的方法是用苏尔维制碱法生产。

由于外国人封锁制碱技术,侯德榜只能自己摸索。经过不断地研究、试验、探索,在克服了种种困难之后,侯德榜终于探索出了苏尔维制碱法的奥秘。1924年8月13日中国第一家制碱厂正式投产。

4、李四光

1948年,李四光接受国际地质学会的邀请,来到英国出席第18届大会。在大会上,他发表了自己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新华夏海的诞生》动摇了传统的地质学理论,轰动了欧洲。大会结束后,他夫妇俩来到英国南部养病。然而,他们的心却时刻挂念着动荡的祖国。

他参加中国留英学生总会年会,发表演说:“我虽然60岁了,身体一直不好,但我一定要回祖国去,把自己的余生贡献给新中国!”随后,他办理了回国的签证,预订了船票。

国民党驻英大使馆秘书找到李四光夫妇,掏出一张5千美金的支票说:“请你向全世界发表一个公开声明,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拒绝政协给你的全国委员的任命。

否则,将你扣留在国外!”李四光夫妇严厉斥责道:“难道我们归国之心能用金钱来收买吗?我们要回国,不要你们的美金!”1950年4月,几经周折,李四光夫妇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5、钱学森

作为一名在美国搞了十几年空气动力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的科学家,钱学森受到了中国国防和军事部门的高度重视。陈赓向国防部长彭德怀汇报钱学森参观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事之后,彭德怀希望尽快见到钱学森,亲自征询他关于中国如何搞导弹的具体意见。

钱学森尚未回到北京,彭德怀就几次给科学院打电话,询问钱学森回来没有。1955年12月下旬,钱学森从东北回到北京,彭德怀虽患病住院,仍然召集钱学森去见面。26日下午,在朱兆祥的陪同下,钱学森来到北京医院高干病房会见了国防部长彭德怀,陈赓陪同在旁。

彭德怀元帅的谈话直截了当,没有寒暄,没有客套。他说:“钱先生,我是个军人,今天找你来,想谈谈打仗的问题。我们不想打人家,但若人家打过来,我们也要有还手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