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赋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

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3、课税范围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

4、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5、从价课税的税赋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赋不容易转嫁。

税赋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

结合实际,分析税收归宿

税负归宿(Incidence Tax)亦称“税收归宿”、“赋税归宿”、“课税归宿”。它是税收负担的最后归着点。即是税收负担运动的最后归着环节,表明全部税收负担最后是由谁来承担的。国家对纳税人课税,其税负的运动结果有三种情况:一是纳税人将所缴纳的税款,通过转嫁使税负最终落在负税人身上;二是税负无法转嫁而由纳税人自己承担;三是转嫁一部分,纳税人自己承担一部分。不管出现何种情形,税负总是要由一定的人来承担,归着于一定的人身上。

税负归宿有经济归宿与法律归宿之分。税负由税法上规定的纳税人负担称为税的法律归宿,税负不由纳税人负担而由其他人负担称为税的经济归宿。从法律上的归宿过渡到经济上的归宿,可能只要一次转嫁就能完成,也可能要经多次转嫁才能完成。特殊情况是,法律上的归宿即是经济上的归宿,在这种情况下,税负转嫁则没有发生。因此,税的法律归宿始终只有一个,而经济归宿则可能是一个、两个甚至更多。税收究竟是谁负担的问题,看起来似乎简单,其实不然。现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假设:税法规定对销售酒类征税,卖者每出售一瓶酒要纳1元的税,在不征税时,每瓶酒的售价是4元,就此例来看,1元的税由谁来付钱?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售价仍是4元,那么不管买者是谁,这时,l元的税由卖者来负担。 (2)由于征税的缘故,卖者把售价提高到5元,这时,l元的税由买者负担。 (3)售价提高到45元,这时买卖双方都负担了一部分税,买者负担05元,卖者负担O5元。 即使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税负是在运动着的,总是要由纳税人或其他人来负担。 从上面卖酒的例子来看,税的法律归宿总是卖者,而经济归宿在情况(l)下为卖者,在情况(2)下为买者,在情况(3)下则为卖者和买者共同充当。税负归宿亦有直接归宿和间接归宿之分。前者指税负无法转嫁,由纳税人自己负担的情形;后者指税负发生转嫁,由他人负担的情形。 税负归宿是税收分配和再分配的结果。

433税务专硕参考书目是什么

税收按税负能否转嫁如何分类

税收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价内税和价外税。

税收负担转嫁,简称“税负转嫁”。指税收负担从纳税人那里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换句话说,税收负担转嫁是指纳税人把自己缴纳的税收转移给别人负担的过程。

税收负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税负转嫁包括税负转移和最终归宿两个部分。

狭义的税负转嫁仅指纳税人把税收负担转移给负税人的过程。

我国目前税收分类的基本方法是按什么分的,A按收缴纳形式B税负能否转嫁C计量标准

我国目前税收分类的基本方法是按征税对象分的。

A按收缴纳形式

B税负能否转嫁

C计量标准

D征税对象

以税负是否能够转嫁为标准,税收可分为

可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直接税如企业所得税,由企业自己承担,间接税如增值税消费税,税收负担转嫁给了消费者。

凡是税负能转嫁的属间接税吗

间接税(Indirect Tax) ——“直接税”的对称, 税收的其中一个分类,是指纳税义务人不是税收的实际负担人,纳税义务人能够用提高价格或提高收费标准等方法把税收负担转嫁给别人的税种。属于间接税税收的纳税人,虽然表面上负有纳税义务,但是实际上已将自己的税款加于所销售商品的价格上,由消费者负担或用其他方式转嫁给别人,即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目前,世界各国多以关税、消费税、销售税、货物税、营业税、增值税等税种为间接税。

因此你的说法是正确的,没有问题。

税负转嫁的影响

税负转嫁方式主要有前转、后转、混转、旁转、消转、税收资本化等方式。

一、前转

前转指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顺着商品流转方向,通过提高商品价格的办法,转嫁给商品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负担。前面所举卖酒的例子,就是这一形式的转嫁。前转是卖方将税负转嫁给买方负担,通常通过提高商品售价的办法来实现。在这里,卖方可能是制造商、批发商或零售商,买方也可能是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但税负最终主要转嫁给消费者负担。由于前转是顺着商品流转顺序从生产到零售再到消费的,因而也叫顺转。前转的过程可能是一次,也可能经过多次,例如对棉纱制造商征收的棉纱税,棉纱制造商通过提高棉纱出厂价格将所缴纳的税款转嫁给棉布制造商,棉布制造商又以同样的方式把税负转嫁给批发商,批发商再以同样方式把税负转嫁给零售商,零售商也以同样方式把税负转嫁于消费者身上。前转顺利与否要受到商品供求弹性的制约。税负前转实现的基本前提条件是课税商品的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当需求弹性大时,转嫁较难进行;供给弹性大时,转嫁容易进行。

二、后转

后转即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逆商品流转的方向,以压低购进商品价格的办法,向后转移给商品的提供者。例如对某种商品在零售环节征税,零售商将所纳税款通过压低进货价格,把税负逆转给批发商,批发商又以同样的方式把税负逆转给制造商,制造商再以同样方式压低生产要素价格把税负逆转于生产要素供应者负担。税负后转实现的前提条件是供给方提供的商品需求弹性较大,而供给弹性较小。在有些情况下,尽管巳实现了税负前转,但也仍会再发生后转的现象。

三、混转

混转又叫散转,是指纳税人将自己缴纳的税款分散转嫁给多方负担。混转是在税款不能完全向前顺转,又不能完全向后逆转时采用。例如织布厂将税负一部分用提高布匹价格的办法转嫁给印染厂,一部分用压低棉纱购进价格的办法转嫁给纱厂,一部分则用降低工资的办法转嫁给本厂职工等。严格地说,混转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税负转嫁方式,而是前转与后转等的结合。

四、旁转

旁转是指纳税人将税负转嫁给商品购买者和供应者以外的其他人负担。例如纳税人用压低运输价格的办法将某课税对象的税负转嫁给运输者负担。

五、消转

消转是指纳税人用降低课税品成本的办法使税负在新增利润中求得抵补的转嫁方式。即纳税人在不提高售价的前提下,以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将所缴纳的税款在所增利润中求得补偿。因为它既不是提高价格的前转,也不是压低价格的后转,而是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措施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使税负从中得到抵消,所以称之为消转。有合法消转和非法消转两种形式。前者指采用改进技术、节约原材料等方法,从而降低成本求得补偿;后者指采用降低工资、增加工时、增大劳动强度等方法,从而降低成本求得补偿。采用第二种形式一般遭到雇员的反对,所以纳税人一般采用第一种形式。但消转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生产成本能递减、商品销量能扩大、生产技术与方法有发展与改善的余地、物价有上涨趋势以及税负不重等。

六、税收资本化

税收资本化亦称“赋税折入资本”、“赋税资本化”、“税负资本化”。它是税负转嫁的一种特殊方式。即纳税人以压低资本品购买价格的方法将所购资本品可预见的未来应纳税款,从所购资本品的价格中作一次扣除,从而将未来应纳税款全部或部分转嫁给资本品出卖者。比如某一工业资本家甲向另一资本家乙购买一幢房屋,该房房价值50万元,使用期限预计为10年,根据国家税法规定每年应纳房产税1万元。甲在购买之际将该房屋今后10 年应纳的房产税10万元从房屋购价中作一次扣除,实际支付买价40万元。对甲来说,房房价值50万元,而实际支付40万元,其中的10万元是甲购买乙的房屋从而“购买”了乙的纳税义务,由乙付给甲以后代乙缴纳的税款。实际上,甲在第一年只须缴纳1万元的房产税,其余的9万元就成为甲的创业资本。这就是税收资本化。它一般表现为课税资本品价格的下降。赋税折入资本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课税对象必须是资财,每年均有相同的税负;另有不予课税或轻税的资财可购;课税品必须具有资本价值等。

为什么说税负转嫁是税收筹划的特殊方式

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一般包括前转和后转两种基本形式。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①与价格升降紧密联系;

②它是各经济主体之间税负的再分配,也是经济利益的一种再分配,其结果必导致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

③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即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

税负转嫁与税筹规划有何联系?

实例——竹木地板税负转嫁筹划案例 :

我国南方一些竹木产区生产竹木地板,这种地板的特点是清凉、透气、加工制造简单。但是与革制地板、化纤地毯相比较,显得不够美观、漂亮。生产厂商将竹木地板的定价确定为每平方米50元。由于竹木地板只适用于南方潮湿地区,北方多数地区无法使用,市场需求量水大,结果造成竹木地板生产厂商只能简单维持企业运转。由于这在当时已被认为是很高的价格标准,所以有关税负只能由生产厂商负担。

后来日本人发现了这种竹木地板,经他们分析测定,这种竹木地板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使用竹木地板对维持人们体内微量元素的平衡起重大作用。因此日本及东南亚国宝纷纷到我国南方订货,原来50元的竹木地板一下变成50美元。这样,竹木地板的生产厂商大幅度提高了利润水平,其所负担的税金全部通过价格的提高实现了转嫁。

税负转嫁简介:

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一般包括前转和后转两种基本形式。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①与价格升降紧密联系;

②它是各经济主体之间税负的再分配,也是经济利益的一种再分配,其结果必导致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

③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即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

税负转嫁的基本形式有:A前转 B消转 C后转 D税收资本化

税负转嫁方式主要有前转、后转、混转、旁转、消转、税收资本化等方式。

所以选ABCD

税负转嫁的现实意义

税负转嫁就是把自己应交的税让别人来交,这样作可以减少自己的税款啊。

如出租房屋的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应由出租方负担,但有些单位在租赁协议中写明,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由承租方交纳,这样就减少了自己的税负。

税负转嫁的限制因素

税负转嫁的限制因素 一般认为,物价自由波动是税负转嫁的基本前提条件,商品供求弹性、市场结构、成本变动和课税制度等则是税负转嫁的制约和影响因素。(一)商品供求弹性与税负转嫁在商品经济中,市场调节的效应往往使税收负担能否转嫁和如何转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上的供求状况。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课税商品的价格受供求规律的制约,市场上商品的供给和物价的涨落,都非一个生产者或一群生产者所能操纵的。商品价格一有变化,需求就随着发生变动,而供给也会发生相类似的。1需求弹性与税负转嫁。需求弹性是指商品或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对市场价格变动的反应的敏感程度。一般用需求弹性系数表示,其公式为:需求弹性系数=需求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一般来讲,需求弹性系数越大,需求量对市场价格变动的反应越敏感。依据需求弹性的差异,税负转嫁可以分为三种情形进行考察。(1)需求完全无弹性,即需求弹性系数等于0需求完全无弹性,说明当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因 课税而导致企业加价出售时,购买者对价格的变动毫无反应,其购买量不会因为价格的提高而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提高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的方式将税负向前顺次转嫁给其他需求者直至终极的消费者。(2)需求缺乏弹性,即需求弹性系数大于0小于1如果购买者或消费者对于提供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企业进行税款加价的行为反应较弱,即其购买量下降的幅度低于价格提高的幅度,便表明相关商品或生产要素的需求缺乏弹性,此时,因价格提高的阻力较小,企业便可以比较容易地将所纳税款通过前转的方式实现转嫁。(3)需求富有弹性,即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当企业把所纳的税款附加于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之上而诱发购买者强烈反应时,就意味着这些商品或生产要素的需求有较大的弹性。此时,购买者的欲望将会大大的抑制,从而导致有关部门商品或生产要素购买量的下降幅度超过价格上涨的幅度,甚至完全停止购买行为,当然购买者也可能选择某替代品得以满足。当出现这种情形时,表明企业的定价已超过极限,其结果是,企业提价得到的边际效益抵补不了销量减少的边际损失,致使企业不得不调低价格或阻止价格提高。一旦出现这种情形,企业所纳的税款便无法进行顺向转嫁,而只能谋求逆转给前面的供应者负担。倘若后转不得实现,企业在作为直接的纳税者的同时,又不得不成为终极的负税者。2供给弹性与税负转嫁。供给弹性揭示出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供给量对市场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一般用供给弹性系数来表示,其公式为:供给弹性系数=供给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供给弹性的大小对企业组织税负转嫁的影响,亦可区分三种情况进行考察。(1)供给完全无弹性,即供给弹性系数等于0供给完全无弹性,说明当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因 征税而价格不能提高时,生产供应企业对价格的相对下降没有任何反应,其生产量不会因价格下降而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能将所纳的税款谋求向后转嫁,甚至无法进行转嫁。(2)供给缺乏弹性,即供给弹性系数大于0小于1供给弹性系数小,表明当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因 征税而价格得不到相应的提高时,生产供应企业往往会因生产条件、转产困难等因素的限制而未能或无法对价格的相对下降做出较为强烈的反应,其实际生产供应量调减的幅度不会很大,通常低于价格相对下降的幅度。由于此时生产供应量基本还是维持原有水平,故而价格难有较大幅度的升降,也就导致企业无法将所纳税款以前转的方式转移出去,更主要的便是考虑能否实现逆转并通过怎样的途径进行。(3)供给富有弹性,即供给弹性系数大于1供给富有弹性,意味着当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因 课税而价格不能相应提高时,生产供应者将会对价格的相对下降做出强烈的反应,使得其生产供应量的下降幅度大于价格相对下降幅度。这种情形,一方面表明价格有些偏低,影响市场供应量,使供应量减少,从而隐藏着价格涨扬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有效生产供应量的不断减少,渐已出现供不应求,进而直接推动价格趋涨。基于这种考虑,企业便可以将所纳税款的大部分甚至全部以商品加价的方式实现前转,使税负落于购买者身上。3供求弹性与税负转嫁。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的比值即为供求弹性。由于供求间的制衡统一关系,决定了企业税负转嫁及其实现方式不能片面地依从其中某一方面,而必须根据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的力量对比及转换趋势予以相机决策。一般而言,当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即供求弹性系数大于1时,企业应优先考虑税负前转的可能性;反之,如果供求弹性系数小于1,则进行税负后转或无法转嫁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供给弹性系数等于需求弹性系数,则税款趋于买卖双方均分负担。综合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税负转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存在。依此为基点,直接纳税的企业通常会把能够转嫁出去的税收仅仅作为虚拟的成本(或称为额外的成本),而把不可转嫁的税收视为真正的成本。因此,西方人把纳税人和负税人一致的税种称为直接税种,把纳税人和负税人不一致的税种称为间接税种。(二)市场结构与税负转嫁由于市场结构不同,税负转嫁情况也不同。市场结构一般有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四种。1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税负转嫁。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任何单个厂商都无力控制价格,因而不能把市场价格提高若干而把税负向前转嫁给消费者,只有通过该工业体系才能在短期内部分地利用提价的办法转嫁给消费者。但在长期供应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各个厂商在整个工业体系下形成一股力量,则税负可能可以完全转嫁给消费者。2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税负转嫁。商品的差异性是不完全竞争的重要前提。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单个厂商虽很多,但各个厂家可利用其产品差异性对价格做出适当的调整,借以把税负部分地向前转嫁给消费者。在一个时期里,某种工抵械某炭梢园延捎谡魉八黾拥某杀咀薷颜撸豢赡馨阉案喝孔蕹鋈ザA袈⒍侠螅蚨姑挥行纬陕⒍鲜谐 ?nbsp;3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下的税负转嫁。寡头是指少数几家企业供应市场某种商品的大部分,各家都占市场供应量的一定比重。它们的产品是一致的,或稍有差别。寡头垄断的价格波动不像一般竞争工业那样大。他们总是互相勾结,达成某种协议或默契,对价格升降采取一致行动。因此,如果对某产品征收一种新税或提高某种税的税率,各寡头厂商就会按早已达成的协议或默契并在各家成本同时增加的情况下,自动按某一公式各自提高价格,而把税负转嫁给消费者负担(除非该产品需求弹性大或差异大)。4完全垄断市场结构下的税负转嫁。垄断竞争市场是指某种商品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卖主的市场结构,并且没有代用品。垄断厂商可以采取独占或联合形式控制市场价格和销售量,以达到最大利润或超额利润的目的。如果某垄断产品为绝对必需品,且需求无弹性又无其他竞争性的代用品,则垄断者可以随意提价,不会影响销售量,税负就可以全部向前转嫁给消费者。如果需求有弹性,则垄断厂商不能把税额全部向前转嫁给消费者,而只能考虑部分前转、部分后转。因为如果全部前转,可能引起价格太高,需求量减少,达不到最大利润。但不管怎样,在完全垄断市场结构下,垄断厂商可以随时改变价格,把税负向前转嫁给消费者。(三)成本变动与税负转嫁在成本递增、递减和固定三种场合,税负转嫁有不同的规律。成本固定的商品,所课之税有可能全部转嫁给消费者,因为此种商品单位成本与产量多少无关。此时,若需求无弹性,税款就可以加入价格实行转嫁。成本递增商品,所课之税转嫁于买方的金额可能少于所课税款额。此种商品单位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课税后,商品价格提高会影响销路,卖方为维持销路,只好减产以求降低产品成本。这样税负就不能全部转嫁出去,只能由卖方自己承担一部分。成本递减商品,不仅所课之税可以完全转嫁给买方,还可以获得多于税款额的价格利益。此种商品单位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课税商品如无弹性,税款就可以加入价格之中转嫁出去。(四)课税制度与税负转嫁课税制度中税种的设置及各个要素的设计差异,如课税范围的宽窄、税率的形式和高低、课税方法等都对税负转嫁有一定的影响。1税种性质。商品交易行为是税负转嫁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只有对商品交易行为或活动课征的间接税才能转嫁,而与商品交易行为无关或对人课征的直接税则不能转嫁或很难转嫁。如营业税、消费税、增值税和关税等一般认为是间接税,税负可由最初纳税人转嫁给消费者,这类税的税负还可以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提供者来承担。而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财产税等一般认为是直接税,税负不能或很难转嫁。2税基宽窄。一般情况下,税基越宽,越容易实现税负转嫁,反之,税负转嫁的可能性便会趋小。原因在于,税基宽窄直接决定着购买者需求选择替代效应的大小,进而影响市场供求弹性的程度及转嫁态势,导致税负转嫁或易或难的变化。如果对所有商品课税,购买者需求选择替代效应就小,税负转嫁就较容易,反之如果只对部分商品课税,且课税商品具有替代效应,税负就不易转嫁。3课税对象。对生产资料课税,税负辗转次数多,容易转嫁,且转嫁速度快。对生活资料课税,税负辗转次数少,较难转嫁,且转嫁速度慢。4课税依据。税收计算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从价计征和从量计征两种。从价计征,税额随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高低而彼此不同,商品或生产要素昂贵,加价税额必然亦大,反之,价格越低廉,加价税额亦微小。因此,在从价计征的方法下,通过商品加价转嫁税负难以被察觉,转嫁较容易。但从量计征则完全不同,在此方法下,每个单位商品的税额很明显,纳税人很容易察觉到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因而必然想方设法提高商品价格把税负转嫁给消费者,但或轻或重的税负同样易直接为购买者所察觉。因此,如果需求方面有弹性,税收负担便无法转嫁。5税负轻重。税负轻重也是税负转嫁能否实现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种商品的税负很重,出卖者试图转嫁全部税负就必须大幅度提高价格,势必导致销售量的减少,因此为了3窒浚植坏貌唤档图鄹瘢浣峁案褐荒懿糠肿藁虿荒茏蕖H欢杂谒案汉芮岬纳唐防此担嗡昂蠹蛹鄯冉闲。话悴恢掠跋煜罚案罕憧赏ü峒廴孔薷颜咤旱!?nbsp;(五)企业决策者市场价值判断行为观念与税负转嫁企业决策者市场价值判断行为观念对税负转嫁也有重要的影响。同一市场供求弹性的商品,往往会因企业决策者不同的行为偏好或价值的判断而产生差异的税负转嫁效果。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企业决策者个人偏好是一回事,市场作用则是另一回事。市场需求弹性大的商品,企业未必就不愿生产经营,相反,对于那些需求弹性小的商品,企业也未必会进行投资。供给弹性变动亦有同样的情况。如当课征某种新的货物税时,往往会造成课税商品价格上涨,否则生产经营企业便会因无利可图,或者抑减生产供应量,或者转移生产方向,选择替代产品,一旦课税商品回升至某种程度时,在利润的驱动下,企业必然会增加该项产品的有效供应量,最后上升的价格随着供应量的增加又渐趋税收附加时的水平。而倘若企业不随价格的变动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或企业决策者更偏好于其他商品的生产经营,那么,诸上变化就不可能实现。

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书目:《税收经济学》、《2017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税法》、《国际税收》。

税务专业学习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税收学(税收概论)、中国税制、外国税制、比较税制、税务管理、纳税检查、税收史、国际税收、财政学、会计学、审计学、企业财务、经济法、计算机及其应用等。

税务专业的教 学形式,有全日制教学、视听教学、函授教学、刊授教学、自学考试等多种。

税收学原理:

1、税收的起源与发展:国家、财政与税收的产生;我国税收的起源与发展;西方税收的起源与发展。

2、税收的涵义:国家的公共权力与税收;税收与剩余产品价值;税收的本质;税收的特征。

3、税收原则:税收的公平原则;税收的效率原则;税收的财政原则。

4、税收负担及其转嫁与归宿:宏观税负与微观税负;影响税收负担的因素;税负转嫁与归宿的概念、方式;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5、税收效应:税收效应的概念和分类;税收的微观效应;税收的宏观效应。

6、税制结构分析与比较:税制结构的概念;税制结构的分类及特点分析;税制结构的决定因素;世界各国的税制结构格局分析。

7、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关系: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税收关系的一般原则;税收立法权和管理权的划分;税种的划分、税收管理机构的设置。

8、国际税收:税收管辖权与国际税收协定;居民身份确认规则;非居民各项所得的征税权分配规则;避免双重征税的办法及外国税收抵免制度;国际逃避税及其防范措施。

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

(一)供求弹性: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弹性是决定税收转嫁和归宿状况的关键因素。因为对商品或生产要素的课税能否转嫁,转嫁多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供求弹性决定的。

(二)市场结构: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中,生产者或消费者对市场价格的控制能力是有差别的,由此决定了在不同的市场结构条件下,税负转嫁的情况是不同的。市场结构成为制约税负转嫁的重要因素。

(三)课税范围:课税范围对税负转嫁的影响具有:

一是如果课税的范围较窄,则课税商品的替代性较大,消费者可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而增加其他商品的需求,因而课税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大,税负易向卖方转嫁;如果课税的范围较大,涉及到所有同类商品,消费者就难以通过增加对替代品的需求来避让税收负担,则课税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小,税负易由买方承担。

二是对生产资料课税,特别是对资本密集型产品或生产周期较长的产品课税,由于其生产规模变动较难,供给弹性亦小,生产者在税收转嫁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扩展资料:

纳税人将所缴纳的税款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转由他人负担的行为和过程。最终承担税款的人则被称为负税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纳税人在商品交换过程中通过税负转嫁的途径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一种普通的经济现象。

税收负担能否转嫁以及如何转嫁,决定于多种因素。理论和实践往往不一致。有时理论上认为可以转嫁,而在具体情况下却不能转嫁或较难转嫁;有时理论上认为不易转嫁,而实际中却实现了转嫁。

在各种不同类别的税收中,税负能否转嫁以及转嫁的难易程度也是不同的。但税负转嫁作为税收负担的运动,总是有其最一般的规则。认识税负转嫁的规则,有助于税负转嫁成功。

税负转嫁存在于商品交易之中,通过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变动而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对工资收入者所课征的税收不能转嫁外,其他各种税收均与价格存在一定关系,均可不同程度地转嫁出去,尤其是对商品课征的税最易转嫁。

一般来说,税负能否转嫁及转嫁多少,要看商品需求弹性如何,需求数量对价格变化越是敏感,则通过提高卖价把税负向前转嫁就越困难;反之,需求数量对价格变化不敏感或无弹性,则税负越有可能向前转嫁。

准确地说,需求弹性大,则税负转嫁就很困难,且向前转给消费者的少,向后转给原供应者的多;需求弹性小,则税负容易转嫁,且向前转给消费者的多,向后转给原供应者的少;需求完全无弹性,税负可能全部向前转嫁给消费者;需求完全有弹性,税负可能全部向后转嫁给原供应者。

需求弹性越大,转嫁的可能性越小;需求弹性越小,转嫁的可能性越大,税负转嫁与需求弹性成反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税负转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