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佳氏以地为名。原氏族起源地"嘉里库马佳"。《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记有:"马佳,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散处于绥芬、马佳及各地方"。位于今黑龙江牡丹江一带。该氏族随军入关后少部分为官,大部分经商。本氏族起先多为镶黄旗和正红旗,入关后部分分支被封为正黄旗。
满族马佳氏隶属八旗的哪一旗?
八旗与姓氏没有直接关系。
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结伴而行的狩猎活动因人数增多而需统一指挥,其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这个多人集体即称为牛录。女真人在对外防御与征伐过程中采取了以牛录额真统领牛录的组织形式,从而牛录组织具有了军事职能。
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需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而不使方位错乱。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因而这个高于牛录的最大的单位即称为固山,汉语称“旗”。
扩展资料
清代八旗子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由不同民族共同组成的,除了满族、汉族和蒙古族外,还有鄂温克、达斡尔、锡伯等。
清兵入关以前,17世纪初,努尔哈赤(清太祖)把满洲军队分成了四旗,每一旗,起初是七千五百人(以满人为主,也包括少量汉、蒙等族人)。后来因为人数一天天增加,又由四旗扩充为八旗。
八旗旗色的分别,是除了原来的正黄、正红、正白、正蓝之外,再加上镶黄、镶红、镶白、镶蓝。这些旗的编制,是合军政、民政于一体的。满洲的贵、贱,军、民,都编了进去,受旗制的约束。
后来,随着军事的发展,又增编了“汉军旗”和“蒙古旗”。三类军旗各有八旗,实际上共为二十四旗。这三旗所属部众统称旗人,后来的满族。原来的本部,由于区别上的需要就专称“满洲旗”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旗
马佳氏简介 揭秘满清八大姓之一的马佳氏介绍
马佳氏简介: 马佳氏,满族姓氏。后改汉字姓“马”等。为世传“满洲八大姓”之一。世居绥芬(今黑龙江东宁县境)、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县境)、辉发(今吉林辉南县境)、哈达(今辽宁省开原县境)、长白山等地。清初大学士图海、康熙帝荣妃、道光时礼部尚书升寅等为该姓著名人物。
马佳氏以地为名。原氏族起源地“嘉里库马佳”。《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记有:“马佳,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散处于绥芬、马佳及各地方”。位于今黑龙江牡丹江一带。该氏族随军入关后少部分为官,大部分经商。本氏族起先多为镶黄旗和正红旗,入关后部分分支被封为正黄旗。
据《马佳氏谱书》族源记述:“原夫我远祖,所自出实与费莫氏之先,同属一源。会遭家难,播迁于嘉理库马佳地方,因以为氏”。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历史上女真人马佳氏这一姓氏的出现,是由宗族遭受灾难而拨出一支择地另居后产生的。入关后满族同化了部分马姓氏 *** ,并授予其旗人身份。此类满族姓氏非原马佳姓氏,可以根据该氏族祖上属于哪一旗下来区分。
荣妃(17世纪-1727年)马佳氏,员外郎盖山女,康熙帝最早的妃嫔之一。康熙十六年八月被封为荣嫔。康熙二十年十二月晋为荣妃。荣妃在康熙六年到十六年这段期间,应该是非常受宠的,尤其是康熙十二至十六年,每年都诞育皇子皇女。但是,自康熙二十年以后,在荣妃有生之年,未曾再进封,原因不明。荣妃于雍正五年丁未闰三月初六日薨,十二月初四日奉安于景陵妃园寝。
康熙初见到荣妃时,康熙只有十三岁。荣妃年仅十五岁。如花的年纪,似玉的容颜,让康熙深深地眷恋上了这个长自己两岁的女子。她因出身不高,只能封为答应,且无封号。但却得康熙的万般宠爱,不久生下了一个白胖的儿子。也是康熙的第一个儿子。荣贵人万分欢喜,对小阿哥的照顾细致入微,康熙也很爱这个儿子。却不料承瑞还未满四岁,便夭折了。承瑞夭折的那年,荣贵人正怀着身孕,大受打击,以致早产。二儿子身子弱,自幼爱生病,荣贵人万般珍惜。
两年后荣贵人又生下了一个玉雪可爱的小女儿,第二年正月,二儿子便病死了。荣贵人悲痛万分。四月初六,荣贵人生下第三个儿子,即康熙的第六子,长华。因为生育频繁,长华当天夭折。康熙十分心疼她,毕竟他是自己珍爱的女人。而后四年,荣贵人又生下了两个儿子长生与胤祉;长生早夭。荣贵人的六个孩子只剩下了两个,心底的悲痛又能与谁说?她的容颜迟暮,康熙身边如花的女子那么多,于是,她失了宠。后来荣贵人被晋封荣嫔,荣妃;却再也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了。
荣妃马佳氏是最早为康熙帝生育子女的妃嫔,也是生育最多儿女的妃嫔。马佳氏共育有五子一女,分别为:皇子承瑞(康熙6年),皇子赛音察浑(康熙10年),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康熙12年),皇子长华(康熙13年),皇子长生(康熙14年),皇三子诚隐郡王胤祉(康熙16年)。
康熙六年(1667年)九月二十,马佳氏生下了康熙帝的第一个儿子承瑞,当时康熙帝虚岁十四。三年后,即康熙九年五月廿四,承瑞病死。十年(1671年)十二月廿五,马佳氏生下康熙帝的第四子赛音察浑。十二年(1673年)五月初六,马佳氏生下康熙帝第三女,即固伦荣宪公主。第二年正月廿九,年仅四岁的赛音察浑病死。四月初六,马佳氏生下康熙帝第六子长华,婴儿当天夭折。十四年(1675年)六月廿一,马佳氏生康熙帝第八子长生。十六年(1677年)二月二十,马佳氏最后一次生产,生下康熙帝第十子胤祉。同年三月廿六,长生病死。此时,马佳氏虽生育六次,但四子均早夭。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马佳氏为荣嫔。康熙二十年十二月晋封荣妃。
荣妃是康熙帝第一个皇子的生母,她共生有五子一女,而其中只有皇三子胤祉,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长大成人。历经痛失四子的荣妃,使她平淡看透宫禁事变,从而在后宫中过着平逸的生活,稳固自己的地位。倘若四位皇子尚存,或许对于荣妃的一生会有重大改变。
辽宁锦州的 满族 姓马 属于什么旗啊 老姓是什么???
马姓宗族。满族马姓在辽东地区分为汉军旗人和满洲旗人两个不同的血缘集团。由于两个不同的血缘集团冠汉字姓相同,又同居住生活在辽东地区,所以极容易产生源流上的混淆。汉军旗人马姓,是指清代中前期投归、降俘和其他原因而加入满族民族共同体的原汉族马姓氏族。他们在加人满族民族共同体编入汉军八旗后,也和满洲八旗各氏族一样,撰修族谱,并在族谱撰修过程中,将其马氏姓氏之中加一“佳”字,形成马佳氏,使世人难以区别谁是女真人后裔,谁是中原汉族人的后裔。
满洲八旗中女真人后裔的马姓宗族,清代前期,他们的氏族姓氏为马佳氏。是以地名命姓氏的一个宗族。《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记有:“马佳,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散处于绥芬、马佳及各地方”。在人物传记上,史料对马佳氏的先世多有记述。“赫东额,镶黄旗人,世居马佳地方,国初来归。国初,赫东额同亲弟尼马禅率满洲五十五户来归。” “罗尔机,正红旗人,世居马佳地方,国初来归。其子罗多理原任护军校。”由此可知,满洲八旗中的马佳氏氏族,是清代中期以后冠汉字姓马姓的一个氏族。他们冠姓时,是在原女真姓氏马佳的称谓中,取其头一字马字为姓而形成了形似汉姓的马姓姓氏。
在满族社会发展史上,马佳氏仅仅是清代中前期至明代的马姓氏族先世的姓氏,并已从相关的史料中得到佐证,是出自地域而冠之姓氏,对此,《马佳氏谱书》亦有记载: “我马佳氏发源于满洲马佳地方,世居嘉理库城。”可是,在此以前,史料记载中并没有出现马佳氏这一姓氏,据《马佳氏谱书》族源记述:“原夫我远祖,所自出实与费莫氏之先,同属一源。会遭家难,播迁于嘉理库马佳地方,因以为氏”,“马佳、费莫实为同族”。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历史上女真人马佳氏这一姓氏的出现,是由宗族遭受灾难而拨出一支择地另居后产生的。这一支的原姓氏应是金、元时期的费莫氏。费莫氏据《满洲源流考》记载:“旧时称作裴满氏。”《金史·国语》记有: “裴满曰麻。”即金代的女真裴满姓氏,汉译为麻姓。这样,金以后,今日辽东满族马姓宗族的姓氏演变为:金、元时期裴满氏(汉译麻姓);元末明初费莫氏;明至清代中期以前演变为马佳氏;清代中期以后音移冠用汉字姓马姓。
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满八旗,汉八旗,蒙八旗,怎莫区分?
满八旗,汉八旗,蒙八旗,怎莫区分?
爱新觉罗努尔哈次利用八旗组织,分裂中国,建立后金;
满清利用八旗组织,奴役 *** ,统治中国; 满清亡了,八旗还在,实力还在,又很快分裂中国,建立伪满洲国; 伪满洲国亡了,现在八旗还在,实力也还在; 现在八旗又会干些什么? 清朝时分满八旗,汉八旗,蒙八旗。其中汉八旗有哪些姓氏?清朝时期没有满族八旗,也没有汉族八旗。
正确的叫法是 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但这也只是习惯称呼而已。
旗人的姓氏至今没有详细的统计,目前只能就常见的为例:
八旗汉军当中以:李氏、时氏、常氏、杨氏、袁氏、冮氏、边氏、廖氏、王氏、高氏等居多。
八旗蒙古当中以:巴尔虎氏、巴林氏、巴雅拉氏、巴岳特氏、温敦氏、博尔齐吉特氏、梅林奇德氏、讷鲁特氏、曹佳氏、唐古特氏、英佳氏等居多。当然实际上八旗蒙古的姓氏远不止这些。
八旗满洲当中以:佟佳氏、富察氏、马佳氏、瓜尔佳氏、纽古录氏、索卓罗氏、齐佳氏、图单氏、那拉氏、乌雅氏、库雅拉氏、依尔根觉罗氏、喜塔拉氏、尼马察氏等居多。
扩展资料:
满洲八旗的历史作用:
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
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清王朝的奠基人,满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清太祖努尔哈赤,以祖上遗甲十三副起兵征讨尼堪外兰,开始了统一全国的大业。
从1583年至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经历了32年战火磨炼的努尔哈赤正式建立了在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八旗制度。
1601年,规定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每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每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每固山额真左右设两梅勒额真。设有四旗,各旗以纯色作区分,分别是:黄、红、蓝、白。故称为“正黄旗”等。十四年后又增设四旗,并在原纯色周围嵌上其它颜色,称为镶黄、镶红、镶蓝、镶白。故合称八旗满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满洲八旗
清朝的满八旗和蒙八旗还有汉八旗的来历与区别?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人,在明朝时期,由女真民族首领努尔哈赤统率,逐渐强大,于1616年建立了后金国。努尔哈赤把自己属下的部民,按旗编制组成军队,先是四旗,即四种颜色的旗子。后来,人数增多,变为八旗,这便是八旗的由来。满族人都编入旗内,都称为旗民,也称为在旗的。由于满族全部编入旗下,所以,便出现了凡满人都是旗人之说。但旗人并不都是满人,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努尔哈赤、皇太极势力增大后,把征服的蒙古族人也编入旗内,统归八旗管辖,被称为蒙古八旗。后金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努尔哈赤把征服的蒙古族人编成五个"牛录",隶属于满洲八旗。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皇太极把蒙古五牛录扩编成两个蒙古旗。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又把两旗扩编成八旗,至此,蒙古八旗出现了。 努尔哈赤进入辽沈地区,大量 *** 被掠为奴,编入满洲八旗之内,成为家内奴或拖克索(农庄)内从事生产的奴仆。同时,为扩大兵源,从为奴的 *** 中抽出一些壮丁(规定每20人抽一人当兵),其所需马匹器械由20名 *** 共同出钱购买。其壮丁家为汉军户,对汉军户有优厚待遇,比如,可以全家迁入努尔哈赤所在的城中居住,以示信任。 皇太极即汗位后,改变努尔哈赤对 *** 的政策,不再把被征服地区的 *** 编入满洲八旗人家为奴,编庄别居,减少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对这些 *** ,由投降过来的原明朝官员或后金提拔的 *** 官员来管理。 天聪七年(公元1633年)二月,明朝辽东总兵毛文龙被袁崇焕处死,其部下孔有德、耿仲明等率军从山东登州前来辽东投奔后金。皇太极对他们来投非常重视。当他们来到沈阳城郊时,皇太极在浑河岸边亲自迎接,行满族特有的抱见礼,可以说是非常之举。为与满洲八旗有别,命孔、耿所部使用白镶皂旗帜,即白旗镶黑边,受皇太极直接统辖。这是第一次出现打着有别于满洲八旗旗帜的汉军。 *** 既然可以编成军,皇太极决定自己建立汉军,下令从所属的满洲八旗的 *** 壮丁中每十名抽出一名,组成一旗汉军,这是皇太极组成汉军的开始。随着军队的发展,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即皇太极称帝改后金为大清的第二年,又分汉军旗为两旗。又过五年,崇德七年(公元1572年),把汉军扩为八旗。至此,汉军八旗正式出现,成为清朝三军之一。所使用的旗帜和满洲、蒙古相一致,即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 由于汉军编成八旗,所有旗下成员都是旗人,也称汉军旗人。因此,应说旗人是由满、蒙古、汉三族人组成的,而不能说旗人都是满人。
希望采纳 满八旗汉八旗什么意思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
汉军八旗编制基本上与满洲八旗相同。但汉军八旗每佐领下置领催四人,马兵三十人,步军领催一人,步军十二人,共计四十七人,与满洲八旗略异。 编入汉军八旗的兵丁,不再是分属满洲八旗的奴隶,而是国家直属的军队。其地位当然低于满洲八旗,但因降清较早作战有功,军事、政治地位又都优于入关后的 *** 降军绿旗。 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藩王,所率领的旧部虽按八旗制度编制,设统领,但各自成系统,并不隶属满洲八旗或汉军八旗。在历年作战中,收降的绿旗兵,也由藩王直接管辖。“三藩”战后,康熙帝将吴三桂藩下人丁编入内务府三旗,分遣到辽东各地。尚之信藩下十五佐领兵丁,改属驻防广州的汉军旗。耿精忠藩下十五佐领兵丁,改属福州的汉军旗。原属孔有德藩下的兵丁,也编入汉军旗。 清朝分为满八骑,汉八旗,蒙八旗是么?是按什么划分的阿?是的,具体为八旗满洲、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三者是按兵籍划分的。满清八大姓为佟(佟佳氏),关(瓜尔佳氏),马(马佳氏),索(索绰罗氏),赫(赫舍里氏),富(富察氏),那(那拉氏),郎(钮祜禄氏)八姓,是大清王朝时满族的八个显赫的姓氏。
清代八旗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分别为八旗满洲、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八旗满洲是八旗制度的核心,地位优于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是八旗组织的主体。
而八旗汉军则指八旗中的汉军旗份佐领,并非单独有八个汉军旗,部分误称为“汉军八旗”。与八旗满洲、八旗蒙古构成八旗军的整体,皆以兵籍编制。
八旗蒙古指代八旗中的蒙古旗份佐领,并非单独有八个蒙古旗,部分误称为“蒙古八旗”。其产生于盟旗制度之前,与蒙古地区盟旗不同,直属清廷八旗编制。惟地位略低于八旗满洲,而高于八旗汉军。
扩展资料
努尔哈赤所建的八旗.其成员绝大多数是满洲人,又称八旗,开始只包括满人,各旗也有少数蒙古人和 *** 。
皇太极即位后,一方面积极从事扩张政策,另一方面仍然注意缓和民族和社会矛盾,他命令臣下做好“养人”的事情,尤其是对新掠取或来降的蒙古人、 *** 做好安置。归附皇太极的蒙古人和 *** 官兵日益增多,以至八旗无法容纳。
于是皇太极在八旗满洲的基础上,于天聪九年(1635年)建立八旗蒙古(2万5千人),此后又于崇德七年(1642年)建立八旗汉军(3万3千人)。加上原有的满人旗,合满、蒙、汉八各旗。这就使八旗制度臻于完备,武装力量不断扩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旗满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旗汉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旗蒙古
清朝有满八旗,汉八旗,蒙八旗.有没有藏八旗,回八旗没有,只有满蒙汉八旗,八旗建立的时候,满清还没有入关
八旗,又称八旗制度,是清代旗人(后演变为满族)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有清一代的根本制度。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正式创立。1601年初建时仅三旗:黑旗、白旗、红旗。1615年因“归服益广”将三旗析设为八: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1] 清朝年间,八旗头旗为镶黄旗,其次是正黄旗,正白旗作为上三旗。 八旗组织中蒙古旗与汉军旗的建立比满洲旗稍晚。清太宗皇太极天聪三年(1629)时,已有蒙古二旗的记载,称为左右二营。八年,改称左翼兵和右翼兵。九年,后金在征服察哈尔蒙古后,对众多的蒙古壮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编审,正式编组为若干蒙古牛录分属八旗。八旗蒙古产生于盟旗制度之前,与蒙古地区盟旗不同,直属清廷八旗编制。惟地位略低于八旗满洲,而高于八旗汉军。 八旗汉军萌牙于1631年,始建于1637年,完成于1642年。与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全部隶属于同一社会组织形式“八旗”之下。 清朝时分满八旗,汉八旗和蒙八旗,其中汉八旗有哪些姓氏?没有明确记载。首先满八旗,汉八旗,蒙八旗这种说法只是一种俗称,现实当中并非那么绝对。
所谓满八旗主要是指努尔哈赤时期与皇太极时期在东北地区收编的人员,这些人后来统称八旗满洲,到了康熙年间又增加了锡伯营、阿尔巴金营等。后来简称满八旗。其中不仅包括了原女真各部人口,还包括了 达斡尔人、蒙古人、鄂温克人、呜德盖人、 *** 、朝鲜人、库页岛的阿依努人,以及少数吉尔吉斯人和俄罗斯人。 八旗蒙古则是由努尔哈赤时期归附的几支蒙古部落发展来的,起初只成立了三个牛录,后来随多尔衮西争的成功,最初编有蒙古方面军17旗。到康熙年间平定准格尔以后又扩充到20旗。其中不仅是蒙古人,还有满洲、汉、藏、维、达斡尔、裕固、哈萨克...等庞杂的人员。 汉八旗则最初由抚顺与辽西的明朝投诚军构成,称呜真超哈营。后来随着后金对明战争的节节胜利,陆续编入新的兵员。包括协助明朝被俘的朝鲜援军,以及在两辽边内曾为明朝编户的女真人与 *** 都被编入八旗汉军。顺治年间入关以后又陆续招募了一部分关内兵员称新汉军,也都列入八旗汉军。所以八旗汉军内不仅有 *** ,还有 满洲、 *** 、朝鲜、蒙古等各民族。 清朝中期已后随着八旗属部之间长期的人员调动,过去的人士结构早已面目全非,大多混杂不清了。姓氏变迁也不在少数。比如汉八旗中过去很多非满洲人由于长期与满洲八旗一起生活,姓氏也随之满化。很多过去的汉姓、朝鲜姓、 *** 姓被遗忘,转而发展成类似满族习俗的从名姓。甚至有的干脆就改用了满语姓。到了民国以后随着满族纷纷取汉字单姓,很多八旗汉军后裔由取了新的汉姓。清代乾隆年间编修的《八旗通志》与《八旗氏族通谱》只记录了一部分汉军姓氏,而且那只是乾隆年间的状况,后来的变化均难以考察。所以在八旗汉军历史过程中究竟有多少姓氏恐怕永远不可能被弄清楚。 汉八旗和蒙八旗的旗主分别是谁? 有很出名的历史人物吗?蒙八旗和汉八旗是没有独立旗主的,蒙汉八旗也归满旗旗主进行统领。
满洲八旗的旗主都由爱新觉罗氏掌握。具体来说,就是由努尔哈赤和其弟舒尔哈齐的后裔来掌控。八旗分为满蒙汉,总计二十四旗。
八旗蒙古是清朝八旗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指代八旗中的蒙古旗份佐领,并非单独有八个蒙古旗,部分误称为“蒙古八旗”。
与八旗满洲、八旗汉军构成八旗军的整体,皆以兵籍编制。分属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八旗蒙古产生于盟旗制度之前,与蒙古地区盟旗不同,直属清廷八旗编制。惟地位略低于八旗满洲,而高于八旗汉军。
八旗汉军是清朝八旗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指代八旗中的汉军旗份佐领,并非单独有八个汉军旗,部分误称为“汉军八旗”。与八旗满洲、八旗蒙古构成八旗军的整体,皆以兵籍编制。
分属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八旗汉军的主要来源是明末主动归附后金或在之后的战争中被及其继承政权清朝掳掠于辽东的人丁,以 *** 为主,也有少部分汉化女真人和曾入明为官的蒙古人等等的“重炮兵部队”。
扩展资料
蒙八旗种类
分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8个种类。
八旗“战则为兵,安则为民”
八旗蒙古是社会组织形成:八旗蒙古萌芽于1621年,始建于1633年,完成于1635年。与八旗满洲、八旗汉军全部隶属于同一社会组织形式“八旗”之下。
八旗蒙古是军事组织形式:八旗蒙古与八旗满洲、八旗汉军是清代八旗组织中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清帝的亲军,其基本职能还应是一种军事组织。
汉八旗种类
分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8个种类。八旗“战则为兵,安则为民”。
八旗汉军是社会组织形成:八旗汉军萌牙于1631年,始建于1637年,完成于1642年。与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全部隶属于同一社会组织形式“八旗”之下。
八旗汉军是军事组织形式:八旗汉军与八旗满洲、八旗蒙古是清代八旗组织中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清帝的亲军,其基本职能还应是一种军事组织。
八旗子弟都有哪八旗姓氏
满族八大姓氏指的是佟佳氏、瓜尔佳、马佳氏、索绰罗氏、赫舍里氏、富察氏、乌拉那拉氏、钮祜禄氏;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指的是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而下五旗分别是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为下五旗。
清代八旗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由不同民族共同组成的,除了满族、汉族和蒙古族外,还有鄂温克、达斡尔、锡伯等。八旗旗主的姓氏都是爱新觉罗,与满清八大姓氏并没有什么关系。
八旗起源
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结伴而行的狩猎活动因人数增多而需统一指挥,其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这个多人集体即称为牛录。
女真人在对外防御与征伐过程中采取了以牛录额真统领牛录的组织形式,从而牛录组织具有了军事职能。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需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而不使方位错乱。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因而这个高于牛录的最大的单位即称为固山,汉语称“旗”。
八旗是哪八旗姓氏?
满清八旗的姓氏为:仝、关、马、索、赫、富、那、郎
1、(仝)佟姓宗族。
佛满洲佟姓氏族成员遍布辽东每一区域。近代和现代地名佟佳江,佟佳、佟甲、佟家等诸多村堡名,都是他们生活过的地方。佟姓或童姓、仝姓,同为满族一姓,是为同音异字,皆源出佟佳。佟佳清初为姓氏佟佳氏。仝与佟、童是汉字中的同音异字,又同为夹谷姓而演变为朝鲜史料中所载的夹温姓氏。
2、关姓宗族。
满族关氏是由清前女真姓氏瓜尔佳氏而改用汉字姓演变的一个姓氏。满语kor,汉译为“馆”,“阁”之意,亦可译为:“住所”之意。瓜尔佳氏氏族,是清初辽东地区人口众多历史地位十分显赫的一个氏族。宗族改用汉字姓关姓,是于清代中期以后改用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3、马姓宗族。
满族马姓在辽东地区分为汉军旗人和满洲旗人两个不同的血缘集团。由于两个不同的血缘集团冠汉字姓相同,又同居住生活在辽东地区,所以极容易产生源流上的混淆。汉军旗人马姓,是指清代中前期投归、降俘和其他原因而加入满族民族共同体的原汉族马姓氏族。
4、索姓宗族。
满族索氏是于清代后期而冠用的汉字姓。此前,宗族的满族姓氏为索绰罗氏。”辽东地区索氏的先人松果托(松吾突),索绰罗氏在明代中期定居辉发河流域以前,其先世为黑龙江尼玛察人,而原居住在“肥河卫、呕罕河卫的女真人为益得里氏”,益得里氏与尼玛察氏同宗。
5、赫姓宗族。
赫氏是辽东地区的满族著姓之一,他与何氏同是由满族姓氏赫舍里氏取其头一字冠注汉字姓演变而来,两者之间为同音异字。赫舍里氏宗族分居辽东各地,氏族中存藏有记事全面的宗族谱书。谱书中对其氏族的迁徙、源流均做了翔实地记述。赫氏是在清代后期光绪初年冠用汉字赫姓的。在此以前,其姓氏为赫舍里氏。
6、富姓宗族。
今日辽东地区满族中的富氏与傅氏,为同一原始满族姓氏中富察氏的后裔。富与傅二者之间,只是在冠用汉字时所出现的同音异字。满族富察氏是清代道光末年,仿效汉族文化习俗,取其满族多音节姓氏中的第一个音节富、傅,而冠用的汉字姓。
7、那姓宗族。
那姓满族宗族在辽东满族氏族中为八大姓氏中的第七个姓氏。那姓这一姓氏出自于音移的多音节满族姓氏纳拉氏。纳拉氏是以其历史上氏族的居住地纳拉河流域,以河名冠用姓氏的。纳拉氏虽为满洲著姓,但在明代氏族却散居在叶赫、乌拉、哈达、辉发及各地方。
8、郎姓宗族。
郎氏满族宗族是由满族姓氏纽祜禄氏而冠用的汉字姓,他们冠用汉字姓的最初时间据其氏族谱所载为清代乾隆年间。郎姓姓氏是由纽祜禄满语niohe,汉译为狼而演变为郎,用作姓氏的。这一姓氏,是满语的汉译姓氏。
扩展资料:
努尔哈赤遂于天命年间始设蒙古旗,至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编成蒙古八旗。皇太极于天聪五年(1631年)先编一汉军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汉军八旗的编制。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至此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
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死,顺治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清入关伊始,为加强军事防御,分别令八旗兵在京师与各地驻防,直至18世纪中叶,八旗营区终于系统地分布于全国的军事要地,实行永久性的驻扎。入关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
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
清朝八旗旗主的姓氏分别是什么?
清朝八旗旗主的姓氏都是爱新觉罗。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各旗旗主均由皇帝兼任;下五旗各旗旗主为汗王子孙。因此,八旗旗主都是清朝皇室或汗王子弟,都姓爱新觉罗。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当时各旗的旗主分别是:正黄旗主和镶黄旗主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正红旗主和镶红旗主爱新觉罗·代善、正白旗主爱新觉罗·皇太极、镶白旗主爱新觉罗·杜度、正蓝旗主爱新觉罗·莽古尔泰、镶蓝旗主爱新觉罗·阿敏。八旗建立自此始,亦即为满洲八旗的源起。因此清朝八旗旗主的姓氏都是爱新觉罗。
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死,顺治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扩展资料
八旗制度的历史作用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共存在 296 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为发展和巩固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历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清八旗中,各旗的姓氏是什么?
清八旗中,各旗的姓氏是佟(佟佳氏),关(瓜尔佳氏),马(马佳氏),索(索绰罗氏),赫(赫舍里氏),富(富察氏),那(那拉氏),郎(钮祜禄氏)八姓,俗呼"满洲八大姓"。
现今俗称谓八大姓的满族著姓姓氏,是自清代中期以后而冠用和改用的汉字姓。而历史上,满洲是女真人的直系后裔,是早期进入辽东地区的满族先世。
部分汉人被编人到汉军八旗之中。这部分汉军八旗氏族,有的在编撰宗族谱书时,有意的将本宗族的姓氏效仿满洲八旗氏族的姓氏加以称谓。
扩展资料:
历史演变
辽东满族八大姓氏的历史演变,是满族人民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金、元时期起,满族先世姓氏在历史不同时期的变化及宗族内部血缘集团产生的裂变而出现的新的姓氏上看,满族及其先世在姓氏上的演变过程错综复杂。
早在金、元时期,清皇室的先世一直为夹谷姓,汉译佟姓,而至明末却冠用了爱新觉罗这一姓氏。马佳氏的先世由甫亦莫氏改称费莫氏,此后又以地为氏冠用马佳为姓。从而使部分姓氏的出现,发生了随意不规范化趋势。
在清代中期以后满族各氏族汉字姓和改汉字姓中,这种趋势发展的更为复杂,更为不规范。纽祜禄氏各支在冠汉姓时,其姓氏早在金代就已汉译为郎姓,而在这一时期,有的族支却改用汉字纽字为姓,还有的改汉字牛字为姓。索绰罗氏除以原姓第一音节索为姓外,部分族支改用汉字曹字为姓,诸如此类甚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满洲八大姓
辽宁辽阳市有个马翰林府吗?满族姓马的,原姓氏是不是马佳氏?属于八旗吗?
没错!马佳氏!也算个比较有名的满洲大姓,曾经有很多名人。
翰林府也在辽阳。
至于旗属,马佳氏历史上曾经在多个旗属都有注册。
如图海、马儿赛、莽吉图等正黄旗居多。
而升寅、绍英属镶黄旗。
后世大部分改为“马”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