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的不同:科学的目的是求真,伪科学的目得是求利。

2、起点不同:科学的基础是客观实实在在的、稳固的。伪科学的起点是纷繁复杂、五花八门。

3、路径不同:科学研究、科学探索严格遵循着假设、求证、再假设、再求证的路径深入进行。伪科学是最怕求证,最怕检验,当然不会走科学研究的路径,他们走的是一种设招、演招、吹招的道路。

4、心态不同:科学家们的心态必须是纯正的、甘于寂寞、肯于奉献、勇于进取、讲究实际又坚持真理。伪科学的心态则无比的丑陋、猥鄙。

什么是科学与伪科学

科学(英语:Science,希腊语:Επιστήμη)

通过经验实证的方法,对现象(原来指自然现象,现泛指包括社会现象等现象)进行归因的学科。科学活动所得的知识是条件明确的(不能模稜两可或随意解读)、能经得起检验的,而且不能与任何适用范围内的已知事实产生矛盾。科学原仅指对自然现象之规律的探索与总结,但人文学科也被越来越多地冠以「科学」之名。

人们习惯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把科学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传统的自然科学主要有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和天文学。逻辑学和数学的地位比较特殊,它们是其它一切科学的论证基础和工具。

科学在认识自然的不同层面上设法解决各种具体的问题,强调预测结果的具体性和可证伪性,这有别於空泛的哲学。科学也不等同於寻求绝对无误的真理,而是在现有基础上,摸索式地不断接近真理。故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偏差的纠正史。

伪科学(英语:pseudoscience),又称假科学、坏科学、疑似科学

指任何经宣称为科学,或描述方式看起来像科学,但实际上并不符合科学方法基本要求的知识、缺乏支持证据,禁不起可信性测试,或缺乏科学形式,伪科学常常使用模糊的、自相矛盾的、夸张的或无法证明的主张,过度依赖确认而不是严格的反驳,缺乏其它专家的公开确认,缺乏系统化、理性化的理论过程。

当某一领域、实践、或知识自称符合科学研究的规范,却无法达标时,就可以被称作伪科学。科学与启示、神学或灵性不同,因为它是通过经验和实验来探究物理世界的。大众的普及科学也可能无法达到科学标准。「普及科学」可能介於科学和伪科学,是因为它可能包含科幻小说。伪科学可能会泛滥,甚至可以出自公立学校的科学教师和新闻报导人之口。

带有贬义,将某一对象指为伪科学,会将其贴上不正确或伪装成科学的标签[13]。也因此,被指控者通常拒绝承认这样的称呼。

什么是真科学,什么是伪科学,真伪之间有何区别?

一、什么是科学?

传统的观点认为:“科学是以实验为手段对自然的探索。”或“科学是系统化的实证的知识体系”。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想给科学下一个完备的定义,可是人们又发现没有一个定义可以完全令人满意,后来渐渐感觉到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无法用一个定义来完全把握的。因此,按照贝尔纳的观点:科学不能用一个定义来诠释,它可以取做若干主要形象,每一个形象都反映科学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本质。例如:“科学是一种体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和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一种主要的观念来源。”等等。科学本质形象的无限变化,正好说明了科学的博大精深与生机无限。

现试将科学的基本特征概括如下:

特征一:科学是对客观现象的一般性、共性与规律性作系统的理论表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以不同的方式、运用不同的观念来揭示物质运动的本质规律,体现了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多样性统一。

特征二:科学的功能是描述,解释和预见客观世界的过程和现象。科学力图对客观现象的变化与发展作出统一性与预测性(数量化的、因果性的)解释。

特征三:科学是人类对整个客观世界(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的探索与认识。它既表现为追求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真理)的过程,又表现为理论化、系统化实证性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验证性)的知识体系。

特征四:从静态的角度看,科学就是人们以严肃的态度、严密的观察与实验,严格的逻辑推理,所得到的关于客观世界中各种物质形态结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从动态的角度看,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已经认识了的真理,而在于探索新的真理。“科学本身不是知识,而是产生新知识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科学生产。”

特征五:科学是人们对未知世界或领域的探索,因此,超越常规与出人预料的方法有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很多重要科学成果的获得,开始并不是出自预定的计划和功利目的,而是出自对大自然持久的好奇心。在当前的大科学时代,“科学是一种社会化地组织起来探求自然规律的活动。”

特征六:科学是构成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态度的最重的思想观念来源。

例如,宇宙观、人生观、生死观…等等。

特征七: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特征八:科学是不可替代的,然而科学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特征九:科学是人类共同的文化。在现代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科学的精神规范。

特征十:科学有着区别于人类其他活动方式的思维规范、行为规范、价值规范与社会规范。

没有这些特征的自然就不是科学啦~

伪科学(pseudoscience)是指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如星占学、维里科夫斯基碰撞理论、李森科的无产阶级遗传学等。伪科学不同于一时的科学错误,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要害在于,它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冒充科学,把已经被科学界证明不属科学的东西当作科学对待,并且长期不能或者拒绝提供严格的证据。非科学的事物大量存在,而且通常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如文学、艺术、魔术等等,一旦有人把它们宣称为科学,则这种宣称本身也就成为一种伪科学。

伪科学是指据称是事实或得到科学支持、但实际上不符合科学方法的“知识”。伪科学是一些虚假的“科学”或者骗局,经常借用科学名词进行装饰,但实际上与科学在本质上并无关联。

某些拥护伪科学的人纯粹是因为他们对科学或科学方法的本质有所误解;但亦有人会蓄意去杜撰、散布虚假的知识去欺骗大众,以得到金钱上或其它的利益。有些人觉得所有伪科学都只是无害的娱乐;相反也有些人(如理查德·道金斯)则认为所有伪科学都是有害的。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则有一句名言:“科学经常是错的,而伪科学倒有时是对的”。

伪科学的识别

伪科学经不住科学常识(及科学方法)的检验,可以通过下述特征进行辨别:

没有实验证据就进行断言

在存在矛盾实例的情形下进行断言

不能进行重复性实验

断言不合逻辑

在存在多种可能解释的情况下仅取其一

一种实践或知识体系如果标榜自己与已被接受的科研规范一致,但又明确地违背了这些规范(主要表现在误用科学方法上),就可被称作伪科学。判定伪科学可以基于很多理由。波普尔认为占星学是一种伪科学,因为占星学总是只作极模糊的预测,以至于不可能被证伪。保罗·萨加德则认为占星学是一种伪科学是因为占星术士基本没有发展自己的理论,也没有意愿作出根据其他理论来评估自身理论的尝试,而且有选择地考虑证据。萨加德认为伪科学倾向于关注表面的相似,而不是因果关系。

伪科学也有别于那些声称可以通过“科学”手段获得对物质世界的洞察的预言、神学和玄学。得自神或顿悟的思想系统,只要不宣称自己是科学,没有推翻现有的科学理论,就不应被视作伪科学。

大众科学里的一些常见信念或论断可能达不到科学的标准,甚至包含了一些科学幻想,因此大众科学很可能在民众中起到模糊科学与伪科学间的界线的效果。实际上大众科学很可能源自未经科学方法论训练、不知何为同行评审的人,或经其散播。

看了“伪科学的识别”就知道什么是伪科学什么不是了。

反科学,按字面理解,就是反对科学。与伪科学不同的是,反科学并不借助科学谋取某种利益,他们抓住科学产生的某些恶果或者无能为力,理直气壮地批判科学。反科学的实质是反对现实主义的世界观。

什么是科学,非科学和伪科学

其实不得不说的是,真科学和伪科学本性来说都是科学的一部分,但是伪科学却不属于科学,往往借着科学的名义进行诈骗,或者说以科学作为幌子进行科学类比或科学解释,而真科学往往建立在人们的实践基础之上,对已有的结果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推导是有理有据的,而所谓的伪科学往往缺乏实质性的实践,所以其结果也是不确定性的,总的来说,真伪科学之间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1,真科学往往更讲究以实质性的推导来演示事物发展的过程以及结果,逻辑清晰严密。

其实不得不说是科学研究本身就一件极其神圣的事,而且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如何实现对事物的发展过程推导以及保证科学实验的结果真实有效,那么这个时候就要科学研究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所以这些都是伪科学所不具备的,而且真科学,在原有的科学技术上可以对科学结果进行推导和演算,这些也是伪科学所不能比拟的。

2,伪科学往往打着科学的幌子进行诈骗,而且缺乏事实依据,所以其结果也存在诸多差异。

伪科学大多数时候往往借着科学的幌子进行招摇撞骗,而且常常把一些毫无相关的事物,进行比拟,尝试着伪装自己,这种科学本身就是荒谬而且缺乏事实依据,因此很难让人所信服。

3,真科学和伪科学,大多数时候都可以通过真实的实践活动来进行判断,而伪科学是很难经过现实的考验。

其实不得不说是真科学和伪科学,大多数时候都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进行判断和分析,而伪科学常常借着科学的名字以来进行判断,但这份推理完全没有事实依据,很难,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真科学和伪科学是存在很大的区分的,往往建立在人为的主观上的认知差异,那些伪科学以科学的名义进行诈骗,所以更需要保持警惕,而真科学和伪科学大多数时候都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进行真实判断。

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是什么?

按照科学的特征,区分科学与非科学主要是在于其“实证性”,就是能够被事实、实验或理性推导证实或证伪的学说才是科学例如有人说人死了有灵活,这一命题就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因此它不是科学,类似的关于鬼神、上帝、缘分、风水、命理、星座、等这些学说都不是科学,也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

但是,不是科学并不能说它就一定不对,科学有局限性,它只研究那些可证实或可证伪的命题科学的精神是不轻易确认一个事物,也不轻易否定一个事物,确认需要证实,否定需要证伪,对于那些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内容,科学不对其下任何结论,只是认为这不是科学研究的范围,例如“上帝”或“来世”等这也是为什么国外科学家基本都有宗教信仰的原因

二十世纪的“归纳逻辑学家”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答案。归纳逻辑根据可资利用的全部证据来着手确定不同理论的概率。如果一个理论的数学概率很高,它就够得上科学的资格;如果它的概率很低,甚至概率是零,它就不是科学的。因而,科学诚实性的标志就在于永远只讲至少有很高或然性的事情。概率主义具有一个吸引人的特点,它不是在科学与伪科学之间提出一种截然分明的区别,而是提出一一个从概率低的差理论到概率高的好理论的连续的尺度。但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卡尔.波普尔于1934年论证道,在任何特定数量的证据下,所有理论,无论是科学的理论还是伪科学的理沦,其数学概率都等于零。如果波普尔是正确的,那么,科学理论不仅是同样不可证明的,而且是同样不可几的。这就需要一个新的分界标准,波普尔提出了一个相当惊人的分界标准。一个理论即使没有丝毫有利于它的证据,也可能是科学的;而即使所有的现有证据都支持一个理论,它也可能是伪科学的。也就是说,确定一个理论的科学性质或非科学性质可不依靠事实。假如人们事先就能规定出一项能够证伪理论的判决性实验(或观察),那么该理论便是科学的。假如人们拒绝规定这样的一种“潜在证伪者”,该理论便是伪科学的。但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不是区分科学的理论和伪科学的理论,而是区分科学的方法和非科学的方法了。波普尔论者认为,如果马克思主义者准备规定一些事实,这些事实一旦被发现,就会使他们放弃马克思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的。如果他们拒绝这样做,马克思主义就成了伪科学。有什么可能事件将使马克思主义者放弃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总是有趣的。如果他虔信马克思主义,那么他必然会感到规定一种可以证伪马克思主义的情况是不道德的。因而,根据我们是否准备规定可以反驳一个命题的可观察条件,该命题或许僵化为伪科学的教条,或许变成真正的知识。

那么,波普尔的可证伪性标准解决了科学与伪科学的分界问题吗?没有。因为波普尔的标准忽视了科学理论明显的坚韧性。科学家的脸皮很厚,他们不会只因为事实与理论相矛盾就放弃理论,他们通常发明某种挽救假说以说明他们届时称为只是一种反常的东西,如果不能说明这一反常,他们便不理会它,而将注意力转向其他的问题。注意,科学家谈论的是反常、顽例,而不是反驳。当然,科学史充满了理论如何被所谓的判决性实验所扼杀的说法。但这些说法是理论被放弃之后很久才杜撰出来的。假如波普尔问牛顿派科学家,在什么实验条件下他将放弃牛顿理论,某些牛顿派科学家就会象一些马克思主义者一样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