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交友之道:重感情,讲原则。对朋友的临终关怀,一片至诚。

原文: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释义:

1、归,归宿。这里指后事的安排,如装殓,发丧,埋葬等。

2、祭肉,指祭祀祖先用的胙肉。为了表示对朋友的祖先像对自己的祖先那样尊敬,在接受祭肉时要拜。

译文:朋友死了,没有人来料理后事。孔子说:“由我来负责安葬。”接受朋友赠送的礼物,即使是车马那样贵重的东西,如果不是祭肉,孔子也不躬身下拜。

论语中孔子所说的交友原则是什么?

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孔子所说的:侍于君子有三意,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

孔子说;爱人,知人

学了孔子的交友之道,同学们讨论:你认为怎样才能交到好朋友?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我们如何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又如何才能交到好朋友而远离坏朋友呢?

依照惯例摘录几个句子,想着自己的那为数不多的好朋友,真的很开心,嘴角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的圈子就足够了,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孔子说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僻,友柔善,友便佞,损矣。益者三友意思就是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损者三友意思就是谄媚拍马的朋友,两面派的朋友,还有那些夸夸其谈的朋友。

想要交上好朋友,不交坏朋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在孔子的理论里,前者叫着“仁”,后者叫着“智”。

孔子提倡我们结交益友,就是对我们有用的人。但这个有用并不是说通过他可以改变你的现实生活条件,相反,孔子从来不主张你去结交富豪和有权势的人,而是要你去结交那些可以完善你的品德,提高你的修养,丰富你的内涵的人。

真正的田园在哪里?它并不是在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而是在现实生活之中。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只有那些修炼不够的小隐士才会躲到这个山那个山,身做作地修座别墅;真正的大隐是不离红尘的,他可能就生活在闹市之中,每天做着和大家无二致的事情,但他的心中却自有一方从容宁静的田园。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这个年龄要注意不要在男女感情上出现问题。中年的时候,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不要和别人争斗。与其和别人斗,不如和自己斗,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到年老的时候,血气已经衰退了,要正确对待你得到的东西。

一方面,要求朋友之间要讲信用,彼此信用,“朋友信之”;另一方面,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个人的行为、修养有很大影响,阴险、花言巧语的朋友则会从各方面误导我们。

孔子交友的三条标准是什么?

(明确:三条标准是,为人是否正直;进言是否诚实,办事是否扎实;或者表述为是否正直,诚实与否,有无真才实学。)

孔子的交友之道有道理吗?请说说他给你的启发。

答:孔子的交友有原则和标准,一个基本原则就算要有道德修养(仁义),三个标准:是否正直,坦诚与否,有无知识。如果把这些标准原则抽象出来,自然是有道理。我们交友要以精神满足为基本原则,不应该以物质功利为目的,还有要诚恳,做诤友。值得指出的是,友情固然是一种精神,我们以友情为重,但是这种精神的呈现还必须有表现的物质形式做载体,既不能一这个载体的物质价值来衡量情谊的轻重,有不能“虚无主义”地以为,反正我心里有对方就行,吝啬得连句问候语都没有。

孔子说三种恶友和三种善友在《论语》的哪一章里啊?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孔子交友之道,择友标准是正直、宽容、见多识广、志同道合的君子。远离奸诈小人。

对朋友的临终关怀,一片至诚。

重感情,讲原则。

出自孔子《交友之道》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

矣。”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