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春秋时期,鲁哀公十四年,鲁国猎获了一只麒麟,孔子听说以后非常伤心,他认为,麒麟是神灵之物,在太平盛世才会出现,而现在正逢乱世,出非其时,而被人抓获,所以他怀着一种非常沉痛和绝望的心情,把这件事记录下来以后,就终止了《春秋》的写作,这就是所谓的"绝笔于获麟"。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逝世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鲁国陬邑人。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获麟绝笔的典故(孕获麟是什么意思)

1、绝笔于获麟是什么意思。

2、春秋绝笔,瑞应在麟。

3、获麟绝笔还是获麟作春秋。

4、获麟不绝的意思。

1意思是:不到获麟那样不合适的时候决不停笔。

2 出自唐代李白的《古风·大雅久不作》。

3 节选原文: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4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5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6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7 译文:众多才华之士人现在遇到了清明的君主,正是风云际会,大展宏图之时。

8他们正直的品格和粲然的才华交相辉映,就像天上的星星烁烁闪亮。

9我的志向就是要如孔子一样,用春秋笔法,除邪扶正,让正义辉映千秋。

10希望能像前代圣贤一样完成这一使命,不到获麟那样不合适的时候决不停笔。

麒麟的传说故事

1、意思是:不到获麟那样不合适的时候决不停笔。

2、出自唐代李白的《古风·大雅久不作》。

3、节选原文: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4、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5、译文:众多才华之士人现在遇到了清明的君主,正是风云际会,大展宏图之时。他们正直的品格与粲然的才华交相辉映,就像天上的星星烁烁闪亮。我的志向就是要如孔子一样,用春秋笔法,除邪扶正,让正义辉映千秋。希望能像前代圣贤一样完成这一使命,不到获麟那样不合适的时候决不停笔。

孔子为什么停止写春秋

麒麟, 传说 中一种具有神灵的瑞兽那你知道麒麟的传说 故事 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麒麟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麒麟的传说故事篇1

鲁哀公十四年春(前481年,孔子71岁),管理山林的人(虞人)在鲁国都城曲阜西边的巨野县一带(大野)打猎。鲁国权臣叔孙氏管车的仆从(车子)鉏商捕获一只奇怪的兽,载了归来。叔孙氏见此怪兽,以为不吉祥,自己不要,赐予“虞人”。孔子看后说:“这是麟啊!为什么来啊!为什么来啊!”并掩面大哭,涕泪沾襟。叔孙氏听说后,就把这怪兽留下了。据说孔子这时正在写《春秋》,看到西狩获麟,认为麟是祥瑞“仁兽”,太平盛世才出现,现在不是太平盛世,出非其时而被捕获,甚为感伤,写了“西狩获麟”这句话后,就停笔不再写了。这就是传说中孔子写《春秋》“绝笔于获麟”的故事。

据考证“西狩获麟”发生在周敬王九年(春秋鲁哀公十四年),而孔子的《春秋》一书,也恰恰在这一年脱稿,这时孔子已71岁,从此已不再著书。这就充分证明了至今仍在巨野流传的“孔子获麟绝笔”的故事是真实的。孔子获麟绝笔,从客观上讲,是年纪大了精力不佳。但从主观上讲,感麟而忧也是个重要原因。传说在公元前551年(鲁哀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怀了孕,祈祷于尼丘山,遇一麒麟而生孔子,因孔子降生时,头顶长得有点像尼丘山,帮取名孔丘字仲尼。孔子遇麟而生,又见麟死,他认为是个不祥之兆,立即挥笔为麒麟写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由于孔子感麟而忧,再加他唯一的爱子孔鲤的早逝,使他难过极了,终于在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与世长辞了。孔子死后,获麟绝笔的故事广为流传。唐代大诗人李白《古风诗》中就有“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的诗句。

麒麟的传说故事篇2

汉族神话传说中,麒麟为仁兽,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带来子嗣。相传孔子将生之夕,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上写“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意谓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此虽纬说,实为“麒麟送子”之本,见载于晋王嘉《拾遗记》。

在孔子的故乡曲阜,有一条阙里街,孔子的故居就在这街上。父亲孔纥与母亲颜徵仅孔孟皮一个男孩,但患有足疾,不能担当祀事。夫妇俩觉得太遗憾,就一起在尼山祈祷,盼望再有个儿子。一天夜里,忽有一头麒麟踱进阙里。麒麟举止优雅,不慌不忙地从嘴里吐出一方帛,上面还写着文字:“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徵在贤明”。第二天,麒麟不见了,孔纥家传出一阵响亮的婴儿啼哭声。通行的《麒麟送子》图,实际上是汉族民间祈麟送子风俗的写照,方式是由不育妇女扶着载有小孩的纸扎麒麟在庭院或堂屋里转一圈。亦有学阙里人样,系彩于麟角的。还有据此传说绘成的《麒麟吐书》图,多用于文庙、学宫装饰,意思为祥瑞降监、圣贤诞生。

麒麟的传说故事篇3

大陆广州东莞市樊鄚村的居民,在过年时仍旧维持着老祖宗传承下来的「麒麟舞」。根据『圣兽传说』一书指出,这个位于广州市以东车程约1小时的中国典型南部小村落,每逢旧历年 春节 ,广场中央就会围绕着等待「麒麟舞」 开跳的民众。当地舞弄的麒麟是用纸做成的,看似狮子头,头部后方却写着「麒麟」二字。在爆竹声、铜锣、太鼓、笛声伴随下,麒麟舞就像春节时的舞龙舞狮一样,以夸张具戏剧性的舞步,向众人庆贺新春。

麒麟舞起源于麒麟拳,相传是在清末时,当地农民为了自卫和反清朝政府,结合各种流派所编创出来的拳法。由于麒麟拳的目的,并非是攻击用而是自卫保护村民免于迫害,进而带来幸运的拳法,因而被称为「麒麟拳」,这个村 落也被称为是麒麟的故乡,每当春节或村里有庆典时,村民就会以能为大家带来幸福的麒麟舞来庆贺。

除了樊鄚村外,广州市东郊外和东江地域多数村庄里也都有着麒麟舞。在我国的 民间故事 孕子 编织 麒麟布样的贡品,向皇帝邀功,结果反而被布吉祥,也意谓着替天行道者的化身。由于麒麟「鹿身、牛尾、马蹄、头上一角、角上有肉」的外形,曾有人考证麒麟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长颈鹿。据说,非洲索马里语,称长项鹿为「GERI」,声音与麒麟非常相近。但无论如何 ,麒麟为人民招福及替天行道的形象,由春秋时代至今已有2500年的 历史 ,一直深植于人心中。

猜你感 兴趣 :

1 有关麒麟的传说故事

2 上古神兽麒麟

3 古代神兽九婴的传说故事

4 龙之九子传说故事

绝笔于获麟是什么意思

两点看法:

一、孔子志不在创作,而是忙于求仕?不对。

孔子对自己整理古籍文献上的贡献,看得很平常,他很谦虚地说,自己只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他实际是儒学的创始人,他兴办私学,自觉地承担起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学理论体系,孔子有关“仁”的论述是前无古人的。

他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么?是求仕吗?当然不是。孔子的“天命”个人理解就是“天赋使命”也就是孔子说的“志”。他的“志”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使自己主张的“仁政”行于天下,从而建成一个理序祥和的社会,正所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社会。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多年一直是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真是“矢志不移”。

他求仕不假,但他求仕不是为了自己生活上的安逸,而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当自己的主张无法实行时,孔子一再地弃官而去。

二、孔子“72岁《春秋》完稿,颇为自得”的话,不知从何而来?

孔子73岁辞世,71岁时就停止写《春秋》了,为什么呢?

传说中孔子写春秋是“绝笔于获麟”。鲁哀公十四年春天,管理山林的“虞人”和叔孙氏的仆从鉏商,在曲阜西(今巨野县)打猎(“大野”),捕获一只怪兽归来,叔孙氏看到此怪兽,以为不吉祥,便赐给“虞人”。孔子看了说:“这是麟啊!它为什么来啊!为什么来啊!”边说边掩面大哭,涕泪沾襟。孔子这时正在写《春秋》,他认为麟是“仁兽”,太平盛世才出现,现在不是太平盛世,出非其时而被猎获,因而伤感。于是写下“西狩获麟”这句话之后,就不写了。这就是传说中孔子写《春秋》“绝笔于获麟”的故事。(原文见孔子家语)

史记记载: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鉏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雒不出书,吾已矣夫!”(传说有龙马背负八卦图从黄河出,有灵龟背负雒书从雒水出。意思是黄河不出图,雒水不出书,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

不管从传说,还是从记载上看,怎么也看不出孔子有哪怕一点点“颇为自得”之意。

后世对《春秋》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甚至那段时间的历史都因为这部书而被命名为春秋时期。但请楼主注意,这是“后话”,不能因为后人对《春秋》的高度评价,就推断孔子“颇为自得”,就像不能因为后人受了孔子的不良影响(真假暂时不论),就给孔子定罪一样。

意思是:不到获麟那样不合适的时候决不停笔。

出自唐代李白的《古风·大雅久不作》。

节选原文: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_。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译文:

众多才华之士人现在遇到了清明的君主,正是风云际会,大展宏图之时。他们正直的品格与粲然的才华交相辉映,就像天上的星星烁烁闪亮。我的志向就是要如孔子一样,用春秋笔法,除邪扶正,让正义辉映千秋。希望能像前代圣贤一样完成这一使命,不到获麟那样不合适的时候决不停笔。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此篇原列第一首。该组诗并非作于一时一地,关于此诗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一说作于天宝安史之乱以前,所据“吾衰”一语,一说“当属早期‘大言’之作”。

诗词赏析

开首二句“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是全诗的纲领,第一句统摄“王风委蔓草”到“绮丽不足珍”,第二句统摄“圣代复元古”到最后“绝笔于获麟”。

由于这首诗的主意在复振大雅之声,所以诗人在写作时,其胸襟风度,也一味的大雅君子之风,不能骏发飘逸,也不能郁勃牢骚,完全用中锋正笔。

因此,即使在“吾衰竟谁陈”的慨叹之中,对当代有所不满,而只能以“圣代复元古”等六句正面颂扬之辞,来微露矛盾之意,这并非诗人故作违心之论,而是写这首诗的立场使然。

全诗一韵到底,音节安雅中和。最后两句,由于立意的坚决,音调也不自觉地紧急起来,“立”、“绝”、“笔”三个入声字,凑巧排列在一起,无意中声意相配,构成了斩钉截铁的压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风五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