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军事成就:
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诸葛亮亦作诸多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历史上的诸葛亮究竟是军事天才还是庸才?
军事家也是有分战略家还是战术家的,诸葛亮确实是一名杰出的战略家,但在是战术却有所缺陷,虽然《三国演义》有神化诸葛亮的味道,但是他也绝不是庸才。
战略家与战术家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战略家,什么是战术家,虽然都是军事家,但是这两者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战略家,是一个宏观概念,是基于战争,对整个战场的布局、战争的结果以及带来的后续问题作出一系列的安排和预测。作为一名战略家,要知道战争的目标,要怎么打这场战,这场战争会带来怎么样的后果,包托战争中会发生怎么样的突发情况,又应该怎么处置这些情况。而战术与之不同,是一场战争的具体指导,包托了怎么样激起士兵的斗士,怎么样与敌军进行实际上的心理、兵器战争,对于进军、防备应该做出怎么样的排兵列阵,也包括设置什么陷阱给敌人等等一系列实际操作指导。
诸葛亮是战略家当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时候,“隆中对”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战略计划,先夺荆州,再取西川 ,以益州为中心,化荆州、汉中为箭锋,待时机成熟,可消曹魏东吴,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后来事情的发展也如他所愿,可惜关羽在荆州之时,因自负而过早出兵魏国,与东吴又强势,造成关羽死荆州失的局面,把诸葛亮的战略安排打破了。诸葛亮北伐有很多的原因,他不得不出兵,所选时机也是非常好的,曹魏正值政权交替的时候,只是诸葛亮并非杰出的战术家,他以战略家的目光发现,蜀汉不北伐没有长久的生路,但是战术上失败,甚至于他手下也没有杰出的战术家,才致蜀汉北伐失败。
《三国演义》之中,诸葛亮内务能力好,军事才能也好,然人无完人,战术差一点并不代表他就是庸才,我觉得他还是一个军事天才,这样的战略计划也非常人所能及,对不?
诸葛亮真的是政治高手而军事水平很差吗?
诸葛亮不仅治国能力强,军事水平也不差。说诸葛亮军事水平差的,多来自《三国志》诸葛亮传中陈寿的评价: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翻译过来就是:然而诸葛亮的才能虽擅长治军,但在运用谋略方面还是略有不足,治理民众的才干,强于统兵打仗的谋略。
陈寿是说诸葛亮治国能力强于统兵打仗的军事能力,从来也没有说诸葛亮军事水平差啊!同样是《三国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借司马懿之口说出一句话:诸葛亮乃天下奇才也。原文: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有人说诸葛亮五出祁山北伐,劳民伤财,毫无成果,这不是军事能力差吗?我想说:你弄清楚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吗?诸葛亮北伐的目的从来就就不是统一中原,那只是明面上的说法,真正的目的是阻碍曹魏的发展,消耗曹魏的实力,维持三足鼎立。诸葛亮以益州一州割据之地,五次北伐,以弱势兵力打得实力数倍于蜀汉的曹魏,无还手之力,只有防守之势,你居然说诸葛亮军事水平差?
夺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平阴平、武都,杀王双,斩张郃,退郭淮,败司马,哪一件不是诸葛亮的功绩?张郃、郭淮、司马懿乃曹魏名将,哪一个军事水平差?尤其司马懿三个月平辽东,7天灭孟达,军事水平不可谓不强,但面对诸葛亮呢?闭门不敢应战,你能说诸葛亮军事水平差?
当然诸葛亮也有失虑的地方,一次街亭用马谡导致失守,一次没攻下郝昭数百人镇守的陈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诸葛亮也是人啊,并非神,但不能就说诸葛亮不会用人,蜀中被诸葛亮治理的井井有条,提拔蒋琬、费祎、姜维、董允,难道不是人才?
既然诸葛亮这么历害?那刘备为什么不带诸葛亮上战场打仗?很简单,萧何历害吧,汉朝开国三杰之首,刘邦为什么不带萧何打仗?因为一是萧何长于治国,足军足粮,二是萧何是刘邦最信任的人,用来镇守后方放心。同样的道理,用在诸葛亮身上完全适用。诸葛亮长于治国,而后方又需要信得过的人镇守,所以刘备打仗没有带诸葛亮。
历史上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否平庸?
《三国志》评价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擅长政治,不军事谋略要差一些。三国演义写的夸张。所以一般看到最后比较奇怪,牛叉人老是熊样。
孔明在历史上的军事能力真的很渣吗?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代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已经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标签,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外交家和发明家早就已经被世人熟知, 那么他作为一名军事家又有多少过人之处呢?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才能。
首先我们必须说明,历史上的诸葛亮和《三国演义》中那个能掐会算,无所不能的诸葛亮是不一样的。
历史上的诸葛亮没有“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这样的神奇事迹。
历史上的诸葛亮更像是一个严谨的军事家。
诸葛亮在刘备时代,在军事层面一直没有大的的表现,他当时更多的是担任后勤运输和参谋的任务。
直到刘备死后,蜀后主刘禅即位,诸葛亮才开始在军事层面崭露头角。
诸葛亮最主要的功绩是把蜀军训练成了一支纪律性强,装备精良,而且思想过硬的军队。
在历史上,在汉代,北方对于南方的军事实力是碾压级别的存在,因为南方人口少,又缺少战马,人才又集中在北方。
但是,诸葛亮却将四川人训练成了一支“铁军”,他以“恢复汉室”为号召,极大的激发了军队的战斗力,他设计制造的装备也是独步当时。
这使得诸葛亮“逆天”的用蜀军追着北方曹魏的强大军团打。
司马懿坐拥二十万“雍凉劲卒”,却被诸葛亮的不足十万的蜀军打的不敢出门。
诸葛亮用兵,北伐6年但却最终无功而返,自己也病死在五丈原。
有人以诸葛亮多年北伐无功而贬低他的军事才能,这是不合适的,正如前面所说,诸葛亮是以弱击强,而且是主动进攻,这其实已经说明了他的军事能力。
唐代立武庙,诸葛亮身居“十哲”之一,身份高于同时代的不少名将,这就是对他军事实力最好的证明。
当然,人无完人,我们硬要从“鸡蛋里面挑骨头”,找诸葛亮的毛病,那也就只有一条“奇谋为短”。这句话出自《三国志》作者陈寿,陈寿认为诸葛亮擅长治理军队,但是不擅长临敌指挥出奇制胜。
这种说法不是没道理,诸葛亮6年间都是走稳妥的道路,从来不肯弄险,这或许是阻碍他成为白起韩信这类超级名将的门槛。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诸葛亮不仅仅是个“将帅”,同时他还是丞相是政治家,他作为蜀汉的支柱,不弄险是为国家负责,一旦他失败,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诸葛亮是不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诸葛亮是不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
谈到三个王国浪漫中最聪明的角色,很多人会想到诸葛亮的第一反应。这也是中国人的眼中的诸葛亮的普遍形象,甚至是诸葛亮被每个人都记得是一个完美的人。理论是一个人,诸葛亮他是对刘蓓的忠诚度,而在以前和之后的两个帖子更加反映了他的忠诚;军方,在每个人的印象中,似乎有很多失败,空城,草船渲染箭头,着名的胜利等,着名的胜利,也把一层过滤器放到了诸葛亮的军事能力。
但是,如果诸葛亮的军事能力真的很强大,为什么党派最终的胜利不是一个国家?今天,我从历史上看了诸葛亮的真正军事能力。在陈守写的《诸葛亮传》中,作者实际上质疑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毕竟,他也有一个历史记录“新年的行为,无法成功”。但这可能意味着诸葛亮的军事力量吗?不是,一个国家的军事能力不仅仅是一个聪明的军事师,可以增加无敌。
孔明先生实际上用于弥补国家人民的政治能力。毕竟,这个国家不像魏国的丰富,金融,人民的生计,全面的国家力量等都可能对战争的成败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该国一直缺乏意志,但孔明先生的力量确实是一种力量。诸葛亮始终利用自己的政治能力借用人民的力量,并利用您的智力人才赢得人们在人们无人驾驶的许多地方。
但所谓的天体,而不是每场战斗都会有一个奇迹。该国不会从根本上提高,并且失败的结果无法概括为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虽然诸葛亮的真实历史确实像Cao Cao一样好,但它是平庸的。事实上,毛泽东北部伐木期间存在许多失败,但军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能力,似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仍然不低。
孔明先生被视为这么多年的智慧的象征。这不是不合理的。随着诸葛亮的智慧人才,他还确定了北探险结果的巨大可能性,但他仍然很难在忠诚的核心中见面。成为中国人心中完美的人是一个如此最爱的人。因此,无论诸葛孔明的方面,他都是值得学习的传奇。
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在真实的历史上究竟是什么样的,很渣吗?
亮和《三国演义》中那个能掐会算,无所不能的诸葛亮是不一样的。
历史上的诸葛亮没有“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这样的神奇事迹。
历史上的诸葛亮更像是一个严谨的军事家。
诸葛亮在刘备时代,在军事层面一直没有大的的表现,他当时更多的是担任后勤运输和参谋的任务。
直到刘备死后,蜀后主刘禅即位,诸葛亮才开始在军事层面崭露头角。
诸葛亮最主要的功绩是把蜀军训练成了一支纪律性强,装备精良,而且思想过硬的军队。
在历史上,在汉代,北方对于南方的军事实力是碾压级别的存在,因为南方人口少,又缺少战马,人才又集中在北方。
但是,诸葛亮却将四川人训练成了一支“铁军”,他以“恢复汉室”为号召,极大的激发了军队的战斗力,他设计制造的装备也是独步当时。
这使得诸葛亮“逆天”的用蜀军追着北方曹魏的强大军团打。
司马懿坐拥二十万“雍凉劲卒”,却被诸葛亮的不足十万的蜀军打的不敢出门。
诸葛亮用兵,北伐6年但却最终无功而返,自己也病死在五丈原。
有人以诸葛亮多年北伐无功而贬低他的军事才能,这是不合适的,正如前面所说,诸葛亮是以弱击强,而且是主动进攻,这其实已经说明了他的军事能力。
唐代立武庙,诸葛亮身居“十哲”之一,身份高于同时代的不少名将,这就是对他军事实力最好的证明。
当然,人无完人,我们硬要从“鸡蛋里面挑骨头”,找诸葛亮的毛病,那也就只有一条“奇谋为短”。这句话出自《三国志》作者陈寿,陈寿认为诸葛亮擅长治理军队,但是不擅长临敌指挥出奇制胜。
这种说法不是没道理,诸葛亮6年间都是走稳妥的道路,从来不肯弄险,这或许是阻碍他成为白起韩信这类超级名将的门槛。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诸葛亮不仅仅是个“将帅”,同时他还是丞相是政治家,他作为蜀汉的支柱,不弄险是为国家负责,一旦他失败,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和在历史上的地位?
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在中国历史上应当是属于一流的水平,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亦是备受称赞,不仅是因为其优秀的军事能力,还有凭借军事才能所打下的胜仗,同时也是因为其严于律己、廉洁自守的美好品质以及对刘备忠心不二、临危受命也绝不推脱的人品。
一、强大的军事思维在战场上要想打胜仗,除了勇猛威武的抗战战士,对抗敌人所利用的军事策略同时也是举足轻重的。诸葛亮能被刘邦三顾茅庐请出山,想必其在作为谋士方面的才能一定是十分受到世人赞赏的,也因此名声在外传到了刘邦等人的耳中,得到了刘邦的重用,也才有了后面的名流千古的出名的战役。军事力量的体现范围十分之广,有军事思想、战略战术等直接体现军事能力的方面,更有为了战役能够顺利进行而需要做的前期准备,例如经济基础对于一个国家要进行的战役是十分重要的,粮草、武器等都是需要金钱作为基础的。因此,诸葛亮的军事头脑也体现在十分注重国家政治、经济等的建设上。
二、打下的战绩历史人物的军事能力,既体现在个人的基础知识上,也同时表现在个人所带领打下的有名的战役数量或者不同凡响的战术上。正所谓,只学不用那就是在纸上谈兵。学的再好的理论知识如果没有落到实处那便是毫无用武之地,没有一点作用。而诸葛亮打下的战役下就有一场战役足以让其名流千古,那就是卤城之战。在卤城之战中,诸葛亮使用的战术可谓是前所未有。从过去到现在,一般人打仗都会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处在优势的地位,借助天时地利人和,但是诸葛亮却一反常态,先是让自己处在不良地位,甚至是自己的粮草都快被拦截了的地步,营造出一副败相,诱敌深入,最后出其不意,以劣势战胜对方。
诸葛亮在历史上所获得称赞,是十分值得肯定的。毕竟这样一个有头脑,为人谦虚而且人品还及其不错的人难道不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诸葛亮作为三国的卧龙,为何他是战术奇才,却是战略庸才?
诸葛亮最近有点惨,不是被捧上神坛,就是被贬下凡间。其实说白了,诸葛亮就是一个谋士。厉害的谋士。奇才或许不全是,但是肯定不是庸才。
诸葛亮首先绝对不是庸才。否则不会得到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评价。作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以及发明家诸葛亮绝对不是我们可以随便说的庸庸之辈。
诸葛亮出现在三国的战场中,应该是从隆中对策开始。之后的一系列成就:赤壁斗智、冀州之战、汉中之战以及南征。都不是普通的庸才可以完成的。所以,诸葛亮就算不是战术奇才至少也是伟大的军事家。
如果非要说诸葛亮是庸才,那么可能是因为北伐。未能功成身先死,导致诸葛亮被骂。说真的,北伐我觉得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件事情。刘备打的旗号是复兴汉室,中原是汉室的根基,中原都夺不回来就在蜀地称王,那么刘备的这个王就称的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必须要北伐。
再说诸葛亮除了战争之外的功劳,他廉洁奉公,搞廉政建设,订制了制订了蜀国的法典《蜀科》以及《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条规。不仅如此还要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在军事方面以信为本。
这样的人至少我永远无法超越,所以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还有一些人非要说他是庸才,要我说,诸葛亮就是奇才。不是奇才,不能把刘备捧上王位,不是奇才,不能逆转刘备的逆境。奇才很配诸葛亮。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他的军事能力究竟如何?
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我想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俗话说:有目共睹,不成功便成仁,历史吐槽的人很有很多,所谓“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那他的军事能力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有目共睹。
曾经刘备三去请诸葛亮,诸葛亮最后一次的时候便被刘备的三请东山而被受到感动,他就随着刘备一起出山出门打仗。虽然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不如他的政治领导能力,但是他的主意绝对上说的是一名非常出色的军事家。伏龙诸葛亮,西蜀子云亭,阅金经:何陋之有,三国上的诸葛亮可谓是神机妙算,无所不能,无所不晓,他的主意已经使各个皇帝知一知二,他在刘备去世后,刘禅的继位时期可谓是总览蜀国军事政治,把蜀国的政治、经济都弄得井井有条,井然有序。和汉初三杰相比他出色的军事能力还是很不错的,有人曾经评价说:“治国为长,智慧多端,有着数一数二的智勇双全,理民为干”,由此可见诸葛亮的军事能力确实不如自己的政治能力。
但是诸葛亮也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虽然之前评价他的话是事实,但是要知道无论他在朝廷上还是在军营里,都可以去说“理民将于才略”,虽然这句话说明不了什么,但是实际上,历史上的名将都对诸葛亮的兵法都赞赏不绝,甚至在晋朝的时候,也学习了诸葛亮的用兵之术,后来慢慢的延续唐朝的李靖也高度赞赏了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而诸葛亮这么多年在山上隐居多年被看作是智慧的象征也毫无疑问,因此所以无论在哪一个方便看待诸葛亮,他都是以为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好好去学他的书籍,他都是那位智谋多端的优秀人物。
正史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到底咋样?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怎么样这个问题,说难也难,毕竟他的军事思想和理论写出来实在太长了。说简单也简单,就一句话:他是在中国历史上极其少有的对军事拥有超越时代的理解的天才。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按照他的思想打造出来的军队,基本就是三国时期的解放军。换句话说,他的治军思想和理论放在今天也不过时。
要知道,他是一千八百年前的一个古人。
季汉灭亡之后,司马昭就曾经派人到成都收集诸葛亮本人的兵法著作,依照这个来练兵。“帝为晋王,委任使典兵事。及蜀破后,令勰受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标帜之制,勰悉暗练之,遂以勰为殿中典兵中郎将,迁将军。”
晋武帝司马炎时代,鲜卑起兵造反,将领马隆按照诸葛亮的八阵之法,“隆依八阵图作偏箱车”,“奇谋间发,出敌不意”,以千名步卒大破鲜卑上万铁骑。
《中国军事史略》当中,将诸葛亮与曹操并称,"曹操、诸葛亮的思想可以代表三国时期军事学术的发展水平。"
他的军事思想体现在以下方面:
强调军队是政权的保障。《便宜十六册》当中提到【国以军为辅,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简单来说,他明确了军队、战争是国家政权的保障和基础,是政治的延续。
强调治军、武备。【夫国三大务,莫先于戒备】,通过治军之法打造一支虎狼之师。【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强调教育,反对一味地惩罚。
具体呢?【一曰,使目习其旌旗指麾之变,纵横之术;二曰,使耳习闻令鼓之声,动静行止;三曰,使心习刑罚之严,爵赏之利;四曰,使手习五兵之便,斗战之备;五曰,使足习周旋走趋之列,进退之宜】。
又提出上为下教,【教令之政,谓上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为,人之所瞻也。夫释己教人,是谓逆政,正己教人,是谓顺政。故人君先正其身,然后乃行其令。身不正则令不从,令不从则生变乱。】主张带兵者必先正其身,才能教育好部队。
此外强调治军应严于法纪,赏罚分明。【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
对于带兵将领的要求呢?【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
提出了完善又具体的作战指导思想。战前动员以及准备,【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谋,然后乃施其事。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习兵革之器,明赏罚之理,观敌众之谋,视道路之险,别安危之处,占主客之情,知进退之宜,顺机会之时,设守御之备,强征伐之势,扬士卒之能,图成败之计,处生死之事,然后乃可出军任将,张擒敌之势,此为军之大略也。夫将者,人之司命,国之利器,先定其计,然后乃行。】
强调士气和作战勇猛【静如强弩之张,动入关机之发,所向者破,而劲敌自灭】,【获若鹰击,战如河决,则兵未劳而敌自败,此用兵之势也】。
强调信息的重要性:【不知其敌,则每战必殆】,【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强调掌握敌我军情,敌我国力强弱,将领实力,地形等的信息。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曾经视察汉军的营寨,感慨“天下奇才”。每次行军驻扎的时候,营垒,并燥,厕所等必须严格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去布置,力求任何时候都能根据战事战局变更战守。各项政治举措保证了大后方政治清明,仓廪丰实,【日用兵而民不知兵,月调赋而民不知赋】,让军队没有后顾之忧。只有魏国约五分之一的人口和领土,以超强的执行力整顿疲敝之局,把蜀汉团结成一个拳头,然后以六万之众,数次北伐有二十万大军做后盾的雍凉地区,【自来自去,驰骋纵横】,打的魏国【雍凉不解甲,中国不释鞍】,【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到后来魏国平公孙渊时,占天下9州之地的曹魏起四万兵都捉襟见肘。曹叡这人在诸葛亮以诸葛亮的死为节点,前后完全是两个形象。诸葛亮死前一直是以明君示人,诸葛亮死后终于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可见诸葛亮北伐给魏国带来的压力。
自孙权背盟袭荆州,刘备火并孙权败光家业之后,季汉已经是风雨飘摇摇摇欲坠了。隆中对的两路进兵已经是空中楼阁,季汉的战略方向已经变更了。简单来说,其一就是通过北伐的骚扰,试图制造“天下有变”的机会。其二,通过局部战争来吞并蚕食魏国的领土。第二个目标实质上已经初见成效,武都阴平已经为季汉所掌控,只可惜诸葛亮被老天劝退了。要是再给诸葛亮十年寿命,三国的局势会是怎么样还真不好说。
很多人一直拿诸葛亮的战绩来攻击他的军事水平。我们来看看:
一伐直接拿下三郡,可惜用人不当失去前军惜败,但是迁走了千余户人口,给季汉带去了有生力量。
二伐虽然受阻于陈仓,但是在冷兵器时代,攻城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周瑜在关羽绝北道阻击援军的情况下,围了一年才拿下南郡。其次,二伐时汉军仅带了二十天的口粮,实质上是为了响应同时期吴国的攻势,牵扯魏国西线的兵力,退兵时顺手反杀了追击的王双。
三伐占领武都阴平,郭淮派兵来攻,诸葛亮率军亲至,郭淮怂了。
四伐出祁山,还兵行险着集兵一处,司马懿和张郃领兵支援,断了汉军粮道并对汉军形成钳制之势,此时出现经典【畏蜀如虎】。在汉军后勤被断,前后夹击的情况极大优势下,司马懿依然不敢相信诸葛亮会做出这么冒失的举动,怀疑其有后招而不敢出战。最后思来想去,我都围着你了你还能怎么着,遂于张郃分兵夹击。这个行为正中诸葛亮下怀,他一生谨慎,这次露出了这么大的破绽,就是要引你跟我决战。他命王平固守南营抵御张郃,自己亲自领兵在卤城大破司马懿,获甲首3000级,玄铠5000领,角弩3100张。按照三国时期魏国的披甲率,基本上就是上万人的战损。而张郃始终无法攻克王平,司马懿不得已带张郃退兵,诸葛亮一路北进越过木门道,与魏军相持了一段时间,后来粮尽退兵,张郃前来追击被射杀。
五伐与魏军相持,星落五丈原,部署退兵,百姓奔走相告司马懿,司马懿领兵来追,汉军扭转旌旗一副决战姿态,司马懿石化目送汉军撤退。百姓谓之死诸葛走生仲达,仲达自嘲吾能料生不能料死,随后视察汉军营寨,感叹天下奇才。
综上,诸葛亮自入蜀开始亲自带兵,到最后星落五丈原,但凡自己亲自指挥督战,未尝败绩。领几万步兵,面对魏国西线和随时驰援东西两线的中军,一直保持着主动进攻的态势,自来自去,想割你麦子就割你麦子,正面能大破你,退兵能反杀你,强如司马懿面对诸葛亮,也只能落下个畏蜀如虎的称号。
至于陈寿评价诸葛亮奇谋为短,翻翻诸葛亮的履历,攻心平南中,而后无再反。一伐奇袭,二伐牵扯,四伐诱敌深入,我实在是不觉得诸葛亮是个缺乏临场应变,不懂奇谋的人。司马懿确实曾经评价过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但从事后的“天下奇才”看来,要么就是稳定军心,要么就是真香定律了。毕竟连他的儿子,他的孙子,都无比崇拜诸葛亮,还追封诸葛亮为武兴王,乃至于他的儿子使用的是诸葛亮的练兵治军之法,简直就是打脸现场。
当然,既然司马懿这么说了,诸葛亮这个人谋略不行,那陈寿当然只能这么写了,毕竟寄人篱下是不?那后世怎么评价的呢?李靖直接说了,史官鲜克知兵。战场上的事情,你懂个屁。当然考虑到立场问题,陈寿的父亲作为马谡的参军,被罚剃头,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小心翼翼地吹了起来:【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什么意思?诸葛亮呢,治军比较厉害,但是奇谋就没那么灵光了。治理人民的才干比起行军打仗要厉害。而且对上的都是一时人杰,再加上敌众我寡,还是客场作战,所以最后还是没能成功。
什么意思?我小明本来是玩中路的,上路没有中路打得好,而且对线的都是韩服王者前十水平,对方打野和中路还总是过来支援,我在你家坐着小板凳用个几十块钱的蓝牙鼠标操作着四千块钱的笔记本,你却坐着电竞椅玩着两万块钱的电脑,我拼进全力只能把你堵在塔下让你吃塔刀,最后网线被拔掉了只能惜败。
这些话看起来是不是很像借口?我也觉得很像,但是这是敌人的评价。
在关羽偷大龙被团灭,刘备被破三路高地之后,诸葛亮接手了这把游戏。他没有打出GG,没有责怪队友。他兢兢业业地做视野,处理三路超级兵,稳扎稳打破了对方的上路高地塔,为季汉流干了最后一滴汗。
他权倾朝野,他是季汉的实际统治者,但是刘禅从来没有怀疑过他。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后主刘禅为诸葛亮发哀三日,李邈上书说:“吕禄、霍禹未必想反叛国家,汉宣帝也并不想成为杀害大臣的君主。因为大臣惧怕君王逼迫,君主畏惧大臣的功勋威望,所以君主和大臣之间才会相互猜忌。诸葛亮独自一人依靠精锐的军队,如狼虎视物,五种权力大的人物不应该守边疆。我对此为国家的安危担忧。如今,诸葛亮已经去世,所以宗族得以保全,西部边疆的战事可以停止,人们也因此而庆祝。”
一向给人软包子印象的刘禅大怒,将李邈下狱诛杀。
魏延在三国演义中一直与诸葛亮不和,然而史书上,魏延可以说是诸葛亮手下的心腹大将。诸葛亮交代后事时曾经说过:“你们领兵撤退,魏延殿后。如果他听令了那就好,如果他不听,那就随他去吧。”给了魏延极大的自由,你甚至可以带兵投魏。魏延倒也没辜负诸葛亮的期望,他虽然不听调令,与杨仪领兵对峙,可也最终没动过叛汉的念头。
姜维,一个降将,穷兵黩武九犯中原,象征着一个落寞皇朝最后的垂死挣扎。用张公子的话来说,【甚至在季汉灭亡后,姜维还是筹划着那著名的复兴大业。他说服了钟会,搞定了邓艾,而且给刘禅的秘奏里如是说: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最后计策未成,但一日之内,拖死了钟会、邓艾和他自己。他好歹也算熬到了季汉的最后一刻。
我其实挺难想象:一个人要执着到什么程度,才能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在如此狭窄的夹缝中,在如此难以逆转的大势下,不断冲击命运?仅论执着,他实在还胜过诸葛亮。】
只为回报诸葛亮的知遇之恩。
小时候读三国,自然是知道诸葛亮的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是当时觉得,不就是一句谁都会说的话吗?
长大之后,读了史书,看着诸葛亮将刘备从一个县长推向皇帝,看着五虎一个个死去,想的事情越来越多,吃的东西越来越少,他没有时间好好教导儿子,所幸他们都还争气,所谓故瞻、尚亡,则武侯存,他们为季汉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再回头想起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由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