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的词眼为“愁”。声声慢,词牌名。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亦称《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双调,上片十句,押四平韵,四十九字;下片九句,押四平韵,四十八字,共九十七字,又有仄韵体,用"仙吕调"。李清照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

声声慢的词眼

《声声慢》的词眼为“愁”。声声慢,词牌名。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亦称《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双调,上片十句,押四平韵,四十九字;下片九句,押四平韵,四十八字,共九十七字,又有仄韵体,用"仙吕调"。李清照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

声声慢的上阙和下阕的内容分别是什么,词眼是什么,包含了那些感情

声声慢

李清照

(上阕)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下阕)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忺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眼:愁

感情: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落江南为抒发家国身世之愁而作。词人在靖康之变后,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作品转为沉郁凄婉,本词主要抒发了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感情深沉也博大。

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意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写了环境,写了身世,写了心情,并将这三者融为一体,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创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凄凉的景物一路写下来越积越多,伤感越来越浓重,最后堆砌的愁苦迸涌而出。

《醉花阴》和《声声慢》词人表达了什么共同情感?(共同的词眼?)从词中哪些词句

《醉花阴》和《声声慢》有一个明显的相同之处,也是李清照大部分作品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个愁字,都有着一颗沉重的心,抑郁的心情。

先看《醉花阴》这首词,这是李清照早年婚后所作,词中写自己在重阳佳节思念丈夫赵明诚的心情。传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远在外乡的丈夫,赵明诚看后顿时起了比试之心。虽三夜未合眼,作词数阙,但终还是没能写出完胜这首词的作品。可见这首《醉花阴》写得极好。词的上阙写词人在闺中点香消磨时光,从白昼到黑夜都是一个人,又逢重阳佳节,更加重了自己内心孤独的情绪。下阙从重阳节饮酒的风俗处落笔,承接上文,后以菊花喻己,且说“人比黄花瘦”,足足道出了闺中女子对丈夫深切的思念,也有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

再看《声声慢》一词,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所作。当时李清照因靖康之变而南渡躲避战乱,就在途中丈夫却意外病逝了。接连而至的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和孀居之苦,让词人倍感绝望。《声声慢》把李清照这些复杂的情感全都展现了出来:一是自己难以适应南方的梅雨天气和忽暖忽冷的气候变化;二是自己寄居异乡,心中的苦闷无法排解,只能把对故土的思念寄托在北飞的大雁身上;三是感叹自己悲惨的身世,即遭受战乱而让其饱受国破家亡之恨,丈夫病逝之痛,独居异乡之苦……如同眼前梧桐树上点点滴滴的细雨,词人心中的苦痛无法用一个“愁”字去了结。

《声声慢》教案?

《声声慢》精品教案

〔三维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其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风格、主题。

2、 了解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 初步感知婉约派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二) 过程与方法:

1、 反复朗读词,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2、 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体会李清照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李清照别样的愁情。

2、 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2、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教学方式〕

对比阅读教学、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1、听歌曲《声声慢》。

2、听录音朗读《声声慢》。

3、学生自由朗读。

二、文本解读。

(1) 《声声慢》的词眼。

明确:愁

(2)为什么愁?

明确:背景介绍,了解词人满腹愁绪的原因。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用三个词语概况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3)愁什么?

明确:①公愁——山河破碎、爱恨难寄的绝愁

②私愁 ——欲语泪流、失去亲人的哀愁

身陷囹圄、人格蒙羞的悲愁

事业不继、相知有谁的凄愁

(4)怎样表现愁?

明确: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① 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② 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

明确:酒、雁、黄花、梧桐、细雨

三、分析鉴赏。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明确: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 | |

人的动作、神态 环境的悲凉 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①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金石丢失、再婚离婚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内心极度哀愁,再加之一人孤处、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更是百无聊赖、空虚惆怅、失落迷茫。为了派遣这种哀愁,作者一大早就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她在寻觅些什么呢?是少女时代快乐的生活吗,还是夫妻情深、甜蜜爱情?……

②环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③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问:运用叠词的作用?(——音乐美、增强感情)

举列: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 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

(2)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

①酒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② 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因为“雁” 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但雁可以再回到北方,而自己却只能客居江南。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③ 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花盛 乐景哀情 反衬

花衰 以花喻人 正衬  ——凄苦忧愁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④梧桐、细雨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碧纱秋月,梧桐细雨,几回无寐。

——晏殊《憾庭秋》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鹧鸪天》

结论: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⑤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四、比较阅读。

法国诗人克洛岱根据李清照的《声声慢》改写的《绝望》:

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梦!梦!梦!/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

(1)找一个学生诵读克洛岱的《绝望》。然后全班齐读李清照的《声声慢》。

问:1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痛苦、绝望、(至)愁 。

2这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但表达的方式(或抒情的方式)很不相同。能说说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绝望》直露,号叫,直抒胸臆,声嘶力竭。未选取任何意象。

《声声慢》较为含蓄,多避免直接抒情,借事借景抒情,讲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旨,讲究意象的选择,含蓄蕴藉……

小结:改写的诗,完全抛开了原作所有的自然意象而只剩下抽象概念的声嘶力竭的呐喊,显得直白浅露,并显得情感“泛滥成灾”。尽管痛苦绝望的情感(愁绪)是相同的,但跟原词有很大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

1、比较《醉花阴》与《声声慢》的不同愁情。

2、背诵《声声慢》。

《声声慢》教学简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1、了解《声声慢》创作的时代背景

2、了解词牌“声声慢”

3、了解“易安体”的写作手法

<二>情感教育目标

1、体味个人遭遇与家国兴亡相结合的浓浓哀愁的复杂内涵

2、丰富学生情感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背诵《声声慢》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味李清照词中那浓浓的愁情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1?) ,字漱玉,号 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之一。她早期的作品多抒写闺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风格开朗明快,清丽婉转;后期词作多抒写思夫、思乡、思国的浓愁、哀愁,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留有作品集《漱玉词》。

<三>写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国攻陷北宋都城汴京,汉政权南迁。这一重大的政治事件在非常广泛的范围内影响了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李词也以这一重大事件为界线,在其前后明显有所区别。这首词是她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从词意看,当作于赵明诚死后,通篇都写自己的愁怀。她早年的作品也写愁,但那只是生离之愁、暂别之愁、个人之愁,而这里所写的则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个人遭遇与家国兴亡交织在一处之愁,所以读后使人感受更加深切。

<四>分析全词

1、本词主旨句是哪句?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你如何理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明确: 寻寻觅觅: 人物动作

冷冷清清: 外部环境

凄凄惨惨戚戚:内之心灵(板书)

追问:“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哪一个字能够与其它四个字都能组成感情色彩相近的词?

凄冷 凄清 凄惨 凄戚

可见“凄凄”是外部环境到内之心灵过渡的关键。

3、词人围绕词眼“愁”字,都写了哪些意象?

明确: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4、过雁与词人有何相似之处?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

5、你如何理解“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明确:黄花盛开时,想摘一朵戴在头上,而现在,花已憔悴,又有谁还有这种兴致呢?表面上看是写黄花憔悴,无人爱怜,实际上是语带双关,也暗示自己韶华已去,青春不在,抒发了词人深深的哀愁。

6、“梧桐更兼细雨”中“更兼”表明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更兼”表明了词人脆弱不堪的心境。梧桐叶落即已不堪忍受,又加上“细雨”伴唱,秋韵更浓,词人的愁苦也就更深。

7、讨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都反映了词人的哪些愁情?

明确:故乡之思  丧夫之悲  流离之苦  国破之恨

<六>总结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第一、二题。

2、背诵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