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加拿大低成本电影在戛纳电影节摘得艺术电影奖、SACD奖以及青年视野奖三个大奖,它的编剧、导演和主演是一个人,1989年出生的哈维尔多兰,他19岁时拍的,他17岁时写的,他16岁时发生在他和他母亲之间的事。可想而知,这个以荷尔蒙为核心的,标准的青春叛逆故事完全是在儿子的视角下开始、展开并完成,他没有给妈妈留一点点辩解的余地—片中妈妈的每一句话亦皆被儿子以不可挑剔且无比正确的逻辑顶回去;再譬如情节的基点是妈妈无意发觉儿子是一个同性恋者,导演认为妈妈由此严加管教之类的举措是可以理解,却是不可原谅的。

爸爸出国以后我照顾妈妈,照顾巨肚妈妈入选最美少年

近日,贵州安顺“巨肚妈妈”黄国娴10岁的儿子张仁辉,入围央视2020年“最美少年”。

安顺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刘雯说:“我们在对黄国娴的帮扶和救助中, 发现他的孩子张仁辉特别孝顺懂事,特别自律自强,也知道中央电视台面对全国评选最美孝心少年,我们觉得他的事迹特别符合,就向央视作了推荐。通过这次评选,在全区全市乃至全省弘扬他自立自强,孝心为上的精神,在青少年中得到发扬光大”。

这个瘦小的男孩,一个人用稚嫩的肩膀扛起照顾妈妈的责任。烈日下,张仁辉扛着20斤米徒步一公里回家;没有自来水,他从一楼提水上楼往返十多次,才能灌满家中的水缸。张仁辉照顾妈妈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他也在用行动在践行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顺。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百善孝为先”、“香九龄,能温席”这些故事家喻户晓,孝顺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它是一种感恩教育,是爱的教育。

孝顺教育对孩子的心灵成长和人格健全至关重要。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却一味地追求孩子的智力和知识发展,觉得只要成绩好,其他的就不是问题,导致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孝”教育,最终酿成了惨剧。

一、弑杀父母,孩子用这些行为为所有父母敲响了警钟

01 缺乏尊重的父母很难养育出“不恨”的孩子

2020年11月12日,南京市第13中学一学生李某,因为家庭管教,与母亲长期存在矛盾,当晚与母亲发生口角后,拔刀杀死了自己的母亲。据悉该生曾经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受过学校表彰。

2018年12月2日,湖南益阳沅江泗湖镇一名12岁的男生吴某,被母亲发现吸烟,用皮带抽打,他持刀连捅母亲20多刀,被质问冷漠地回答:“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妈。”

但是,这都是父母的责任吗?全都是因为父母没有教育好孩子吗?当然不尽然。教育需要“合作”,合作的前提是欣赏和接纳,更重要的是尊重。

但是,有一类父母也许是忙于生计,也许是沿袭上一代的教育方式,他们自始至终把自己放在领导和权威的地位,对孩子动辄打骂。而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粗暴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就会培养出粗暴的孩子,再加上孩子在成长中,特别是青春期有了自己的想法就会反抗,对父母这种教育方式所产生的的憎恨日积月累,当一件事情成为了导火索,悲剧就爆发了。

02 不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就是间接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力

2020年5月23日,青岛发生一起杀母案,15岁的瑶瑶用缎带勒死了母亲,装在手提箱里,警察来时,瑶瑶没有悲伤和喜悦,只是平静地说:“我早打算在星期五就杀死她。”

电影《我杀了我妈妈》,主角贝尔坦言:“我知道,在别人看来,恨妈妈是有违常理的,甚至会被批判。但他们肯定也会恨自己的妈妈,不管有没有表现出来。”贝尔小时候和妈妈感情很好,从父母离婚后,就变了,当母子矛盾爆发,母亲就用控制零用钱的方式控制他,当老师布置作业要父母给建议时,他对老师说:“我从没见过我的父亲,而且我的母亲也去世了……”

贝尔虽然没有在行动上杀死母亲,却在心理上杀死了她。

杀死父母这样的悲剧曾经上演,正在上演或即将上演。每一次雪崩,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血淋淋的惨剧给父母们敲响了警钟。

二、孩子为什么不孝顺呢?

前两天在超市遇到一个孩子,因为妈妈不给她买零食,就恶狠狠地对妈妈说:“等你老了,我才不会管你呢”。

周围的人听到孩子这么说,会觉得好玩儿,好像仅仅是一个孩子赌气而已。但是,如果长此以往,这个孩子真的很难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

首先,父母对孩子过分宠溺顺从

2011年,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发生一起接机母亲遭留学生儿子刺成重伤的事件,该留学生从未打过工,学费生活费都靠母亲每月7000的人民币收入而来,两人在机场关于学费问题发生了口角。被告人汪某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零六个月。据悉,曾经在家中,母亲说给不出学费,汪某盛怒之下就扬言要“杀母”,并动脚踢了母亲。有人问汪某:“踢母亲时,母亲有没有伤心过?”汪某回答:“我不知道,踢好后反正她又把钱给我嘛。”

可怜天下父母心,把满足孩子当做自己的人生目的。人的欲望是个无底洞,当孩子一再要求满足自己这样那样的欲望时,我们总是竭尽所能,用金钱去宠溺孩子。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过度满足对孩子是一种伤害。因为宠溺会变成习惯,他得到的容易,就不会珍惜,也不会感恩,仿佛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坚决拒绝,适当的受挫教育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格。

其次,父母对孩子过分严格

有一种教育叫“虎爸虎妈教育”,耶鲁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美籍华裔蔡美儿发布一本关于教育子女的新书《虎妈战歌》,介绍她如何用中国传统教育方法严厉管理女儿,并培养出优秀的女儿。是有一部分孩子在这样的教育下,成功了,但是相当一部分人存在心理问题,严重不自信,对自己评价低,认为自己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对别人的负面评价过于敏感,有得抑郁症的倾向。

多少弑母悲剧后面都有一个偏执高压的父亲或者母亲,“我很优秀,你要和我一样优秀”,“我已经失败了,你不能失败,你要帮我挽回面子。”很多犯罪的孩子原本也是优秀的孩子,有的孩子出现人格分裂,幻听,抑郁,这些精神疾病,大部分都源于这种高压的家庭氛围。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体罚,讽刺,辱骂,孩子还小的时候,照单全收,默默忍受。长大是用叛逆来反抗,一个满是伤痕的心灵修复起来,可能需要花上一生的时间。

而孩子一旦真的没有了孝顺的意识和想法,那么未来不论是对孩子还是对父母来说,都将是一场灾难。

之前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母亲病危在床,她最放心不下的是50岁的小儿子王永强,1969年出生,天资聪慧,从小是学霸,苏州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考取中科院博士,后又在北大做了博士后,1999年博士后毕业,他与妻子出国,结果,一走20年,杳无音信。当媒体在美国亚特兰大找到他时,问及是否会来见母亲最后一面,他拒绝了,只说“亲官难断家务事。”

怀胎十月,十月哺乳,含辛茹苦,孩子长大却离我们越来越远。如果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孝顺意识,那么苦果自酿,孩子与周遭人的人际关系也不会那么融洽,毕竟每个成年人的身上都有抹不掉的原生家庭痕迹。

有人嘲讽“中国父母皆祸害。”越有出息的孩子,反而越离父母远,养育不是索取,而是互相滋养。家是以爱之名建立的,但又有多少孩子,在计划着逃离家庭。家长偏离了教育的中心,终究我们要养育的是一个鲜活的人,而不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终究我们要为重视面子,而忽视了孩子里子的教育方式买单。

三、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孝顺意识呢?

了解了孩子可能会不孝顺的原因,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强对孩子孝顺意识的培养,从小让孩子知道孝顺是一种回馈,这种回馈不仅有益于父母,也会有益于自己。可是,父母究竟 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点,父母要加强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有一位嫁到英国去的中国女子讲述了中西方亲子关系的文化差异,她的老公父母很有钱,她很高兴,在中国的观念,就是父母的东西都是子女的。没想到,嫁过去了完全没这回事,他老公说:“父母的钱是父母的,与我有什么关系。”

果然从结婚到带孩子,父母都没有帮忙,全都靠自己。他父母给自己找好了养老院,联系好了办理后事的机构,也不麻烦子女。奇怪的是,这样边界分明的关系并没有减少亲子感情,他老公每到节假日会打电话给父母,会聚会送礼物。彼此都没有绑架,应有的陪伴与尊重一点不少。

西方对子女是养到18岁就不管了,但不是说父母子女之间就没有爱了,他们更明白,孩子是孩子,我是我,我们彼此都有自己的生活。彼此不要成为生命的全部和重心。从小给孩子感恩教育,让孩子懂得自食其力,不娇惯,不溺爱,不让孩子觉得他是家庭的中心。通过帮助别人,爱别人来获取幸福。

第二点,父母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加强对孩子进行引导。

生活无处不学习,有位网友说,他很喜欢爷爷,想回去工作,想陪伴爷爷。他教我练字,教我做饭,给我榨果汁,给我做面包,做豆沙小饼吃,他感谢爷爷。

生活点滴是教育,发自内心的爱才是真爱,而不是法律要求,道德绑架。有网友说:“我不希望我赡养父母是因为要报恩,我希望赡养他们是因为我爱他们,离不开他们,希望他们长寿,过得好。”

一颗橘树不会长出柚子,父母在苛责孩子的同时,多要反思自己。是谁在如同白纸的孩子身上涂画了痕迹,那里有孝顺和爱,还是有自私和恨。不夸大父母的恩情,把孩子当一个大写的人来看待,彼此尊重,彼此注重隐私,彼此传递温暖。

最后一点,父母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塞内加说:“教诲是条漫长的道路,榜样是捷径。”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说有个朋友要相亲,不知道怎么看人。李教授说主要看他家里有没有老人,高龄老人,一则说明家庭没有遗传病,身体健康,二则说明人家对老人好,老人长寿。孝顺的父母也会培养出孝顺的孩子,孝顺的孩子说明人格心理健全。

所以,我们自己要做好榜样。当然孝顺也不是愚孝,什么事情都听长辈的。积极健康的孝顺才是值得的提倡的。

纪伯伦曾经在一首诗里写道: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这首诗强调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父母爱孩子的最好方式是理解和尊重,而不是用娇惯,打骂,宠溺和压力去伤害孩子,把孩子逼成冷酷无情的人。诚然,世界上,没有是十全十美的父母,亦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给孩子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它回馈父母的是孝顺,回馈社会的是责任与担当。

有一部电影,其中的一句台词是这样的:如果今天我死了你会怎么办。 另一人说:那我明天也会死

《我杀了我妈妈》

许久没有在看过电影之后,写点东西了。

最近看过许多好片子。而我不写《Fight Club》,不写《Big Fish》,不写《Ed Wood》,不写《Pink Floyd The Wall》,也不写《Pulp Fiction》,偏偏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导演拍的这部名不见经传的电影,《我杀了我妈妈》,只有一个原因,便是这句台词。

Hubert在即将被送入寄宿学校之际与妈妈争吵,他大吼一声:“如果今天我死了,你会怎么办?”转身离去。妈妈看着他的背影轻声呢喃:“那我明天也会去死。”

—如果今天我死了,你会怎么办?

—那我明天也会死。

我不能形容我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那种瞬间被淹没的感受。那是由十六年的时光堆砌起来,延伸出来的感受。真真切切。深入骨髓。

这是一段与所有人无异的青春,在这段时光里,妈妈的一切都那样令他厌烦。她的话语,她的脾气,她咀嚼东西的样子,她对他的种种命令与呵斥。他是那样厌恶争吵,可总有无休无止的争吵。只需要一点点的火星,妈妈就可以燃烧成燎原大火,妈妈擅长此道。是的,妈妈擅长此道,一切争吵都是因为妈妈的无理取闹。那时的他是这样以为的。妈妈永远不会了解他,与其面对妈妈倾诉心事,还不如面对DV。

妈妈不理解他的种种想法,亦不会理解,他为何会是同性恋。像所有妈妈一样,她试图拯救。她以为那是“拯救”。而不可否认的是,在Hubert的这样一段青春里,Antony才是拯救者。有他在,Hubert才不至于坠落下去。

好在,最后,在他的王国,他与妈妈终于平静的坐了下来。这代表着我们青春时期的另一个阶段。在这个时候,我们试图理解彼此,尽管有时做得并不好。我们不再一味的恨她恨到想要杀了她。我们开始可以捕捉到心中的爱,并试图展现出来。

这样一段进程,一如我,也一如你们。只是我还不知道,对于同性恋,妈妈的反应罢了。

21岁的年轻人自编自导自演的片子。也许是这样一个头衔让我对它的评价不知不觉高了几分。但也并无不可。对于这样年纪的导演,拍出这样的片子也实属难得。片子也许稍有些缓慢,但正是我喜欢的节奏。Hubert和Antony的那段快镜头我很是喜欢。

“如果我今天死了 那你怎么办?” “那我明天也会死” 这是哪个电影的台词阿 求助!!

《我杀了我妈妈》

我杀了我妈妈的剧情简介 · · · · · ·

十六岁的少年于贝尔(Xavier Dolan 饰)父母离异多年,这个处于叛逆期的年青人发现,他和母亲再也不能像往昔一样亲切的聊天,伴随着这对母子的是似乎没有尽头的对峙。于贝尔和同性恋人安东尼的关系被母亲知晓,更使缓和不久的母子关系再次陷入低谷,母亲为了矫正于贝尔的同性恋倾向,联合其生父将他送入了寄宿学校,但他们各自内心的痛苦仍在延续,于贝尔用DV记录下了他对母亲混合了美好回忆与现实中充满琐碎争执的复杂感情。不堪忍受学校的于贝尔在安东尼帮助下逃出,母亲来到于贝尔儿时生活过的旧居,两人终于静静的坐了下来……

本片由出生于1989年的Xavier Dolan自编自导自演,获2009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艺术电影奖等多项褒奖。

求问一美国电影(应该是) 接连发生很多命案 男猪脚发现都与一个男孩儿有关 男孩在浴缸里杀死了自己的母亲

总算帮你找到了,lz,我记得很久前在风行里看过这电影,就是一时记不起来是啥,回去翻看了好久终于找出来了,片名叫“时钟”,小库珀·古丁主演的,简介:一个周刊记者偶然之中发现了一个逃亡杀人犯的日记,里面详细的标明了好几项杀人计划.经过这位记者自己的调查,他发现所有线索都同时指向一个住在孤儿院里面的9岁大的一个孤儿,这个孤儿生性孤僻、身世可怜,但这个记者和这个男孩还是成为了朋友。后来调查出来那个杀人犯就是这个9岁男孩的未来人。他长大后,发明了时光机,穿越时空回来的目的是为了修正他过去的人生,报复那些伤害过他的人。但后来这个小男孩看到了未来的自己要杀掉孤儿院照顾他的老师,想帮助记者(他还不知道真相),被未来的自己从屋顶不小心推下去,一切都结束了。

希望帮到你,满意请采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