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趔趄是被动的,踉跄是主观的。
趔趄:由于某种原因,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出处:
1、元郑廷玉 《后庭花》第二折:“不觉百地身趔趄,不觉地醉模糊。”
2、《红楼梦》第四四回:“﹝凤姐﹞扬手一下,打的那丫头一个趔趄,便蹑脚儿走了度。”
踉跄:指走路不稳,也作蹡踉。
出处:
1、出自《赠张籍》。意义:走路不稳:一个~,险些跌倒。也作踉蹡。踉踉跄跄。
2、君来好呼出,踉跄越门限。——韩愈《赠张籍》
示例:
1:洪教头一棒落空,他一个踉跄,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施耐庵“水浒传-林冲棒打洪教头”
2:蔡东藩 《清史演知义》第三回:“少顷,喘息已定,各部兵亦逐渐趋集,约略检点道,三停里少了一停,自己部下,且丧失一半;正在垂头丧气,忽见一人踉跄奔入,……”
踉跄和趔趄的区别是什么?
1、意思不同:
踉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
趔趄:身体摇晃,脚步不稳。
2、出处不同:
踉跄:韩愈《赠张籍》:"君来好呼出,踉跄越门限。"
趔趄:元 郑廷玉 《后庭花》第二折:“不觉的身趔趄,不觉的醉模糊。”
3、用法不同:
踉跄:踉跄是主观的,踉跄导致不稳的因素是因为描述对象自身的原因而导致的形态不稳,如,喝醉酒了,受了伤等造成踉跄。
趔趄:趔趄是被动的,趔趄是由于外在的因素而导致的描述对象形态不稳。
踉跄与趔趄的区别
趔趄是被动的,踉跄是主观的。
趔趄是由于某种原因,身体歪斜,脚步不稳;踉跄是指走路不稳,也作_踉。一个被动,一个主观。
趔趄出自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二折:不觉百地身趔趄,不觉地醉模糊;《红楼梦》第四四回:_凤姐_扬手一下,打的那丫头一个趔趄,便蹑脚儿走了度。
踉跄出自《赠张籍》。意义:走路不稳:一个~,险些跌倒。也作踉_。踉踉跄跄;君来好呼出,踉跄越门限-韩愈《赠张籍》。
踉跄是什么意思?
踉跄,指的是走路不稳,也作_踉。
【拼音】liàng qiàng
【出处】唐·韩愈《赠张籍》:“君来好呼出,踉跄越门限。”
白话释义:你来时喜好大声呼喊,跨出门槛时却走路不稳、跌跌撞撞。
【例句】
1、一个踉跄,险些跌倒。
2、正在垂头丧气,忽见一人踉跄奔入。
扩展资料
一、踉跄的近义词
1、蹒跚 [ pán shān ]
释义: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出处:宋·陆游 《戏作野兴》诗之四:“客散茅檐寂,蹒跚自闭门。”
白话释义:宾客友人早已离开孤寂的茅檐下,只留独自一人在门前行步缓慢,往来徘徊。
2、趔趄 [ liè qie ]
释义:意思是由于某种原因,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出处:元·郑廷玉 《后庭花》第二折:“不觉地身趔趄,不觉地醉模糊。”
白话释义:不知觉地身体歪斜、脚步不稳,不知觉地晕醉不醒、头脑模糊。
一、踉跄的反义词
1、矫健 [ jiǎo jiàn ]
释义:指强壮健力,英勇威武。
出处:明·李东阳 《序》:“先生少有能诗名,其为辞峭拔矫健,不犯尘俗,不蹈袭前人陈迹。”
白话释义:先生年少之时就很会写诗,诗文措辞言语犀利、风骨雄健,不落世俗的套路,不抄袭先人的作品。
2、矍铄 [ jué shuò ]
释义:形容老年人身体好、精神旺盛的样子。
出处:宋·苏轼《入峡诗》:“矍铄空相视,呕哑莫与谈。”
白话释义:三峡人民年龄都大了,由于时间和教育差异,只能相对视,难以相互表达和沟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踉跄
趔趄和踉跄的读音是什么?
1、趔趄:liè qie
声母:l、q
韵母:ie、ie
意思:身体摇晃,站立不稳的样子。
2、踉跄:liàng qiàng
声母:l、q
韵母:ang、ang
意思:走路不稳。
近义词蹒跚:pán shān
意思:
1、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引证: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直到天黑了,这才有一个跛脚老头从大路上蹒跚地走来。”
2、行步摇晃跌撞。
引证:夏衍《上海屋檐下》第三幕:“ 林志成要站起来,但是两脚蹒跚,重新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