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释义: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

出自于《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意思是什么

应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释义: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

出自于《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意思?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出自《论语·学而》载曾语。

“慎终追远”是对先人一生行为的哀思与深情追忆;“明德归厚”则是了解先人事业功勋,并对其高风亮节、嘉言懿行的一种诚挚的缅怀。

扩展资料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参考资料论语·学而篇_百度百科

“慎众追远,民德归厚矣”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处《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培育好的民风和道德水准。作者曾子是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写有《荀子》艺术
其意思着重有3处,如下:


为儿女操心和为国家处理大事有相同之处,都需要人们谨慎地对待,注重老人和传统
上行下效需要有好的管理者,国家和家庭都需要规矩
道德很关键,是标杆。一国之君需要如曾子所说做好表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该怎样理解?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孕育其中,让我们今人受益无穷。一个个伟大的人物,在历史长河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的意思是曾子说:”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祭祀祖先,这样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风俗归于淳朴厚。”

“慎终追远”,这四个字包含了两件事:第一,就是“慎终”;第二,就是“追远”。父母抚养我们长大成人,耗尽了他们一辈子的心血,等到他们去世的时候,我们切不可怠慢他们的葬礼。“追远”,就是追溯我们的源头。我们的祖先生育了我们的祖祖辈辈,一代代下来,才有了我们。即使我们离他们很遥远,对他们的感激与敬仰也是不应该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耗殆尽的。

归根结底,这说的就是我们的中华传统美德——孝。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这是我们自古以来所推崇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了农村,走向了大城市。父母仍然在原地默默等待,他们老了,慢慢害怕孤独,“孝顺”就变成了“常回家看看”。有的人把孝顺理解成了多给父母物质上的东西,这是错误的,父母在吃饱穿暖的基础上,他们更希望儿女的关怀:过节时的一个问候电话,回家的亲切座谈等等。

孝顺父母,每一个人都应该身体力行,做一个好榜样。每个人都会有老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孝顺自己的父母,以后我们的儿女会如何对待我们呢?“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珍惜我们与父母相处的时光,做好儿女的职责。

“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意思是什么?

清明祭奠之意义:慎终追远 明德归厚 “所有人的生命里都是一部历史。” 这是莎士比亚的墓志铭上的话。望着这句话,我就在想,既然是历史就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重。但是我无法用语言表述出我对尊重的理解,因而也就无法让别人和我一样表现出尊重之情。我们读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司马迁说过: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些都使我们对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里,我要表述的是广泛的尊重与尊敬,向过去了的所有生命表示一种深切的哀思。 因为是清明节吗?也许吧。 我们诵读: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体会:路上行人欲断魂。我们感怀:清明寒食谁家哭。 中国古代的祭祀有很多,小到月祭,多到四时之祭,大到大规模的宗庙祭祀。即使现在,农村或逢初一或逢十五或逢节气,都要或大或小地祭祀一番。没有人能对各个地方各个民族的祭祀仪节作出准确的描述。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重视祭祖,为什么频繁和繁缛地祭祀?孔子说: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他生活的时代,卜筮迷信盛行,易经成为金科玉律,上上下下信奉鬼神。但孔子不信鬼神,所以解释说:“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祭祖先,是为了事活人,使活着的人道德醇厚。他关心丧葬问题,看重的是现实世界。 现在我们知道,古人的慎终追远,不忘先人,是为了增强凝聚力,以祭祀的方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沉淀的是一种道德、一种文化,它以国家统一和宗族团结为目的。这并非简单的死人是否有灵魂的问题,更非一个封建迷信所能全部概括。寒食节介子推的传说,端午节屈原投江的故事,都寄托了炎黄子孙崇敬先人的民族精神,这里,血脉相承,民族精神在延续。 和中国的清明节类似,日本有盂兰盆节,法国有万灵节,等等。日本很重视盂兰盆节,全国放假三天以上,人们自发地或有组织地进行祭祀活动。城里人都纷纷返回乡下,到墓地祭祖,全国都沉浸在对祖先的追思和怀念中。中国的农历七月十五民间称为鬼节,道家称为中元节,佛家称为盂兰盆节,有人考证日本的盂兰盆节即由中国传入。可是我们中国现在的城里年轻人有多少还知道这个节日?即使是清明,又有多少城里的年轻人真诚地去祭奠过呢? 有人说我们倡导的是文明祭祀,心中表示一下哀思,或在网上搞一点祭祀,革除了陈规陋俗。这当然不错。但是我们有必要看到另一方面。 许多年来,我们痛恨漫长的封建统治延误了中国近代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所以就对过去的许多文化加以排斥,总认为传统的祭祀不科学。实际上,任何国家任何形式的祭祀都没有科学可言,因为死去的人不能知道活着的人在想念他们在祭奠他们。任何国家任何形式的祭祀都是活着的人所进行的一项活动,这个活动可以让活着的人记住他们是来自相同的祖先,血管里流着相同的血。 “不学礼,无以立”,说的是不学礼就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从中国有文献记录开始,婚、丧、祭等多保存于礼书中。礼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它所包括的范围从国家典章制度,直至个人的行为准则。虽然历经几千年,其中有不少属于封建的东西,但主线是知耻守礼,讲的是做人的准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食。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人心纯朴,正如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什么能做到思无邪?因为正气在胸。何以能正气在胸?孔子又说:“大道之行也”。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这是曾子说的,译为: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祭祀祖先,这样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风俗归于淳朴厚道了。
理解:慎重追远,强调的是人对于文化和道德传承应当秉承十分谨慎的态度和强烈的责任感,对于自己的言行是否有悖于祖辈的教育,身后对后世子孙有何影响,都应当深思熟虑。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报着这样的态度做人做事,社会风气就会淳厚朴素。
慎终追远是孝道的体现,按照孔子另一位高足有子的说法,也就是衽仁道的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过去给皇帝的秦议常有"圣朝以孝治天下"一类的话。普通人家的祖宗牌位上面也总是有"慎终追远"这四个字,表示这是一个讲孝道的家庭。 直到今天,一般中国家庭也没有废弃"慎终追远"。虽然祖宗牌位已没有了,但父母去世的丧事还是要慎重地办一办的,清明时节,很多家庭也还是没有忘了上一上祖坟,烧几炷高香。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意思?快

慎终追远,明德归厚”出自《论语·学而》载曾语。“慎终追远”是对先人一生行为的哀思与深情追忆;“明德归厚”则是了解先人事业功勋,并对其高风亮节、嘉言懿行的一种诚挚的缅怀。 回答者: 二张弓 - 超级魔导师 十...

论语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谨慎的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追远:看看老祖宗们都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与先贤之间做一个对比,应效法先古圣贤。每个人都这样的去思考,人民的道德就自然敦厚了。
2 欲慎其终者,先追其远,每件事的结果,都是由那远因来的,能效法先古圣贤,社会道德的风气,自然都归于厚道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