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发生在赵国首都邯郸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称为将相和。 在邯郸市串城街有一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

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

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是 历史 上著名 典故 负荆请罪的主角之一,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希望对你有帮助。

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

廉颇在赵国与其他四国联合伐齐的战争中,立下大功而被封为了上卿。廉颇最后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推测他的原因,如下。

他能够自知有错。为将者,大多骄傲和爽直。尤其像廉颇这种战功赫赫的大将,司马迁评价他是“以勇气闻于诸侯”。在他看来,自己辛辛苦苦靠带兵打仗、攻城野战赢来了上卿之位,蔺相如却凭借口舌之利、两次出使就轻松得到,而且官位还在自己之上,所以就不满不服蔺相如,才会口出狂言。因此当他知道自己错时,就承认错误。这对于为将者而言,错就是错,这没什么不可以承认的。

他出于为国考虑。蔺相如是出于先国难而后私仇的考虑,一直回避廉颇,不与他产生冲突。而廉颇当初针对蔺相如时,只是因为内心不满,没有考虑到这一点,等到知道后,爱国的他 自然 也会像蔺相如一样。廉颇爱国,可以从他晚年被排挤离开赵国,即使投奔他国也常常思念故国可以看出。

他认同了蔺相如。廉颇是不满蔺相如才要羞辱他,其实是他并不知蔺相如的能力才不认同他的地位高于自己。而当蔺相如一直回避他,他对门客的解释传到他耳中后,他醒悟了,肯定了蔺相如。因此,廉颇负荆请罪时,说自己是粗鄙卑贱,而蔺相如是心胸宽广。而等到蔺相如原谅自己后,也愿意与他结为同生共死的好友。

廉颇负荆请罪背后的 故事

事情要从很久以前说起,赵王得到一块非常珍贵的和氏璧。消息被秦王得知,他十分眼馋,想要将和氏璧据为己有。秦王派使者去见赵王,说是想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这块和氏璧。

赵王立即召集大臣商议。大家都认为秦王只不过是想要骗和氏璧罢了,不是真心想要交换的。可是不答应,又怕秦国进攻赵国。赵王左右为难,这时有个人推荐了蔺相如,赞扬他机智勇敢,也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蔺相如带着赵国使者与和氏璧前往秦国,将和氏璧呈给了秦王。秦王对宝贝爱不释手,可是对十五座城池没有提起。蔺相如知道秦王不愿意交换,心生一计,对秦王说宝玉上有条裂缝,让他指给秦王看。秦王听了蔺相如的话后,将宝玉交给了他。蔺相如得到宝玉,便举着它靠向柱子说,赵国诚心实意来交换,秦国却没有交换的诚意,如果秦王相逼,他就撞碎宝玉。秦王怕蔺相如乱来,取出地图,表明那几座城池是用来交换的。蔺相如表面上是妥协了,实际上让人在夜间偷偷地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在之后的渑池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秦王让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了下来。蔺相如让秦王给赵王击缶,在秦王拒绝之后,以命相逼。秦王只好听从蔺相如的话给赵王击缶,蔺相如也让人记录了下来。在蔺相如的帮助下,赵王维持了王的尊严。蔺相如展现了自己的才华,被赵王封为相国,地位远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之后就有了将相和的故事。

廉颇负荆请罪的教学 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 经验 教训。说明白点,就是老师在给学生上完课后,对这一节课的内容、过程、成果等方面的总结和反思。这一行为,以前很受那些 教育 学家的重视,现在许多教师也开始学会了这一点,得出了不少心得,也通过教学反思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水平。就对《负荆请罪》的教学反思来看,老师们一般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剧本形式的课文,是新颖的,因此让学生们了解和把握剧本是课程的重点之一。所以除了讲述故事发展外,老师会给学生介绍剧本的一些常识,并且以该文为例,让他们来其中剧本的戏剧冲突。

二,课文篇幅虽短字数虽少,但人物被刻画除了鲜明的性格。因此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老师会着重让学生去把握文中蔺相如、廉颇以及门客韩勃三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并对他们进行分析和理解。

三,因为是剧本形式,所以需要表演出来才能更好地对它进行把握,也最有意义。因此有些老师会要求学生在课后 朗诵 剧本,甚至多人一组自己排演成小话剧进行表演。

负荆请罪的典故起因是什么

负荆请罪,出自廉颇与蔺相如的 历史 典故 ,原话是“肉袒负荆”。后来这四个字演变成一个 成语 ,字面意思是在说背着荆条向人请罪,用来形容主动向人道歉、认错,表示愿意接受惩罚。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负荆请罪的典故起因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负荆请罪的典故起因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以及渑池之会两件大功,深得赵王的器重,从一个小小家臣到位列上卿,地位甚至在战功赫赫的大将廉颇之上。因此,廉颇感到不满和羞辱,于是有了之后“负荆请罪”的 故事 。

公元前283年,因为赵惠文王得到了和氏璧,秦国知道后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因为担心把玉璧给了秦国后对方赖账不给城池,不给秦国又怕对方撕毁合约直接攻打,所以出使秦国的使臣非常关键,最后由宦者令舍人蔺相如担任。蔺相如到了秦国,给秦昭王献上和氏璧后,见他准备赖账,就骗回玉璧威胁要撞碎它让秦王顾忌,然后又要求他得到玉璧必须先斋戒五天。期间,蔺相如派人带着和氏璧偷偷送回赵国。五天后,他又去面见秦王,与他说明情况表示愿意赴死,最后秦王无奈放其回国。蔺相如回国后被封为上大夫。

之后,秦国几次攻打赵国,在279年因为向集中力量打楚国,就约见赵惠文王来和谈。于是,蔺相如跟随赵王前往。见面双方饮酒,秦王请赵王弹瑟,赵王弹了一下。而秦国的史官当场记载的是秦王 命令 赵王弹。见此,蔺相如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他又威胁让自己的血溅在他身上。秦王不开心只好击了下缶。蔺相如就让赵国史官记载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大臣让赵国献上十五座城池,蔺相如让秦国献上都城咸阳。直到结束,秦国都不敢下手。会面结束,回到赵国,蔺相如因功被封上卿。

负荆请罪的背景

负荆请罪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赵国。在战国七雄当中,以秦国和齐国最强,而赵国的实力在剩下的五国中也算是中流。但是就 地理 位置而言,赵国是军家必争之地,东西南北分别是齐、秦、魏国和匈奴。

齐国之前实力不强,但是赵武灵王在位时实行“胡服骑射”政策,士兵从穿战服改为了胡服,军队的主力也从步兵改为了骑兵,因此实力大增。到了公元前284年,齐国因为吞并宋国而实力大增,遭到了其他国家的反对。于是,秦、燕、赵、魏、韩这五个国家联合起来,拜乐毅为将,统一率军指挥,最后大破齐国。齐国至此遭到沉重打击,开始衰败。而赵国至此一跃成为东方六国中最强的国家。廉颇也正是因为在伐齐战争中履立战功而被封为上卿。

虽然赵国和秦国本来是同一祖先,但赵国挡在了秦国向东扩张的路线上,是它最大的阻碍。赵国实力一步步强大,越来越威胁秦国的地位,成为它未来争霸的潜在对手之一。因此,秦国开始寻找机会攻打赵国来削弱它的国力。但是当时赵国名将辈出,有赵奢、廉颇、李牧等,所以秦国的几次攻打都以失败告终。

除了明面上的 军事 行动,秦国对赵国也不断实行着外交攻势,靠阴谋来打击对方。蔺相如在场的完璧归赵与渑池之会就都是秦国对赵国的外交阴谋。因为蔺相如 成功 破坏了秦国的阴谋,保全了赵国和大王的颜面,因此后来被封为上卿。

负荆请罪的启示

负荆请罪不仅是中国流传最广最久的 历史故事 之一,而且成了一个十分常用的成语。原因有许多,廉颇和蔺相如两人的地位和名气是其一,有趣的故事转变是其二,最重要的是故事给后人留下的启示。

第一,要知错就改。廉颇不满蔺相如地位在自己之上而要羞辱于他,只是他自大傲慢的体现,意图羞辱同位的大臣更是一个大错。所以在自知有错后,廉颇敢于去向他负荆请罪。所谓负荆请罪,不仅要脱光衣服赤膊上身,还要背上荆条。这里的荆条在当时就是刑杖。由此可见,廉颇认错态度的诚恳。

第二,要宽容大度。廉颇扬言要羞辱自己,蔺相如的反应却是回避,一直不和他相见,不仅称病不上朝,外出遇到他也调转车子。而在廉颇知错来请罪后,又立马原谅他,与他结交为同生共死的好友。而廉颇在秦王面前尚且敢于斥责威胁,所以他对廉颇的态度不是害怕畏惧,而是宽容和大度。

第三,以大事为重。蔺相如回避廉颇,并非害怕,而是把国家大事放在前面,个人仇怨只在后面。因此,他宁愿忍受廉颇的屈辱,而不去与他抗争,是在为国家考虑。

第四,合则两利。蔺相如在向门人解释时说,秦国不敢攻打赵国,是因为他和廉颇两个人在,如果两人相争,就不能共生。所以他才不去理会廉颇,不希望和他保持敌对的关系,最后又立马原谅他。身为赵国文臣和大将,只有共同为国效力,才能使国家更加强大。

猜你喜欢:

1. 廉颇负荆请罪的原因

2. 负荆请罪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3.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是谁

4. 负荆请罪的意思和造句

5. 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故事之负荆请罪(廉颇)

廉颇负荆请罪的原因是什么?

成语负荆请罪讲诉的就是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那么廉颇为何要负荆请罪?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廉颇是赵国著名的将领,为赵国的国事***做了重要的贡献。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一书中,讲诉了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而负荆请罪更是用了大段的文字来讲述故事的来龙去脉,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蔺相如之前是宦官缪贤的门客,后来被缪贤推荐给赵惠文王作为赵国的使者,带着和氏璧出访秦国。蔺相如不辱使命完成了任务,并且毫发无伤的完璧归赵。在这次事件中,蔺相如给赵惠文王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后来,在渑池会战中,面对强大的秦国,蔺相如表现的无所畏惧,处处维护赵惠文王和赵国的形象。渑池之会中,赵惠文王被蔺相如机智的才能所折服,于是封蔺相如为上卿,官位与武将廉颇同高。

廉颇得知后,心中百般不服气,他认为蔺相如一介文人,动动嘴皮就能换来高官爵位。加上,蔺相如之前还是宦官缪贤的门下客,想到这一点更是气愤不已。想到自己,常年带兵打仗,靠的都是勇猛杀敌才换来今天的成就,于是廉颇处处给蔺相如难堪。蔺相如知道廉颇的想法,也不与他争辩,反而见了廉颇就绕道而走。甚至装病在即不去早朝,避免和廉颇的正面冲突。蔺相如的门下看见蔺相如如此的害怕廉颇,心中很是愤懑。蔺相如将廉颇和秦王对比,告诉门下说,自己连秦王都不害怕,怎么会怕廉颇呢。自己绕着廉颇走,就是不想和他有冲突,现在秦国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自己和廉颇镇守赵国,要是和廉颇闹不合,吃亏的就是赵国了。门下们都被蔺相如具有远见卓识的想法所撼动。不久之后,这段话传入了廉颇的耳中,他认为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便背上荆条前去蔺相如府中请罪,随后俩人成为莫逆之交。

在这个故事中,蔺相如胸怀宽广并且具有远见的眼光,被后人称颂;而廉颇更有知错就改的精神,在他身上将大将之风的气魄展现的淋漓尽致。

廉颇蔺相如的故事

蔺相如之前是宦官缪贤的门客,后来被缪贤推荐给赵惠文王作为赵国的使者,带着和氏璧出访秦国。蔺相如不辱使命完成了任务,并且毫发无伤的完璧归赵。

在这次事件中,蔺相如给赵惠文王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后来,在渑池会战中,面对强大的秦国,蔺相如表现的无所畏惧,处处维护赵惠文王和赵国的形象。渑池之会中,赵惠文王被蔺相如机智的才能所折服,于是封蔺相如为上卿,官位与武将廉颇同高。

廉颇得知后,心中百般不服气,他认为蔺相如一介文人,动动嘴皮就能换来高官爵位。而自己,常年带兵打仗,靠的都是勇猛杀敌才换来今天的成就,于是廉颇处处给蔺相如难堪。蔺相如知道廉颇的想法,也不与他争辩,反而见了廉颇就绕道而走。甚至装病在即不去早朝,避免和廉颇的正面冲突。蔺相如的门下看见蔺相如如此的害怕廉颇,心中很是愤懑。蔺相如将廉颇和秦王对比,告诉门下说,自己连秦王都不害怕,怎么会怕廉颇呢。自己绕着廉颇走,就是不想和他有冲突,现在秦国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自己和廉颇镇守赵国,要是和廉颇闹不合,吃亏的就是赵国了。门下听了蔺相如的话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过了一段时间,廉颇知道蔺相如绕他而走的原因,满是羞愧。第二天,便背著荆条到蔺相如门前请罪。此后,廉颇和蔺相如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共同为赵国的发展奉献绵薄之力。

廉颇的评价

后人知道廉颇的故事是通过司马迁所著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章节出自于《史记》一书。里面记录了战国时期赵国的故事,主人公是廉颇和蔺相如。俩人的友情也是因为负荆请罪的故事而建立起来的。

后人司马迁、王世贞等文学家都对廉颇有很高的评价,认为廉颇具有大将之风。廉颇的个性特点,都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所体现。在渑池之会中,重点表现的是蔺相如随机应变的机智,在于赵惠文王分别的时候从侧面也能体会出廉颇深明大义的品格。秦王邀请赵惠文王到渑池会面,赵惠文王知道前去只怕是凶多吉少,但是为了顾及大局,蔺相如便陪着赵惠文王前往渑池。临走之前,廉颇为赵惠文王说,如果君上3个月未回来,那么就会立太子为新君主。廉颇这一做法,体现了他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品格。

在负荆请罪这一章节的故事中,更着重突出了廉颇知错就改,宽容大度的品格。廉颇因蔺相如在渑池之会后,拥有了与自己同高的地位,廉颇很是介意,并且处处给蔺相如难堪。蔺相如知道廉颇的想法后,处处避让廉颇。后来,廉颇知道了蔺相如的良苦用心,很是自责。第二天,就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中请罪。蔺相如被廉颇深明大义、知错就改的精神所感动。俩人结为刎颈之交共同为赵国的强大做出了贡献。

后来廉颇受奸臣陷害,离开了赵国。楚国的主君,主动邀请廉颇作为楚国的将领,廉颇身在楚国,但是还担忧著赵国的情况。最终,廉颇未能回到赵国,在楚国病逝了。

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 廉颇负荆请罪的原因

廉颇之所以负荆请罪是他知道蔺相如害怕自己是为了让赵国上下团结一致,以免给秦国及其他国家有可趁之机,这才知道自己之前的做法是多么的鲁莽,自己为了名利,不顾国家的利益,内心很是愧疚。

回到家里后,脱去了战袍,背上荆条,主动上门向蔺相如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此事之后,两人成为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负荆请罪的原因是什么 ?急急急

负荆请罪的起因是什么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以及渑池之会两件大功,深得赵王的器重,从一个小小家臣到位列上卿,地位甚至在战功赫赫的大将廉颇之上。因此,廉颇感到不满和羞辱,于是有了之后“负荆请罪”的故事。

蔺相如雕像

公元前283年,因为赵惠文王得到了和氏璧,秦国知道后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因为担心把玉璧给了秦国后对方赖账不给城池,不给秦国又怕对方撕毁合约直接攻打,所以出使秦国的使臣非常关键,最后由宦者令舍人蔺相如担任。蔺相如到了秦国,给秦昭王献上和氏璧后,见他准备赖账,就骗回玉璧威胁要撞碎它让秦王顾忌,然后又要求他得到玉璧必须先斋戒五天。期间,蔺相如派人带着和氏璧偷偷送回赵国。五天后,他又去面见秦王,与他说明情况表示愿意赴死,最后秦王无奈放其回国。蔺相如回国后被封为上大夫。

之后,秦国几次攻打赵国,在279年因为向集中力量打楚国,就约见赵惠文王来和谈。于是,蔺相如跟随赵王前往。见面双方饮酒,秦王请赵王弹瑟,赵王弹了一下。而秦国的史官当场记载的是秦王命令赵王弹。见此,蔺相如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他又威胁让自己的血溅在他身上。秦王不开心只好击了下缶。蔺相如就让赵国史官记载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大臣让赵国献上十五座城池,蔺相如让秦国献上都城咸阳。直到结束,秦国都不敢下手。会面结束,回到赵国,蔺相如因功被封上卿。

负荆请罪现在的意思跟古代相同吗

负荆请罪现在的意思是向人赔礼道歉。负在古代中的意思是背着,荆是指荆条,古时中的荆条是用来鞭笞犯人的工具。每打一下都能让人疼痛万分。负荆请罪就是背着荆条给人赔罪,赔罪的人愿意让别人来抽打他,是非常有诚意的非常郑重的一种道歉方式。负荆请罪现在的意思和古代的意思相差不大,都表示真心实意地认错。

负荆请罪图片

负荆请罪这个成语出自战国七雄中赵国廉颇与蔺相如的典故。廉颇是赵国赫赫有名的将军,可以说是战无不胜。蔺相如因为在与秦王的见面会上维护了赵王的尊严被封为上卿。上卿相当于宰相,级别比廉颇的官职更高。廉颇非常不服气非常不甘心,他向众人表示一定要好好教训蔺相如一顿。蔺相如知道廉颇的想法后,故意躲着廉颇,就连在街上遇到,他都会让车夫调头避免让廉颇看见他。

人人都以为蔺相如惧怕了廉颇,就连蔺相如自己的门客也这么认为。蔺相如对他的门客说,他都敢让秦王没面子,哪里会害怕廉颇这个赵国将军。蔺相如又说,秦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狼子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可是秦国现在却没有对赵国动手,这是因为赵国有他和廉颇在。如果蔺廉真得闹了起来,想必再过不久,赵国百姓就要陷入战乱之中。

廉颇知晓了蔺相如的话,见蔺相如将国家的利益凌驾于自己的个人利益上,顿生惭愧。廉颇脱下了自己引以为豪的战袍,背上荆条上门请罪。后人从这个典故提炼出负荆请罪这个词语。

负荆请罪的历史人物是谁

负荆请罪是战国时期蔺相如与廉颇之间发生的历史故事,除了这两个主人公,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他俩效命的君王赵惠文王。他出生于公元前308年,年仅十岁就继位称帝,前266年驾崩。

赵惠文王

当时已经是战国的末期,秦国早已强大,具备攻打其他六国统一天下的野心和实力。他的父亲是上一任赵国君主赵武灵王,他也是一位明君,实行“胡服骑射”硬生生把弱小的赵国的军事力量提升了不止一个水平。而等到赵惠文王继位,赵国已经实力不弱,加上有赵奢、廉颇、蔺相如、李牧等著名的文臣武将的辅佐,所以他在位时,联合他国讨伐齐国,使赵国国力大增,阻止了秦国向西的扩张,秦国有差不多十年不敢对赵国动武。

而在负荆请罪的故事,或者说是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惠文王虽然描写不多,但也有几处可以看出他一代明君的形象特点。

比如,赏罚分明。无论是廉颇还是蔺相如,一旦立下功劳赵惠文王就为进行相应的赏赐。廉颇大破齐国,就封他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赵,就封他为上大夫,之后完成渑池之会,就升为上卿。赵惠文王也知道惩罚有错之人,这从推荐蔺相如的宦者令缪贤说的话里可知,他曾经想要背赵投燕,后来听从蔺相如的劝阻,向赵王“肉袒负斧质请罪”,而赵王也赦免了他。

比如,知人善用。廉颇是一代名将,于是就由他率领赵国的军队。蔺相如虽然只是一个官员的家臣,但智勇双全,口才也佳,所以就命他出使秦国。

负荆请罪的背景是怎样的

负荆请罪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赵国。在战国七雄当中,以秦国和齐国最强,而赵国的实力在剩下的五国中也算是中流。但是就地理位置而言,赵国是军家必争之地,东西南北分别是齐、秦、魏国和匈奴。

赵国地图

齐国之前实力不强,但是赵武灵王在位时实行“胡服骑射”政策,士兵从穿战服改为了胡服,军队的主力也从步兵改为了骑兵,因此实力大增。到了公元前284年,齐国因为吞并宋国而实力大增,遭到了其他国家的反对。于是,秦、燕、赵、魏、韩这五个国家联合起来,拜乐毅为将,统一率军指挥,最后大破齐国。齐国至此遭到沉重打击,开始衰败。而赵国至此一跃成为东方六国中最强的国家。廉颇也正是因为在伐齐战争中履立战功而被封为上卿。

虽然赵国和秦国本来是同一祖先,但赵国挡在了秦国向东扩张的路线上,是它最大的阻碍。赵国实力一步步强大,越来越威胁秦国的地位,成为它未来争霸的潜在对手之一。因此,秦国开始寻找机会攻打赵国来削弱它的国力。但是当时赵国名将辈出,有赵奢、廉颇、李牧等,所以秦国的几次攻打都以失败告终。

除了明面上的军事行动,秦国对赵国也不断实行着外交攻势,靠阴谋来打击对方。蔺相如在场的完璧归赵与渑池之会就都是秦国对赵国的外交阴谋。因为蔺相如成功破坏了秦国的阴谋,保全了赵国和大王的颜面,因此后来被封为上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