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座很高很高的山,在山上有一条很长很长的河,在河中居住着许多乌龟。有一天,不知怎么回事,水全部变黑,乌龟们都跑了出来。过了三天三夜,就只有两只乌龟还活着,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龟和一只较强壮的老龟。它们两个走啊走,都渴得不行了。当它们失去生存的信心时,突然发现山脚下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小乌龟提议说:我们把身体缩到壳里,然后滚下去。老乌龟瞪了小乌龟一眼说:不行,从前,从来没有这样下山的乌龟,想投机取巧,得不到好报应。老乌龟说罢,艰难地向山下走着。小乌龟却仍想试一试,便把身体缩进壳里,向山下滚去。只听扑

两只乌龟的童话故事

森林里有两只小乌龟,一天,它们去山上玩,碰到一只熊。

熊问道:“你俩想上山去吗?”

乌龟抬起头说:“是的,我们要上去!”

熊把手放在肚皮上哈哈大笑起来,说:“你,你们想上去,笑死我了,爬三年都上不去!哈哈!”

乌龟不服气,说:“你这个大笨熊,上坡我们比你慢,下坡可不一定。不信比一比,终点定在山下池塘那边?”

熊爽快地答应了。

乌龟妹妹小声说:“别比了,我们跑不过它的。”

乌龟哥哥说:“没关系,我们抱在一起往下滚!”

比赛开始了,熊撒腿就往山下跑。

猛然看见一个球咕咚咕咚地飞快地滚了过来。熊睁大眼一看,啊!原来是两只乌龟抱在一起!还在大声喊:“大笨熊真笨!”

熊气死了,忍不住一脚踢了过去,把两只乌龟踢飞了!

熊高兴地说:“你们慢慢地爬到终点吧!”,又往山下跑去。

当熊跑到终点时,却见两只乌龟已在悠闲地晒着太阳。

熊不解地问:“你们怎么这么快就到了?”

两只乌龟异口同声地说:“多亏了你,是你一脚把我们踢到了终点呀!”

熊气得火冒三丈,气喘吁吁地说:“我……我要抓住你们烤着吃了!”

熊一抓,两只乌龟往池塘一跳,熊扑了个空。

乌龟在水里高兴地游着,熊大声叫道:“以后别让我看见你们,不然我吃了你们!”

乌龟说:“下次再见到你,我们又会有新的办法的!”

扩展资料:

童话故事的基本特征

丰富多彩的幻想是童话最基本的特征。从广义上说,绝大多数的文学作品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幻想,但幻想却是童话体裁作品最本质的特征,是童话的灵魂,甚至可以说没有幻想也就没有童话。童话的幻想“打开了通向另一种生活的窗子,那里,有一种自由的无畏的力量存在着和行动者,幻想着更美好的生活。”

童话区别于一般的小说和故事之处,就在于它能借助幻想的力量,使我们平常见的各种平凡人物和现象,展现出不平凡的奇异光彩,为小读者展开一个“幻想世界”。童话中的幻想,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亦虚亦实、如幻似真的奇境中自由自在地活动。

《两只乌龟》的童话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两只乌龟

从前,有一座很高很高的山,在山上有一条很长很长的河,在河中居住着许多乌龟。

有一天,不知怎么回事,水全部变黑,乌龟们都跑了出来。过了三天三夜,就只有两只乌龟还活着,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龟和龟群首领——一只较强壮的老龟。

它们两个走啊走,都渴得不行了。当它们失去生存的信心时,突然发现山脚下有一条清澈的小河。

小乌龟提议说:“我们把身体缩到壳里,然后滚下去。”老乌龟瞪了小乌龟一眼说:“不行,从前,从来没有这样下山的乌龟,想投机取巧,得不到好报应。”老乌龟说罢,艰难地向山下走着

小乌龟却仍想试一试,便把身体缩进壳里,向山下滚去。

只听“扑通”一声,小乌龟滚进了河里,喝足水后,又有了力气和精神。

这时,小乌龟从河中探出头,它看到老乌龟也滚了下来。仔细一看,老乌龟已经死了,被活活累死了、渴死了。

小乌龟想:要是当时老乌龟不那么固执、食古不化,也不会到这种地步。

童话故事表现手法

夸张

夸张这种艺术手法也是一般文学作品所常用的艺术手法,但童话作品中的夸张又不同于其他艺术作品,它是从内容到形式的全方位的夸张。如果我们说幻想是童话的灵魂,那么夸张就是童话的血肉,它使童话故事更加的丰满。“没有血肉,灵魂无以附丽;没有夸张,幻想则不能得到表现。在童话中,只有当夸张处于最能表现幻想的时候,它也才具有最大的存在价值。”

象征

象征手法是通过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于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从而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象征是将童话中的幻想与现实世界结合的中介之一,也是童话故事中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方法。

拟人

拟人也就是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使它们也具备人的基本特征。就如同童话故事中的动物、植物能说话,能大笑一样。拟人是童话创作的常用手法之一,需要注意的就是拟人虽然是将不具备人的动作感情的食物变成和人一样的,但它们并不能脱离自身的本质属性,正是缘于这一点,使童话故事具有了亦真亦假,有虚有实的创作美感。比如格林兄弟的作品《猫和老鼠做朋友》故事结尾是猫把老鼠吃掉了,这符合我们的认知规律,如果作者把结局写成老鼠把猫吃掉了,显然就违背了客观规律。

分类

从表现方法来看,童话故事大致分为超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和常人体童话三种。但这三者并非截然分开的,有时互有联系。也就是说,在一篇童话中,可能既有常人体表现方法,也有拟人体表现方法。以此类推,其它也是如此。

从表现题材上看,童话(大概念的“童话”)又分为科学童话(又称“知识童话”)和文学童话(又称“品德童话”)两类。而平时所说的“童话”则默认为“文学童话”。

四大童话

《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快乐王子》,《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