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教学中教师要教活历史,使历史课堂充满情趣,充满活力,而不是一些死板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推砌。
2、在教学中老师要懂得去放手,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自主学习的机会。
3、灵活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措施和手段。 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知识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不是一个模子,千篇一律。
4、历史与现实结实,使历史课充满现实意义,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学史以为鉴,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生活,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去发现,去利用这样的空间。
5、贴近
什么样的历史课学生才喜欢?
——浅谈我的历史教学观龙泉七中裴胜娟关健词:教活历史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自主学习摘要: “历史”,光从字眼来理解,就给人以神秘、遥远、深不可测的印象,这也恰好印证了这一学科的复杂性和可塑性。每次看着新踏入校门的初一学生对历史是那样的充满兴趣和期待,就觉得教这个学科是多么荣幸、而又任重道远。可是随着教学的开展,一些学生的热情开始大不如前,透出的眼神也从曾经的光彩明亮变成了暗淡木然。不得不说这是教学的莫大失败。所以我在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历史课才是学生喜欢的,或者说能够让学生不那么快就陷入乏味枯燥之中。我认为老师除了要用心,耐心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以外,也要积极适应当今教育改革,尝试着让学生参与到历史课堂中来。 正文:作为老师,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就是最大的快乐,但这并不是一件易事。而对于历史学科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教过历史的老师都知道这是一门非常庞杂的学科,即使你已经教了很多年,你仍然会发现以前的备课中有很多不足,仍然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和更新。更何况我们面对的学生和社会要求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是我认为不管时代怎样变迁,学生发生怎样的变化,只要我们所上的课是学生喜欢的,那就是成功的。不过怎样教好这门课,怎样让学生喜欢历史学科,是一个很值得大家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虽然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自己也进行了不少尝试和努力,但离我们的预期还有一定的差距。我认为要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还要从以下两点多花功夫:第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教活历史,使历史课堂充满情趣,充满活力,而不是一些死板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推砌。第二,在教学中老师要懂得去放手,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自主学习的机会。当然要做到这两点,并不是一件易事。下面我就这两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际情况浅谈一下我的看法和观点。 第一:仔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 历史课从内容上来讲,一般分为政治类,经济类,文化类,科技类,人物类等等,那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就要去研究每种课学生的兴趣点在那里? 怎样讲学生才更愿意去听,效果才会更好。政治史初中学生一般会觉得比较僵硬,死板,如果老师不注意教学方式那就更加枯燥无趣,我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比如在讲一个王朝的政治史时,知道建立,巩固统治,影响等要素。时间久了学生自然就会学习。但光是这一点教学还是无趣的。我一般的做法是穿插相关人物,相关事件的故事来丰富内容,提升兴趣。比如我们在学《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这一课的时候,如果只是讲建立,治国措施,影响,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学生肯定不喜欢听,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讲讲隋文帝如何治国,隋炀帝如何夺取皇位及奢侈生活的故事,学生不仅听得津津有味,还明白了不少治国的道理。还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课本中的图片,诗词,史料等展开理解和讲述,使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经济类,文化类的教学教师就要在课外多收集资料,最好是图片或者视频介绍,学生不仅了解了课本知识,还能大大丰富课外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这样的历史不仅生动,还充满了诗情画意。 第二:灵活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措施和手段。 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知识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不是一个模子,千篇一律,例如在课堂教学开始时的导入,我应运多种多样的方法,复习式导入、问题式导入、图片导入、故事导入、播放乐曲导入等等,由导入创设情境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尽快投入到历史学习的情境中。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我们在讲初中历史第一课《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时,可以设置一个环节让学生发挥想像,以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说说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他们穿什么衣服,吃什么,住什么等,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比如在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开展一个故事大比武活动。在讲《宋代的社会生活》这一课时,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东京一日游”,让学生来做小导游。在讲有关明朝的历史时,我下载了一段非常好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大开眼界,兴趣大增。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动脑筋,也要多方面的去收集资料来充实你的教学知识。 第三:历史与现实结实,使历史课充满现实意义,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学史以为鉴,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生活,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去发现,去利用这样的空间。比如我们讲《商鞅变法》这一课时,联系中国当今改革,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我们在学习《孝文帝改革》时,与今天的少数民族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民族融合。我在讲隋唐盛世时都让学生去总结这种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也结合现代说说我们该怎么做。其实我们现有教材中的大部分课程都有可以拓展和联系现实的地方。关健是看老师如何去引导和理解。如果长期以往的坚持下来,学生就自然会明白学习历史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也就不会再把历史当作是过去了的陈年往事来学习了。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人生,贴近学生,这样的历史课才会更具有生命力。 第一: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开始。 从初一开始,要特别注意学生习惯的培养。这里的习惯我认为应该分为课堂纪律方面的习惯和学习历史课程的学习习惯。从纪律上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从坐姿到状态,到动嘴、动手、动脑,老师都要进行教育。当然最重要的是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阅读的习惯, 历史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涵盖量大,纵贯古今中外。所以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能力。 教师要帮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解读,培养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在这一基础习惯形成以后,要注意学生记笔记的要求和训练。在阅读的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标注,分解,必要的时候做补充。这些习惯的养成需要老师耐心地辅导,训练。 其次,培养历史思维的习惯在教学中也极其重要,老师应从初一开始教给学生这些思维方法。比如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时要让学生明白任何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应放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下思考,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脱离了时代,认识评判一个历史人物或一个历史事件,是不准确的,也是不公平的。只有走进特定的历史时空,才能真切地认识一个历史人物为何有这样或那样的选择,亦或有这样那样的观点。 就学习方法而言,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政治史,经济史,应该从哪些方面学习,人物该怎样评价?怎样学习重大历史事件?某一类型的课用什么方式更容易弄清知识,比如列表格的方式,按时间列举大事的方式,类似事件对比的方式等等。在每中不同类型课时的学习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某一历史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它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只有当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以后的教和学才能越变越轻松。当学生已经掌握了对历史学习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以后,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才有可能实现,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第二: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习惯培养起来以后,老师就可以放手大胆地让学生来做课堂的主人了,比如很多课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己就可以理清本课的知识点,要点,并在书上做好相应的笔记。老师完全没有必要再大讲特讲,而是将精力和时间放在重难点问题上。当然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上我们也绝不能一手包办,应该先把问题的思考权,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谈论,交流,然后让学生来发表看法,老师适当的点拔,引导,评价。但是这个效果的出现就需要老师做好前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此外,为了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老师要发动学生参于资料的收集,比如故事,视频,图片,史料等等。有了充分的学习准备学生才能更加容易投入到课堂中来,学生讲故事,开展小辨论才能有的放矢。这样的课堂既生动活泼,又轻松自如,课堂真正地变成了学生的舞台。当然这一结果的出现并不容易,我们要在前期的教学中花大功夫。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代表老师就可以放任自流,或者干脆不讲或少讲。有些历史课型老 师的讲授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小学和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停留在感性阶段。我们要让学生喜欢历史课,除了就教学方面用心以外,还要从教师自身做起。加强自身师德修养,以人格魅力感化学生。教无定法,一样的课题、一样的课堂,不同的老师,影响力绝对不一样。总之,作为一名老师,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课堂,从而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并通过学习对他们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不正是我们作为老师毕生所追求的吗?
历史课怎么上最吸引学生,怎样才能让大家都满意
多讲点课外的历史,比如国民党抗日这事,历史书上一带而过,有时候穿插点有趣的小故事,比如林彪平型关战役后因为穿日本服装而被国民党军队误认为是日本人,枪击了他,所以身体不是太好,就去苏联养病了。讲历史要说真话,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兴趣。偶尔贯穿点小野史之类的。用ppT到网络上截取一些历史图片,比较给力的网站就是铁血网。
语言要生动幽默,而不是刻板。给学生讲题和讲课时候是两个概念,讲题的时候语言要铿锵有力,着重讲大家容易忽略的地方。讲课一定要多讲有趣的历史。
如何让历史课成为学生的最爱
如何让学生爱上历史课
历史课内容庞杂,学生不易掌握,缺乏学习兴致,长期以来,历史课被看作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代名词,尤其是初中历史课程,许多学生、家长更加不重视。如何改变人们对历史课的偏见,真正让学生喜欢历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摆在每个历史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我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谈谈让学生爱上历史课的妙招。
一、活用、巧用历史新教材
历史教材是学生进行系统性学习最直接的工具。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认为新教材版面活泼,图片清晰,主题鲜明,时代感强,且不再讲究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善于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为教师提供了适宜的教学素材和信息,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空间,益于教师打开思路、选择方法,追求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但毋庸讳言,许多一线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仍是照本宣科,认为只要把课本中要求掌握的知识无保留、无差错地传授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理念与新课改是格格不入的,长此以往,我们的课改将流于形式,甚至夭折。教材不是法典,教材不是《圣经》,教材只是一种工具和中介,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重新认识和理解教材,实现教材观的转变,真正树立“教材是范例”的崭新教材观,即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旨在引起学生的认知、分析理解、反思、批判和意义建构,而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同时,教师使用新教材要有创造意识,把握好教材的弹性,能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重组、取舍、再创造,使教材更适合自己及学生。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和谐的课堂环境,使老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每一个学生,爱生如子,听取学生合理的建议,尊重学生的感情和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把学生看成和你一样的需要人格尊严,需要维护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平等对待学生,与他们民主相处,即使他们犯有错误,进行教育,也必须尊重他们,创设一个比较宽裕、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坐着与你谈话;课堂上每天送给学生一句鼓励的话语,每天送给学生一个善意的微笑,把真诚和鼓励、关怀和爱护、尊重和依赖带给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可亲、可敬的老师形象,打造和谐课堂。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在一种愉悦、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敢于质疑、敢于争论,个性化的思维、情趣、爱好、特点有张扬的空间,自我满足得以实现。有很多以前被认为是“差生”的,在别的课堂上不被搭理的学生,在我的历史课上却有出色的表现,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保护,像一株株不再害羞的幼苗迎着阳光茁壮成长。同时,教师的角色也要渐渐发生变化,从单纯的教学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以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逐渐提高。身为新世纪的历史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努力探索最佳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社会培养时代需要的有理想、有见解、有个性的人才。
三、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新课改下,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中学教师教育不需要“成品”,未来社会更不需要只会念经的“和尚”,封闭、正统、僵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早已成为过去。更新教学观念,发展学生的个性,对历史教学来说更为重要。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该以学生的无知和被动来建立自己的权威,而要把学生当作具有无穷潜能的资源来开发,敢于把学习工具交给学生,将探究知识的心理历史还给学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开发与引导,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做一个简单的带路人,而应融入其中,以自己的知识和道德修养,使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机会,都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创造的活力。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认识到历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客观事实基础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掌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从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只有自觉地更新教育观念,跟上时代要求,才可能在教育实践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创新和发展。其次,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专业素质。教师是学生学习时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和利用最方便,使用频率最高的教育资源。教师应靠自己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来吸引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由喜欢老师到喜欢课程,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历史是一门与自然、社会、人类活动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历史老师肩负着学生德育工作的重大责任,因此他的人格和行为都要力求做学生的榜样,这就要求他们向着“完整型”的标准努力。
四、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
教师要会营造历史情境,培养学生情感体验,激发探究兴趣。在讲授中国古代史,秦汉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时候,我让学生扮演罗马商人,然后问他:“你要经丝绸之路到中国长安,沿途该怎么走?”“为了能购买更多的丝绸,你要带些什么东西到中国出售?”通过让学生融进角色,体验历史,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中国古代史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经济史部分的教学,教师都可以借助虚拟的历史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五、活用诗歌,活跃历史课
诗歌,是传递情感中风情万种的使者,是中国文化宝库中魂丽的奇葩。历来就有“文史不分家”之说。没有诗的史是沉寂的,没有史的诗是苍白的;史赋予诗以内容,诗赋予史以活力。诗与史之间由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得彼此有血有肉,内涵丰富。既然史与诗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我们作为传授历史或者重现历史过程中重要的一员——历史教师,更应该做到史中有诗,并且让诗注入历史,使得历史课增加耀眼的人文光环。
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首先,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教师在授课中,要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如在讲授“西安事变”时,可以创设以下问题情境:假如你是当时的东北军一员,你是否主张杀掉蒋介石?为什么?把学生引入问题,引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感悟历史,抒发自己的看法。学生们感悟程度不一,看法不同,但都是发自内心的感触,有效地培养了参与课堂教学的自主性,从而使创新能力不断地得到了培养。其次,要逐步放手,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而且要使学法渗透到教法之中,在引导学生质疑、思疑、追疑、释疑的同时教会学生掌握历史思维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疑点,巧妙运用设疑技巧,适时地点拨学生发现疑点,激发其思维兴趣,培养其质疑的习惯。
总之,历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学生对历史的不重视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中学历史老师要努力让学生爱上历史课。
如何让学生喜欢学历史?
是一直困扰很多历史教师的现实问题。除了提升个人素质、幽默风趣、创设情境,我们还能怎么做? 深入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都很困惑:历史课是学生最不愿学的科目之一。学生认为,历史课属常识课——既然是常识,不学也罢。究其原因,学生的回答无外乎两点:一是“内容枯燥”;二是“听天书一般,没意思”。这两个原因,前者是客观的,问题在教材;后者则是主观的,问题的关键在教师。 曾几何时,学习历史的目的似乎就是记住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重大意义,记住祖宗的各项发明创造,难怪有学生感慨:历史真枯燥,历史真难学!还说,“背”历史最难的是时间。这是本末倒置,不难才怪!学历史干什么?唐太宗早就告诉我们了:以“史”为“镜”。要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活”起来,就应注重学生结合历史与现实进行讨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只有当学生明确了学习历史的意义时,他们学习内驱力才能增强,才会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要让历史课成为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又受思想教育的一门课,需要教师把握好上第一堂历史课的时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第一堂课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白学习历史课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意义。比如讲到学历史可以使人明智,教师可以提问: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是我国古代的明君,你知道他明智的原因吗?就是他注重“以史为镜”,注重吸取前人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使自己很少犯前人犯过的错误。由此,在轻松的氛围中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历史,认识到学习历史的现实作用。 总之,无论运用什么方式方法或手段,都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活”教“活”学历史。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教师素质的提高,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历史功底,通过对历史教材的充分挖掘和对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历史可以鲜活起来,《历史》课程的教学也可以生动起来,从而使历史学科焕发出本来具有的盎然生机!
怎样的一堂历史课才算是好课
呢?经过本次研修学习,本人收获很大,下面结合本人工作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 一、课堂结构严谨的历史课 教的能力不仅指的是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且指的是让学生如何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严谨的课堂结构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学活历史,我认为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1、课堂气氛“严”与“活”的关系。师要有亲切的面容 ,和蔼的态度;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历史小故事,讲述要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要有层次感,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既有惊涛骇浪的叙述,更有涓涓细流的描绘。 2、培养能力与思想教育、传授知识的关系。3、教学过程中“疑”与“释”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处理“疑”与“释”的关系,这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 二、学有所得的历史课。 学有所得,就是有所收获,即具有意义的历史课。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三、师生互动的历史课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以灵活的形式,围绕共同学习的内容和材料,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的交流与合作。合作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有其确定性,相对独立、皆为主体而又紧密联系。其中,师生之间合作是基础、互动是条件、自主是关键,思维能力是核心。实践中在落实上述原则和策略的典型形式是分组讨论、自由组合辩论、对抗争论。在历史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活跃,创设一种意犹未尽、欲罢还休的境界,那么教学就在这种生成与互动中如行云流水般高效、自然、流畅。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从容不迫地去接纳和拥抱教学中的生成资源,胸有成竹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精彩。 四、留有空间的历史课。 好课应是给学生留足“空间”的课。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有这样一个独特的主张:少上课,多读书。少上课是要教师放弃话语霸权,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即少说话,多引导;多读书是要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探究,尽可能地拓展学习空间。留下空间,有时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韵,留下创造!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