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自己知道是非对错但是自己做不到,希望孩子做到。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就很多了。原生家庭认为自己在孩子面前做了好的示范,但是很有可能有无意的瞬间还是被孩子学到了;再一个,孩子能感受到大人潜在的意识,情绪,气场,但是孩子没有辨识哪个是对的的能力。这样一来在孩子的认知就开始混淆,造成内在的一种混乱,无法树立明确的是非和规则。但是孩子又天生愿意取悦大人,就可能形成了两面派。小孩子普遍调皮、捣乱,所以才会觉得小孩子可怕。

你遇到过行为举止或性格特别可怕的小孩子吗?

我们家楼上有一邻居,他们家有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这孩子估计着在家谁都宠着他,要什么给什么,无法无天的。一开始我也只是因为那孩子家里比较宠着他,所以才造成了孩子欺软怕硬的性格。也经常听小区里的家长和孩子说,那个小孩子特别皮,小孩子有点娇纵也可以理解,毕竟年纪小家里又只有一个,所以自然也就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可是当我真正接触到他的时候我才知道为什么小区里的大人小孩都对他议论纷纷。

我经常放学回家,看见他一个人在小区楼下玩玩具,而且一个人在那儿自言自语的。我之前以为小孩子是在唱歌或者是在干嘛的才会嘴巴里念念有词。但是遇上好几次以后,也可以听清楚他说什么之后才知道他是自己和自己说话。我当时也没觉得太奇怪,以为他是一个人比较孤单所以才会自说自话。但是有一段时间,我哥哥嫂嫂有事情,就把我小侄子放在我家住几天的时候,我才发现那孩子不论是一个人还是好几个人的时候,都爱自说自话。

我小侄子比他小一岁,而且他刚来我们这儿的时候,有点怕生,所以一开始和小区里的孩子都不熟,而我们家前后左右也就邻居家有小孩。所以便想着能够有个小孩子和他做个伴陪他玩一会儿。然后我老妈就带着我小侄子去他们家找那个孩子玩。那天晚上还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小插曲。小孩子不懂事闹闹矛盾也挺正常的。他们俩因为一个玩具,邻居家的小孩不给我侄子玩,然后我侄子就是玩别的玩具,他也不给,然后就伸手抢我小侄子手上的玩具。

争抢玩具的过程中不小心弄疼了我小侄子,然后他就在那儿哭的稀里哗啦的,邻居家的孩子看着我侄子哭,他立马也就哭了起来。小孩子又不记仇,第二天他来我们家玩的时候,俩个人就和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我小侄子因为很少在我家里住,所以我老爸老妈给他买了好多玩具给他玩。我小侄子也不是那种特别要强的孩子,他很愿意跟别人分享他的玩具。他愿意把他最喜欢的我舅妈给他从澳大利亚买的小机器人给邻居家孩子玩。

后来我们在家里就怎么也找不到这个玩具,当时也没有多想,以为是我小侄子不小心给丢在哪里没有找到。结果一天早上,我老妈下楼倒垃圾的时候,遇上邻居也下去倒垃圾,然后两个人就在那儿闲聊,邻居就说我小侄子真大方,还送给她儿子一个进口玩具,但是她儿子比较皮给玩坏了。玩具丢失案件真相大白。他趁着我小侄子不注意自己把玩具悄悄带回家了。

孩子恐惧害怕不是小问题, 揭开孩子恐惧成因,哪几招化解恐惧心理?

孩子恐惧害怕不是小问题, 揭开孩子恐惧成因,哪几招化解恐惧心理? 01通过孩子恐惧胆小的现象,全面了解恐惧形成原因

孩子恐惧胆怯也是有各个方面缘由,例如孩子毕竟在认知层次等方面的局限而出现恐惧心理,包含应对未知领域的、应对不了解的事情及其从来没见过的东西了,有有关某一事情的恐怖历经这些,都能让他们觉得威协和恐惧。

除此之外,孩子如果对于周围环境过度敏感,例如大自然中的很多雷电交加的情况,及其大人为了能管好孩子,用恐吓的方法来让孩子醉妻和乖巧这些,也会使孩子造成心理里的恐惧躁动不安。

生活小常识告诫我们,恐惧胆怯并不只是只出现于孩子的身上,也同样也会出现于成年人的身上,仅仅相对性成年人而言,年龄小的孩子,因为在心理发展层面都还没健全,她们对外界的敏感性远高于成年人,会比成年人比较容易显出恐惧和恐惧的心理。这便告诫我们,我们要以良好的心态来看待孩子的胆怯,而无法投之以厌烦和不屑一顾的心态,不然,会引起孩子的心理恐惧压力。

有别于大孩子,年龄小的孩子常在分离焦虑症时表现出了一种心理恐惧,例如,当孩子逐渐认识到自己最亲密的人很有可能会离去,但是又不明确这类离去是短暂性的或是永久,因此会产生非常大的焦虑和不安。

自然,大家不必对孩子这样的本能的恐惧反映过度担心,这种恐惧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要经历过的,对孩子而言也是有缓冲作用的,例如不挨近风险高处、不随意排水到不明海域这些,全是孩子根据担心心理的一种本能的防范意识。

02当孩子说“我害怕”时,大家如何有效回复

当孩子讲出“我害怕”时,说明他已陷入到了“焦虑区”,这时,它的中枢神经被激话,“逃出”通常是它的第一个想法,他很需要人能将他迅速拖出“焦虑区”。我们要怎样回复,才能更好的把孩子弄出“焦虑区”呢?

显而易见大家不可以用简易否认“恐惧”的形式,由于恐惧便是客观存在的,也不会因为对于孩子说“不”字就能消除。例如孩子害怕黑暗、担心妈妈不在自己身边这些,全是孩子面临的真理的客观性,大人假如只是单纯地向孩子说“不怕不怕啦”,根本无法彻底解决孩子的恐惧心理。

处理这类问题的最好方式便是蹲下去给孩子一个拥抱,对孩子的恐惧恐惧的心理表示赞同,用一种换位思考让孩子得到一种心理里的归属感。

为什么恐怖片里往往小孩子是让人觉得最恐怖的?

事实上所有人都知道恐怖片这种东西都是利用了人的心理,通过设置一些特定的环境和事件,比如人们印象中感到恐惧或者不舒服的事物,采取一些特定的手法不断强化这些东西在脑海中的印象。

恐怖片本身是不具有恐怖的效果的,可是人脑的智能性,会将这些让人脑感到兴奋的信息点自动进行储存和备份,从而刺激了大脑中的海马体。

作为一个储存记忆和信息的器官,海马体会和神经系统一起,完成这个信息不断强化的过程,从而产生恐惧效应和恐惧心理。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让我们感到恐惧的事物往往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事物,因为我们的大脑会对这些事物有一个事先的预判,大致估计出一个可能的效果。所以那些可能的恐怖事物,往往不会在我们的大脑中持续过久的时间,海马体和神经系统会相应地作出一定反应。

但当这些事物远远超出我们的接受范围时,事情往往会发生相反的效果,尤其是这些事物原本在我们的脑海中是完全不同的形象,往往更容易引起我们的恐慌。

小孩子在传统形象中往往是代表着圣洁、单纯与可爱,不应该也不可能是恐怖事物的代表,相比之下,这种冲击会使我们的大脑达到一个高度的兴奋状态,远远超过平常事物的兴奋程度,这也就是会持续感到恐惧的根本原因。看过《咒怨》的人都会被其中的小孩子吓到,也就是这个道理了。

孩童本身可爱,不必让他们变成恐惧的代表。

为啥说三岁的孩子“太恐怖”?背后有哪些让人深思的原因?

看着在襁褓中的宝宝,他对你笑的时候会吐着泡泡。你摸一下他,宝宝身体软呼呼的,小小的,简直是可爱极了,让人爱不惜手,抱在怀里怕摔了,捧在手里怕碎了。

然而等孩子大一点后,家长可能就要开始头痛了,尤其是3岁的孩子,每天在你耳边吵吵闹闹,不让他干什么就偏要干什么。还要问你很多的问题,10万个为什么都解答不了,每天吵得就像是有千千万万只小蜜蜂嗡嗡在你耳边叫一样,让你烦得不得了。

01 孩子3岁,逐渐觉醒“自我意识”观念,但是孩子目前仅有“自我”观念

在一档栏目中,有一个叫波比的3岁小朋友,他从来不会好好吃饭,每次吃饭的时候,不是在玩就是忙着怎么玩,一次,波波的爸爸给了波比一根勺子,想让波比好好吃饭,但是波比把勺子含在嘴里,而且还咬着勺子左右甩来甩去,玩得不亦乐乎,波比爸爸气得反手就在一巴掌甩在波比头上。事后,波比爸爸也很后悔,表示不应该这样打孩子,但是真的被孩子气狠了,忍不住了就打了孩子。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候孩子很调皮,这种调皮还具有攻击性的时候,家长就会控制不住自己,出手教训孩子。等家长冷静下来后,又开始后悔、反省,陷入自我厌弃的情绪中。但是,当孩子下次调皮的时候,家长还是没能控制住自己。

为什么会反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首先,我们要先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生气打孩子,因为孩子太调皮,不能按照我们希望的样子好好听话。那么为什么孩子调皮、不听话呢?

因为,孩子3岁的时候,正是觉醒自我意识观念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孩子只知道“自我意识”观念,不能理解和体谅他人,自然就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做错了什么,又为什么会做错。孩子自己也想知道为什么大人会生气,但是家长却在拒绝教育孩子,从而错失了教育孩子的好机会。

02 孩子3岁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爱我,却不懂我

在一项研究孩子几岁最可怕的项目中:约有50%的家长认为孩子3岁最可怕。也就是说,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人认为,孩子3岁是最可怕,最调皮,也最难教育。

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拥有基本的“自我意识”观念,他会给自己立下一些规矩,玩具要放在固定的地方,吃饭要坐在固定的位置,就连出门玩耍也要在固定时间出门。孩子在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一旦你破坏了这个规矩,孩子就会很生气,然后开始向大人反击,他们通常会发脾气,破坏家里的物品,打扰大人工作。这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向家长抗议,希望家长能够理解和尊重自己。

我看到这样一个视频,视频里是一个孩子的独白:

早上起来,我想自己穿衣服,有人却说:你不会,我来。这样让我很难过。

我想自己下床,但是有人却说:你太慢了,我抱你。这让我沮丧。

我想自己玩积木,有人却说:不要那样玩,要这样玩。这让我挫折。

我放下积木,想去摸摸哥哥的玩具车,有人却说:不行,要轮流玩。我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但是大人的语气让我难过。

我哭了,我想要抱抱,却告诉我:你没事,就自己一边去玩。

我刚开始玩了,却告诉我:时间到了,要收拾好玩具。

我不被允许自己穿衣服,我不被允许控制自己的身体,不让我去我想去的地方,现在又告诉我,要我收拾好自己的东西。我不知道做错了什么,我也不知道要怎么做,有人可以教我一下吗?比如从哪里做起?我开始变得紧张和害怕。

吃饭了,我想自己吃,却听到:你太小了,我喂你。这样会让我感觉自己很渺小,饭不停的喂到我嘴里,我讨厌这样,我开始扔东西,哭鼻子,想从餐桌上下来,但是没有人放我下来。我失去了掌控,我哭得更厉害了,但是没有人尊重我的需求。

我们在要求孩子要这样那样做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孩子生气、发脾气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象原因?我们都很爱孩子,甚至希望把所有的东西都给孩子,但是我们不懂孩子。我们不知道孩子想要什么,有时候我们认为好的东西,对孩子来说可能就是讨厌的东西。

孩子前一秒想要去玩,后一秒又反悔了。可能你会认为孩子在挑战你的“底线”,让你又气又无奈。但是孩子可能是想告诉你:你让我做选择真的好难。孩子在搞破坏,你控制不住怒火打了孩子。但是孩子会很无辜,甚至不知道这做错了什么,他希望大人可以告诉他。

比如,孩子玩过的玩具,总是丢了一地,你刚收拾好,孩子一过来,就“哗啦”又是一地。你第一反应是怒吼孩子:“不要乱丢玩具”。然而孩子是不理解的。那么你可以告诉他:‘我们一起收拾玩具吧!如果你只是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那样做,孩子是不理解的,你必须要让孩子亲身体验过、感受过,直接教孩子应该怎么做,他才能认真听进去,才能知道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又应该怎么处理问题。

又比如,孩子拿起画笔到处乱画时,你可以告诉孩子应该画在纸上。让孩子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怎么做,帮助孩子把特定的行为和特定的环境联系一起。

孩子3岁,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他们希望一切都能够掌控,能够掌控自己可以穿衣服,可以玩想玩的玩具,去想去的地方,做想做的事情。他们对领土意识也很强烈,不希望有人可以入侵自己的领地,包括孩子的所有物,一旦孩子所有物认为被侵犯了,那么孩子就会具备攻击性,用自己的力量去防御去保护自己的东西。如果家长因此认为孩子不懂事,不听话,调皮捣蛋,那么真的是太早下定论了,而且还可能会伤害到孩子的心。

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爱我,却不懂我

03 如何做才能成为懂孩子的父母?

1.父母要及时跟孩子沟通

很多父母所谓懂孩子,其实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根据自己的意愿、经验来下结论。但是,要了解和懂孩子并不是只要你认为就可以的,我们必须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以孩子的视觉来判断、下结论。那么,父母就需要经常跟孩子沟通,只有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父母才能根据孩子的意愿下结论,才能成为懂孩子的父母。

2.父母应该适当放下“双手”,放下你的“控制欲”

父母为孩子好,真是操碎了心,担心孩子吃不饱会饿坏身体,影响健康成长;担心孩子不懂事,影响社交能力;担心孩子不聪明,上幼儿园会被欺负。父母总有很多担心又紧张的事情,但是这样的父母真的是太焦虑了。孩子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甚至可以说是很聪明,他们缺乏的就是一个表现的机会,而大多数父母却不给孩子机会,挫败了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否定了自己的能力。所以,父母不要紧张过度,应该适当放下“双手”,抑制你的“控制欲”给孩子一个展示的机会。这样做,不但能够提高孩子的创造能力,还能让父母放松情绪。

写在最后:

孩子3岁最可怕,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爱他,却不懂他。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他们并不想要无缘无故就发脾气、生气,他们也不想调皮捣蛋去搞破坏,他们也想成为爸爸妈妈的小骄傲,想要得到爸爸妈妈的表扬,想要获得爸爸妈妈的肯定。所以,你爱孩子,就要先成为懂孩子的父母。

你见过最恶毒的小孩有多恶毒?

因为一颗冰糖葫芦,我差点被一个小男孩弄死!那一刻,我从一个小孩子身上深刻领悟到“恶毒”这两个字。


在我五六年级的时候,我住在外婆家。那时候我们都在乡下,偶尔星期六星期天碰上镇上赶集,我就会跟着外婆赶集。


当时交通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每次我们都要沿着狭窄的泥巴路走半个多小时去镇上。那天,外婆到镇上给我买了串糖葫芦,我一边吃着一边走路回家。


和我们一路同行的还有一群老人和小孩,外婆一边走着一边和那些老人聊天。


这时,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看到我手里的冰糖葫芦,指着我大叫:奶奶,我也要吃冰糖葫芦。


当时,那个老人正忙着和我外婆她们聊天,也没功夫搭理他。小男孩见奶奶不理他,又使劲拍打奶奶,然后发出雷鸣般的怒吼:奶奶!我要吃糖葫芦!


奶奶觉得他很烦人,就随口说了句,你去问那个姐姐看她给不给你!


于是,小男孩走到我面前,问我,姐姐,我可以吃你的糖葫芦吗?


当时我吃得只剩下两颗了,自己都觉得不够吃,怎么可能分给别人呢?我不搭理他,还是自顾自地吃。


这时小男孩不乐意了,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恶狠狠地瞪着我:我就要吃糖葫芦!


外婆见到这副场景,叫我把剩下那颗糖葫芦给那个小男孩。我心里想,想都别想!然后三两口就把剩下的那颗吞到肚子里了。


男孩见到冰糖葫芦没了,闹得更加厉害,一屁股坐在地上,然后两腿朝天上蹬,边蹬还边哭:我就要吃糖葫芦就要吃糖葫芦!


这时,他的奶奶见孩子如此不听话,抓起旁边的一根木棍就要打他。男孩见状,“噌”地一下跳起来跑了。


原本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然而在我们路过那条小河时,小男孩又开始作妖了。


我们回家的路上要过一条小木桥,这条桥不太稳,每次走在上面都晃动得厉害。原本下面是一条不怎么深的小河,但由于昨晚下了大暴雨,那条小河一下子就涨水涨到了两米高。


因此我们过那座桥的时候就更加小心了。


因为我们人比较多,担心桥不稳,于是就一个一个地挨着过桥。我这人本身就胆小,遇到这种又没有防护栏还摇摇晃晃的木板桥,怕得要死,于是过桥的时候走得非常慢。


正当我踏着小碎步小心翼翼地过桥时,那个小男孩突然跑到桥中央开始剧烈地跳动。我看到桥晃动得这么厉害,吓得话都说不出来,蹲在地上一动不动。


这时,小男孩见我不动了,竟然向我冲过来,一下子将我推到河里!


我扑通一下掉到河里,然后惊慌地挣扎,但我只感觉自己的身体不受控制,好像有人在河底下使劲拽我。而且河里的脏水不停地往我嘴巴鼻子里灌,我觉得自己有点呼吸不过来了,感觉马上就要死了。


这时,突然有个人拉了我一把。我一下子又回到陆地上,大口地呼吸着新鲜空气。


原来,当时大家都被这猝不及防的意外吓坏了,赶忙叫人下去救我。可当时我们的队伍里都是些老太太和小孩子,根本就没人会游泳。这时,正巧有个在旁边种地的老头,他见到我外婆她们大叫,赶忙跳进水里才将我捞起来。


事后,那个老太太拼命向我和外婆道歉,边说还边教训自己的孙子。但小男孩依旧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还在那义正言辞地说: 她不给我糖葫芦吃,就该死!


当时我听到这句话真想把那个男孩踹到河里去,让他也尝尝溺水的滋味。但我太虚弱了,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


长大后,会听到很多人说小孩子都特别善良单纯,不管做什么都没有恶意,你不要跟他们斤斤计较。


但我觉得,小孩子才是最坏的人群!他们没有一点法律道德意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就去摧毁,说着最恶毒的话做着最恶毒的事,简直就是坏透顶了。


尤其是我经历了那次溺水事件后,我更是对那种熊孩子厌恶到了极点。


即使到今天,我依旧觉得熊孩子是世界上最恶毒最可恶的人群。

我没见过那个可恶的孩子,但我听说过,她是一个女孩,长的漂漂亮亮,却有一颗恶毒的心。我讲给你听她的事。

她那时刚上初中,仗着自己长的漂亮,便在班里拉帮结派,自己不仅有一帮干姐妹,还有一帮干弟,干哥,典型的大姐大,她看哪个老师不顺眼,课堂上捣乱不说,竞还公然辱骂老师。同学更不用说,谁要不服,她便团伙欺负谁。

其中一个农村女孩,化名元元,由于对她不太尊敬,她便纠结同学欺负她,孤立她,谁要是敢和元元玩,她便骂谁,她当着班主任的面认错,道歉,背地里却恶魔一样,在教室她欺负那个女孩,搞的没人跟女孩一桌,没人和那女孩说她话,寝室里她更嚣张,元元回去早了,她找茬骂她,回寝室晚了,她把门从里面锁上。甚至用水泼在女孩的被窝里,而且是冬天。

还好元元那女孩坚强,告老师无果后搬离了那个魔窟般的寝室。

虽然元元慢慢走了出来,但那段经厉给她造成了严重伤害,性格极度自悲,不自信,有了严重的涉交障碍。也因此没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

我认为那个漂亮女孩的外表下包藏了一颗恶毒的心。

所以我告诫所有的家长,孩子在外面打架,骂架了,要耐心问明原因,咱不主张孩子打架,但也要学会反抗,保护自己。不要一有事就责怪自己的孩子不对,切记说——人家不打别人咋专欺负你呀?切断了孩子寻求帮助的路。

没见过但听说过。一个美国主持人问身边的几个孩子“我们欠中国十三万亿,我们怎么办?”其中一个孩子说到“我们跑到地球那边去把他们都杀死。”想一想太可怕这是什么样的言传身教啊?

在我身边也没有什么恶毒的小孩,就是这两年我介绍一个和我在一个市场卖菜的去我们邻居家租房子住,接触久了看到她有个女儿特别自私不懂的感恩,很会翻脸又会挑别人的毛病,而且还有妒忌心。

我记得她们家刚搬过来的时候,我们一家人都对她们很好,她妈妈到市场卖菜 ,不上学的时候就去我们家玩,有什么吃的就给她们吃,吃得饱了就妒忌我们家什么都有,又骂我小孩肥肥胖胖的,有一次我小孩过生日,请她们去吃蛋糕,就嫌东嫌西的对我说:你们家买这蛋糕那么小,买这水果都不新鲜。

慢慢的我小孩就不喜欢跟她们一起玩了,她就不去我们家玩了,我就觉得童言不跟她计较,一直跟她们相处得很好,到前断时间惹我很生气的,就是圆规台风那天她妈妈的堂哥去世,没有空卖菜,第一天是摆好我帮她卖,又煮面条给她们两个小孩吃饱才带回家,第一天是夸着这个啊姨对我们很好,到第二天她妈妈没空摆那剩下的菜出来,我摆我的菜好又紧张的就帮她妈妈摆出来卖,后来她中午出来就开口大骂我:谁叫你摆我们家的菜那么乱的,直接生气的把垃圾丢到我摊位面前,当时我看到这一幕我的眼泪就忍不住的往下流了。老想着好人有好报在哪里?还是好人被雷劈而已。

我自己没有见过恶毒的小孩,但是看了《少年的你》和在新闻里看到的校园暴凌,相信这样的事情不是偶然发生。我觉得政府应该给校园暴凌立法,保护绝大多数善良的孩子。

我身边的小孩倒没有,但有个恶毒的女领导,人年轻貌美但制裁员工心狠手辣,但她的报应来的也快,莫名其妙的多次流产,更解气的是突然面瘫了,吃了很多的药,在脸上打了很多的针才有所好转,但容颜大打折扣,真是报应。

见过,我妹妹的孩子女孩十六岁了,不上学,整天玩 游戏 ,妹妹不给手机就打妹妹,妹妹来我家帮我看孙子,孙子才七个月因为好奇看妹妹的孩子头发长就摸摸,她就用手掐孙子的小胳膊,每次摸都掐,俩个胳膊都掐青的一块一块。

一天上午太阳老高,外甥女还在睡觉,妹妹叫她起来吃饭,她就生气 因为夜晚玩一宿 游戏 不想起来,气人的是,她就起床把大小便都拉到地板上,满房间都是臭气熏天,最气人的是妹妹还要给她收拾,有道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都是妹妹给惯的,孩子有错不让说,还袒护,谁说奔谁来,妹妹的哲理是,孩子根本就不用教育性格都是天生的,长大就好了,我觉她愚昧透顶[酷拽]不教育孩子是非曲直人情世故,不教育孩子去感恩和爱,将来走向 社会 就毁了,无知啊![酷拽][晕]

我儿子。一次我们父子俩走路上,前面母女聊天,女儿说妈妈,我们买一根冰棍一起吃吧,妈妈说怎么吃?女儿说,你一口,我一口。于是我低头问儿子,我们俩买一冰棍怎么吃?我儿子说,我一口我一口我一口,吃完了给你讲味道。

朋友家几个孩子一起玩,其中一个看到怀孕宝妈,一个小男孩说,我要踢阿姨肚子……吓死人,大家面面相觑,很尴尬,宝妈借故赶紧走了。不明白家长是如何教育的,孩子充满戾气[发怒]

见过孙女骂自己亲奶奶,言词恶毒至极!包括我自己在的很多人,幼年时都对长辈有过不敬。但我见到这个,不是一次,言语也绝非幼儿会说的,明显是小孩的父辈有人常那么骂奶奶,只是同时从这小孩的表情动作看,她是发自内心的

如何正确处理孩子的恐惧与害怕?

这个问题要看孩子对哪些现象会有恐惧心理,比如说孩子害怕小狗,一见到小狗就会出现条件反射,哭喊或者是要抱,那么,我们家长就需要根据这一个现象对他进行反复的训练,让他多跟小狗接触 ,先从隔着玻璃观察这个小狗,看到小狗玩的样子,或者是小狗睡着时的可爱模样,然后呢,从小孩子的表情中观察他是不是可以接受这样的小狗,如果还是紧张的话,我们可以把他抱在怀里来看,给他安全感。接着可以打开门,带着他进去,试着用小手去摸一摸这小狗宝宝,小狗宝宝可能会摇摇尾巴呀,或者是伸出舌头舔舔他,这样反复的进行几次之后,孩子可能就会喜欢上小狗宝宝,这就是系统脱敏法。这样了以后呢,可以再逐步的让她去尝试接触稍微大一点的小狗,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来接触,最后她看到小狗之后不再发生害怕反应。

如果是恐惧黑暗的话,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比如说在白天的时候可以跟他在被子里面玩捉迷藏。在这样愉快的氛围当中,他会觉得这是在玩,盖上被子让他躲在里面,被子里黑暗的很,这个时候如果她不觉得害怕的话,那么这个就成功了第一步。接着就可以来第二步,在黑暗的房间里跟他玩红外线的 游戏 ,就是有一种红外线的小灯,可以在黑暗的墙上面照出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这样各种各样会动的小动物也是会让他对黑暗的环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慢慢的他就会不再恐惧黑暗,多带他尝试黑暗的环境,就会有所改善。

对于孩子的恐惧害怕,我们可以想想万圣节,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什么小孩似乎在某些情况下会害怕?如果孩子知道是假装的恐惧就会感到很有趣甚至很开心?

有意思的是,在恐慌的时刻,他们并不知道是假装的,但是几乎是几秒钟后,他们自己可以纠正真实的恐惧感,前几秒那种内在的恐慌就像兴奋剂一样,一旦他们越过了那个令人恐惧的时刻,他们就会笑嘻嘻,因为他们知道那些可怕的都是虚构的。

事实上,那些总是经常受到真实的恐惧感困扰的孩子,往往来自处理冲突缺乏经验的家庭。这些孩子,他们要么有一个霸气,控制欲很强的家长,要么是一个为焦虑症建模的家长。很多容易产生强烈恐惧感的孩子,实际上也有一个时常沉浸在恐惧中的家长。

一般正常的父母可能会说:“不要在那棵树上爬,你可能会摔倒并摔断手臂。”

而过度保护的父母则说:“不要爬上树,你会从树上掉下来并折断脖子。不要跳到那条小溪中玩,会淹死你的。”

于是,当这个孩子牵着妈妈的手走在街上,听到狗叫声,都会感觉很害怕,他脑海中会产生有条件的回应,即“狗一定也很危险”。

还有一种很霸道的控制型父母与过度保护的父母非常相似,因为他们基本上都在说:“听我说!我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事,这样你就会知道怎么让自己安全。”

因此,要想处理好孩子的恐惧心理,家长们首先得找到自己内心的平和。然后,在平和的心态下,帮助孩子区分真实的恐惧和虚构的恐惧,这一点可以通过读故事书或者做 游戏 来实现。

比如,有个小女孩总是不敢入睡,说床底下有怪物要抓她。那家长可以带她一起寻找怪物,并确认床下并没有什么怪物,然后还可以玩 游戏 ,让小女孩在床下假装她是怪物,家长假装在床上睡觉,让小女孩来抓家长的腿,当她扮演怪物后,就会知道有时候自己的恐惧是虚构的。

对于不同的孩子,可能需要做各种不同的 游戏 来消解他的恐惧感,家长不能简单地说:“宝贝儿,不要害怕,没事的,一切都很好。”这没有一点用。

另外,家长不要总是用语言吓唬孩子,要知道,很多孩子的恐惧感都是被大人吓出来的。

感谢悟空的信任和邀请。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只能是家长先解决自己的心理恐惧。提出这个问题的家长本身就已经被孩子心理恐惧的问题所恐惧。

我们的恐惧感是怎么来的呢?

一个婴儿不会害怕老虎和狼等猛兽的,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些动物的可怕。一个还在地上爬的孩子,不会明白,为什么不要用手去抠那个地上的插排。一个上学期间不好好学习的孩子,他们也是不知道失去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对他们的人生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的。

心理学里面有一句特别有名的话,叫做创伤修补完整的人格。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是通过不断的跟外界打交道的过程来逐渐认识这个世界的,孩子认识世界的来源不外乎自己 探索 和父母引领两个主要方面。

孩子在自己 探索 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可能会受挫或者受伤,他就会从这些经验里面了解自己的能力范围,建立自己的安全感边界。同时,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我们父母也会把自己的经验不断的传输给孩子,而这些东西里面会包含很多自我保护的经验在里面,这就形成了孩子另一个安全感边界的来源。

在孩子还没有能力完整认识这个世界之前,这些自己经验的,或者父母输入的经验会慢慢进入孩子的潜意识,并成为孩子的安全感边界。如果这个边界过于大,就是家长发现的孩子心理恐惧很多的问题了。

从孩子的潜意识中清除恐惧并不是个很轻易的任务。这需要从建立恐惧感边界的过程重新开始,然而,心理建立过程跟落盘子一样,我们无法重新推导重来。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知行合一的问题。因为能认识到并不等于就能做到。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简单的讲道理是不会起作用的。

所以要求家长有耐心,慢慢来,先从清除自己内心的恐惧感开始,带着孩子去重新经历成长,建立新的经验世界。

儿童在发育过程中,会对某些事物感到恐惧,如怕动物,怕水,怕火,怕黑暗,怕陌生人,甚至对代表某些事物的词语也会发生恐惧。不少孩子看见医生或接受注射时,也会产生恐惧反应。恐惧反应可表现为惊慌、惊叫,退缩、痛苦、求救,甚至逃避或对抗,这在孩子接受医疗时(如注射药物)表现最为典型。儿童恐惧时可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表现为呼吸加快,心跳增速,表情紧张,瞳孔扩大,手抖,严重者可呈现紧张惊恐状态,面色苍白,肢体软瘫,甚至一时性大小便失禁或精神抑制等。儿童恐惧若经常发生,会影响孩子的生理及心理 健康 ,严重者可导致心身疾病或者精神疾病。

儿童恐惧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恰当地运用儿童的恐惧心理,可以实施对儿童的教育和激励。例如,运用儿童对做错事的恐惧心理,引导儿童行为规范化;老师利用学生对坏成绩、不及格的恐惧心理,引导、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做好学生;利用孩子对爬高或其它危险情境的恐惧心理,指导孩子选择安全、 健康 的 游戏 或玩耍方式。

成人对儿童的恐惧心理不要大惊小怪,要给予耐心的解释,给予安慰和鼓励,给孩子壮胆,帮助孩子消除恐惧。例如,在雷雨季节,一阵闪电过后,跟着一声巨响,隆隆的雷声大有炸平屋宇之势。此时多数孩子都会感到恐惧,忙朝妈妈怀里钻。这时大人应紧抱住孩子,同时给孩子作些科学的解释,并告诉孩子只要不在雨地里,不站在墙沿、树下,在自己的家里是没有事的。楼房虽高,但都有避雷装置,没有危险,无须害怕。经过解释,孩子又看到成人脸上并无恐惧的样子,心里就会平静多了。当他们再听到雷声,恐惧程度也就自然减少了。

成人应注意不要以孩子的恐惧对象来恫吓孩子,例如,孩子怕老虎,他哭时,大人说:“你再哭就让大老虎来吃你!”孩子怕狗,成人说:“再不听话让小狗咬掉你的雀雀!”孩子有病怕吃药,成人威胁说:“吃药怕苦就给你打针!”孩子受过恐吓会形成条件反射,加重恐惧反应。

对儿童恐惧心理的矫正方法很多,其中最简便而有效的是“示范脱敏法”,即让儿童有保护地逐步接触恐惧对象,逐渐消除恐惧心理。例如,儿童对黑暗处,要以先抱着或拉着他的手走过黑暗处(暗室或野地),同时告诉孩子黑暗并不可怕。经过一两次,待孩子适应后,可改为陪着他通过黑暗。再后可和孩子一先一后,保持一段距离分别通过黑暗。最后让孩子单独通过黑暗。经过这样的锻炼,孩子也就不再惧怕黑暗了。再如,矫正孩子对水的恐惧,可先让孩子用水洗手、洗脸、洗手帕,将纸般及玩具船置于水中玩耍,然后可带孩子到游泳池去看别人游泳,带孩子划船,再以后由爸爸抱着孩子下水,给孩子浇水,用手托着孩子浮在水面?如此让孩子逐步接近水,孩子就会逐渐由恐惧水而变得喜欢水。

儿童恐惧心理的矫正实际上是对儿童勇敢精神的训练。训练中可辅以奖励的办法,当孩子表现勇敢,不恐惧时就立即予以奖励和表扬。

在儿童恐惧心理的预防和矫治当中要特别注意如下几点:

1、是不溺爱孩子。儿童心理学家认为溺爱对儿童心理发展是最有害的。对孩子溺爱的爸妈往往对孩子过度保护,看见孩子有一点恐惧表现就立即带孩子避开恐惧对象,使孩子失去了许多锻炼勇敢精神的机会。长此下去,对孩子坚强个性的塑造是绝无好处的。被溺爱的孩子大多胆怯,依赖性强,自信心不足,这样,其恐惧的发生率会更高。

2、是对孩子不宜反复无常。有些家长一会儿说孩子应该这样,一会儿又要求孩子那样,孩子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是好,做对做错都挨批评,就会形成行为恐惧的心理。因此,成人对孩子的教育要规范,前后要求要一致,爸妈双方对孩子的要求也要一致。

3、是不要过分责难孩子。孩子做错了事可有节制地表示气恼,正确运用孩子对做错事的恐惧心理,教育和引导孩子学好,不能过分责难。过分责难会挫伤儿童的自尊心,降低孩子的自信心,甚至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

4、是爸妈不可随便对孩子发脾气。孩子对爸妈过分惧怕,会整日心神不定,看爸妈脸色行事,怕爸妈无缘无故发脾气,怕自己无缘无故受罚,以致形成畏畏缩缩的坏习气。

儿童生活在恐惧对象太多的环境里,对其心理 健康 有害,但若生活在无恐惧对象的环境中,对其心理发展和坚强个性的培养又极为不利。不是要靠恐惧来发展儿童心理,但事实上儿童又确实需要一定的恐惧来发展心理,塑造坚强的个性品质。所以如何避免儿童恐惧有害的一面,而充分利用其有利的一面,是儿童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爸妈和儿童教育工作者们认真加以研究。

对于小朋友来说,年纪小,内心不够成熟,因为一些事或人出现恐惧、害怕的心理,担心一些在成人看来根本不会发生的事情,也是正常的。但在发现孩子产生了恐惧和害怕时,家长要及时引导、处理,避免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以下几个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接纳孩子的恐惧情绪,了解孩子为什么会恐惧、害怕,了解基本情况才能有效的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

2、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害怕的事情,帮孩子一起寻找恐惧的原因;

3、教孩子换个角度看待事情,有时候孩子只看到事情让自己害怕的一面,并不了解事物的整体,可以带孩子全面认识了解,缓解恐惧、害怕的情绪;

4、避免孩子接触恐怖的事情,如恐怖电影,情景剧《家有儿女》中刘星就曾因为看恐怖电影导致严重的恐惧心理,整日处于惶恐、害怕的情绪当中;

5、多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远离负面情绪。

欢迎转发、收藏或点击@找心理 进行关注,每天接受心理学,会让你变得更优秀。

如何正确处理孩子的恐惧与害怕?

恐惧和害怕,说的是一回事,只不过感觉恐惧比害怕严重一些。

健康 是有现实危险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情绪体验,比如日本兵拿着刺刀顶胸口,一个孩子被恶狗扑倒撕咬,毒蛇盘下脚下等,感觉是非常害怕,并且有生命危险。

很多孩子有恐惧的感觉,但是他们并没有现实危险,那恐惧感哪来的,实际是焦虑放大的。焦虑是担心,是一种不太严重的害怕。孩子担心某些不是的事情发生,产生焦虑,在这种焦虑情绪推动下,放大危害,越来越怕,发展成为恐惧。

焦虑是不合理认知导致的,所以要和孩子交流,看看究竟担心什么,就能找到不合理认知,修正认知,但有的孩子如果太小,听不进这种劝说,可以编写相关的故事,以故事的方式讲解,孩子乐于接受,就可以调整过来。

孩子出现恐惧心理,主要是习得了不合理认知,所以家长要注意,不要讲那些迷信,封建,不沾边的事情,等孩子大了,有了辨别能力,问题就不大了。

先了解孩子害怕的原因,仔细想一想孩子周围发生了什么事,了解孩子为什么害怕。

1、胆子小

大多数孩子在1-2岁的时候,会有一段时间胆子特别小,怕声音。

有的孩子听到楼下有人抽鞭子的响声,甚至从楼下路过车的声音很响,都会感到害怕。之前没听过的异响,孩子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害怕。

2、产生心理阴影  

我家宝宝之前在书里看到害怕的图像后,有一小段时间再看到书,就会挥舞着小手,让我们拿走。


就是那次不好的体验,让宝宝产生了心理阴影。

3、家长感染孩子害怕

家长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孩子的情绪。有一次,我母亲被吓一跳,发出“啊”的一声,她也被感染,觉得很害怕,躲进我怀里。

如果家长,总是怕这怕那,什么都不让孩子接触,他对周围的事物,没有自己的体会。这样就容易让孩子,不想 探索 新事物,少了认知事物的机会。很容易以后遇到困难,没有勇气面对,变得越来越害怕胆小。

我们如何帮助宝宝克服害怕呢?

1、让孩子有安全感 

当孩子害怕跑到我们身边时,不管你在忙什么,有什么事情,只要在孩子附近,就请放下手边的事情,把他拥入怀中,轻声安慰她:“不怕,爸爸妈妈会一直陪在宝宝身边,保护你。”并轻轻来回抚摸孩子的头部。

慢慢孩子就会从恐惧中走出来,继续玩耍,不再害怕。

2、从根本解决让孩子恐惧的事

像我家宝宝因看书而害怕,以后再给宝宝买书回家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自己先看一下,没问题后再给宝宝看。


了解孩子恐惧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他的害怕。  

3、提前认识害怕 

孩子本来胆子不是很小,只是对事物的陌生和不了解,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害怕。这就需要我们细心的陪伴。让孩子对周围一切事物,慢慢的认识并熟悉。提前让孩子对可能会害怕的事物了解,从而避免他发生恐惧。

因为孩子听到没听过的声音会有些害怕,在过年的前段时间里,想到过年的鞭炮声。我特意给孩子听放鞭炮的声音。当过年外面真正放鞭炮的声音传来,我马上告诉孩子这就是鞭炮的声音,这就是你这几天总听的声音!孩子就没有害怕。

家长要正确定对待孩子的害怕,及时消除他的恐惧,让影响降到最低,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的 健康 成长。

当孩子遇到害怕的事情时,首先我们要给予他一个大大的拥抱,给予他安全感。接着可以跟他分享自己小时候遇到觉得害怕的事情,并跟他分享最后怎么解决。因为小孩害怕肯定有他的原因,通过自己小时候有过的经历跟他沟通,让小孩知道每个人都有害怕的事,让他能主动跟你说说事情的经过以及他的心里历程,父母可以根据原因更好的引导孩子。

儿童恐惧症,是指儿童日常生活中一般客观事物和情境产生持续的,不现实的,过分的恐惧、焦虑,达到异常程度。

虽说恐惧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但它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它会促使人们快速离开危险的环境和物品,显然是有利的。正常儿童对一些物体和特殊情境,如:黑暗、雷电、动物、死亡、登高等会产生恐惧。每个儿童都要经历由不怕到怕的心理演变。

恐惧分轻重,时间长短,没有超出孩子年龄的恐惧是正常的。相反,如果超出年龄的认知,并且时间持续很长,也为异常恐惧。这时,任何劝慰、说服、解释都没有用,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儿童恐惧可分为三类。损伤类:怕鬼怪,怕受伤、怕出血、怕生病、怕死等;自然现象类:怕黑、怕高、怕打雷、怕动物等;社交类:怕陌生人、怕上学、怕考试、怕当众讲话等。

治疗恐惧,首先要明确引起恐惧的诱因,然后有针对地进行治疗。

认识治疗:帮助幼儿建立治疗信心分析恐惧对象,使患儿充分了解怕的对象,从而正确评价自身恐惧对象。

暴露治疗:将患儿呈现在恐惧对象之前,刺激他建立对恐惧对象的正确认识。这种方法治愈速度快,但是太刺激,患儿须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系统脱敏:设定阶梯性恐惧值,循序渐进地消除其恐惧心理,从弱到强,让患儿适应,对恐惧程度逐渐降低,达到消除恐惧的目的。

心思儿童恐惧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是两种因素:先天遗传和后天习惯。多数儿童恐惧症的起因是父母采用恐吓的办法而造成的。所以,家长要从细微处做起,防患于未然,防止儿童异常的恐惧。

小孩子一直是单纯的代表,什么时候你觉得小孩子一点都不可爱,反而很可怕?

虽然现在很多人坚持性善论,也就是一个人在刚出生下来的时候其实善良的,只不过是因为后来经历了种种事情,慢慢的融入到这个社会之后,慢慢的变得更加丑恶了,行为也更加凶狠了,不再像一个善良的人。


但是我认为性恶论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解释,每个人都是污秽的,每个人身上都有自私的,每个人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恶害别人,只不过是在后来经过种种教育之后才有正确的观点,所以在小的时候孩子的一些行为会让我们觉得很可怕。

我们家的亲戚有一个小孩。在平时很讨人喜欢,人们总觉得他就像一个开心果似的,在哪里都能逗得人们开心,但是后来我觉得他这个小孩有一些问题,因为他已经学会了说假话,他愿意为了让别人开心而说假话,但是他才不够十岁啊,他为什么能够做出这么违心的事情,我想一定是他的父母告诉她了,他父母告诉他怎样能够让对方开心,怎样能够让对方更喜欢他。所以他不惜说一些违心的话,他觉得这样很好,因为能够让自己更受欢迎。

小孩子在小的时候没有正确的判断力和价值观,家长就是一盏灯,他要让孩子寻找出路,所以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一定多加注意,不要让孩子从小迷失在对与错的问题上难以自拔,对于孩子之后的发展也是很不利的语气,这样的话还不如让孩子不出生呢。

小孩子的恶意到底有多可怕?

大人的恶意往往还会考虑后果,而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后果,往往更可怕。

就前段时间的新闻,一个5岁的小男孩把一个2岁的小女孩带到顶楼,然后把小女孩推出电梯,小女孩最终坠亡了,这结局是一个5岁的小男孩可以预料到的吗?他自己都不清楚死亡是什么吧,也不知道自己这样做给很多人造成了痛苦和麻烦,就算他的家人打他一顿,骂他一顿,可能第二天一睡醒,他就又开始调皮了呢,完全不记得昨天发生过什么事情了。所以,孩子不管好,一旦有了行恶的本事,太可怕了。

我记得我有一次带着我家宝宝在一个游乐场里玩,那时候我宝宝还小,只会爬,会扶着走,不会独立走,可能在滑梯的楼梯位置站着挡着后面的小女孩了,这个小女孩和我宝宝之间还隔着我,她就大声冲着她奶奶叫:这个小弟弟掐我。纳尼?!!我简直都震惊了,估计也就三四岁的样子吧,谎话,陷害人真的张嘴就来了。

她奶奶就过来理论啊。我就说,你自己看看,我家宝宝多大,站都站不稳呢,怎么腾出一只手去掐你孙女。然后她奶奶就抱着她孙女去玩别的游戏了。孩子说谎,她还护着,明明知道是自己孩子的错,还倒打一耙,我的天,这样的奶奶惯孩子,早晚惯出事情来。

我一直觉得,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家长在上面涂画了什么,孩子就表现出什么,所以,好好教育自己家孩子吧,省的出来惹是生非的时候被别人教育,那时候就惨了。

就酱紫。

怕黑、怕水、怕怪兽……孩子的各种恐惧从哪里来?5招教你应对

怕黑、怕水、怕怪兽……孩子的各种恐惧从哪里来?5招教你应对

睡前一关灯,孩子就哭;会说话的宝宝可能还会哭着喊“黑,有怪兽!”

打雷、警笛声、吸尘器声音,甚至吹风机声音,宝宝一听到就怕,甚至被吓哭!

要去打疫苗了,妈妈刚把袖子拉起来,宝宝就开始怕得边哭边挣扎……

泳池边,孩子套着泳圈哭得稀里哗啦,就是不敢下水。

带孩子在楼下玩,有不太熟的邻居打招呼,孩子会怕得躲到大人身后。

玩积木玩得好好的,看到某种形状/颜色积木,孩子突然缩起手,不敢摸了。

怕黑、怕噪音、怕打针、怕水、怕陌生人、甚至不知道怕什么……以上场景,你应该也遇到过吧?

孩子恐惧的对象常常是很平常事物,很多时候大人问不出到底孩子为什么怕,怎么安抚似乎都不管用。有的爸爸妈妈觉得孩子的“怕”莫名其妙,甚至斥责孩子“胆儿太小”,结果适得其反,宝宝的恐惧可能更严重。

其实,孩子会恐惧,害怕是很正常的!回想一下,我们谁没有过小时候特别害怕某个事物的经历?怕黑、怕狗、怕妖怪……我有个闺蜜说,她4、5岁的时候特别怕秦始皇,只要电视里一播放跟秦始皇有关的节目,她会马上钻进牀底躲起来,原因呢?至今是个谜。

而且,孩子的恐惧绝不是“没来由”的,只不过他们年幼,表达能力和生活经验都有限,如果没有很好的引导,他们既说不清这来由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去克服自己的恐惧。

爸爸妈妈要做的,是当好宝宝的知心人和加油站,帮助宝宝用自己的力量去战胜恐惧,一味回避、斥责、过度保护都是不可取的。

当好知心人——宝宝的恐惧从哪儿来?

在陪伴宝宝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始终坚信一点:宝宝绝不会无理取闹!只不过,这个“理”,可能他说不出来,你也还没Get到。

恐惧也是一样。孩子不是缩小版的成人,他们眼光纯净,心灵敏感,想象力丰富,但逻辑分析、思考能力尚不健全,他们视角中的世界,是经过了折射、加了滤镜的,因此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恐惧。

究其原因,大致是以下几点:

1. 孩子知识、生活经验不足

“怕”是本能反应、是自我保护

由于婴幼儿的思维发展规律特点,婴幼儿的知识主要来源于直接经验,尤其是18个月以前的婴儿,还没有发展起心理表征能力,他们要通过感官的感知觉、手的操作认识事物,因此对事物的了解难免流于表面,较难发现事物背后运作的规律和逻辑。

这种对事物的“知之甚少”往往会引发他们的警惕,如果伴随着一些不愉快的体验,让他们感觉到了威胁,就会产生恐惧,而他们又还没有学会用理性去调控自己的恐惧。

这种恐惧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对于他们来说是有保护作用的。弱小的婴幼儿正是靠着这种本能的恐惧反应来规避许多可能的危险,同时也能及时向外界求援。

比如,婴儿天生地害怕刺耳的声响;有些幼儿特别害怕进医院,害怕打针,这是因为他们还不能理解“打针——治病”背后的因果关系;或者即使能理解,活在当下的他们面对针头,还是会联想到疼痛的感觉,因而引发恐惧。

许多宝宝,还没坐进诊室已经“方”了

2. 孩子情绪敏感,想象力丰富

这些会放大孩子的恐惧

孩子长到2、3岁,语言逐渐丰富起来,我们常常会惊奇地发现,孩子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啊,真心给跪了!

看见饭桌上散落的葡萄干的梗子,会联想到小鸟的脚印;

看见圆圆的蜜瓜,就说像小太阳一样;

几块积木就能玩一场星球大战;

一块橡皮泥就能做出满汉全席……

上了幼儿园,想象力更是发展到了高峯时期。在Laura E. Berk所著的《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中提到:幼儿的想象丰富生动,而且不能完全区分外表和真实情况,因此在幼儿期经常会感到害怕。

丰富的联想能力会给他们带来苦恼,一些本来很平常的小事物,会在他们的脑海中演变出可怕的模样,因此常常会受到恐惧的困扰。

啊!这黑乎乎的东西为啥一直跟着我!

有的爸爸妈妈们还会发现,有些宝宝怎么越大反而胆小越了?

这背后可能是宝宝自己的“解读”开始不一样。

比如,朋友家宝宝本来每天早上都要洗脸刷牙,有一段时间,突然特别抗拒洗脸。妈妈刨根问底,他才怯怯地说:“怕蟑螂。”

这才明白,原来那段时间搬家,爸爸妈妈提到,家里的蟑螂都跑出来了,宝宝听了放在心上,特别害怕脸盆被蟑螂爬过,所以不想洗脸。

3. 成人不当的吓唬

加剧了孩子的恐惧心理

吓唬孩子真心是种育儿陋习!有的孩子一看见穿警察制服的叔叔阿姨就害怕,究其原因,却是调皮的时候,常被大人吓唬:“再不听话,外面有警察叔叔来抓你了!”

简单粗暴的吓唬也许能在短时间内“治住”孩子,结果往往是让孩子真的产生了不必要的恐惧,即使真的遇到困难,该求助时也不敢向警察求助。

4. 分离焦虑

也会让孩子恐惧分离、新环境

不少孩子在经历从家里转换到幼儿园、托儿所或其他陌生环境的过程中,会表现出恐惧感。这时我们要厘清原因,这种恐惧,是来源于分离焦虑,还是来源于具体的人物、事件?

比如,孩子怕上幼儿园。如果孩子上幼儿园之前表现出不愿意,但真的到了幼儿园,却又表现得很高兴,那么这种对幼儿园的“恐惧”可能来源于分离焦虑。这时我们就要通过给孩子提供温柔的鼓励和支持,引导他们独立。

如果孩子是害怕“待在”幼儿园,则需要查明孩子到底是在怕什么,是怕老师,怕同学的欺负,怕幼儿园吵闹的环境?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去帮孩子解决。

恐惧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

做好加油站——帮助宝宝自己战胜恐惧

注意,是“加油站”而不是“保护伞”哦!我们要做的,不是帮助孩子逃避恐惧,为孩子排除生活中一切可怕的障碍,而是做一个智慧的引路者,一个坚实的后盾,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克服恐惧,引领孩子勇敢地去探索。

1. 充分共情孩子

“妈妈,我好怕XX!”

“乖,XX不可怕,没事的!”

“妈妈,我还是好怕!”

“乖,不用害怕!”

“妈妈……”

……

当孩子向你诉说内心的恐惧,而你用“否定恐惧”的方法去安抚,你会发现,你们的谈话陷入了一种无效循环当中。

正如我们向朋友倾诉生活苦恼时那样,孩子寻求的未必是一种解决方法,而是一种理解,这“理解”本身,已经是一种安慰和疗愈。

请试着蹲下来,合上眼睛,还记得自己把黑暗中的影子想象成妖怪,吓得瑟瑟发抖的童年吗?想象自己又变回了那个矮小、无助的小小孩,面对着那些强大的未知事物,“害怕”是一种多么正常的反应!

请试着抱住孩子,轻轻抚摸他的脊背说:“嗯,宝宝觉得那个XX很可怕对吗?是的,它看起来像XX,真的有点吓人呢。”

乖哦,饲养员蜀黍保护你!

2. 转移注意力

不少爸爸妈妈在宝宝特别害怕的时候,会想要他鼓起勇气去直面恐惧,其实往往会起到反效果。

因为宝宝对一件东西非常害怕、恐惧心理“发作”的当下,其实是一种大脑中情绪警铃大作的状态,这种时候,他本来才刚刚发展起来的分析判断的理性“高地”其实也被情绪所占领了,无法正常运作。

我们最好不要硬碰硬,应该平静地把他带离“恐怖现场”,等他冷静下来,时过境迁了之后,再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

3. 把恐惧“具体化”

因为幼儿的表达能力有限,很多时候,都无法明确表达自己怕一个事物到底是怕什么,到底是怕它的哪一部分。

同时,他们的思维特点又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也就是说,他们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必须有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作为依托,很难进行对抽象概念的判断推理。

这就需要我们在帮助他表达恐惧、克服恐惧时,要具体化、现实化,多利用他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引导他通过亲身体验去破除恐惧。

举个例子↓

我家宝宝从满百日开始,一直是我们自己在家用婴儿理发器给他理发,小时候他并不抗拒,但大概从2岁半开始,他变得特别抗拒理发,从围上罩衣开始就各种哭闹,死活不剪。

我先是把理发的事暂时搁置,充分安抚,接着采取了循序渐进、多管齐下的引导他表达、克服恐惧的方法。

1) 回忆

陪孩子看小时候的照片,我挑了他各个阶段的剪发照给他看,边看边说:“宝宝小时候每个月都剪头发,是个很帅的寸头宝宝哦,大家都夸你头发短短的最好看呢!”

宝宝看得津津有味。

我接着说:“去年我们回老家时,宝宝剪的就是寸头,今年我们回去,还要见好多叔叔阿姨,大家会好奇怪,宝宝的头发为什么留这么长啊?”

2) 体验

在问完上面那个问题后,我观察宝宝并没有很抗拒的反应,接着问他:“宝宝为什么不想剪头发呢?”

宝宝说:“怕!”

我想了想,再问:“是怕理发器震震吗?”

宝宝点点头。

我拿出他最喜欢玩的电动牙刷,打开来给他摸,然后告诉他:“理发器其实和电动牙刷是一个道理,它们里面都有一个小小马达在‘滋滋滋’地震动。”他玩了一会儿,没那么害怕了。

我再把理发器拿出来,让他摸摸,指着开关告诉他:“这里面有个小马达,我按下这个按钮,小马达就会‘呜’地一下发动起来,就跟爸爸的车车一样哦!现在我们一起玩‘呜’一下的游戏好吗?”(“呜”一下游戏,是他坐车时最喜欢和爸爸玩的游戏。)

宝宝很高兴地把理发器拿在手里玩了起来,还在姥姥的手上推来推去。但此时,他还是不愿意剪头发。

我不想理发!

3) 找榜样

我再找出上个月,和宝宝一起看爸爸剪头发的照片和视频,当时,他“观摩”了爸爸在理发店剪头发的全过程(随时存照真的很有用啊)。

我指着视频上的推子问:“看,爸爸就是用这个推子剪头发的呢,是不是跟你的理发器一样的?”

宝宝盯着视频看了一会儿,然后点点头,说:“不要梳子。”

我终于明白,原来,他是怕理发器上的梳子!

我把梳子拆掉,问:“我们来剪头发好吗?”

宝宝终于点点头说:“轻轻剪!”

4. 利用绘本、游戏

绘本、游戏都是很好的引导孩子克服恐惧的工具。它们起到的作用,都是帮助宝宝把不熟悉的“未知”化解为熟悉的“已知”,绘本中的主人公克服恐惧的过程,对于宝宝来说也起着很好的榜样作用。

巧用绘本

比如害怕刷牙的宝宝,可以和妈妈一起看《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

《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

怕黑的宝宝,可以看《一个黑黑、黑黑的故事》、《走开,绿色大怪物!》:

《一个黑黑、黑黑的故事》

《走开,绿色大怪物!》

不敢骑车的宝宝,可以看《鸭子骑车记》:

《鸭子骑车记》

大一点的宝宝,还可以看看《勇气》:

《勇气》

和孩子一起设计游戏

游戏就更不用说了,教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几乎都可以用游戏来化解,恐惧也不例外。

比如前面理发的例子中,我就是用宝宝熟悉的游戏把理发器和发动机联系在了一起,进一步化解了宝宝的恐惧。

比如今年夏初,天气刚热起来时,我家宝宝特别害怕穿短袖,询问了多次才知道,原来他害怕穿短袖在幼儿园被蚊子咬。

此后,在家里每次点蚊香、给他擦驱蚊液的时候,我都会跟他玩一个“杀蚊超人”游戏。我告诉他,幼儿园里也有“杀蚊超人”在守护着他,即使被蚊子咬了,还有“不痒痒超人”来保护他, 成功帮他化解了恐惧。

再比如当我们发现孩子恐惧黑暗中的怪物的时候,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给怪物穿衣服”的游戏:

和孩子一起想象,怪物长什么样子?可不可以给他戴上冰淇淋的帽子,加上超人的斗篷,还有雪花片的身体?和孩子一起去给恐惧的东西造型,也是很好的舒缓孩子恐惧情绪的办法。

你为什么会动啊啊啊!

5. 给孩子时间,逐步“脱敏”

化解孩子的恐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常常会有百般“诱导”都不成功,或者这次不怕了、下次又怕了起来的情况。

爸爸妈妈一定要准备十足的耐心,只要宝宝有了一点进步,就要充分肯定和鼓励。而且你会发现,只要给宝宝充分的时间,他也会通过假想游戏、复述的方式,自己给自己打气。

比如,我家宝宝不敢下水游泳,我们各种方法都试遍了,他还是不肯下水,但是你可以看到,每次他都能进步一点点。上次还不愿意脱衣服,这次已经愿意脱掉长裤,穿着小裤衩坐在池边了,这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我们没有给他施加压力,任他按自己的节奏去克服对游泳的恐惧。

平时他也会自己念叨:“宝宝上次在游泳池没有游泳。”也会特别喜欢看《小猪佩奇》中有关游泳、海边玩耍的情节,玩积木时,也会搭一个“游泳池”,想象自己在里面游泳。

这些行为,其实都是他自己在给自己疗愈、打气,要相信,孩子的内心是有充足的力量的,只是,他们的节奏比较慢,我们需要的就是去培养这种力量,让它足够强大。

所以,每次他提起游泳的事时,我都不会给他压力,不会每次都强调:“为什么不敢下水呀?”而会适时鼓励:“宝宝已经敢把脚伸到水里了,进步很大!”

妈妈!这是什么地方?

最后想提醒大家的是,化解恐惧的方法很多,但关键要扭转的是我们自己的观念——

适度“恐惧”可以保护孩子。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恐惧”有时充当着孩子们的保护伞,孩子们依靠着这种敏感,得以避开那些真正的危险。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了让孩子勇敢,强迫孩子去克服“恐惧”,更何况很多“恐惧”随着孩子长大了、理解了,就会释然了。

克服“恐惧”可以锻炼孩子。

美剧《权利的游戏》里说“人唯有恐惧方能勇敢!”在一次又一次克服恐惧的过程中,孩子体验到了意志的胜利,慢慢变得更有自信、更勇敢。

如果孩子还是不能克服恐惧某事或某物,也不用过于担心。因为:

容忍“恐惧”还可以塑造孩子。

你听过孩子说的最可怕的一句话是什么?你觉得他为什么会说出这种话?

有些孩子可能会突然说出一些很可怕的话,比如突然在吃饭的时候说以后也让你们在小桌上吃饭,不让你们上大的餐桌。小孩子之所以会说出这样的话,是因为父母是比较不孝顺的,对孩子的爷爷奶奶特别的不友好。爷爷奶奶可能患有基础性的疾病,吃饭的时候手就会不停的颤抖,然后将汤以及菜洒在餐桌上。这在父母看来就比较邋遢,所以会给他们单独安排一个非常小的餐桌,让他们在旁边吃饭。这样的行为就会影响到孩子,让孩子也变得不怎么孝顺,对父母自然也是不友好的。

如果你发现孩子的某些行为或者话语不怎么对劲,父母就可以从自身找原因,因为孩子和你们待在一起的时间是比较长的,受到外界的影响比较的小。就像小编在上面所分享的一个事例是真实发生过的,所以父母一定要善待自己的老父母,这样才能给孩子树立比较好的榜样,让孩子也变得孝顺可爱。小编小的时候还听说过一个寓言故事,有一对夫妻特别的苛刻,给老父母准备了一个破破的木头碗,自己吃的却是漂亮的瓷碗。孩子看到之后就说这个碗不要扔掉了,留着以后给你们吃饭。其实和第1个故事有着类似的道理,都是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

除了这些,有些小孩子也是比较单纯的,对于一些事情不怎么了解,就有可能做出一些天真残忍的事情。比如说在看到小猫小狗的时候,孩子就想和小动物玩耍,但却会用手去救猫狗的毛发,或者扯它们的尾巴,让猫狗特别的疼痛。这样的行为就是很不对的,这些孩子对于生死也是不了解的,可能会说出想要伤害猫狗的话语。所以环境以及朋友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父母一定要注重。

在孩子说了这些话之后,父母就应该询问一下,或者观察一下孩子的行为,从中找出原因,再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