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渠是中国共产党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也是严以律己、廉洁奉公的楷模。他曾在自己的日记中醒目地写到:一、遵守党章党纪。二、戒骄傲自满。三、必须有系统地进行监督。四、加强马列思想教育。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林伯渠总是跟着进步的方向走,在危难的关头,总是和广大人民站在一起。
林伯渠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得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由衷的敬仰和爱戴。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致悼说:“他经历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三个历史阶段。在每个革命的历
红星照耀中国林伯渠人物形象是什么?
五十五岁的长征老战士,白发苍苍、神态庄严,满面春风,身上穿着一套褪色的制服,红星帽檐软垂,慈蔼的眼睛上戴着一副眼镜,一只腿架已经断了,是用一根绳子系在耳朵上的。
林伯渠深知“智识愈多,愈觉学问不足”,所以他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学习研究各领域知识。在留学期间,他攻读经济学和法学,不仅对财政学和统计学等广泛研究,而且对民法、刑法、国际公法和行政法等也很感兴趣。
林伯渠出生于一个普通的乡村家庭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童年时的林伯渠在入学前就已能够熟背《三字经》《百家姓》等。10岁时林伯渠被送到邻近的家馆寄读,不到两年就已学完了四书五经。而后他跟在父亲身边,学习父亲亲自选编的《励志文选》《励志诗选》《励志词选》《励志曲选》,并受到父亲的严加管教。
16岁的林伯渠考入西路师范,学习十分用功,两年后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争取到了第一批官费留学的资格,第一次远赴日本留学。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林伯渠积极投身国内的革命活动,并于1913年再次前往日本,进入东京中央大学学习。
林伯渠长相特征还有性格?
1960年5月29日,林伯渠病逝,他是中国共产党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也是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楷模。在各个历史阶段中,林伯渠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列,以他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经受了历史的严峻考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
开荒种地:施肥锄草自动手
1937年到1948年,林伯渠一直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他十分注意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用了极大的精力去抓生产。
1942年底和1943年初,陕甘宁边区军民在中共中央的号召下,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林伯渠积极动员军民投身大生产运动,鼓励大家不断总结经验,创造更大的成绩,并且强调领导要以身作则,带领大家努力干。
此外,他还深入基层,到边区的志丹、安塞等县农村进行实际调查,广泛倾听了群众的意见,了解农民的生活、愿望和要求。根据掌握的材料和情况,他写了《农村十日》一文,号召边区军民向好的劳动者看齐,争当生产斗争中的英雄。
林伯渠不仅领导边区生产,更以实际行动成为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带头人之一。虽然工作繁忙,他还是挤出时间,在延安南川开了一片荒地,每天工作后,他总是扛着农具前往他开垦的土地,在那里种上谷物和蔬菜,并持续锄草、施肥、浇水,做到精细管理。有个农民见林伯渠经常在大清早提着箩筐拣粪,非常感动,就领着儿子挑了两担粪倒在林老的粪堆上。林伯渠见到后表示感谢,但拒绝了农民父子的好意。
投豆选举,翻拍自延安革命纪念馆
1944年,林伯渠还亲自拟定了个人生产节约计划,主要内容是:一、从农业生产上,完成细粮二石交粮食局(用变工合作方法);二、收集废纸交建设厅;三、自1944年1月25日起戒绝吸外来纸烟;四、今年的棉衣、单衣、衬衣、鞋袜、被褥、手巾、肥皂,完全不要公家供给。林伯渠还特意写了一首自题生产节约的诗:
待客开水不装烟,领得衣被用三年。
淡巴菰一亩公粮交,糖萝卜二分私费赡。
施肥锄草自动手,整旧如新不花钱。
发动男耕和女织,广辟草莱增良田。
边区子弟多精壮,变工扎工唐将班。
由于林伯渠坚持的精耕细作,管理有方,他那块地里的作物长势喜人,连年获得好收成,南瓜重达40斤,并完成了个人生产任务。1944年,林伯渠去西安、重庆开展工作,前后约半年多时间,影响了生产任务的完成。回到延安后的第二天,他就开始道歉。这件事使他身边的同志深受教育,至今还广为传颂。
不搞特殊:三角凳支木板床
长征开始时,林伯渠已是50多岁的老人了,为照顾他的身体,组织上给他分配了一匹马。但他的马不是用来骑的,而是用来驮背包和文件的。
长途行军,没有充足的供给,林伯渠的面容越来越消瘦,两颊颧骨明显突出,大家担心林伯渠的身体,就再三劝他骑马,林伯渠则风趣地说:“大家都是用两条腿走,我已经多了一条腿(指拐杖),为什么还要用四条腿呢?”
林伯渠为战友照明的小马灯
就这样,凭借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革命意志,林伯渠以他的半百之年,坚持用自己的双腿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大雪山,走过了茫茫无际的大草地,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到了延安,有了相对和平安宁的环境,林伯渠仍保持着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本色。身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住的是两口最普通的土窑洞。有关方面考虑到他的年龄和身体情况,曾经专门为他砌了三孔石窑洞,但他坚决不肯住。
延安的冬天相当寒冷,一般每天要一早一晚各烧一盆火取暖,像林伯渠这样年事已高的党的高级干部,多取一点暖本来也是应该的,但林伯渠坚决不搞特殊。他睡的床,是用两个三角凳支起来的最简陋的木板床。很长一段时间,他一直盖一床白粗布打补丁的棉被,枕一个包着衣服的包袱当枕头。他穿的衣服经常都是补过的。一件带补丁的大棉袄,腰间扎一根草绳,是林伯渠在延安的冬天最常见的装束。
延安整风运动时,年近60的林伯渠,坚持和大家一样,下基层开展调研,在率考察团赴甘泉、富县考察过程中,林伯渠始终坚持不事先通知,不搞特殊,与随行人员同吃同住。
同志们见他年纪大,每天手持拐杖走家串户很辛苦,就悄悄做些大米饭给他吃,林伯渠发现后坚决不同意,仍坚持和大家一样吃小米。有时因工作需要在机关吃饭,同志们借机多做几个菜,想给他补补身子,也受到了他的批评和婉言拒绝。他说:“现在正是困难时期,大家都要时刻想到在敌后浴血奋战的八路军、新四军。我们有小米饭吃就不错了,为什么还要搞那么多菜呢!”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签到簿
新中国成立后,林伯渠仍坚持他克己奉公、不搞特殊的生活作风。他的家住在中南海怀仁堂后面,因房子年久失修,不但墙坯掉了,还透风漏雨。管理局的同志多次建议要对房子进行修理,但林伯渠坚决不同意,并说:“我们的住房比农民住的不知好多少倍,房子只要能住就行了。”
结果此事一拖就是十年,最后,因房梁再不加固就有可能发生危险,他才同意修理,但又一再强调修理费用不能过高。管理局的同志只能根据他的要求,对房子作了最简单的维修。
林伯渠的言谈举止特征?
童年时的林伯渠,体弱多病。由于父亲经常在外,母亲家务繁忙,祖母须为长房其他幼孙分心,加以山乡小村,就医买药的路程很远,人力财力都较艰难,因而家里对他偏重静养,结果使他直至接近学龄时,还举止迟钝,言语不清,甚至心神恍惚,视听模糊。这一情况引起了家人的警惕。他们认识到:林伯渠的体质原是好的,一时体弱,让他长期静养,反而变得长期体弱。俗语说:“抠成的疮,困成的病”、“坛里生豆芽,成菜不成材”。家人经过反复商量后,决定由静养改为以动养为主,让他经风雨,见世面,在加强活动中增强体质。
于是,7岁的林伯渠开始同村里的孩子们一道,跑遍了周围的农田山林,接触了许多草木虫鱼,甚至参加拾穗摘瓜和扒柴割草的行列。
林伯渠在这个年龄来到家庭以外的世界,天地万物对他都显得格外新鲜,他比一般儿童更加喜欢观察和思考,风雨作息,寒来暑往,一般人司空见惯,而在少年林伯渠的心中却常常激起遐思。
山野间的童年岁月,不仅仅锻炼了林伯渠的体魄,也培养了他喜欢独立思考的性格。
林伯渠提出:“新民主主义政权作风就是,我们各级政权的负责人员,都是广大人民的勤务员,不是高居在上的官僚。”“政权工作的本体就是这样:边府的各厅、处、院负责同志,他们以什么为对象?就是以边区150万人民为对象。”在6月19日的会议上,他再次重申:“一个政权的工作者就是人民的勤务员”,“边区政府是人民自己的政府”,“人民是政府力量的源泉”。他要求政府工作人员必须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阶级觉悟”,要从最大多数群众的最高利益来决定工作的政策和策略,要时刻了解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的事情,甚至是最琐碎的事情。
开国大典是谁主持的 大家了解一下
1、林伯渠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主持人。
2、人物简介:林伯渠(1886年3月20日—1960年5月29日),原名林祖涵,字邃园,号伯渠,湖南省常德安福(今临澧县)人。早年加入同盟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参加南昌起义、长征等重要革命活动,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新中国成立后,林伯渠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二届副委员长。
3、事件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是指1949年10月1日15:00在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举行的仪式,直到21:00才结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
延安五老的精神事迹
一九四二年七月十日,朱德与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续范亭四老同游南泥湾时作诗《游南泥湾》,后来党中央驻于延安时,中央领导和全体机关干部借此诗,将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五位老同志尊称为“延安五老”,即分别称谓董老、林老、徐老、谢老、吴老。
董老:董必武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新中国法制的先驱和主要奠基人。
林老:林伯渠是中国共产党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也是严以律己、廉洁奉公的楷模。他曾在自己的日记中醒目地写到:一、遵守党章党纪。二、戒骄傲自满。三、必须有系统地进行监督。四、加强马列思想教育。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林伯渠总是跟着进步的方向走,在危难的关头,总是和广大人民站在一起。林伯渠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得到了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由衷的敬仰和爱戴。 主要著述均收入《林伯渠文集》。
徐老:党中央曾评价他“对自己是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毛泽东称赞他是“坚强的老战士”,“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刘少奇称赞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周恩来称赞他是“人民之光,我党之荣”。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徐特立关注的第一件事,就是保持党的优良作风。他认为自己作为一名老党员,一名党的高级干部,应该时刻不忘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特别是保持“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工作作风。他关注的第二件事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他孜孜不倦地从事学术研究,发表了很多精辟的见解及深刻的论述,这些文章大都收集在《徐特立教育文集》和《徐特立文集》中。
谢老:谢觉哉一生,不谋私利,不图虚名,廉洁奉公,艰苦朴素,实事求是,数十年如一日,甘做人民的公仆。他常常对子女说:"我是共产党人,你们是共产党人的子女,不许有特权思想。"他规定子女不能随便用他的车子。在内务部工作时期,他本着"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群众解愁"的精神,除亲自参与制定各种救灾救济抚恤政策的制定,还奔波于各地灾区,访贫问苦,具体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他不仅亲自办案,典型示范,而且深入到全国各地法院,亲自查看案卷,大胆纠正冤假错案,更好地保护了人民的正当权益。
吴老:吴玉章从参加同盟会到参加中国共产党,从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到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为社会进步、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党的事业奋斗一生,历经三个历史时期,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受到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敬重和爱戴。毛泽东同志赞誉吴玉章:几十年如一日,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邓小平同志高度评价吴玉章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
历史上的林姓名人
历史上的林姓名人有:
1、林则徐
林则徐字元抚,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2、林森
林森原名林天波,字长仁,号子超,晚年自号青芝老人,别署百洞山人、啸余庐主人、凤港渔翁、虎洞老樵,福建闽县尚干镇凤港村人,是近代政治家。
2、林彪
林彪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时期先后任营长、团长、军长、军团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解放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
4、林伯渠
林伯渠同志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是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之一,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并称延安五老。
5、林宗臣
林宗臣字景何,宋泉州晋江安海前林人,出生于武林世家。少时气质非凡,膂力绝人,在家庭的薰陶下,自幼开始习武,南宋乾道八年武试时,骑射、策问皆第一,即武科状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则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伯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宗臣
林伯渠哪个朝代的
林伯渠( 1886年3月20日—1960年5月29日),原名林祖涵,字邃园,号伯渠,中国湖南省安福(今临澧)人,早年加入同盟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长征等革命活动,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二届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之一,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和吴玉章并称为中共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