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冬场是林蛙冬眠的场所,它们基本越冬方式是水下群集冬眠,以下是林蛙储存过冬的方法:

1、天然越冬场林蛙的天然越冬场主要是河流、山涧溪流,也包括较大的江河和部分山区小水库;

2、人工越冬场包括水库越冬、地窖越冬和水进井越冬;

3、必须重视越冬问题要因地制宜,修建必要的越冬设施,加强技术管理,达到安全过冬的目的,林蛙安全过冬是人工养殖林蛙的一项重要工作。

圈养林蛙如何过冬

林蛙的越冬是养殖林蛙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越冬期管理不好,林蛙成活率低,情况严重的会全部死亡。越冬时,幼蛙、成蛙、亲蛙应分开越冬。若同池越冬,可用拦网将幼蛙、成蛙、亲蛙分开。

林蛙的越冬主要有山涧溪流越冬、室外池塘越冬、大水库网箱越冬、地窖越冬、塑料大棚越冬、室内水池越冬等几种方法。

林蛙越冬可分为4个时期:入水期、散居冬眠期、群居冬眠期和冬眠活动期。

入水期是从林蛙下山后的9月下旬开始,为期半个月左右,多数林蛙都单独分散于浅水区域。当气温降至10℃以下时,林蛙从陆地进入水中,当气温高于10℃时林蛙又重新上岸活动,有的林蛙还会继续取食,呈两栖交替生活方式。林蛙时而进入水中,时而爬上陆地,也是在逐步地适应水中的生活,适应完全靠皮肤进行呼吸的过程。

散居冬眠期从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为期1个月左右。林蛙在较浅的流水或池水中,常单独地分散潜伏于溪流里的石块下、树根水草间,夜间在浅水活动,寻找新的、适宜的冬眠场所,但不上岸活动。

当水面封冻以后,林蛙开始聚集到深水区,开始群居冬眠。群居冬眠期从11月中旬到第二年的3月末至4月初结束。林蛙入水冬眠后停止用肺呼吸,完全靠皮肤呼吸。冬眠时林蛙呼吸微弱,体温靠吸收环境热量维持。林蛙进入深度的群居冬眠时,一般成群挤在一起冬眠。一龄幼蛙没有明显的群居冬眠现象。

冬眠活动期是从3月末到4月上旬,10天左右。这时林蛙的冬眠群体开始分开或部分分开,在水中做短距离游动,但并不上岸生活。

当气温和水温升高时,林蛙开始出河上岸在水边活动,气温下降时仍回到水中,当气温上升到10℃以上时,林蛙沿溪流两侧湿润植物带上山。多数林蛙集中在1~2个夜晚上山。幼蛙比成蛙出河晚10~20天,刚出河的幼蛙并不立即上山,有的在水边活动,有的在陆地潜伏,气温稳定后再集中上山。

林蛙储存方法 林蛙如何储存

1、首先,要做好林蛙越冬前的准备工作。如新建越冬池。利用水库、塘坝越冬的,要尽量铲除淤泥和杂草,以减少有机耗氧。

2、其次,要满足林蛙越冬期对溶解氧的需要。水中溶解氧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是空气中的氧气溶于水中;二是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但水面冰封后,产生氧气量不大,越冬期林蛙易缺氧窒息而死。最好选择活水越冬池,自然流水不断,水中溶氧及时得到增补,所以不会发生成批死蛙现象。

3、解决越冬池溶解氧不足的问题,可采取以下三种方法:一是越冬池蓄水量要充足,水深不低于2.5米。二是蛙、鱼一池越冬时,鱼饲养量要比正常减少一半,清除淤泥及杂草,以减少耗氧量,防止有害气体产生。三整个越冬期要精心管理、定时观察林蛙的越冬情况。打开冰眼,如果水生昆虫上游,则表示水中缺氧。严重缺氧时,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注水补氧。抽取附近水源注入到越冬池中;二是打冰眼补氧,1亩水面打一个宽1.5米、长3米的冰孔。

4、孙乃君养殖的林蛙存活率高,他的“秘诀”是:自然水越冬,下水期以霜降前2天或后2天为宜。笼装水库越冬,用铁丝焊制笼子,规格为1米长、半米宽、0.2米高,外用铁网或纱网罩好,每笼可装成蛙100对,幼蛙1000只,放入水深1.5米左右处,将铁笼固定。水的酸碱度应控制在11以下。冬季下雪后要及时清除冰面积雪,以免影响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新鲜的林蛙怎样保存?

1.冷藏,在东北林蛙都是这样的一般都是从秋天冻到过年。

2. 要么就找个地方让它冬眠,林蛙冬眠一般在水里一定要找个合适的地方。

东北林蛙,是中国东北山区,包括长白山脉,小兴安岭大部,张广才岭腹地,纯野生动物,亦被称为哈什蚂(哈士蟆)。其与蛤蟆和青蛙完全是不同原动物。唯中国仅有,被列为易危(v)物种。是集药用、食补、美容功能于一体的珍稀两栖类动物。东北林蛙以其特有的药用价值与营养价值日益被人们所重视,成为蛙类中经济价值最高的一种。在各地所产的林蛙中,以东北地区的林蛙体格大、产油率高、体制健壮、繁殖率高而成为林蛙中的极品。中国林蛙富含 4 种激素、9种维生素、13种微量元素和 18种氨基酸,在药用、滋补和美容方面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