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矮星是类恒星天体的一种,质量约为5至90个木星之间。与一般恒星不同,棕矮星由质量不足,其核心并不会融合氢原子来发光发热,无法成为主序星。

它们的内部及表面均呈对流状态,不同的化学物质并不会在内部分层存在。现时人们仍在研究棕矮星在过往是否曾经在某位置发生过核聚变,已知的是,质量大于13个木星的棕矮星可融合氘。历史棕矮星原先被称为“黑矮星”,代表在字宙间漂浮的类恒星天体或质量不足以发生核反应的天体。

褐矮星是什么?

褐矮星是处于最小恒星与最大行星之间大小的天体,被称为“失败的恒星”,其构成类似恒星,但质量不够大,不足以在核心点燃聚变反应的气态天体。由于这一原因褐矮星非常暗淡,要发现它们十分不易,因此要确定它们的大小就更加复杂。

但是,最近天文学家成功地发现了组成双星系统的两颗褐矮星,在确定它们围绕共同重心运行的参数之后,计算出这两颗褐矮星的重量和大小。天文学家花了12年时间研究才发现这两颗褐矮星,总共观察了300多个夜晚和进行了1600次测量,最终计算出两颗相当年轻褐矮星全部必需的参数,它们位于离开地球1500光年的猎户星座。双星系统中较大一颗褐矮星直径超过木星50倍,而较小一颗褐矮星直径比木星大30倍,也就是说,它们的直径分别为太阳直径的70%和50%。尽管它们初看起来不算矮小,但是它们的质量分别仅为太阳质量的5.5%和3.5%。

天文学家在这些古怪的星球上发现了巨大的类似行星的风暴,这种风暴足以与木星上的大红斑风暴媲美。由于褐矮星会随时间的推移冷却下来,那么,该星球上气态的铁分子就会浓缩成液态的铁云和铁雨。随着进一步的冷却,巨大的风暴就会扫过这些云层,让明亮的红外线逃逸到宇宙中。

关于褐矮星形成的机制,天文学家们众说纷纭。抛射理论认为,褐矮星是由于低质量的原恒星胚在还没有达到产生氢核聚变所需的质量前,与其他天体发生了碰撞而被抛射出前恒星核所形成的,这一理论部分地得到了双褐矮星系统的证实。前恒星核的光致侵蚀理论基于大质量恒星的辐射对前恒星核的光致侵蚀作用,也能够解释处于电离氢区中的褐矮星的形成机制。褐矮星也可能由大质量的原恒星盘在其他恒星的引力作用下发生碎裂而产生。这些理论每个都只能解释部分褐矮星的形成,至于褐矮星形成的真正原因,还有待天文学家的进一步观测和研究。

褐矮星

依据赫罗图,恒星可以分为哪几类,有什么意义?

恒星可分为:黑矮星、棕矮星(褐矮星)、红矮星、黄矮星、白矮星。红巨星、蓝巨星、红超巨星。其中黑矮星是冷却后不再发光的白矮星。蓝巨星是初生的大质量恒星。棕矮星是质量太小,只能发出红外线和微弱红光的恒星。

白矮星,黄矮星、红矮星、棕矮星和黑矮星是否都是恒星,有什么区别

红矮星是表面温度最低、预期寿命最长的主序星白矮星(White

Dwarf)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黑矮星

(Black

dwarf)

是类似太阳大小的白矮星继续演变的产物,其表面温度下降,停止发光发热。棕矮星(Brown

dwarf)质量约为5至90个木星之间。与一般恒星不同,棕矮星由质量不足,其核心并不会融合氢原子来发光发热黄矮星,是主序恒星的一种,其质量为太阳的1.0到1.4倍,光谱分类多为G型。

主序星是指邻近太阳和银河星团的恒星,绝大多数都分布在赫罗图上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狭窄带内,形成一个明显的序列,这个序列叫主星序,位于主星序的恒星称为主序星。主星序上边为巨星和超巨星,左下边是白矮星。由于主序星的光度比巨星和亚巨星小,所以又叫矮星(是一种光度较弱的恒星)。现在常把光谱型为O、B、A的矮星称为蓝矮星,光谱型为F、G的矮星称为黄矮星[太阳是一颗黄矮星],

光谱型为K的矮星称为红矮星。但现在一般称的“白矮星”,以及在理论上估计的天体“黑矮星”,都不属于矮星范围。

太阳在主序星阶段是典型的G型黄矮星。太阳的演化路径大致是主序星→红巨星→白矮星→黑矮星。

天文:棕矮星有什么特点?

棕矮星(Brown dwarf)是类恒星天体的一种,它们是所谓“失败的恒星”,与一般恒星不同,棕矮星由于质量不足,不能像正常恒星那样通过氢核聚变维持光度,无法成为主序星。但它们的内部及表面均呈对流状态,不同的化学物质并不会在内部分层存在。研究表明,小于13倍木星质量的天体不会发生氘核聚变,而大于75倍木星质量的天体会产生氢核聚变[1],因此如果只从质量上区分,棕矮星为处于13倍木星质量与75倍木星质量之间的天体。现时人们仍在研究棕矮星在过往是否曾经在某位置发生过核聚变,已知的是,质量大于13个木星的棕矮星可融合氘。棕矮星的许多性质与太阳系外巨行星(EGP)相似,因此也有人将它们统称为具有亚恒星质量的天体(S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