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蕴涵着优秀的精髓是分为8个方面:
1、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
2、为政治国理念上的民本要求;
3、社会秩序建设上的和谐意愿;
4、伦理关系处理上的仁义主张;
5、事业追求态度上的自强精神;
6、解决矛盾方式上的中庸选择;
7、个人理想追求上的修齐治平;
8、社会理想上追求小康大同。
中国文化的精髓可以概括为君子文化、尚贤文化、耻感文化、礼仪文化、忠孝文化、爱国主义以及人道主义精神、
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精髓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理性精髓
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髓的根本。
2、自由精髓
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髓。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
3、求实精髓
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求实精髓的表现。
4、应变精髓
八端是指这八端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使得德行的体现。
八法是指:中医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的八种基本治疗大法的总称。它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是天人协调的体现。孔子之后,《中庸》作者从理论上进一步将智、仁、勇概括成”三达德”,是刚健有为的表现。
五常之德:仁、义、礼、智、信。是”和与中”的中庸道德体现。
中华文化的代表学派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发扬四端 、讲究五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和仁(仁爱)、孝(孝顺长辈)、忠(忠天下)、诚(公平和讲求事实)、恕(具有同理心并推己及人,为历代儒客和士大夫所尊崇。
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是一种人生哲学。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理想社会是大同社会。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杨朱。作品:《道德经》、《庄子》、《黄帝四经》等。
道家以“道”(”道“即是“炁“或者”无“)为核心理念而得名,最早见于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当初也叫道德家。
从广义上来说,主要分为老庄派、黄老派、杨朱派三派,其中老庄派以大道为根、以自然为伍、以天地为师、以天性为尊,以无为为本。
主张清虚自守、无为自化、万物齐同、道法自然、远离政治、逍遥自在、内圣外王(即提高自身的各种素质素养以安邦定国 ),政治理想是桃花源和至德之世,体现了“离用为体”的特点,因此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远离残酷现实的精神家园。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列子等。
三、法家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是一种政治哲学。因主张以法治国(即法制,亦即君主一人凌驾法律之上的法律制度),“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
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及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当然,法家学派开创之初的法所治理的并非百姓,而是王公贵族,因此早期的变法触怒了周公定下的封建制度下贵族的利益。
到了秦代,因秦始皇错误的将法家思想应用到治民上,导致秦朝二世而亡,也给法家思想带来了危机。直到汉武帝实行了外儒内法的政策,法家思想才得以保存。
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是中华传统美德,概括起来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个字,而其中“孝亲尊师”则是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根本救起。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肖群忠认为,本书强调“孝是中华文化的根,敬是中华文化的本”,提出弘扬中华美德要从孝亲尊师做起,确实抓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之所在。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厚德重天的社会风尚,使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东方5000多年并焕发出蓬勃生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白星的中国梦,首先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美德的人的培养和形成在长期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念,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追求的基础上,真正的,,创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换,创新发展的中国传统美德,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的道德、伦理、道德的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中华传统美德。
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我们要积极传承发展。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要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和源泉。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仁义礼智信“五常”、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等,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生生不息的主要支撑,必须努力传承和弘扬。
中华文化中还有许多思想理念对当代人类面临的冲突解决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孔子在2500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态度与“和而不同”的精神,有利于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冲突,有利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也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处理人类难题的智慧,值得深入发掘和阐发。
扩展资料: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最核心的就是其中的一套思想理念、价值观和民族精神。主要包括:
(一)天人合一。
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和天道的一致,不是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和人的对立,而主张天和人的协调。
(二)以人为本。
主张“天地之性,人为贵”,“人者,天地之心”,肯定人是宇宙的中心。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不重视彼岸世界,始终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的有序和谐与人生理想的实现。
(三)崇德尚义。
重视人的德性品格,重视德性的培养和人格的提升,历来高度推崇那些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士。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都是认为道德信念的信守和道德理想的坚持可以不受物质条件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比生命还重要。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和人文思维,充满了浓厚的人文精神。
中国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文化的外延来思考中华文化,不外乎思想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
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思考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说到中国文化的精髓,我个人的看法是首先要回答中国文化的源头是什么的问题,即文化的主体是什么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和人文思维,充满了浓厚的人文精神。
一、以人为本是中国文化的出发点。
中国人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人是天地间最灵、最贵的。早在《尚书》中就有“唯天地万物之母,唯人万物之灵”的说法,后来荀子也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而草木水火禽兽都没有,所以人“最为天下贵也”。
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不仅最贵,而且最灵。“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化成”,人参与天地之造化,天地因为人的参与而变得有序,人的礼乐精神,人的礼义廉耻的自我约束,人的群居互助思想,使得天地万物得以有序治理,这个有序治理的过程就是以人为本的过程。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人类自身不断繁衍生息,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素养的过程。
以人为本的思想还体现在中国人的信仰文化上,中国人信天信地信祖宗,谢天谢地谢祖宗,跪天跪地跪祖宗。中国人认为天地就是“道”,天道就是规律,做事要尊天道,替天行道。祖宗是社会法则,同乡有《乡约》,家族有《家谱》,家庭有《家训》。于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成为了中国人的“八端”,如果有人犯了,就会被冠以“王八蛋”的骂名(“王八蛋”就是“忘八端”的误读音)。
不仅如此,中国人由信祖宗,进而信家庭,非常重视血缘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伦关系。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都是以人为本来规范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这种文化还体现在治国理政上。
自古以来,中国就非常重视人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所谓的“民为贵,君为轻”,“民为邦本”,“以民为本”,“以百姓心为心”,到后来的“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无穷无尽的价值传承的活力。
不仅如此,中国人把以人为本和血缘关系的思想还扩充到社会关系上,比如从组织上,国名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军队叫人民军队,军人叫人民子弟兵,还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关系上,我们经常听到兄弟单位,兄弟省份,兄弟部门……等等说法。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与人交往喜欢称兄道弟,结拜兄弟,喜欢攀亲戚,套近乎,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二、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天人合一是天道和人道合二为一,融为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天道和人道的平衡境界。
天之道,利而不害,万物皆以利他而存在。天之道是自然规律。人之道,为而不争,人类皆以不争而群居。人之道是社会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人法自然,人道效法天道才是人之大道。
这种顺天道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人的关系上。中国人认为人生在世要处理好三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心的关系。其实质是天、地、人三者和谐统一,做到“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入到中国人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在“和”的关系上。儒家讲“中和”,道家讲“守中”,佛家讲“中道”,都是“和”文化的集中表述,这种文化还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天下大同”,“天下为公”,“和谐万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和为贵”,“和而不同”等等。
三、人文思维是中国文化在思维模式的表现。
儒家讲的“中庸”,道家讲的“守中”,佛家讲的“中道”,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就是“整体关联,动态平衡”的人文思维。跟科学思维相比,人文思维侧重思维表达方式的“模糊性”,以人为本,从人出发,为大局着想,动态关联的特点比较突出,包容性强。
中国文化的四大支柱,儒家,道家佛家和医家,各有特色而相互包容,它们以人为本,从人的不同需求出发,解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思想观点和方法,很难说是某一个具体的人创造的,说到具体的人也只是其中的代表而已。而且它们不是静态的,是不断丰富发展的。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随机性、随意性和模糊性,总是处在不断变化当中。比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领导永远是对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还有“大概”,“也许”,“差不多”,“有关部门”、“相关单位”等表述;再有,人家问怎么办?你答,“看着办”,人家问你吃什么?你答“随便”,领导开口讲话说只讲“三句话”(无法确定到底要讲几句话),等等。
诸如之类的模糊思维方式案例还有很多。总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以退为进,可攻可守,以和为贵,相得益彰。
中华文化的三大精髓
中华文化的三大精髓是:儒释道。中国文化其根本就是儒释道文化。三家思想各有侧重,中国文化因几千年来儒释道的融合而趋向圆满。儒释道的智慧也是我们人生的三种大修行,三种真境界。“儒”当然指儒家思想,以孔孟为代表,总结三个字就是:拿得起。释”是指释迦牟尼,代表的佛家思想,总结三个字就是:放得下。“道”指的是道家,创始人是老子,总结三个字就是:想得开。
扩展资料:
(1)“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2)“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其实大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3)“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4)“儒释道”为古代中国最早的世界文化视野范围观,以释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华文化圈范围外众多外来文化中离中华最近,接触最早的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取长以补短,万物以冲和,方为中华之真精神,世人之福气。道根儒茎佛叶花,三教本来是一家。
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多种哲学思想完美融合的文化,具有高度 的包容性。
而包容性就意味着这是一种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化,中国文化有强 大的同化和改造外来文化的能力,将外来文化的精华,吸收为中国固有的文化。 这是中国文化的强大的再造改造和吸收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文化的综合,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源泉,是推进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崛起和伟大复兴的源头活水,更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动力。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不懂得珍惜爱护继承发扬自己民族文化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树立更大的文化担当,去挖掘、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1.中国传统文化是多种哲学思想完美融合的文化,具有高度的包容性,而包容性就意味着这是一种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化,中国文化有强大的改造外来文化的能力,将外来文化的精华,吸收为中国固有的文化。这是中国文化的强大的再造改造和吸收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道家的自然,有儒家的仁爱,有墨家的无私大爱,有法家的严谨,有佛家慈爱和奉献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
2.中国文化中有温情脉脉的仁爱文化。这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仁者爱人的文化。儒家文化更注重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更注重人伦之间的关系,他所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的忠恕之道,是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的金科玉律。在当前,仍然有用!
3.中国传统文化是注重现实的、强调脚踏实地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相对于印度哲学的神学化,相对于西方的自然哲学,中国文化具有强调精神境界追求人的身心和谐的特征。
4.中国传统文化有以民为本的优秀传统。在西周时期,以民为本的思想已经开始出现了萌芽,到了儒家学说的第二号人物,孟子那里,以民为本的思想达到了顶峰。孟子的仁政和王道理想,就是建立在以民为本的思想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