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失调,既指病证,也指病机。
阴阳失调指机体阴阳消长失去平衡的统称,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素的作用,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所出现的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关系的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运动失常的概括,包括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以及阴阳离决等。
阴阳失调是指什么意思,求解
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邪正之间的斗争,导致机体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协调平衡,而出现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阴阳在中医学中具有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内涵,而具体落实到人体之阴阳,它们既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又是调节机体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因素。
阴阳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维持其相对平衡、协调有序,是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
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都可造成机体阴阳相对平衡、协调有序状态的破坏而形成疾病。所以说,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其中阴阳偏盛、偏衰是各种疾病最基本的病理变化,这种变化通过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表现出来。一般说来,邪正盛衰是病证虚实性质的机理,阴阳失调是病证寒热性质的机理,二者在阐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机理时,常相互结合,互为羽翼。
阴阳不调是指什么
阴阳不调也叫阴阳失调阴阳本身就是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的,一旦这种关系被打破,也就出现了不平衡。
阴阳失调,既指病证,也指病机。指机体阴阳消长失去平衡的统称。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素的作用,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所出现的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关系的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运动失常的概括。包括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以及阴阳离决等。
扩展资料:
阴阳失调的表现
1、阳盛其临床表现多见壮热恶热、躁扰不宁,面红烦渴,便干尿黄,苔黄脉数等实性热性症状。
2、阴盛其临床表现多见四肢厥冷、恶寒喜暖、脘腹冷痛,或泄泻水肿、踡卧少动、口淡不渴、痰液清稀、苔白脉迟等实性寒性症状。
3、阳虚其临床表现则是阳气虚衰温煦周身功能减退,阴寒相对亢盛,可见畏寒喜暖、形寒肢冷,精神萎顿、倦卧少动、脉象无力,以及下利消谷、小便清长、水肿发作等证。
4、阴虚临床表现为阴液不足,失其滋润濡养之功,可见口干舌燥、咽干唇干、皮肤干燥、便干尿少、舌红少苔,形体消瘦、盗汗、脉细数,以及午后潮热、五心烦热或颧红升火等证。
5、亡阳临床可见大汗淋漓、汗稀而凉、肌肤手足逆冷、畏寒踡卧、精神萎靡、神情淡漠、甚则昏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等虚寒并伴衰竭危象的症状。
6、亡阴临床可见汗出如油、汗热而黏、手足温、喘渴烦躁,或昏迷谵妄、形瘦干瘪、皮肤皱褶、目眶深陷、唇舌干裂、舌红而干、脉虚数无力等虚热而见衰竭危象之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阴阳失调
中医里的“阴阳失调”到底是指什么?
阴阳失调是指人体阴阳失调。是指机体在发病过程中,由于致病性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平衡,所出现的阴制阳,阳不制阴病变。阴阳的不平衡是指脏腑、经络、气血之间关系的不平衡。
人体的阴阳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达到相对稳定可以维持人体的健康,而一侧的不平衡,即上述阴阳失调,则会损害身体的健康。具体来说,导致阴阳失衡的原因有一下三种:
第一:人体的衰老。中老年以后,新细胞的产生减缓,身体各部分的功能开始逐渐衰退,这将导致阴阳失衡变得越来越明显。
第二:七种情绪的影响。七情分别是喜怒哀乐悲恐惊,根据中医说法,七情属于五脏,一旦有一种情绪出现问题,就会出现气血、脏腑、阴阳失调的情况。
第三:六气的影响。六气包括风、寒、暑、湿、干、火,从四季来看,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阴阳失调是一切疾病的根源,一方消散,另一方也会离去,最终导致生命终结。阴阳的平衡是如此重要,想要调理好,以下四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适应四季。俗话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所以平时的日常生活习惯等,饮食应根据气候变化适当调整。
第二,调节情绪。如上所述,情绪的变化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有必要保持良好的情绪来滋养阴阳。
第三,调整饮食。饮食要有节制,合理分配三餐,不要暴饮暴食,达到营养均衡。
第四,中药调理。阴阳失调明显,导致疾病的话,应通过药物调理。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和综合治疗。因此,我们可以参考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来平衡体内阴阳。
中医基础之阴阳失调,分几类?都有什么表现?
含义: 阴阳失调,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而出现的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一)阴阳偏胜
含义: 阴阳偏胜,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过于亢盛的病理变化,属“邪气盛则实”的实性病机。
1.阳偏胜
含义: 阳偏胜,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病理性偏盛、机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变化。
病机特点: 一般而言,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
原因:
①形成阳偏胜的原因,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受阴邪而从阳化热;
②也可由于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
③或因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
特点: 阳气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阳气的病理性亢盛,则以热、动、燥为其特点,故阳气偏胜可见壮热、烦渴、面红、目赤、尿黄、便干、苔黄、脉数等症。
2.阴偏胜
含义: 阴偏胜,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偏盛、机能抑制、热量耗伤过多的病理变化。
病机特点: 一般地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原因: 多由于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冷,寒邪中阻等,导致机体内阴气的病理性亢盛。
特点: 阴气具有凉润、抑制、宁静等作用,阴气的病理性亢盛以寒、静、湿为其特点,如形寒肢冷、蜷卧、舌淡而润、脉迟等,即是阴气偏盛的具体表现。
(二)阴阳偏衰
含义: 阴阳偏衰,指人体阴阳二气中某一方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属于“精气夺则虚”的虚性病机。
1.阳偏衰
含义: 阳偏衰,即阳虚,指机体阳气虚损,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减退,出现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变化。
病机特点: 一般面言,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偏亢的虚寒证。
原因: 形成阳虚的主要原因,多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耗阳气。
特点:
①人体阳气虚衰,突出地表现为温煦、推动和兴奋功能减退。
②由于阳气的温煦功能减弱,人体热量不足,难以温暖全身而出现寒象,可见畏寒肢冷等症,即“阳虚则寒”。
③由于阳气的推动作用不足,经络、脏腑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也因之而减退,加之温煦不足,则血液凝滞,津液停滞而成水湿痰饮。
④由于兴奋作用减弱,可见精神萎靡,喜静等症。
⑤阳偏衰虽也可见到面色晄白、畏寒肢冷、脘腹冷痛、舌淡、脉迟等寒象,但还有喜静蜷卧、脉微细等虚象。
注意:
①阳气不足可发于五脏六腑,如心阳、脾阳和肾阳等,皆可出现虚衰病变,但一般以肾阳虚衰最为重要。
②肾阳为人身诸阳之本,所以肾阳虚衰在阳气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阴偏衰
含义: 阴偏衰,即阴虚,指机体阴气不足,凉润、宁静、抑制等功能减退,出现代谢相对增快,机能虚性亢奋,产热相对增多的病理变化。
病机特点: 一般地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气不足,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特点: 阴气虚衰,主要表现为凉润、抑制与宁静的功能减退;阴不能制约阳,阳气相对偏亢,从而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和阴虚阳亢等多种病变,表现出虚热及虚性亢奋的症状,如低热、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升火、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即所谓“阴虚则热”。
注意:
①阴气不足可见于五脏六腑,如肺阴、脾阴、胃阴、心阴、肝阴和肾阴皆可发生亏虚的病变,但一般以肾阴亏虚为主。
②肾阴为人身诸阴之本,所以肾阴不足在阴偏衰的病机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三)阴阳互损
含义: 阴阳互损,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另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
原因: 此是在阴阳偏衰的基础上,由于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调所呈现出的病理变化。
注意: 由于肾阴肾阳,为全身阴气、阳气的根本,
所谓“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因此,当脏腑的阳气或阴气虚损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损及肾阴、肾阳。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损及肾之阴阳及肾本身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才易发生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阴阳互损病理变化。
1.阴损及阳
含义: 阴损及阳指由于阴气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出现了阳虚,进而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2.阳损及阴
含义: 阳损及阴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
(四)阴阳格拒
含义: 阴阳格拒,是在阴阳偏盛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
原因: 阴阳格拒的机理,在于阴阳双方的对立排斥,即阴或阳的一方偏盛至极,壅遏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的复杂病变。
1.阴盛格阳
含义: 又称格阳,指阴气偏盛至极,壅闭于里,寒胜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的一种病理变化。
别称: “真寒假热”
2.阳盛格阴
含义: 又称格阴,指阳气偏盛至极,深伏于里,热盛于内,排斥阴气于外的一种病理变化。
别称: “真热假寒”
注意:
(1)格拒产生的根由: 阴阳对立
(2)格局产生的机制: 一方偏盛至极或偏衰至极,以致阴阳双方盛衰悬殊,盛者强势而居于内,衰者力薄而被拒迫于外,从而形成格拒之势。
(3)格拒产生的关键: 阴阳格拒的关键在于阳气的盛衰,病机性质有虚实之分。阴盛格阳,责之于阳气衰惫,阴寒内生则盛极;阳盛格阴责之于邪热炽盛,阳气郁闭于内而失与外达。
(4)格拒的结果: 阴阳不相维系,即盛者将另一方拒斥于外而不能入内,或阴不能入里,或阳不能归原,阴阳不能相互维系。
(5)格拒的特点: 盛于内者为疾病的主导,是本质;被逼于外的一方所呈现的是一种假象,不能反映内盛者的性质,由此产生寒热真假。
(6)临床鉴别要点: 以表现于内部、中心的症状为准,为真;肢末、外部的症状可能是假象,故胸腹的冷热是辨别寒热真假的关键。
(五)阴阳亡失
含义: 阴阳的亡失,包括亡阴和阳两类,指机体的阴气或阳气突然大量地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变化。
1.亡
含义: 亡,指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大量脱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变化。
原因:
①亡多由于邪气太盛,正不敌邪,阳气突然脱失所致;
②也可因汗出过多,吐泻无度,津液过耗,气随津脱,阳气外脱;
③或由于素体阳虚,劳伤过度,阳气消耗过多所致;
④亦可因慢性疾病,长期大量耗散阳气,终至阳气亏损殆尽,而出现亡。
病理表现: 阳气暴脱,多见冷汗淋漓、心悸气喘、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畏寒蜷卧、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等生命垂危的临床征象。
2.亡阴
含义: 亡阴,指由于机体阴气发生突然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变化。
原因:
①亡阴多由于热邪炽盛,或邪热久留,大量耗伤阴气,煎灼津液,或逼迫津液大量外泄而为汗,以致阴气随之大量消耗而突然脱失;
②也可由于长期大量耗损津液和阴气,日久导致亡阴者。
病理表现: 阴气脱失,多见手足虽温而大汗不止、烦躁不安、心悸气喘、体倦无力、脉数疾躁动等危重征象。
注意: 由于机体的阴和阳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阴亡则阳无所依附而散越,阳亡则阴无以化生而耗竭,故亡阴可以迅速导致亡,亡也可继而出现亡阴,最终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活动终止而死亡。
知阴阳、辩百病,今天叫你诊断阴阳,是阴虚是阳虚,一看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