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游戏,亦称“假定游戏”、“伪装游戏”。儿童游戏的一种。其主要特点为能采用替代物来象征其知觉到的事物进行游戏。产生条件为儿童能区别环境与自我,具有符号象征能力。
象征游戏简介:
由瑞士心理学家皮哑杰提出。处于三到六岁学前儿童的一种游戏类型,儿童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来模拟现实生活中见过的事物和场景来享受自己玩乐的过程,以此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12个月左右开始出现其简单形式,这种早期形式不仅来自直接情境的行动过程,还依赖各种客观实体。
象征性游戏名词解释是什么?
象征性游戏是将知觉到的事物用它的替代物进行表征的游戏形式。
前运算阶段(2-6、7岁)的幼儿进行此类游戏。此时幼儿已经发展出表象语言与功能,能够想象不存在的东西,可以理解假装活动。因此这种游戏更适合幼儿的特点,能够帮助他们解决渴望参与成人生活但身心发展水平较低这一矛盾。
象征性游戏产生原因:
在孩子发育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孩子会对身边的物品进行自己权力的赋予,认为自己拥有足够的权力,这样的一个做法会让他们感到快乐。因为在真实世界里我们是没有怪兽和奥特曼这些游戏人物的,孩子也不能够去主宰一些危险的物品,比如刀具这些。
什么是象征性游戏?
问题一:什么是象征游戏? 指处于三到六岁学前儿童的一种游戏类型,儿童通过具有俯征意义的物品来模拟现实生活中见过的事物和场景来享受自己玩乐的过程,以此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
问题二:象征性的游戏对孩子有什么好处 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跟动手能力
问题三:适合2-7岁的象征性游戏 2岁――3岁的孩子是器官协调、肌肉发展和对物品发生兴趣的敏感期,是改进动作、时间、空间概念加强的时期,是感觉精确化的敏感期,是学习第二语言的敏感期。
是性格培养的关键时期,也是吸收性思维和各种感知觉发展的敏感期。
问题四:象征性游戏为什么是学前儿童阶段的典型游戏 这是儿童游戏最典型的形式,占的时间也最长,从幼儿阶段一直延伸到小学,象征性游戏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并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形式。
问题五:象征性游戏是儿童的典型游戏,象征性在下列哪一个时期成为游戏的基本特征?(单项选择题) 百度一下...
问题六:论述幼儿象征性游戏的特点 楼主您好:一、以主题游戏为主 主题游戏式幼儿的物质、文化和社会活动,主题游戏有情境活动,有角色分工,投入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情绪,使游戏达到儿童游戏的高峰。 二、运用与现实物相仿的代替物 象征性游戏的重要特点是运用于不相干的事物代替。
问题七:幼儿园象征性游戏2到7岁 幼儿象征性游戏的主要特征是(abcd )。
A.替代物与实物有某种相似性
B.活动和操作与人们有目的行为有类似性
C.动机主要在于活动过程,而不重视结果
D.具有想象特点
问题八:象征性游戏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5分 1智力
2创造力
3社会性
是大题的话就巴拉巴拉再扯一点
问题九:任天堂最具代表性的游戏是什么? 任天堂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玛丽兄弟》
现今最有代表性的3d游戏。。。实在太多了。。。魔兽世界,三国无双,生化危机等等。
区别嘛,,,任天堂是游戏公司,儿3d游戏是游戏种类。。。
象征性游戏又称为什么游戏
象征性游戏又称为:假定游戏、伪装游戏。
泡泡玩的这种角色扮演游戏,在儿童心理学中将其分类为象征性游戏,指的是通过使用替代物并扮演角色的方式,来模拟社会生活的假装或想象游戏。所以又被称为假装游戏、想象游戏或者戏剧游戏。
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根据游戏水平来区分,大致可以分为装扮游戏和角色游戏。装扮游戏比较多的发生在儿童1-3岁时,属于象征性游戏的早期,而从3岁左右开始,儿童会将他熟悉的人或场景带入装扮活动中,这就是角色游戏。
第一步被称为自我导向的装扮游戏,发生时间大概在1岁到1岁半左右。自我导向的装扮游戏是象征游戏最早期的阶段,是装扮游戏最简单的形式。这一时期儿童装扮行为指向的是自己,他们自己是装扮行为的行动者。
例如这一时期成人会逗孩子说“你知道妈妈是怎么喝水的吗?”孩子会模仿妈妈喝水的动作,将杯子靠近嘴边,微微倾斜,吸一吸,然后发出喝水的声音,有的时候会控制不好力道而把杯子扣到自己脸上。
象征性游戏名词解释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1·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 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2·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3·游戏内容:指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事物或现象的范围规定。
4·游戏形式:是儿童在游戏中展现于外的一切行为表现的方式,它构成游戏的外壳。 5·娃娃游戏:在游戏的研究领域,有人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行为主义的 *** ——反应理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叫做“娃娃游戏”(doll-play)的研究式样。
一般的模式是给幼儿一大堆娃娃,它们穿着各种服饰以标志身份,如家庭中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等。这些娃娃和一些游戏材料组成了某种生活情景,如家庭环境。
然后让被试在玩娃娃时,讲一个关于这些娃娃的故事。研究人员通过对儿童的行为表现的观察,对儿童所讲述的故事的分析以及在与儿童的谈话中,可以记录到大量的人格方面的因素,如攻击性、深层的情绪障碍问题等 6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教具主要是训练知觉,进行感官教育和发展智力。
如嵌插圆柱(大小高矮不同),比较各种木条(宽窄、厚薄、长短不同)和立方体(大小不同),各种几何图形嵌板(三角板、圆板、五边形板、梯形板等),粗滑、重量不同的材料,发声盒、铃和音乐教具,写字及计数材料,等等。蒙台梭利教具构成了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核心· 7·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对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上分成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
在开始阶段,教师的任务是了解幼儿游戏的愿望(扮演什么角色),帮助幼儿布置游戏环境;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帮助幼儿扩展游戏情节;在游戏结束时对幼儿的游戏与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进行总结评价。 8·剩余精力说: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是德国思想家席勒(F.Schiller)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H.Spencer)。
生物体都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生物体进化得越高级,这种能力就越强。儿童除了一般生活活动(吃饭、洗手等)外,不需谋生,所以除了维护正常的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同样高等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之外,也还有剩余精力。
儿童和高等动物的剩余精力必须要找到出路消耗、发散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的蒸汽锅,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方式——游戏以获得快乐,这样就产生了游戏。游戏就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
而低等动物的精力只能用于保存自己,无剩余精力,所以不存在游戏。 9、生活预备说:生活预备说也叫预演说或能力练习说、前练习说。
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生活学家和心理学家格鲁斯(K.Gross)。格鲁斯以自然选择理论为基础,认为人和动物有一种与环境斗争的生存本能,新生儿或幼儿动物在遗传上继承了一些不够完善的本能,这些不完善的本能最初不能适应复杂的、充满竞争的生活,而游戏则是对这种本能的无意识的训练和准备,帮助儿童加强日后所需的本能。
10·同化和顺应:所谓同化,是指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而顺应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
11·内部动机:动机作为推动人去活动的心理力量,指向于解释个体活动的原因。我们可以把活动动机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活动本身来自于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 12·以人代人是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或某一非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的行为及其特征,即角色扮演。
它是儿童象征性认知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13·角色行为:角色行为是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
它既是角色扮演的最基本的成分,也是最早出现的成分。最早发生的不成熟的角色行为表现为角色的动作。
这种角色的动作最早在婴儿阶段发生,但往往是一种自我模仿。 14·以物代物:以物代物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且能够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的物体。
15·情景转变:情景转变是使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16·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17·活动区的相容性:所谓相容性是指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 18、自制玩具:自制玩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原料制作自己喜爱的玩具;二是指教师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有目的地制作玩教具,以补充现成玩教具的不足或缺陷。
19、教学游戏:以教学方式来组织儿童的游戏,是教学游戏的组织形式。这种游戏实施的组织,实质上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实施教学,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即教学的游戏化。
20·角色意识:指能够分辨现实中的我与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知道自己是在假装别人也能够在游戏中辨别真假。
什么是象征游戏?
一、象征性游戏:19世纪下半叶,心理学家提出了诸多游戏理论:早期理论从生物学角度将游戏视为本能和先天需要,当代游戏理论则关注游戏对个体发展的重要功能。皮亚杰从认知发展角度指出,游戏不仅是个体智力或认知活动的一方面,还是同化超过顺应的表现。他将游戏分为练习游戏、象征游戏和规则游戏。象征游戏作为其中一种类型,是将知觉到的事物用它的替代物进行表征的游戏形式,前运算阶段的幼儿进行此类游戏。
二、定义:象征性游戏是将知觉到的事物用它的替代物进行表征的游戏形式,前运算阶段(2-6、7岁)的幼儿进行此类游戏。此时幼儿已经发展出表象语言与功能,能够想象不存在的东西,可以理解假装活动。因此这种游戏更适合幼儿的特点,能够帮助他们解决渴望参与成人生活但身心发展水平较低这一矛盾。
举例
1、故事一:泡泡最近热衷“做妈妈”,每天妈妈下班后都要求妈妈扮演她的宝宝。她会要求“宝宝”回家后去洗手,然后她假装用杯子倒水给“宝宝”喝,还会陪“宝宝”搭一会积木,给“宝宝”唱歌,如果“宝宝”看手机超过一定时间,还要限制不可以看手机和平板。会问“宝宝”是不是饿了,想吃什么,假装自己给“宝宝”做饭吃。等等等等。基本上是她自己的生活的缩影。
理论分析:泡泡玩的这种角色扮演游戏,在儿童心理学中将其分类为象征性游戏,指的是通过使用替代物并扮演角色的方式,来模拟社会生活的假装或想象游戏。所以又被称为假装游戏、想象游戏或者戏剧游戏。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根据游戏水平来区分,大致可以分为装扮游戏和角色游戏。装扮游戏比较多的发生在儿童1-3岁时,属于象征性游戏的早期,而从3岁左右开始,儿童会将他熟悉的人或场景带入装扮活动中,这就是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装扮游戏的发展,是象征性游戏的成熟形式。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角色扮演
一、“学前游戏论”:就是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体会生活、得出结论、受到教育或明白某种道理。
二、“学前游戏论”内容:
1、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2、机能性角色: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3、游戏内容:指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事物或现象的范围规定。
4、游戏形式:是儿童在游戏中展现于外的一切行为表现的方式,它构成游戏的外壳。
扩展资料:
主要课程:
本课程以教育学、心理学、人类文化学的相关研究为基础,全面的阐述儿童游戏的涵义与本质,儿童游戏的理论、研究概况与发展,游戏的类型与结构功能,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论基础、科学的游戏观、幼儿园游戏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等内容。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与掌握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设计与组织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基本技能,确立科学的游戏观、儿童观、教育观,为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