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靠的叙述者。这种不可靠是作者故意设置的叙事圈套,他的目的不是把读者引向故事背后的真相,因为真相并不重要,作者试图通过不同的讲述者采取的立场、姿态、心理的不同,提醒读者注意在讲述的过程中渗透的社会文化信息,这些信息远远大于真相带给我们的震撼。作者同时告诉我们真相是不可求的,因为所有的讲述者都是不可靠的,他必然会受到自身视野、文化心理的限制。在文学作品中,讲述的不可靠性带来了文本的魅力和张力。

《罗生门》中的罗生门和竹林中这两篇小故事有什么意义?

与这个故事的缘分产生于一年前的暑期,刚结束高考轻松而又百无聊赖的我在图书馆里闲逛,抬头瞥见了日本著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先生的小说文集《罗生门》。因为早就听闻过黑泽明导演执导的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同名电影的赫赫大名,所以我毫不犹豫地从书架上拿下了这本书。直到看完这本书我才发现《罗生门》其实是一本收录了十三篇短小精悍构思奇巧的精品小说的文集。同名电影仅改编自此文集中收录的悬疑小说《竹林中》。
《竹林中》故事以在公堂上对嫌疑犯和证人的审讯为背景展开,七个不同人物从各自角度叙述还原“真相”,然而最终呈现出的证词汇总却既相互印证又互相矛盾。为什么呢?因为其实每个人都在说对自己有利的“真话”。人是最高级的动物,有着典型的趋利避害性,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了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在表述一件客观事实时,我们会添油加醋,会模糊细枝末节。季羡林老先生有一句醒世名言: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由此可见,就算是真话,不全盘托出明明白白,也会使人陷入误解,更何况是为着将情况扭转成对自己有利的局面的嫌疑犯呢。
不得不说,这篇小说的写作手法相当新奇,七段公堂上的供词就组成了全文,作家没有掺杂一句本人的总结或暗示,毫无疑问,事情的真相扑朔迷离,读者永远不可知。或许这样一篇“吊人胃口”的小说会使某些强迫症读者坐立难安,但这恰恰是芥川龙之介先生想要真正表达的观点:真相不可知,人性多复杂。
我们每一次的认知就类似于小说描绘的场景,是部分的、不全面的认知,真相不可得,事件的性质随着个人认知的不同而变化,真相就在自己的认知中。另一种角度来看,每一种真相都有发生的潜在可能性,我们之所以无法轻易否决其中之一,正是因为如此。这正说明事件的或是人的本质就是这样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面性。在此前提下,真相无关紧要,真正重要的是不以单一性质为事件或人物定性,而要认识到人性的多样和复杂,善与恶都潜藏其中,表现出来的只是一部分。
时隔一年,又再次在大学的课堂上与这篇文章相遇,更让我对这篇小说产生了兴趣。意犹未尽的我在网上了解了更多与《竹林中》相关的背景故事。其实《竹林中》并不是芥川龙之介原创的故事,他借鉴了日本平安时代的民间传说故事集《今昔物语》中的一个小故事:一位武士和他的妻子出远门,途中被一个强盗骗至树林中捆绑,强盗侮辱他的妻子后逃走。妻子哭着为他松绑,并责骂武士:你身为武士,却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这个故事显然是想要表达对武士阶层的嘲笑,因为武士阶层曾是日本封建王朝国家机器的支柱,担负着维护政权和社会治安的责任。在传统观念中,武士应该果敢睿智、重义轻利、武艺高强。而这个小故事却恰恰展现了武士懦弱无能、胆怯若鼠的一面。
芥川龙之介先生对这个故事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写,转而揭示出人生真相的难以把握和人性的复杂。读完画风奇诡的《竹林中》,我们很难不对现实的丑恶与黑暗产生怀疑,艺术常常来源于现实,所以往往对作者的创作背景稍加了解就能明白为何它传递出如此消沉的思想暗示,通过查阅作者生平经历我得知芥川龙之介自小便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熏陶,一直对书中繁荣昌盛富丽堂皇的千年泱泱古国充满向往,在1921年的3月他曾有幸以大阪每日新闻视察员的身份受邀到中国上海、湖南、北京、天津等城市旅行,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迎接兴高采烈的作家的却是满目疮痍混乱贫穷又肮脏的旧中国,一间耸立在阴沉天空里的中国式破旧亭子,一泓布满病态绿色的池水,一大泡斜斜射入池中的小便,都是对这又老又大的国家可怕且具有辛辣讽刺意味的象征。这次的跨国旅行彻底破坏了作家心中纯洁的精神天堂,而美好的想象一旦失落,往往现实的丑恶就愈加凸显。《竹林中》正是这种种经历和体验的合成品,其中苦涩可想而知。
如果现在让我总结芥川先生想要启迪我们的东西,那大概是:利己主义、真相不可得和人性多复杂。现在想想,这篇小说大概算是命运赠予我的一个小礼物…

《罗生门》直击内心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我的这本书收录了七章内容,分别是《罗生门》、《竹林中》、《地狱变》、《鼻子》、《山药粥》、《河童》、《侏儒的话》前面四个应该大多数的版本都会有,我觉得更艺术美感的应该是《侏儒的话》更像是一种随笔心情语录,有的话很令人寻味,当然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不是凭空存在的,都是很令人警醒的
                    《罗生门》
        一栋破旧的城门,陈旧萧条的街道,一场大雨,只有一个故事,没有任何背景交代,有些唐突、莫名的突兀,莫名的压抑和忧闷感,从流亡的家将身上油然而生,人性中夹杂着邪恶和理智在这雨夜徘徊

      无论是那个在残破不堪的城门中偷尸体的头发不积阴德的老妇,还是那个原本正义却要说服自己想要成的强盗的家将。在天灾人祸面前正义、理想、道德、良知显得那样的卑微和可怜,为了生计可你突破道德底线,这是一切犯罪的借口,也是致使人性堕落的根本原因,不受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贫贱不能移这些理论在无底线者眼中不屑一顾。清醒过后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事,那就是人的尊严

      在面对复杂的社会,善与恶都不是那么容易定义的。更何况,人心之复杂多变,善恶观是以人对社会认识的深度和目标取向为依据的,罗生门的电影里台词有一句,人就是不会说实话,对自己不能坦白的事情有很多。正是因为是人性愚懦才会如此,所以以作妄言,就正是懦弱无能之故。这其中告诉我们告诉我们人总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向
      《罗生门》给人的感受就是“在阳光下面犯罪”,它把对人性的困惑转化为了对人性的自我改变与自我设计,什么是道德,什么是底线
                  《竹林中》
      陷入罗生门中的人,《竹林中》的人都是从自己有利的方向叙述整件事或者证明和编织谎言,而且各有各的理,赤裸裸的展现人性的自私,谎言编制多了可能连自己都没有意识了,这就不难理解某张姓明星被媒体称为谎话大王的原因了,她可能出发点就是想营造一个良好称职得形象所以会对一些事实进行伪造夸大讲出来,逐渐演化成外人看来漏洞百出的言论。处在在罗生门里的人同时又都难以拿出第三方公证有力的证据,沦落成在“真相”与“假象”之中徘徊,让事实真相扑朔迷离
                  《地狱变》
    《地狱变》我只能看出良秀在创造美的同时,再亲手破坏美。可以看出来其实人生,比地狱更像地狱,芥川龙之介藉由主人公良秀之口【我一向只能画亲眼所见之物】(所以他所画的“地狱”景象,全都脱胎自人间)

      堀川大人对他的称赞有点过于频繁,奉承夸耀的有些油腻的处理,更让人觉得大人是一个很残忍的人,前面一直强调大人因喜爱良秀女儿绝非是遥言所说贪恋美色并强占她 ,那些不过只是传言,这反倒是自己因为溺爱女儿至极,良秀却三番五次请求大人放过自己的女儿,把这遥言越抹越黑

      大人命令良秀画《地狱变》屏风,让遥言愈演愈烈,感觉像是大人抢占不成故意为难,良秀奉命夜以继日的画屏风,女儿挂念父亲整天以泪洗面面容憔悴(不至于吧)这时候那个遥言又来了什么不肯屈从大人

        尤其文中的“我”目睹良秀的女儿被人非礼,且不说那个人是不是大人,那个“我”还傻缺问她那个人是谁,而后却自忖道:我原本生性驽钝,除了这件一目了然的事情之外,别的无奈我都难以领会,感觉那些遥言才是把人推向悬崖的,还有那个“我”一直想“隐瞒”所有的真相 ,隐瞒大人玷污良秀女儿的事实,故事看似有些凌乱但是我能看出良秀的痛苦和兴奋,痛苦是因为自己女儿被大人烧死,兴奋是他可以看到那屏风中最点睛的场景

    最后良秀女儿被烧死时小猴子的跳入火海,这生灵的报恩与忠诚打动的所有人,同主人共赴生死的举动,我猜那应该是良秀内心真实反应,因为还没有完成画作,所以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女儿死去。最终走向自缢留下了那惊世骇俗的《地狱变》,带走的是自己的生命,这可能是地阶层无法同权贵抗衡得悲哀,这可能是艺术和伦理相矛盾的悲哀 ,这可能是报恩与忠诚的悲哀,应了那句话我在创造这世界的同时,也可以亲手毁了这世界
                        《鼻子》
《鼻子》内供最有特点的鼻子,足长五六寸,从嘴耷拉至下巴,形状酷似一根香肠从面门垂下,我想说的是【章鱼哥】你是不是找到你的亲戚了

      言归正传鼻子作为整篇的线索,讲述一个叫内供的僧人,各种办法想要把鼻子变短,最后相信偏方用了我认为比较残忍的方法,让鼻子变短了,后来并不觉得短鼻子给他的生活带来幸福感,人们还是嘲笑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的不完美,这其实算不得上出家人的四大皆空和真正意义上的大师,我们无法改变我们在每个人眼中的样子,可能会有嘲讽、挖苦,但我们毕竟是我们,我们是否也为为别人的看法而去做些荒唐的努力, 把自己弄的疲惫不堪却忘了自己只忠于自己,让其他人的评头论足fuck off
                      《山药粥》
    《山药粥》这个就更现实了,一个穷武士一心只想喝上一碗山药粥,可是他的身份和地位不允许他有这样的夙愿,因为有了这个梦想所以他不惧怕跋山涉水不畏任何艰险,这过程中有怀疑有不满有放弃,但最终还是到达了那个可以实现梦想的节点,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夙愿,痛喝一顿“山药粥”时,反而倒了胃口,比喻理想永远存在于追求之中,一经实现,随即幻灭

      人性之善变,得到就不会珍惜,更会改变当初本来的那股热情。当他被人客气的盛着粥,不好推辞,捏着鼻子不停的喝时,生活的那一点点光亮,也就熄灭了

                    《河童》
      河童和我们人类一样,拥有文明、语言、社会关系也会有男女之分且可以繁衍生息,有时候也可以同人类结合,这是一个全然不同现实人类社会的架空世界,河童的世界与人类世界非常不一样,我们觉得严肃的事情他们觉得滑稽,他们认真的事情我们觉得莫名其妙。在河童国里,为了“扑灭坏基因”,应该跟不健康和贫穷的河童男女结婚(跟我们的优生正相反,这样就可以中和掉坏基因了)。河童的恋爱与人类大异其趣,一旦母河童找到心仪的公河童,她会不择手段去抓公河童,抓到之后就可以喜滋滋地挂在公河童的脖子上了,从此公河童就多出一大堆负担。当河童国发生工业奇迹,劳工过剩时,根据劳工屠杀法,他们将被做成粮食,而河童资本家说,这跟你们人类社会四等女人当妓女一样
    这是在反讽人类社会那些天经地义又并不一定合理的事。不过,当一个人不遵从社会规范时,要么被排斥,要么会被当成精神病,因此在小说中讲述了河童的故事的主人公就被设定成了精神病院患者“二十三号”。大概就是这样一个理想过度,想象出整个了河童的社会运行规范,并对人类社会深深失望,估计《河童》也预示着作者芥川对现实社会的失望感堆积成自杀的动力吧

                《侏儒的话》
      这一章不能称之为故事了,只能说是作者随笔寄语的记录吧,这里面的一些字句我很喜欢

    「我们的自我欺骗,一旦陷入爱情,就会成为最彻底的自我欺骗

      恋爱的症状之一,就是揣测她以前爱过多少男人,或者爱过怎么样的男人,且对这些虚构的人物怀有莫名的嫉妒

      另外恋爱还有一个症状,对于发现和她相似的面孔,极度地敏感

      恋爱使人联想到死亡这可能来自于进化论,蜘蛛和蜜蜂交尾后,雄性马上就会被刺杀

      我们为了爱她,往往把她之外的女人当成她的替身。陷入这样得困境,并不一定是因为她拒绝了我们。我们有时候因为怯懦,有时候因为美的要求,而让一个女人成为这样一个残酷的安慰对象

      结婚对调节性欲是有效的,但对调节恋爱是无效的

      把我们从恋爱中拯救出来,与其说是理性不如说是繁忙。为了进行完美的恋爱,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

      最胆小懦弱的人肯定表现的非常勇猛无敌

      我们最想夸耀的只是我们没有拥有的东西

      嘲笑别人的人,同时也担心被别人嘲笑

      遗传、处境、偶然——主宰我们命运最终就是这三个要素。自己喜欢的东西喜欢就好。但是对别的夸夸其谈就有些逾越了

      天才的悲剧在于被小而舒适的名望所束缚
      年少时代的忧郁是对整个宇宙的骄傲
      忍耐服从是罗曼蒂克式的卑躬屈膝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的,但无私的爱不一定适合养育子女。这种爱对子女的影响是,至少影响的大半不是使其成为暴君,就是成为弱者

      人生的悲剧的第一幕,就是从做父母子女开始

      古往今来很多父母重复着这样一句话:“我终究是一个失败者,但我必须让我的孩子获得成功”

      天才和我们相距仅仅一步。同时代者往往不理解这一步就是千里,后代又盲目相信这千里就是一步。同时代为此而扼杀了天才,后代又为此而在天才面前焚香
      遮盖全法国的一片面包。但我总觉得,上面的奶油涂抹的不够均匀                    」

读《罗生门》

读《罗生门》
    芥川龙之介:日本近代文学大师,终年35岁。

    用这样伤感的引子做开头,我有些不地道,但比起他传达给我的,我是手下留情了的。
这位文学大师,有“鬼才”之称,我觉得形容的恰如其分。他的文字细腻而敏感,人物的心理刻画与情景铺设都拿捏的非常精致,对的,我用的是“精致”,这是肯定大师的“才气”咧。而“鬼”更合适于字面解释,他的才气给人一种消沉,压抑,悲伤的感觉,容易使人降低负能量的免疫力。这话有点偏激哈,看客不必听信,个人感觉不足以讨论,再说,以下小说中自带美好的一面往往会拍打偏激人可爱的大脸(不错,说的就是我)。
    如有看客没有读过《罗生门》这本书的,我先简单啰嗦一下比较经典的几篇短篇小说。

《罗生门》是由十来部短篇小说合集成的一本书,都是出自芥川龙之介笔下,但因译者不同,所以读来的感觉也不一样,鲁迅先生译的《鼻子》与《罗生门》,是以白话文的形式来讲述故事,言辞犀利,语法幽默,读来快意的很,不过比较糟糕的是,挺烧脑细胞的。如果你看书时不思考,我打赌,你一定会拿此书去做开屁股的厕纸(假如你刚好没有手纸的话)。

  《鼻子》比较有趣,(至于怎么个有趣法,建议自己看,目前我脑细胞已经瘫痪了一半,没办法用精准的语言来表达小说精彩内容)话说有一座寺庙,寺庙里有一个长鼻子僧人,鼻子长到过了下巴,吃斋饭都需要弟子用棍子挑着,所以众人眼中他是异类,不免嘲笑不断,僧人寻找着可能有和他一样的人,结果当然是失望的,他便改变想法,想把鼻子缩短成和正常人一样的。机缘巧合真有这种方法,于是在其弟子一连串折磨的折腾下,僧人的鼻子成功缩短了,岂知,鼻子缩短后的僧人,面对的是更多嘲笑,他不明就里,又期待自己变回长鼻子。文到此处就结束了,想必看客们已明白其义了。
    《罗生门》与《竹林中》讲述的则是利己主义的横行,这两篇小说,是剥开人性善恶给你看,却不直接告诉你。小说描写的晦暗且压抑,让人读来一边愤悯,一边惭愧。 包括《地狱变》《河童》,都描绘的太过残忍,残忍是对作者说的,因为他对自己够狠。别人的欲望,倒使他不甘,所以《河童》这篇小说结束后,芥川龙之介也就自杀了。
    如果一直这样介绍,估计都不会有人愿意去看他的书了。俗话说恶的反面是善,丑的反义词便是美了,为什么会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的话呢?因为一本书的价值岂是三言两语的片面之词就能概括的,芥川龙之介是一边揭露又一边向往的,所以他的文字里面也是有爱有美好的,比如《地狱变》的父女情,主角“良秀”不管性格何等古怪,可他的女儿是极为孝顺的,他亦爱他的女儿,在艺术与女儿不能兼得的时候,他选择成就一个伟大,但是成功之后他便自缢去地狱寻找女儿去了。《父》里的父子情,中学生“能势”如何看不上他的父,他的父亲却为了看他一眼而跑到火车站,站在远处的观望,有时候不打扰便是爱了。
      说这样多,其实我的读后感还一句未与各位看官讲。我引用译序中一段话吧,“他越接触社会,越憎恨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他虽对现实不满,却不肯放弃既有的生活方式。”说的便是我读后的感觉了,不好意思,我是因这句话而中毒的。
      芥川龙之介的文章有种“毁灭性的美”,当然这句话是借用《地狱变》的译者文洁若先生的,不止是芥川龙之介,什么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就连我许久前喜欢的村上春树,他们的文都感觉晦涩的很(不是指全部)。当然,这种美我欣赏不来,但也没有到排斥的地步,好在我自身排毒性免疫力强,可以过滤掉我不需要的东西,此番读后,来加些感悟吧:我们都会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舆论他人,要求他人;却不自知,他人同样在舆论我们,要求我们。去剥开别人善恶的一面时,就好比着火时看热闹的心情,当剥开自己善恶一面时,我们会跳脱地逃开。欲望与利己主义的程度,才是驱使人性善恶的根源。

关於电影《罗生门》与原著。

《罗生门》本是芥川龙之介的一篇小说,而黑泽明编导的同名电影,则取材于芥川的另一篇小说《竹丛中》,两篇小说本来是毫无关联的。影片借“罗生门”为场景,让三个在这里避雨的人谈论“竹丛中”的杀人案;而小说的结构,则是胪列案件的几个证人和当事人在巡捕官署的陈述记录,除此之外,不着一字。影片结构上这样重新安排,使案子当事者陈述的不同的案情版本,通过与案子无关的对话者逐个讲述出来,更有效地唤起观者的强烈悬念: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抑或,事实的真相是否根本不可知?又通过对话者的议论“演绎”出这样的意思:人对事实的陈述不可信,是由于人心的根本缺陷,而这缺陷几乎不可克服;这意思在小说里是引而不发的。文字的艺术不妨“隐”,视听的艺术则必须一定程度地“显”。

罗生门读书笔记——人不能老站在阴影里

我是在江歌案里第一次看到“罗生门”这个词的(原谅我的孤陋寡闻),因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就去百度上搜,结果就看到了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最近刚刚看完,之前看过一部日本作家太宰治写的《人间失格》,两部作品都是围绕人性,但芥川的手法比太宰治要好很多,至少读起来,《罗生门》没有《人间失格》那般压抑,因为情节设定的够精彩。

我看的这一版全书共有七章,前六章是短篇小说,最后一章《侏儒的话》类似于之前木心的《云雀叫了一整天》的乙辑里的短句。 整本书读起来绝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但字里行间却有深深的阴郁感,读完我常常在想作者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才会将人性中不好的一面以这样一种诡谲的故事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他像是隐藏在人群中的一个隐形摄像头,将常人不为人知的一面展现并且“剪辑”给大家,但之后要消化生活中如此多的“黑暗料理”,身心要足够强悍才可以。

然而,他在三十多岁的时候选择了自杀。我想,或许是因为太了解人性,活得太过清醒。就像他在最后一章《侏儒的话》里说的那样:“请不要让我成为英雄——不要让我产生做英雄的愿望,保佑毫无力量的我。”而“世界上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像他那样如此深刻地看清了人性的真相却又不想做英雄的人,或许是不太可能再去热爱生活了。失去了这个,或许就丧失了活着的意义。这只是我一些粗浅的个人观点,真正自杀的原因不得而知。
现在说说小说的内容,通篇看完,印象深刻的有两篇:《罗生门》、《竹林中》。

先说《罗生门》,我去百度上搜了一下这个词具体的意思,在日文汉字中写成罗城门,最原始的意义是京城门,也就是小说里说的那个堆满尸体的地方,在日本传说中指的是人间与地狱之间的门。故事里的家将被主人赶出去之后在罗生门避雨,他开始为将来的生计发愁,进而产生做强盗的想法,但尚且没有勇气。之后他发现城门上有一个老妪在拔一具女尸头上的头发,嫉恶如仇的心理促使他将沦为强盗的想法抛至脑后,并且以一种正义的姿态审问老妪,当得知老妪此举是迫于生计,想用女尸的头发做假发卖钱时,竟因此而生出恶念,他扒了老妪的衣服,扬长而去。

家将和老妪有一个共同点:都为生计发愁。但他俩的不同之处在于家将开始并没有因此作恶。是什么给了他作恶的勇气?恰恰是和他处于同种境地的老妪。这是一种可怕的心理:别人尚且如此,我为何不可?别人因为怕饿死而作恶,我有何不可?这是一种在尚且有良知的情况下的自我安慰,但很快,当将自己纠结的内心安慰好之后,良知便不复存在,他人的恶成全了自身的恶。这就完成了一次卑鄙的自我成全,一次见不得人却又堂而皇之的从众过程。

罗生门,不仅仅是罗城门,而是家将从人间堕入地狱之门。

我想,若要避免“恶恶相传”,最好的办法就是看见作恶之人,就将他完全置于自己的敌对面,默念“他人即地狱。”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否则和作恶之人一道,原本的你便不复存在了。萨特的存在主义不知道可不可以这样理解。
再说说《竹林中》,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其实是根据这则故事拍摄的,这则故事讲述了一名武士在被杀害之后,捕快审问不同的人时,他们各自所持的说法不一,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所说之辞都是对自身有利。最终真相变得扑朔迷离。

《竹林中》没有结局,故事讲完了也就结束了,没有向读者公布真相。因为这则故事重点不在于此,“利己主义”才是这则故事的核。利己主义者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常常把自己放在道德生活的中心位置,如果人们这样做对自己没有消极后果的话,他们会自然地做不公正的事,并拒绝基本的道德原则。《竹林中》的被审问的武士和其妻子在陈述时都将对方,也就是自己的亲人置于一种极不仁义的境地甚至是置于死地, 我想这是利己主义者和自私的人的本质区别,自私的人不一定是不道德的,至少在面对关系良好的至亲时不会为了自己将对方置于敌对面,做出有违孝悌伦理之事,利己主义者不一样,他们是不讲道德伦理的自私者。自私者择手段,利己主义者定是不择手段。

还有剩下的几章也是很耐人寻味,尤其是尽是论点的《侏儒的话》那一章,他说的有些话或许我们可以理解,因为可能有过类似的感受,但有的也百思不得其解,或许这正是让芥川痛苦的地方,也是他超乎于人的地方,也正是我们幸运的地方。人不能站在阴影里太久,要像植物一样有光的时候迎着光进行光合作用,这样才活得健康一点。有时候,或许不必顿悟太多,或许这就是有些人为什么说难得糊涂的原因。

你怎么看待《罗生门》?

我看《罗生门》很多遍了,在这里我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要想理解《罗生门》这部小说的寓意,我们必须了解它的作者---“鬼才”芥川龙之介。他出生于东京,从小钟爱日本的俳句,这造就了他温文尔雅,内心细腻的性格。长大后接触西方文学,又与当时的夏目漱石交往甚欢。很快,他成为新思潮的代表人物。然而他的生活很是不顺,22岁爱上小保姆,遭到父母的打击和嘲讽,而后追求一个寡妇,更是遭到世俗的冷眼对待。这些事对芥川敏感的心灵打击很大。这也为他作品中透露出的一种阴暗,绝望,无助的色调埋下伏笔。《罗生门》给人的感受就是“在阳光下面犯罪”,它把对人性的困惑转化为了对人性的自我改变与自我设计,什么道德,什么底线。在罗生门下,为了生,那怕拔死人头上的头发也是合理的,把人的衣服扒去穿在自己身上也是合理的。小说最后写老妇的遥望,周边环境的鬼魅氛围,那个家将的离去。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感情基调。《罗生门》中的黑暗,阴冷的世界其实是芥川龙之介的内心写照,是他无法诉说的苦闷的反应。写《罗生门》,就是在倾泻自己内心的黑暗与迷茫。。。它这部小说一方面肯定着人性的冷酷和残忍,另一方面透露出对人生,人性,人心的怀疑和对“要道德还是要生存”这样伦理的拷问。 推荐看看芥川龙之介的名篇《鼻子》,《竹林中》。

罗生门每个章节有联系吗

罗生门每个章节都有联系的。

《罗生门》全书一共218页,本书收录了《罗生门》、《竹林中》、《地狱变》、《鼻子》、《山药粥》、《河童》、《侏儒的话》7篇广为人知的经典名篇。作者芥川龙之介(1892-1972)日本文学大家,以创作短篇小说闻名。

他的小说取材奇特,故事多取自日本和中国的古典文学。他用自己的独特的写作方式将人性展现的淋漓尽致。《罗生门》中,芥川龙之介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在利己主义的驱使下堕落的全过程。而且通过描写“小恶”、“恶”、“最恶”的人物印象,慢慢给读者的心理带来冲击。

在利己主义影响的基础上,不管是违反道德还是损害别人利益,无论哪个都是利己主义者达到自己愿望的踏脚石。但是,利己者在自己做坏事的同时为了自尊,会把过错都推到外部环境和别人身上。

妙手鬼才――芥川龙之介作品鉴赏《竹林中》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 是日本倍受推崇的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不是对人间真善美的歌颂,而是对假恶丑的揭示。 他像一位不近人情的外科医生用犀利的手术刀把人体剖开,冷静的告诉你这是“心”、这是“肝”、这是淋漓的“鲜血”。

      他是那个《皇帝新衣》里的小男孩,告诉我们最真实的人性和丑恶的社会现实。他的文章很多取材于古代日本和中国的民间故事及神话传说。但在意境和深度上远远超越了原作。

      读他的文章,最开始觉得很平淡,慢慢的,会有一股凉气爬上来 ,越来越冷,让人禁不住打个寒战。在热热闹闹娱乐至死的狂躁氛围下,很需要这样一剂清凉的药汤。

      下面我就把其中我最喜欢的几篇文章推介给大家。(分9期更出,敬请期待)

                01  竹林中

      故事讲述一个武士带着妻子真砂,在赶路途中遭遇大盗多襄丸。武士被缚,真砂被辱。最终武士被杀,多襄丸被抓,真砂逃走。

      小说全篇由七段供述组成:分别是由报案人樵夫、证人行脚僧、抓捕大盗的捕快、真砂的母亲以及案件的嫌犯多襄丸、受辱者真砂、受害人武士对同一事件做出的陈述。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人讲述了不同的关键细节,特别是三个当事人都说自己是凶手。

多襄丸供述:我路遇二人,被女色所惑,设计将武士骗入竹林绑在树上,当他面将女人侮辱。之后当我想逃走时,女人却拖住我说“让两个男人看我出丑,比死还难受。不是你强盗死便是我丈夫死,你们两个总得死一个。谁活我跟谁去” 让我将她男人杀死。无奈,我把武士放开,同他公平决斗,在二十三回合将他杀死。女人趁乱逃走了。

真砂:强盗当着我丈夫的面将我凌辱,并对他百般讥讽和嘲笑。当我想跑到丈夫身边时,看到他灼灼目光里充满轻蔑和厌恶,让人冰冷刺骨。一时间我羞愧的晕了过去,醒来时强盗已逃之夭夭。我想丈夫看着我出丑,从此不会再原谅我了,我决定杀了他然后自杀。于是我朝他胸口刺了一刀,但我自己却没有勇气自杀。

武士(借巫女之口):我妻子被侮辱后,强盗对她花言巧语,蛊惑她跟他一起走。谁知我妻子竟然回答“好吧,随你带我去哪儿都成。”当他们牵手走出竹林时,真砂竟然回过头来指着我说“把他杀掉!有他活着,我就不能跟你”。听到这句话强盗都惊呆了,他把女人一脚踹在地下,问我是否要把那女人杀了。趁我犹豫时真砂逃走了,强盗把我解开也跟着追了出去。受此大辱,我拿起地上的匕首自杀了。

      三人的供词都是从各自的立场、角度、利益出发。多襄丸的供词里处处体现出他是一个敢作敢当的男子汉。在无法逃脱死亡命运的前提下,他无论有没有杀武士,承认自己是凶手慷慨赴死,是塑造光明磊落大盗形象的唯一选择。

      真砂作为一个女人,在遭受强盗凌辱之后,最希望得到的便是别人的尊重,所以她在供词里塑造的是柔弱自尊的形象。丈夫不仅见证了她的耻辱,而且轻蔑憎恨的眼神彻底摧毁了她做人的尊严,所以她只能杀死丈夫,以此来向世人表现自己是一个自尊的人。

      武士作为一个男人,当目睹自己的妻子被别人凌辱却无能为力时,他最想逃避最不想承认的是自己的无能。武士的记忆把自己塑造成因妻子的背叛痛苦不堪而自杀的人,从而躲避面对自己的无能。

      《竹林中》并不是一篇悬疑小说,它的主旨是要说明人都是利己的,每个人对事件的解读都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出于维护自身的形象和权益的目的,往往会用谎言掩盖真相。凶手是谁?真相是什么?小说开放性的结局让人良久回味。黑泽明根据《竹林中》改编的电影《罗生门》获得了广泛赞誉。

      “罗生门”现在成了一专有名词,通常指事件当事人各执一词,分别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证明或编织谎言,最终使得事实真相扑朔迷离,难以水落石出。(未完待续  下一期介绍《罗生门》)

02  罗生门

03蜘蛛之丝

04 鼻子

05山药粥

06秋山图

07袈裟与盛远

08疑惑

09六宫公主

《罗生门》读后感

      花了四天的时间,读完了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

        一本书,两百多页,二十六个故事,生动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令人不自觉的置身于书中。感书中人之感,闻书中人之所闻。不论是芥川的成名作《鼻子》,还是后期完美成熟的《竹林中》,每个故事都寓意非凡。而我,最喜欢的,也是印象最深的,便是《基督徒之死》。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名唤罗连卓,女扮男装,道心监固,坚信上帝,后因被诬陷而逐出教堂,受尽苦楚,却仍保持初心,一心向善,最终为救人殉教。虽说这篇文章是悲剧,但是写出了芥川对于罗连卓这种为了信仰而奉献生命的精神的赞扬,这是一种大爱,无私而纯洁。

        尽管芥川一直强调自己是一个怀疑主义者,他的笔下也不乏多是怀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主人公,但是归根结底芥川的内心深处还是向往着美好、纯善的精神,罗连卓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来自于生命的升华,那些最耀眼的光芒,灿烂夺目。

          芥川的构思之巧妙令人不得不佩服,开篇直接引出主人公,从身世、外貌、语言、动作等对罗连卓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突出了罗连卓的美好,她就像是转世神童,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罗连卓,就是那天之骄子,生来便注定要身披五彩霞光的。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惊才绝艳的人,居然被爆出与女子私通甚至于生下了后代。于是,罗连卓一下子从云端跌落,摔的满身污泥。当初有多风光,今夕便有多狼狈。污言秽语,冷落欺凌,更要命的是被诬陷被放弃。可是,谁也没想到的是,后来,于熊熊烈火中不顾自身安慰救出孩子的不是她的亲人,不是教堂的修士,而是被所有人唾弃的罗连卓。最令人惊讶的是,他居然是她。

          正如芥川文中所言:却说这女子生平,除其结局,别无所知。……知罗连卓之最终,亦足可知其一生耳。没错,只知罗连卓的结局,其他的便什么也不重要了。这便是芥川的高明之处,画龙点睛,复又更上一层。

            没事,读读芥川吧,感受一下他笔下跌宕起伏的人物一生,也是对生活多些感触,对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矛盾多些了解。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