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九年,刘禹锡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是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 之称,刘禹锡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 ,并与白居易合称“

对刘禹锡的评价

刘禹锡是一个旷达乐观、不惧强权、不与他人同流合污的唐代名士。其实一位文豪给人最大是感触往往是通过其作品观知其气节与品质。刘禹锡或许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他一定是一个骨子里有一股傲气和倔强的文人。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我们知道,唐代是一个开放而繁荣的时代,大唐丰富而繁盛的风气孕育了许许多多出色的文人,例如浪漫豪放的李太白,忧国忧民的杜子美,而刘禹锡同样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刘禹锡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在当时名扬四方。不论是《望洞庭湖》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形象比喻还是《百舌吟》中的“花树满空迷处所,摇动繁英坠红雨 ”,刘禹锡的诗风自成一体,众人难以模仿。刘禹锡的文字比喻恰当贴切,若不是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难以有如此之才气与逸致。

与此同时,刘禹锡还是一位自信、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一位才子。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陋室铭》中所道“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高尚志趣足以见得其在生活中的惬意与自然,窥见其对自我品行的修养。他更是将自己与先贤相比,不觉“陋室”之“陋”,而且在结尾以孔夫子的“圣人之口”点明其陋室不“陋”。如此高明的自我调节之法,无处不见刘禹锡本人的乐观旷达。与苏轼相比,他们有共同之处:虽屡遭贬谪,却能从失败中找到成功,从挫败中找到自身的闪光之处与存在意义。

于我而言,刘禹锡活得通透而明白,对生活有热情和激情,且同时以高傲的姿态在历史的画卷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禹锡的简要生平事迹不超过20字?

刘禹锡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扩展资料

刘禹锡的一生,在政治上,是斗争的一生,是反抗的一生,是在被打击中不断反击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他自立门户,不断创新,写出大量雄浑苍劲的诗歌。同时,他又以诗歌作为武器,无情地嘲讽和打击着他的对手。他虽然不断地被排挤,被打击,被流放,但从没低头认输,反而是愈挫愈勇,豪情万千。

虽说刘禹锡仕途一帆风顺,二三十岁便位极人臣,但他是个有为青年,梦想着治国平天下,便与数名有志之士一合计,搞了个大事情:永贞革新,誓要彻底瓦解藩镇和宦官手中的权力,恢复唐王朝的兴盛。

结果只是螳臂当车,宦官权贵以及手握兵权的藩镇军阀一反扑,不仅逼迫皇帝禅位,还将他们纷纷贬官。带头的王叔文被赐死,王伾被贬后病亡;剩下的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均被贬为边远八州的司马,是轰动一时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刘禹锡突然从人生巅峰跌到了谷底,之后他一被贬就是长达23年之久。

刘禹锡的评价?

刘禹锡与柳宗元都是王叔文派,支持革新,能够为百姓着想。虽说,最后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但是刘禹锡还是微笑面对生活,并且保持自己的坚持,在自己创作的诗篇散文中,便随处可见有种嘲讽权臣的感觉。除此之外,刘禹锡还是一位散文家,刘禹锡也创作了不少的散文,《陋室铭》便是其中最经典的一首,这篇散文,简单精炼,语言优美,风格爽快清新,是后人传唱的典范。刘禹锡还被后人称为“诗豪”,白居易还曾评价为“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同时刘禹锡还和柳宗元共称为“刘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