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愫的《洞庭秋月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作于雍正十一年,为王愫的中年之作。整幅画面描绘了洞庭东山秀美的秋色。画面右上方题有:“洞庭秋月。”署款:“雍正癸丑,清味仿黄鹤山樵笔法,林屋王愫。”钤盖朱文“愫印”,白文印“江左乌衣”,起首钤有朱文圆印“上下千年”,右下压角白文印“天真烂漫是吾师”。

望洞庭的诗配画怎么画

望洞庭的诗配画画法如下:

工具/原料:纸;笔;颜料。

方法/步骤:

1、先在画纸的右下角画出湖边的芦苇丛,注意画出芦苇的叶子和芦苇花。

2、接着,画出远处棱角分明的山石和天边的高山、湖平面以及天上的一轮圆月。

3、然后,写上《望洞庭》这首诗的全部内容。

4、下面开始给画好的图画上色,先给芦苇叶子涂上浅绿色和墨绿色,再给芦苇的绒花涂上黄色。

5、接着,给芦苇边的石头涂上灰色,给泥土涂上褐色,给山石涂上颜色依次加深的嫩绿色、浅绿色、草绿色和墨绿色。

6、再给远处的山涂上嫩黄色、浅绿色和浅紫色,给月亮涂上嫩黄色,给天空依次涂上由浅到深的蓝色。

7、最后,用浅黄色给远处的湖水涂上颜色,再用浅灰色给近处的湖水涂上颜色,用黄色在湖水里勾勒出月亮的倒影,这样就完成啦!

《望洞庭》【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望洞庭这首诗写到什么景物,勾勒到幅什么图

1、《望洞庭》这首诗写到了月亮、洞庭湖、君山、秋景等景物,勾勒了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2、原文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4、简析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望洞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什么秋月图

《望洞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望洞庭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对照: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扩展资料

《望洞庭》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望洞庭》的古诗配画是什么?

《望洞庭》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赏析: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望洞庭刘禹锡诗配画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代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注释
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望洞庭的背景资料少一点

月亮、洞庭湖、君山、秋景。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原文】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解释】
(1)洞庭: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2)湖光:湖面的光芒。
(3)两:指湖光和秋月。
(4)和[hé]: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5)潭面:指湖面。
(6)相:相互。
(7)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8)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9)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10)遥望洞庭山水色:此句也有“遥望洞庭山水翠”一说。
【译文】
洞庭湖的湖水和秋天的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 。当没有一丝风的时候,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迷蒙的铜镜。在月光的照耀下洞庭湖和江山显得苍翠欲滴,从远处望去,就好像是在白银盘盛放着的一枚小小的青色的螺。
【中心思想】
《望洞庭》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创作背景】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秋,刘禹锡被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一次,刘禹锡转任和州经过洞庭湖,观望洞庭湖的景色而写下了此诗。[6]
请采纳~

刘禹锡的望洞庭背景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