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咕推出的9.9元包月”活动,想用降费推广截流阅文的下游用户,阅文却从上游斩断了咪咕的水源。阅文本次断更”不单单针对咪咕文学。咪咕以9.9元包月的方式争抢数字阅读流量入口,可以看成是咪咕集团战略构成的一部分。阅文集团断更”的根本目的,是要狙击咪咕文学的母公司咪咕文化的泛娱乐布局。咪咕文学要将9块9包月”的活动长期推广下去,而非一时噱头。低廉的价格意味着抢占流量入口,广泛的读者又意味着能吸引更多作者前来耕作,并形成优质作品的积聚。咪咕阅读平台断更”小说的评论多数是读者抱怨。可以说是付费文化的倒退,让消费者遭殃。

汉字简化是文化的进步还是倒退?

是进步:

其一,简体字果真有其易写省时的好处。 写一段文章用简体字,确实比用正体字需时短。尽管我问过香港同胞,他们认为他们写字近似于草书,比写简体字额外花的时间多不了什么。

(至于学习简体字更容易,我认为这并不重要。对于漫长人生来说,学写繁体字比学写简体字所多花的那一点点时间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否则请您问问任何一位香港、台湾同胞,他们有哪位家长认为他们的孩子应该学习简体字?记得以前曾看报道,专家研究过孩子对无意义事物超凡的“硬性记忆”能力,孩子学一种语言和学五种语言并无多少区别。想想我们见过的那些异国婚姻生下的混血孩子,确实如此。更何况这仅是繁简之别呢?)

其二,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中文字的手写简化体在民间早已成形。 例如“体”,还有康熙字典中所录的“了”,“于”等等。苏东坡就曾给一个竹园起名为“个园”。因为他觉得竹叶形态很像“个”字。可见至少宋朝之前就已经有简体的“个”字了。

这里说明一下,古代传统的简化字体是古人为了日常书写方便而演变成形的,主用于行书、草书。其成形之后,古今变化不大,跟印刷体(繁体)并驾齐驱!(然正式的公文都只能用繁体)。

这样子一套文字系统,却分为正式印刷体和民间手写体的现象,其实在其它文化中也很普遍。例如,英语至今还是印刷体跟手写体分开的!不信你写个单词看看,手写跟印刷很有区别。不仅如此,英文甚至还有大、小写之分,字母怎么会有大小写?想想吧。

而硬性推行的简化字,事实上是单方面把传统的印刷文字、书面文字从生活中灭绝了。

其三,在毛主席推行简化字的时候,我觉得有些简化字又确实是简化得来没有失去中国字的造字特点,可谓简得其所。例如“龟”、“众”。这两个字在形态,或者意义上仍然非常形象。而又比原字大为简化。

怎么看待白岩松说缺乏阅读量有学历也没文化?

缺乏阅读量和学历好像没有多大关系 ,现在的学生或者成人普遍阅读量不怎么样。

说是没有时间去读书,其实个人觉得还是不感兴趣或者静不下心来看书,即使在看书心思不在书上,也自然不能身临其境,体会不到作者要表达或者传达的意思,也就不能真正从书中吸取精华并消化成自己的,让自己明白一些道理或者感悟到一些事情。

不是单纯为了读书而读书 ,要学习思考

像这样单纯为了读书而读书,就失去了读书真正的意义和兴趣所在,就看了表面,没有深入的思考了解,这样导致你可能想研究生那样,因为研究生可能读了很多书,但是量还没有达到,也引不起质变,这样什么书只是读个表面,没有读到心里去,也是白白浪费了时间,这样久而久之就对读书越来越不喜欢,更像完成任务,只要需要的才去读,当然没有阅读量,培养不起来语感,学不到书中精髓,就像一个大房子,外面看起来富丽堂房,光鲜亮丽,但是进入里面难免大失所望,配不上外面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