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童年有快乐也有阴影。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 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
鲁迅的童年
鲁迅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孤独的、可悲的。但不管是快乐还是可悲,他们都是成就以后的鲁迅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因为正是有了这个过程,才让鲁迅懂得了是非,是他有了远大的志向。
鲁迅的童年是快乐的。那时的他充满童趣,他相信老鼠成亲的习俗,在正月十四的夜等待着他们的仪仗那是在他顽皮好动,在百草园捉蟋蟀、拔何首乌,在冬天人迹罕至到百草园捕鸟,在无锡的三味书屋中人能在后院找到折腊梅的乐趣。童年的鲁迅是那么的天真,那么的快乐!
而封建社会的制度却让他的童年又变的那么孤独。让他向先生和长辈问问题时,总是得不到他们的回答当他满怀期待准备去看五猖会时,却被父亲强迫着背诗文,当鲁迅背诵了之后再去观看五猖会时,心中的欣喜若狂早已消失,只剩下的是沮丧与无奈。这样的童年,对于我们来说是不能承受的,但那时的鲁迅却经历着这一切,并且他把这没有自由的童年,当作了他写作的基础,成就了他的写作道路。
封建社会的制度,使孩子们的童年变得不完美,甚至遭到了扼杀,可见我们的童年是多么幸福,难道还不满足吗?
鲁迅快乐的童年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鲁迅上学前在百草园玩耍的快乐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快乐。
鲁迅先生把对百草园的喜爱,融情于景。具体到一草一木,一石一土。让人可看,可感,可触摸。多么美好的童年!多么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童年!
可是人总要长大的,长大了就要接受书塾,接受老师的教育。别了,我的大黄蜂和叫天子!别了,我的覆盆子和何首乌们!别了,色彩缤纷的百草园!别了,生机盎然的百草园。
如果说百草园写出了鲁迅先生的童年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那么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对于童年的鲁迅而言也同样是新鲜而充满快乐的。
私塾是我国古代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受时代的局限,教一些晦涩难懂的古文,有沉闷、压抑的地方。但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启蒙儿童教育,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三味书屋并没有所谓的封建教育制度对童年的鲁迅身心的损害和束缚,童年的鲁迅在这里既学到了知识,又洋溢着童年的快乐。
充实而快乐-鲁迅的童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是我读过的文章中鲁迅难得的一篇轻松,甚至有一点点幽默的文章。虽不是他惯有的风格,但轻松幽默的风格,也是我喜欢的类型。童年短暂的欢乐和忧伤,那一点不舍和怀念全叫他写出来了,真不赖。
百草园里的鲁迅自由自在的玩耍,有昆虫们为伴,还有覆盆子和桑葚,可以一饱口福。但后来鲁迅不得不去念书的时候,怀疑起是否是自己贪玩儿惹的祸,我也忍俊不禁。鲁迅还不知道,有些事是有原因的,但你也许不知道为什么,就把事情的错归于自己,这其实是一种天真的表现。
还有《狗猫鼠 》这篇文章,使我非常羡慕鲁迅。他小时候因为救了一只被蛇咬伤的小鼠,小鼠在被长妈妈踩死之前一直和鲁迅玩儿。我也想有动物朋友,鱼和乌龟只会向你讨食。话说鲁迅也是非常幼稚善良的了,大鼠啃坏他的东西,他还救了一只小鼠。猫,和他没有任何干系,但因为猫吃了鲁迅的兔仔,摧残小鸟和老鼠,鲁迅就用石头砸猫,用狗逐猫,这似乎有些偏激。
从鲁迅的文章里,我还能感觉到它的充实与乐,他把百草园美丽的风光记在脑海里,这说明他对百草园有特殊的好感,并感到快乐。
百草园和家里的玩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今天捉了果果,明天还有蚱蜢,这次打了白猫,下次可以打黄猫......起床还有隐鼠陪伴着你,我要是鲁迅我也会感到非常的充实。
说到这儿,就不能不讲一下三味书屋了,三味书屋里没有像百草园那么多自由,尽管有一个园嬉戏,可是时间不多,所以我还是喜欢现在的教育,没有像三味书屋那样的古板教育,现在即便问比“快哉”更怪的问题,老师也会耐心的帮你解答。
喜欢鲁迅由来已久,他的文章毫无掩饰,全是赤裸裸的直粉白刺,而且总是在读完他的文章之后,留下无穷无尽的思索,耐人寻味,而他的童年文章似乎是鹤立鸡群,单独一种,鲁迅的童年,和我们一样充实着而又快乐着。
鲁迅小时候跟我们一样贪玩,把何首乌玩斑蝥;
鲁迅小时候和我们一样天真,认为被送读书是自己的错。
鲁迅小时候和我们一样幼稚,认为有“美女蛇”会害人。
鲁迅小时候和我们一样快乐,百草园乐趣无穷。
但以后他选择了以笔做武器,而他的童年能够使他微笑,
所以他才如此描写的吧。
辩论赛——鲁迅的童年快乐吗
鲁迅年纪尚幼时,在百草园享受童年的自由快乐;大家庭遭遇变故时,小小年纪便感受到世态炎凉.这样“温情”又“冷酷”的童年经历对鲁迅的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读鲁迅的文章,总能够感受到“温情”和“冷酷”这两种气氛的存在.
最温情的是《社戏》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全文共有7个故事情节: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乡间的生活质朴却能使孩子们雀跃;六一公公和蔼可亲,给孩子们慈祥的爱.鲁迅幼年时候的童年快乐在这里得以体现.全文洋溢着温暖的气息,总给读者一种温情的体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当中.这部集子收录的都是他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百草园曾经是“我的乐园”,那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有鲁迅儿时最快乐自由的时光.虽然,长大读书的部分,对束缚孩子的私塾教育有隐晦的批判,但从我的眼中,却也看到了作者在私塾读书时的快乐,虽然那是一种有约束的快乐.
我最喜欢的鲁迅作品就是这两篇,因为文章展现的是一种单纯质朴的画面.温情,舒适,没有鲁迅先生其他文章中的那种压抑和冷酷.
在鲁迅的另一些小说里,温情大多是稍纵即逝的.就像《故乡》.小说中回忆儿时玩伴的情景,有真实的温情——“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色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每一个的细节都被真实的再现,这应该有着鲁迅儿时的记忆.但小说并不想仅仅给我们童年的温情回忆,鲁迅有更重要的思想要传达.闰土的改变让“我”讶异,也让读者“失望”,这便是生活“冷酷”的力量.在这里,鲁迅小说中温情的回忆变成了现实的冷酷.再如《祝福》,祥林嫂的好运也是稍纵即逝.还有《伤逝》中不能恒久的爱情.温情总是被现实的冷酷无情所扑灭.
历来备受推崇的《在酒楼上》便是最好的例子.“‘一斤绍酒.——菜?十个油豆腐,辣酱要多!’……我一面说给跟我上来的堂棺听,一面向后窗走,就在靠窗的一张桌旁坐下了”.这都是绍兴味十足的文字.回望中有些许怀念,淡淡的人情味便出来了.吕纬甫关于在阿顺家吃荞麦粉的回忆,以及为其小弟迁坟的事件,虽然略带辛酸,却也透着回忆的温情.倒是用谣言逼死阿顺的人是可耻的,可怕的.这“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中,也终究是有故乡的影子,终究有回忆中的温情以及现实中的冷酷.
鲁迅小说里的冷酷还是更多.《阿Q正传》里,阿Q的爱情悲剧之后便有了新的麻烦.“他起来之后,也仍旧在街上逛,虽然不比赤膊之有切肤之痛,却又渐渐的觉得世上有些古怪了.仿佛从这一天起,未庄的女人们忽然都怕了羞,伊们一见阿Q走来,便个个躲进门里去.甚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而且将十一岁的女儿都叫进去了……他更觉得世上有些古怪,却是许多日以后的事.其一,酒店不肯赊欠了;其二,管土谷祠的老头子说些废话,似乎叫他走;其三,他虽然记不清多少日,但确乎有许多日,没有一个人来叫他做短工”. 这样的描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鲁迅在家道中落时候,所受到的误解以及蔑视.小说中虽不见伤、不见血,却以冷冷的幽默将市井中恶的一面冷酷地展露出来.最后,阿Q 的死,深刻揭露了人性的冷酷和丑恶.这样的结果让人感到战栗.未庄的这些人,鲁迅应该是有所影射的.遭遇家庭变故的他,所受到的非议和冷眼,大抵也会类似于阿Q吧.
小说《药》中,革命者夏瑜刚死,便被华老栓用馒头沾了他的血去给儿子治病.革命惨遭毒手,生活在底层的人们还处在愚昧状态,这是怎样的悲哀.鲁迅曾经与友人谈及这篇作品,他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鲁迅就是要用这样残酷的情节,表达他的悲痛和期望.
鲁迅先生成年后的留学、工作经历以及他广泛的阅读对其写作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每个人在童年的经历都会对其一生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细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仍然可以感受到童年在他心里留下的影子被带到了文章中.这样的“温情”和“冷酷”也是他独有的特色.
一个人的童年对其今后的成长乃至一生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伟人亦如此.鲁迅的童年生活被温情与冷酷交替包围,他的文字也就有花的温馨和剑的冷酷这两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