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行业,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获客成本较高。这是在线教育机构难以盈利的主要原因。许多用户,或者是用户的家长,在消费习惯上,还不太能接受网络教学,并为此付费。相比线上,大家更愿意为线下的教育付费。为此,在线教育机构往往以自身的亏损来抢占市场品牌的先机,比如以烧钱模式疯狂打广告等。
在线教育“虚假”繁荣背后:跟谁学经营亏损1.6亿元
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在线教育行业发展迅速,跟谁学等在线教育平台通过地铁、综艺、电视剧植入等渠道疯狂收割流量。随着各地中小学生逐渐回归校园,在线教育平台激烈的暑期争夺战亦告一段落。
回顾上半年,在线教育平台虽然获得了无数的流量和资本加持,但从业绩上看,行业不乏存在“虚假”繁荣的现象。9月2日,跟谁学发布2020年第二季度财报,实现营业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366.6%,净利润1860万元,同比增长13.4%。但公司的营业利润为亏损1.61亿元,去年同期为1620万元,下滑较为明显。
与此同时,年初至今跟谁学多次被香橼资本、浑水、灰熊研究等机构做空,被指夸大营收、净利润数据,财务、证券造假等等。在线教育行业数据造假并不少见,2019年全国在校生2.82亿人,而一家在线教育机构则声称累计用户超8亿。
随着资本入局,在线教育行业大打营销“烧钱战”,成本居高不下,盈利风险加大。未来在线教育如何走出一条良性的发展之路?
2014年6月,新东方出身的陈向东创办了B2C在线教育机构跟谁学,团队成员主要来自新东方等著名教育机构及阿里、腾讯、百度等大厂。成立不到一年即2015年3月,公司就获得了高榕资本、中信锦绣、启赋资本等5000万美元A轮融资,彼时估值为2.5亿美金。
2019年5月,跟谁学向美国证监会递交招股说明书。根据招股书,公司自2017年开始聚焦在线直播大班课业务之后,营收持续增长,2018年实现收入3.97亿元,同比增长近3倍,2019年一季度收入为2.69亿元,同比增长近5倍。
同年6月6日,跟谁学在纽交所挂牌上市,然而上市首日破发,股价报收10.46美元/股,较发行价10.5美元/股下跌0.19%。
如今距离跟谁学上市已满一年,表面上看似业绩不错,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21.15亿元、2.27亿元。9月2日,跟谁学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未经审计的财报显示,上半年营业收入为29.48亿元,净利润为1.67亿元。
实际上,第二季度跟谁学的营业利润大幅下滑为-1.61亿元,导致上半年公司营业利润为-6884万元。而跟谁学营业利润出现亏损的原因主要在于营销费用、研发费用等营业费用的激增。
根据东方财富网数据,上半年跟谁学的营业费用同比增长逾5倍为23.73亿元,其中营销费用为19.62亿元,同比增长629.37%。
此前在业绩电话会中,跟谁学表示2020年是第一次大规模地进行品牌推广的一年,目前跟谁学旗下中小学在线网校品牌“高途课堂”已与东方卫视的《极限挑战》达成合作。
为了应对“暑期大战”,其他各大在线教育机构也是纷纷加码广告投入,线下广告、电视广告、新媒体平台等渠道轮番而上,包括邀请中国女排成为代言人,赞助《向往的生活》、《乘风破浪的姐姐》等综艺节目。
看懂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程宇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教学真正重要的环节在于老师对课程如何设计,这也是最考验老师和学校教育机构教学水准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在线教育平台的决定因素。互联网公司真正要解决的不是技术问题,更不是‘烧钱’做营销的问题,而是如何打造他们的教学产品的问题。”
他指出,搞在线教育一定要记住自己是在做教育,是要用互联网来解决教育上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把教育行业当成消费互联网来做,不能把 娱乐 行业或消费行业的互联网经验,直接嫁接到教育行业上。这样做的唯一结果就是,像当初的共享单车,烧了一堆钱,留下一地鸡毛。
多次被机构做空
在跟谁学披露第二季度财报的同时,公司还披露了被做空的后续情况,在一系列做空报告于2020年2月至7月之间发布之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执法部门请公司协助提供从2017年1月1日起的部分财务及运营数据。跟谁学表示,在上述问询之前,公司审计委员会已经聘请了第三方专业顾问对做空报告中的指控进行调查。
目前该两项调查均在进行中,公司无法预测调查工作的时间、结果及最终结论。
年初受疫情影响,在“停学不停课”政策引导下,在线教育迎来了发展契机,其用户规模及用户时长急剧攀升。
极光大数据发布的《2020年Q1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显示,3月K12教育行业渗透率达37.4%,同比增长17.1个百分点,行业用户时长同比增长超4倍。企业应用和K12教育行业超过大热的短视频行业,成为用户规模增长最多的两个行业,同比增量分别达到2.4亿和1.97亿。
在此情况下,在线教育机构坐享流量红利。根据报道,疫情期间跟谁学通过免费课吸引了1500万名学生报名,是2019年总付费人次的5倍多。同时其二级市场股价表示亦十分亮眼,由2019年底21.86美元/股上涨至2020年2月24日46.4美元/股。
值得一提的是,跟谁学不仅没有获得机构青睐反而还遭到了机构的轮番做空。
2月25日,做空机构灰熊发布了跟谁学的做空报告,质疑其经营数据存在造假行为。4月14日,香橼发布跟谁学的做空报告,认为跟谁学的财务数据过于美观——不仅实现盈利,且毛利率在75%以上,同行新东方的毛利率则为50%左右,质疑其通过重复计算收入来虚增营收。
随后天蝎、浑水等机构上场,发布跟谁学的做空报告。自今年2月开始,跟谁学被上述机构做空的次数高达12次,做空原因包括质疑跟谁学夸大营收、净利润数据,财务、证券造假等等。
虽然多次被做空,跟谁学的股价却丝毫不受影响,反而一路上扬。8月7日,跟谁学股价曾一度达到141.78美元/股,为上市以来最高点。一面是机构“疯狂”围堵,一面是股价不降反升,跟谁学的上述反差也引起了市场侧目。
在线教育机构数据的真实性一直备受争议。一家在线教育机构称,全国累计用户超8亿。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01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82亿人,专任教师1732.03万人。
根据极光大数据发布的《2020年Q2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后疫情时期,一批互联网行业逐渐退潮,即时通讯、在线视频、手机 游戏 、综合新闻、企业应用、K12教育等行业用户时长较上季度明显下降,其中在线教育用户时长环比下降23.5%;说明与休闲 娱乐 、资讯类、在线学习工作等相关的行业在疫情高峰期间用户需求增长较快,疫情拐点过后,退潮效应也相对明显。
随着9月全国各地学校陆续开学,学生回归课堂,线下教育机构逐渐回暖,在线教育能否留住用户?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学院潘先军教授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线上教育并不是常态,完全是因为疫情防控需要而采取的应急措施,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各类学生返校开始恢复常态教学,线上教育必然会“退潮”。“该怎样就怎么样,所以线上教育平台只把疫情看做商机想赚一把,甚至是发大财,这是打错了算盘。”
“教育与股市有很大的差别,不要一味拿它作为暴赚的工具”,潘先军教授认为,线上教育平台应该有正确的利益观和 社会 责任感,教育产业不同于其他商业领域,获利的同时要有 社会 担当,必须认清线上教育的本质,给自身教育内容与形式定好位,厚积薄发,突出特点,具有不可取代性,这样才能获得与 社会 效益相匹配的经济利益。
虽然与线下教育机构相比,线上教育机构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教学安排灵活等优势,但同时线上教育也存在“硬伤”。
潘先军教授指出,“线上教育没有课堂气氛,不利于合作学习和 社会 习惯的形成;需要必需的设备与网络,会限制一部分低收入阶层和偏远贫困地区的用户;相对线下教学,即时交流可能受限或滞后;不适合程序性(技能)知识课程学习,如语言学习、训练等。”
在程宇看来,教育实质上是一个沟通的场景,人们沟通73%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信号传递的,包括沟通的场景、沟通者所借助的表达辅助工具等等。而在线教育平台主要传递语言信号和一些二维平面的肢体语言信号,相比于线下,线上教育效率低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较低,同时老师的教学负担还更重。
“互联网教育有其价值,但也有局限性,后疫情时代,行业大势面临一定的退潮,但众多机构却都争相涌入,未来部分企业势必面临更大的风险”,程宇说道。
为什么,这几年教育培训机构频繁倒闭?
说到底,其实这几年教育培训行业其实是在“冰与火”之间,听我给您慢慢分析。
火热是因为:
一方面,这个行业本身有着逆周期的能力,所以备受欢迎。即使经济下行,但是所受的影响也较小。 基本上经济环境越不好,大家会越愿意在教育、医疗、 娱乐 这样地方花钱。而且,教育行业的现金流相对比较好,风险相对较低一点,大家都愿意在这几个行业发展。 也因此在资本寒冬,在线教育投资消息频传,会成为靓丽的风景线。
另一方面,人才结构性失衡、一系列教育政策的改革、二胎政策带来的红利、留学低龄化、二、三线城市家长对课外辅导教育的重视等等都是目前推动教育市场盘子扩大的因素。很多数据都显示出国内教育行业尤其是在线教育的创业机会仍有很多。
随着教育的火热,这个领域的泡沫也就多了。倒闭原因如下:
最大的单一原因无疑是销售额不足。 归根结底,没有营收,所有公司都会垮掉。这个结论是显而易见的——但不同寻常之处在于,有如此多的企业家高估了其想法所拥有的市场。
第二大原因是缺钱 ——但通常我认为这是其他问题引发的结果。建公司容易,要成功经营下去则是一大难题。目前对在线教育创业公司的投资已经存在估值泡沫,投资人越来越谨慎。
第三个解释是教育行业进入门槛低但是运营门槛高。 很多教育机构们还没有形成黏住用户的有效模式,也没有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式。且教育行业是一个重服务的行业,家长重视教学效果。
其他因素包括竞争太激烈、利润低、客户服务差以及业务模式不具商业性。确实有些机构是想通过炒概念热度来赚快钱,但究其本质是在线教育的盈利模式不清晰,部分创业者又太看重速度和规模,忽视教育本质。
我们来举个例子:
前几年新东方、好未来等K12巨头们花费巨资通过并购和直营的方式向三四线城市拓展市场,但效果并不理想。这是由于培训机构需要自行负责营销、教学、教研等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出问题都不行。
而双师课堂这种模式能火起来,究其原因是因为,和直营、并购的模式相比,双师模式培训教师的成本会低出很多,这是由于教师讲课成本相对较高,如果是线下直营或者并购的方式建立分校区,培训教师的周期很长,有的甚至要半年的时间。但标准化课程, 复制速度很快,例如有的机构采用双师模式培训助教只需要一周时间。
连续5个财季亏损,精锐教育逃不出烧钱魔咒
文丨舍儿
编辑丨雷云霆
2月23日,精锐教育发布了2021财年Q1财报(2020年9月-11月)。
第一财季,精锐教育的总营收为6.85亿人民币,同比下降14.10%,环比下降32.25%。其中,K12业务收入为4.87亿元,占营收总额的71.1%。幼儿教育业务的收入为1.41亿元,占比20.5%。在线教育收入为人民币3,000万元,占比4.4%。
报告期内,精锐教育的平均每月注册人数为148134人,与上一季度的171297人相比,环比下降23163人。K12业务、幼儿教育、在线教育的平均每月学生人数分别为76176人、49121人、10596人,均低于上一财季。
虽然9月份到2月份为教育行业的淡季,但与去年同期相比,精锐教育的净利润下降52.91%至-1.64亿,净利率为-23.94%,去年同期为-13.76%。毛利率也从2020FQ1的35.2%下降为30.43%。疫情重创后的恢复期为重要因素。
目前,精锐教育仍保持强劲的销售能力,体现在现金销售额同比增长幅度持续提成,2020年12月、2021年1月、2月中旬,其销售额增幅分别达到14%、23%和37%。截止2021财年Q1,其预售学费余额也达到了27.5亿元。
但销售能力未必与产品质量、市场需求成正比。疫情期间,精锐教育退费难、师资力量弱等负面新闻频繁遭消费者投诉。向来有教育界“爱马仕”之称的精锐又为了推动盈利增长,持续提升产品售价,无疑又降低了其市场天花板。
面对竞争激烈的教培市场,持续亏损的精锐教育在新财年又将启动哪些新战略?过去的三个月又暴露了精锐教育的哪些优劣势?从FQ1财报可见一二。
预付学费创新高
精锐风险更大了
精锐教育营业收入下降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教育行业为预收款模式,只有课时消耗后才能转化为营收。而除了升学考试前的3-5月,暑期档的7-8月,其余时间均为行业淡季。其二,受疫情反复的影响,自9月份起,精锐教育的部分线下业务受到影响,导致盈利下滑。
这也正是精锐教育的两大风险项。
精锐核心业务为K12一对一,占其总营收的70%以上。而精锐教育常见销售模式为卖大单,给予销售高提升。使家长被强加了原本不存在的需求,导致后期退费率高。
第一财季,精锐教育的预付学费余额达到了27.5亿,创下 历史 最高记录,上一财季则为25.4亿人民币。主要原因是单品售价的提升。现金销售额约有30%来自于Elite VIP计划,与2020财年相比增加3%,高层还预计这一比例到2021财年将增长到20%。
另外,精锐K-12业务现金销售同比增长了10.2%。从去年9月到今年1月,精锐核心VIP细分市场的人均新签单价达到4.4万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73%;幼儿教育业务方面,精锐在2021财年推出了售价为常规产品1.5倍的至慧学堂PMP产品,和1.7倍的小小地球少儿MBA英语。FQ1,至慧学堂和小小地球的人均新购单价的同比增长分别为14%和29%。
乍一看,精锐产品的销量是可观的。随着学校的复工恢复到正常水平,学生及家长对教育产品的需求量也逐步提升。
但问题在于,预付学费未必能全额转换成营收,一旦受环境、市场等外界因素影响,导致家长产生退费需求,则影响其现金流。若预付款已被企业用于其他成本支出,则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风险。比如韦博英语、优胜教育、学霸君等教培机构的暴雷,都与预付费被提前消耗有关。
去年,屡次有消费者投诉精锐教育退费难,以各种理由不给予退款,强制学习。精锐也在2020年报中表示,公司对较新课程的教材或相关服务的经验有限,并不确定新开发的课程能否获得市场的好评。一旦不能满足市场变化需求,吸引和留住学生的能力会减弱。
此外,精锐教育面向的高端赛道触及天花板,用户及潜在用户范围有限,其商业模式可在短时间内跑通,但长期来看仍充满不确定性。
为应对不时之需,教培机构也纷纷发力其他赛道。近5年之内,精锐教育便投资6亿用于线上教育,疫情期间,精锐整合了多项线上课程品牌“精锐在线”,被动加速了该业务的发展。但精锐在线并没有呈现增长趋势。2021FQ1,在线教育的营收占比总收入的4.4%,上一财年Q3、Q4则分别为6%和5%。
2020年初,精锐将十万学生转移至线上,其在线业务的营收也多来自于原有用户的学费,并没有呈现出吸引新用户群体的趋势。精锐在线更像是线下产品的补充,为用户提供便捷性增值服务。而与线下产品价格持平的在线服务,更令其优势不够明显。
当然,精锐教育也呈现出了一定向好趋势。如营收和净利润连续三个季度的降幅持续减小,这意味着精锐教育正在缩小与疫情前的营收数字的距离。当然,这也与疫情逐渐恢复平稳有关。现阶段也正是包括精锐教育在内的教培机构制定新战略、提升获客量的重要时机。
斥资建设高端VIP产品
精锐“烧钱”进行时
营收同比降幅的减小,一定程度也离不开精锐的斥资投入。上一财季,精锐教育共支出了5.07亿的营业费用,其中包括2.9亿的营销费用和2.16亿的一般及行政费用,实现了当财季45%的现金销售增长和80%的季度新学生增长。
2021财年第一季度,精锐的营业成本和营业费用的支出有所缓和。营业成本同比下降7.8%至人民币4.765亿元;营业费用为3.72亿(销售费用1.71亿,管理费用2.01亿),同比下降0.23亿,环比下降1.35亿。
但这也并非完全是精锐刻意控制支出成本所致。营业成本下降是受冬季疫情反复的影响,部分学习中心关闭,员工成本降低。营业费用降低也是因为疫情导致大量线下推广无法继续。
当然,对面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精锐在升级扩张方面也表现的较为谨慎。比如本财季的资本支出仅为人民币4080万元,较2020年财Q1的人民币9020万元相比减少了45.2%。但这对于精锐一贯的“烧钱”模式而言,并没有弥补效果。
新财年,为了支持Elite VIP计划的落地,精锐加大了对人才梯队建设的投入与教学服务的升级。教师成本和租金成本也随之增加。
Elite VIP计划对教师设立了较高的门槛,面试接受率仅为3%,教师的薪资成本也提高了50%。这样的投入实则也存在风险概率。1对1教育模式的规模不经济,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教师来维系学生配比,筛选和培训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教师的产能较小,发展空间受限,流动率高。这就导致精锐需要耗费大量成本来稳定教师团队。
近期,网络上也不乏吐槽精锐教师不专业、无教师资格证的声音出现。即便目前尚未构成较大的舆论风波和公关危机,但以精锐发展高端教育的长期战略来看,该风险项仍是一颗定时炸弹。
另外,精锐目前仍在扩展学习中心。财报显示,精锐计划在本财年为Elite VIP计划开设27个高端旗舰VIP中心,首批旗舰中心已于2020年12月开业。升级后的自习室配备了智能教学系统,并开设了更多的VIP特别房间。因此,Elite产品的租赁成本占收入的百分比将从5%增加到11%。
Elite VIP的产品价格也从上一财年的1.4倍提升至今年的1.8倍。精锐教育首席财务官兼首席战略官左鸿电话会议中表示,受高端战略的收入增长的鼓舞,公司将继续加大在核心产品、教师资质、学习中心和优质品牌方面的投入。
这意味着精锐的烧钱模式还将继续。若精锐无法以优质稳定的师资、合理的价格持续吸引学生和家长,未来的营收也难以达到理想状态。
股价频跌、市值落后竞品
精锐3年卖100亿可行吗?
精锐教育在财报会议中公布了未来3-5年的计划。其计划主要围绕Go Premium战略,该战略包括三大维度。
其一,推出Elite VIP,SVIP等价格更高的创新产品,升级优质的教学质量及其他服务。
去年10月份,精锐教育正式发布了SVIP产品。据悉,该产品为精锐的哈佛班产品与精锐王牌优势产品个性化一对一的升级高配版。高层预计,今年将通过Elite VIP产品获得20%的现金销售额,2023年Elite VIP产品将占VIP业务销售额的60%。
不过,1对1模式虽具备市场需求,但在资本市场上却很难立足。1对1模式规模小、赛道集中度高,资本仅倾向于龙头。虽然在现阶段,精锐教育是中国最大的高端教育机构,但在1对1模式上,仍有新东方、掌门、好未来等大量竞品。
其二,将更多精力放在重要城市,通过不断升级中心来最大化市场份额。精锐计划2021财年新推出27个高端校区,2023年前开设150-200个旗舰中心,旗舰中心将占480个中心基地的35%-40%。
但在2020财年,精锐总营收的53.6%来自于上海地区的业务。若继续在上海开设中心,则面临门店集中风险。若发力其他城市,则可能会面临地区差异化、以及竞争对手已占据主导地位的风险。这也需要精锐根据不同地区的教学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并打出差异化产品战略。若新的学习中心无法如预期扩大规模,财务表现将受到重大负面影响。
其三,持续强化品牌建设来提升用户规模。鉴于精锐教育的高端定位,口碑向来是其重要的获客方式。左鸿曾表示,精锐教育每年70%左右的客户来自口碑和复购,其中40%+来自复购续费,20%+来自推荐。
除了Go Premium战略之外,精锐还计划将OMO模式作为长期发展战略。张熙预计,精锐在线的营收今年有望增长5倍至10亿元,占总营收比重将由5%增长到20%—25%。
企业高层对于公司未来的销售额及ASP表现出了较为理想化的预期。
精锐创始人张熙在财报会议中表示,精锐的目标是到2023年和2026年分别实现100亿元和300亿元的销售额,相当于2020财年的2.7倍和8.1倍。ASP则有望受产品价格的提升,在三年内增加两倍。
不过目前来看,精锐教育的股票频频走低,最新股价仅为3.61美元/股。5.83亿的最新市值,也与2443.58亿的新东方、488.31亿的好未来相差甚远。精锐教育的高端战略虽有利于其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打出差异化,占据高端市场地位。但与此同时,其销售范围也面临天花板,如何实现获客量的持续提升,于精锐而言将是重要任务。
在线教育行业性雪崩大裁员,新政调控之下在线教育要凉了吗?
最近一段时间对于在线教育行业可谓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寒冬,伴随着在线教育新规的出台,各个在线教育企业开始出现雪崩性的裁员现象,很多人都在疑惑在新政调控之下的在线教育行业到底该怎么看?在线教育这是要凉了吗?
一、在线教育出现行业性雪崩大裁员?
根据中国网的报道,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意见),要求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坚持从严治理,对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问题的机构,要严肃查处。
6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表示,对作业帮、猿辅导、新东方、学而思、精锐教育、掌门1对1、华尔街英语、哒哒英语、卓越、威学、明师、思考乐、邦德、蓝天、纳思等15家校外培训机构进行重点检查。15家校外培训机构均存在虚假宣传违法行为,分别予以顶格罚款,共计3650万元。
二、在线教育行业这是要凉了吗?
说实在,我们看到在线教育行业出现这么大规模的波动,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一个现象,我们到底该怎么看待在线教育行业出现的问题呢?而且当前的现象的背后又该如何理解?
其次,国家当前对于在线教育行业进行大规模的整顿实际上也是很正常的一个现象,这是因为当整个行业出现问题之后,只有国家进行大规模的整顿才能够推动整个行业进入更好的发展状态,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在线教育行业必然会经历短暂的寒冬现象,整个市场将会进行大规模的洗牌。在线教育行业的大洗牌,最终的结果应该是整个产业会出现28分化,只有最正规的核心企业,只有找准市场方向的核心企业,才有可能在市场的洗牌过程中真正的留存下来,而这种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阵痛,实际上在不少产业发展过程中都曾经出现过,而现在开始轮到在线教育产业了。
第三,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在线教育产业面临的问题,实际上是整个产业发展中必须要经历的事情,所以对于当前的在线教育产业的各个参与企业来说,当前最需要做的是稳定自己的资金链,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让自己在产业规范的发展过程中能够真正的生存下来,这才是推动整个在线教育行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化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