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第三篇是《八佾》。《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论语中第三篇八佾是什么意思

佾是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

《八佾》篇包括26章,是《论语》二十篇中的第三个部分。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论语第三篇是什么

论语共有二十篇.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你说的第三篇是八佾.后面那个字读yi.第四声.

论语第三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三章原文及翻译: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试译:孔子谈到季氏,说:“在自家庭院里办天子的八佾舞会,这种事情都能忍心做出来,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忍心做出来呢?”

3.2 三家者以《雍》彻(撤)。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试译: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大夫祭祀祖先时,唱着《雍》这首天子祭祖诗来撤除祭品。孔子说:“‘各方诸侯助祭,肃穆天子主祭。’《雍》诗的这一句如何用到三家大堂去呢?”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è)何?”

试译:孔子说:“做人没有仁爱,礼仪怎么能到位?做人没有仁爱,音乐怎么能到位?”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nìng)俭;丧(sāng),与其易也,宁(nìng)戚。”

试译:林放请教礼制的根本。孔子说:“提了个大问题啊!就一般的礼仪来说,与其大事铺张,不如力求俭朴;至于丧礼,与其过分周到,不如万分哀痛。”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无)也。”

试译:孔子说:“蛮夷边鄙之地有君王,不如中原华夏之地没君王。”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汝)弗能救与(欤 9)?”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试译: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叹道:“唉,难道说泰山的神灵还不如林放懂礼吗?”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试译:孔子说:“君子没什么好争的,一定要争的话那就比比射箭吧。射手首先相互揖让,登堂射箭;射完后相互作揖下堂,比输的喝罚酒。这种比争是有君子风度的。”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试译:子夏问道:“‘一笑这脸蛋好美啊,一双黑眼睛好亮啊,白净净的平添灿烂啊!’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底子白净,文采是画上去的。”子夏又问:“礼也是加上去的吧?”孔子说:“启发我的是商啊,现在可以跟你一起品《诗》了。”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试译:孔子说:“夏礼,我能够讲一讲,只是杞国的不足以验证;殷礼,我能够说一说,只是宋国的不足以验证。原因是典籍和贤人不够。典籍够、贤人够,我就可以验证它们。”

3.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试译:孔子说:“禘祭大礼,从开头献酒完毕后再往下,我就不想看下去了。”

3.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试译:有人请教禘礼的学问。孔子说:“不晓得。也许对于明白人来说,要想掌握天下就像看这里一样吧?”一边说,一边指着他的手掌。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yù)祭,如不祭。”

试译:孔子祭祀祖先,真如祖先就在眼前;祭祀神灵,真如神灵就在头上。孔子说过:“对我来说,假如祭祀不是人在心在,那就跟没祭一样。”

3.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试译:王孙贾问道:“俗话说‘与其讨好奥神,不如巴结灶神’,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那个说法。违背了天理,就没法祈求上天保佑了。”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试译:孔子说:“周朝取舍了夏商两代的制度,集礼仪文化之大成啊!我遵从周礼。”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试译:孔子进周公庙,对每件事都要提问。有人就奇怪:“谁说鄹人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啊?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人请教。”孔子听后说:“那些做法是礼吗?”

3.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试译:孔子说:“射礼的要旨不在于中靶,动用劳役也要各尽所能,这是古代的规矩。”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试译:子贡想取消当时告朔仪式上装样子的饩羊。孔子叹道:“赐啊,你可惜那只羊,我痛惜那种礼啊。”

3.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试译:孔子说:“遵照礼制尽心辅佐君王,人们却以为是拍马屁。”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yì)》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特别说明:”乐”在这里并非音乐的意思,而是礼乐!礼乐是外在的,而仁是内在的。

孔子身处乱世,面临贵族旧制的瓦解,社会阶层激烈变化,而文化方面也是圣贤不明、百家齐放。因此他力图复兴礼乐,希望挽回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

然而,他同时也认识到,所谓礼乐,只不过是外在的形式,而内在的仁才是真正的人性核心和文化的根本。礼乐追根溯底也是发自人心的内在情感,对孔子来说,礼乐的真正意义就是正人心、塑造完美的人性心理。

所以,失去了仁这个内在核心,礼乐就不成其礼乐,而只省下一个无用的空壳了。这样的礼乐绝不是孔子所努力复兴和弘扬的礼乐。

扩展资料:

礼乐(礼节和音乐)

礼乐始自夏商,到周朝初期周公“制礼作乐”形成独有文化体系,后经孔子和孟子承前启后,聚合前人的精髓创建以礼乐仁义为核心的儒学文化系统,从而得以传承发展至今,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国成为“礼乐之邦”,也被称之为“礼仪之邦”。“礼乐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创造了人类的辉煌。虽然现代工商业科技文明过分重视物质利益,使得传统的“礼乐文化”受到商业世俗文化的冲击,已失去古典纯朴的的本质精神。

但是,传统的“礼乐文化”在今天还是能起到提升人类道德,使人们达到自我完善的作用。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礼乐文明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礼乐

论语第三篇 学而第三则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傅佩荣译文

译文: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这种人是很少有真诚心意的。”

心得:

很会说话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能说会道,八面玲珑,察言观色,曲意逢承,因为心思都放在了如何“说”上,自然没空留意从心而发,缺少真诚。

“孝第也者,其为仁之本”,“仁”从来都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孔子认为“仁”是一切道德最高的标准, 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理,当然应该出自本心和善意。“巧言令色”用美妙的语言,热络的表情无非是想掩盖其真正的意图,谋取私利或另有企图,都是些无法光明正大表达出来的意图吧。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在智者面前,“巧言令色”就等于有所图谋,需小心防备。所以孔子又说:“巧言乱德”。

我们求“仁”之人,择善而行,真诚待人。不去做“巧言令色的人”的人,更要能识别、提防这样的人,让“巧言令色”者没有市场,远离身侧。

                      2016年3月13日

八佾第三是什么意思

八佾 :
bā yì
1.亦作"八溢"。亦作"八羽"。 2.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舞。佾,舞列,纵横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
“八佾”为八列之舞,是宫廷舞中用人最多,等级最高的舞蹈形式,只能为周天子所用。古代礼教社会,等级森严,等级不到而僭用者,是以下犯上,视同篡位。
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指的是是古人舞蹈奏乐的行列,八个人为一行,这就叫一佾。八佾是八行共六十四人。按<周礼>只有天子才能用。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因鲁国国君是周公后代,周公曾有功于周王室,为报答周公之德,周成王赐给鲁国用天子这礼乐祭祀的特殊待遇。
《论语》原文是说孔子对鲁国正卿季孙氏僭用天子八佾舞很愤怒,称:“如果连这样的事可以容忍,那天下还有什么事不能容忍了呢?”。
【论语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八行(六十四人)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评析】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八佾第三是论语的篇名。第三,就是论语第三篇。是以第三篇的第一节中的“八佾”两个字作为篇名的前半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