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名赞堃,字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落花生》,并被登在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5课,以教育孩子。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落华生原名叫什么名字?

落华生的原名为许地山。许地山1893年2月出生于台湾台南,三岁时,许地山随父漳州定居。四岁时入私塾读书。因其聪颖好学成绩优异,在漳州城内颇有“神童”美名。

辛亥革命前夕,许地山的哥哥在新思潮的影响下加入了革命队伍中,许地山亦受其影响,剪掉了象征旧时代的辫子,与糟朽的清王朝决裂。不多时,许地山家道中落,开始自谋生计。他在石码眉麓小学当过教员,也曾在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任教。

扩展资料:

1913年,许地山任教于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期两年。这两年的海外生活对许地山的影响颇大,他之后的许多作品都取材自这一时期。

1921年,许地山同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郑振铎、周作人等发起成立了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文学研究会(1921—1932),其创办刊物《小说月报》影响甚广。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墨子网——许地山

落华生的原名是什么?

落华生的原名许地山,许地山的出世恰恰是为了入世,他那建立在现实苦难之上的宗教情绪.本质上是一种忧患意识。许地山尽管熟诸佛道经典,却从来不想避世隐居,始终把改造社会、拯救人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一简单朴素的信条贯穿了许地山的一生。其作品既表现了他对佛教文化的体悟和阐释,同时也集合了他对基督教文化、道教文化乃至现实主义文化的多重思考和体认。接受佛学的虚空观,不是导向现实人生的否定和是非观念的泯灭,而是承认局限,敞开自我,拥抱世界。

人物成就

许地山曾翻译过《吉檀迦利》《在加尔各答途中》《主人,我的琵琶拿去吧》等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散文。1928年他翻译了《孟加拉民间故事》, 1930年,出版了专著《印度文学》,1934年,又译出印度故事《太阳底下降》《二十夜问》,从而成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

经过数年的刻苦努力,许地山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许地山从英国留学归来后的几年间(自1927年起,至1935年离开燕京大学止),写有学术论文8篇,学术论著5部。其中1930年出版的《印度文学》,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印度文学史专著。

落华生原名叫什么

落华生,原名许地山。

(1893~1941)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名赞恒,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者家庭。幼读经史,后随父在广东上中学,毕业后即在福建、缅甸等地任中学教员。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先后得文学学士、神学学士学位。“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起他爱国民主思想和创作热情,成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有关的文章,书籍。

落华生的原名

许地山,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花》、《落花生》等。

中文名:许地山

外文名:Xu Dishan

别名: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台湾台南

出生日期:1894年2月3日

逝世日期:1941年8月4日

职业:作家、文学家、教授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信仰:基督教

代表作品:《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史》《印度文学》

故居:徐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