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县人。原为丁原部将,被唆使杀害丁原归附董卓,与董卓誓为父子,后又被司徒王允唆使诛杀董卓。旋即被董卓旧部李傕等击败,依附袁绍,又被袁绍猜忌,依附张杨。

兴平元年,吕布趁曹操攻打陶谦时与陈宫等叛乱,占据濮阳,但是两年间被曹操击败转而去依附徐州刘备,又趁刘备与袁术作战时袭取了徐州,与刘备和好一阵又相互攻伐一阵。期间,以辕门射戟化解刘备与纪灵的争斗。建安三年,吕布先后击败刘备与夏侯惇后,曹操亲自出马征讨吕布,水淹

吕布是三国演义的人物吗

吕布是三国演义里面的重要人物,这个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他主要是出现在三国主义的前半部分,活动的时间段大概是在公元前15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这个就是属于东汉末年左右,他既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也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面的人物,这个也是没有什么问题。

吕布算三国人物吗?

吕布(?~198),字奉先,汉族,东汉五原郡九原县(今属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人。东汉末年名将,汉末群雄之一,著名武将与割据军阀。曾先后为丁原、董卓的部将,也曾为袁术效力,曾被封为徐州牧,后自成一方势力,于建安三年(198)在下邳被曹操击败并处死。由于小说《三国演义》及各种民间艺术的影响,吕布向来是以“三国第一猛将”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心目之中。

三国时期的吕布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吕布是三国时期的一大英雄人物,人称“马中赤兔,人中吕布”。

他和他的坐骑赤兔马都曾是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人们心中的尤物。

但是吕布的命运并不太好,他的一生在三国历史的天空像一颗流星一样划过,并没有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不过,由于他的出现,对当时的政治和军事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制造了三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三大变局。

1.吕布勇猛

这一点没什么好说的。

经常有人质疑赵云的武力,但是没有人质疑吕布的武力。

正史上记载了不少临阵单挑和身先士卒的冲杀,基本是无敌状态。

还有辕门射戟那种半神话记录,武力100要比诸葛亮那个智力100令人信服的多。

2.吕布的文化水准

基本上大家印象里吕布的文化水平跟张飞是一个档次的。

其实我估计吕布和张飞确实在一个档次——两个人文化水平都是满不错的。

张飞就不多说了,吕布一开始投靠丁原的时候,是做主簿的!主簿有点帐房先生性质,杨修就做过,至少说明吕布绝对能写会算。

其实想想也不难明白。

当时是乱世,并州那里又是多出 *** 的地方(内蒙古),弓马娴熟,能征善战的不要太多,但是能写会算的却很可能缺乏。

吕布就是仗这一点才被重用的。

3.吕布的政治

政治这个东西蛮麻烦。

光荣《三国志》中经常把政治能力等同于种地能力。

比如三国志8中张概同学那个高的吓人的政治力,引得无数人唾骂。

吕布是并州人,估计那地方没有农耕,种地能力一定是0,也没有看出来他有什么治理才能。

就种地那一方面来说,吕布的能力一定是很低的。

4.吕布的政谋

区别于政治,我还是把有关政治的谋略性问题单列了一项,就叫政谋。

个人感觉吕布作为一个政客的谋略并不算低。

首先,杀丁原投董卓。

不义是自然的,但是从吕布自身来考量是有很大利益的。

首先,那时的董卓还不是不可救药的,相反初进京城的时候还是蛮得人心得。

如果之后不是董卓倒行逆施,像曹操一样好好利用手中的兵权和天子,吕布说不定还成了良臣择主而侍的典型呢。

其次,丁原是并州刺史,董卓是当朝太师,从名分上说,董卓要定丁原一个叛逆的罪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董卓毕竟代表的是中央,只要百姓心中还有汉朝的存在,中央比起诸侯有不可取代的号召力。

所以说,当时情况吕布要投靠董卓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明智的。

然后再看吕布反董卓。

初看上去是吕布和董卓的小妾私通(也不知道是不是貂禅),事情败露。

但这只是诱因,本质的问题有两点:一.董卓完全失去了民心,天怒人怨,跟着他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了。

二.吕布的并州系军人受到董卓手下凉州系军人的排挤。

吕布再受董卓重用,逼近还是外来人,所谓疏不间亲,关键时刻董卓多半会偏向他的凉州嫡系,更何况还出了私通小妾的事情。

而这是吕布一旦反了,首先可以摆脱凉州派排挤,并且掌握朝廷大权,其次在天下也有个好名声。

事实上吕布后来是掌了权,后来诸侯征伐中许多人还是提起吕布当年除董卓的功劳。

虽然由于能力问题,吕布最终没有成大事,但此番谋略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

后来吕布投袁术、投袁绍,去留之间也是见机的不错。

最后投张扬,更是很深谋远虑的。

上党属于并州,那里是他和部下的老家。

在家乡万事都方便,守家时候士兵也会尽全力。

同时张扬的实力也不像2袁一样强,不会随便轻视他甚至想卸磨杀驴。

再者上党的地方离关东、关中、河北都比较近,这些地方是当时局势的要点。

如果有什么变故,吕布都可立刻发动。

设想一下吕布要是跑远一点,后来也就没取衮州的机会了。

另外,李郭二人假托朝廷的名义,通缉吕布,让张扬很为难的时候,吕布非常机智的用计让他和张扬都能脱身。

由上可见,比起许多人,吕布还是非常有政治眼光的。

5.吕布的用兵

在战略层面上,吕布的水准相当一般。

在战术层面上,是一流武将。

这点大家有共识。

6.吕布的用人

这点上吕布非常有眼光。

他手下的第一大将高顺,作战能力绝对是三国顶尖高手,又能约束士兵不为非作歹,也能劝柬主公,忠义更是没得说。

八彪将之首的张辽也是不用说了。

臧霸是将才,最后山穷水尽才投了曹操,不算不义了。

其它候成、曹性之辈作战还是相当有一套的,最后虽然不少背弃了他,也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了。

设想一下吕布如果不能用人,为何能聚集这么多良将呢?

有两件事情也能反映一下吕布用人的情况。

一是徐州时候刘备推荐给他一个文官,后来吕、刘二人不和了,吕布让那文官写书辱骂刘备,那文官坚决不肯。

最后吕布也没有和他计较,认为那文官的做法也是值得肯定的。

二是部将成廉谋反的时候,半夜吕布带着家眷逃到高顺的营里。

当时情况一片混乱,但是吕布还是作出了正确的判断——高顺不会反,高顺有能力平叛。

后来平定叛乱,成廉招供是他和陈宫一起勾结袁术反叛,当时陈宫就在堂上,满脸涨的通红。

不过吕布也没有深揪下去。

他知道当时情况陈宫是他手下不多的谋臣,如果杀了不但折损大将,人心也会散了。

后来陈宫还是为吕布尽了忠,可见当时的选择还是很对的。

吕布对手下的意见还是很重视的,采纳了不少正确的意见。

至于最后为什么不采纳陈宫的建议,出城和城里成犄角之势,相信上面说明白了:吕布已经不能放心把城交给城宫了,他背叛了别人,也被别人背叛过。

7.吕布的治军

常看到吕布纵兵劫掠的事情。

但也不能说是吕布一心为恶,故意纵兵为祸。

自古兵匪就是一家亲,更别说乱世了。

*** 之所以得民心,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兵管的比老百姓好,老百姓更信任兵。

吕布和他手下的将领大多是军班或是土匪出身,而且大多是并州这个比较蛮荒的地方出来的,对士卒劫掠也就睁眼闭眼了。

还有一个原因。

吕布到处颠沛流离,将士既绝望,又缺乏补给,很容易干出劫掠的事情。

如果阻止劫掠,恐怕兵败以后根本收拢不起败兵了。

其实曹操、刘备、的士兵都干过劫掠的事情。

三国志中记载吕布军入徐州的时候,百姓还夹道欢迎,扣除逼迫的成分,可见吕布的队伍还不算太匪性。

8.吕布的信义

我无意像某些人一样替吕布粉饰,只是实事求是说话。

吕布是三姓家奴,没错。

他没有高顺那种从一而终的忠心,也没有刘表不弃黄祖那种妇人之仁,也不会像刘备几个兄弟之间那样仗义。

他是非常贪图名利地位的,也非常贪财物(还和臧霸为了钱粮内讧过),对人也没有多大义气可言。

他的野心也不大,并没有纵横天下的志向,只是割据一方以求富贵。

从杀掉董卓后掌权的时间和最后对曹操所说的话可以看出来。

吕布也有一些有信义的行为。

基本上可以划归两种:一种是顺水人情、或者装出点仁义来,或者自己良心有点过不去。

一种是在并州军里多少会感染些士兵的江湖义气。

这些都不能改变其人缺乏信义的本质

三国真有吕布吗?

 首先一点,历史上确实是有吕布这个人的。《三国志》将他与张邈、臧洪并列一起作传,列在《魏书》第七中。且主要篇幅文字都是描述吕布的,记载可谓详实。

 关于真实的吕布,在《后汉书》中有详细的记载,“吕布字奉先,五原九原人也。以弓马骁武给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甚见亲侍。灵帝崩,原受何进召,将兵诣洛阳,为执金吾。会进败,董卓诱布杀原而并其兵。稍迁卓以布为骑都尉,誓为父子,甚爱信之。稍迁至中郎将,封都亭侯”,吕布投降起来,只有一条准则,那就是活下去,完全不看对方的实力名气,如吕布投袁绍被猜忌后,转附张杨——这张杨,恐怕大部分人不知道其来历跟脚。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有诗评价吕布,“夜读三分传,堪嗟吕奉先。背恩诛董卓,忘义杀丁原。倚仗英雄气,不从忠直言。白门身死日,犹自望哀怜!”大约在吕布的观念中,没有忠义二字的存在,他所图者,不过是周全一条性命,可惜周围全是如狼似虎的人物,他也便被群狼挤的没有了生存空间。而陈寿评价吕布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荀攸评价吕布勇而无谋,程昱评价吕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郭嘉评论吕布布之威力不及项籍,而困败过之,这些都不是空穴来风也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今时今日的我们,有必要考察吕布所谓轻于去就的背后存在的深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