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产运动:指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其控制区域内发动的一场军队屯田和鼓励生产的群众运动,主要开展农业生产,兼办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

党政机关、军队、学校普遍参加生产运动,逐步达到粮食、经费自给、半自给或部分自给。同时,实行公私兼顾,军民兼顾,组织劳动互助,发展经济,以改善生活和保障供给。通过这场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中共控制区域基本实现了经济自给自足。大生产运动达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共度难关,既进行革命,又进行生产自足的目的。

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的是什么运动

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的是大生产运动
大生产运动,是指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
大生产运动的蓬勃开展,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克服了严重的物质困难,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密切了党政军民关系,树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积累了一些经济建设的经验,培养了一批经济工作干部。

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军队的大生产运动首先是从陕甘宁边区的部队系统开始的。部队在不妨碍作战的情况下,种粮种菜、养猪养羊、打柴烧炭、纺纱织布,逐渐发展为生产自给,既繁荣了经济,减轻了人民负担,又改善了生活,提高了部队战斗力。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共同努力,而大生产运动又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抗日根据地终于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运动是什么?

大生产运动,指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其控制区域内发动的一场军队屯田和鼓励生产的群众运动,主要开展农业生产,兼办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党政机关、军队、学校普遍参加生产运动,逐步达到粮食、经费自给、半自给或部分自给。同时,实行公私兼顾,军民兼顾,组织劳动互助,发展经济,以改善生活和保障供给。通过这场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基本实现了经济自给自足。

1939年2月2日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什么运动

1939年2月2日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军作战逐步转向敌后战场,陕甘宁边区和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在财政经济上日益困难。1939年2月2日,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在会上发出自己动手的号召。1941年,为克服经济上的严重困难,再次强调走生产自救道路。

各抗日人员和人民群众响应号召,掀起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大生产运动首先是在陕甘宁边区展开的。边区专门成立生产会,制定和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生产,要求在原有基础上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并号召种植经济作物。

内容介绍

1941年3月,第三五九旅开赴荒无人烟但土质肥沃、适于开垦的南泥湾。部队在缺乏资金、工具的困难情况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一面开挖窑洞解决住宿问题,一面勘察开荒地区,人人动手开荒种地,使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与此同时,在延安的数万名人员,都投入到大生产热潮之中。部队、学校根据不同情况,担负不同的生产任务。

带领人带头参加生产劳动,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开荒、种菜。大生产运动中,提出了自力更生、生产自给、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等财政经济工作的总方针。加强对大生产运动的带领,使陕甘宁边区工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边区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大生产运动发生了什么?

大生产运动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其控制区域内发动的一场军队屯田和鼓励生产的群众运动,主要开展农业生产,兼办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

大生产运动实行公私兼顾,军民兼顾,组织劳动互助,发展经济,以改善生活和保障供给。通过这场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中共控制区域基本实现了经济自给自足。

大生产运动的历史意义

大生产运动当中,部队在不妨碍作战的情况下,种粮种菜、养猪养羊、打柴烧炭、纺纱织布,发展以自给为目标的农工商业。

1941年春,八路军359旅奉命开赴荆棘丛生的南泥湾垦荒,不到三年时间,把一片荒野变成了良田,实现了全部经费、物资自给,粮食不仅有积余,而且开始向边区政府上缴公粮,成为全军大生产的一面旗帜。

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山东、华中等各抗日根据地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军队积极参加生产,改善了物质生活,减轻了人民负担,促进了人民群众的大生产运动。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大生产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