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公司都执行打卡制度,对于习惯性赖床的人而言,早起准时打卡是一件难事,尤其是在冬天,更是难上加难。很多人感叹自己生不逢时,觉得若是生在古代,至少没有打卡制度的束缚。殊不知咱们古代也有严格的上下班程序,古人要是上班迟到,不光是扣钱那么简单,还有可能因此遭受皮肉之苦,甚至被判刑。

根据史料记载,官员们为了能够赶早朝,必须在午夜就开始起床,然后穿越半个京城,在三点之前就到达午门,然后在五点敲钟的时候,排好队依次进入皇宫中,然后越过金水桥排队。在明朝,只要是在京城当官的官员,无论官职大小,都必须上朝。

清晨五点,按地支的顺序,此时间段正好是卯时,官员们上朝前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点人数,所以古代上班打卡叫点卯”。若不点名,就签到,时间也设在卯时,故又称画卯”。后来考勤制度比较规范,例如明代张居正的考成法”,不再简单地画卯,而是和注门籍一样,在签到簿”上签到。即使因公出差,也要先在签到簿上注明无法到岗的原因,方便检查。

古代上朝需要“打卡”吗?

现代上班拥有打卡制度,记录员工们的工作时长,同时也是对迟到、旷工这种行为的一个有力监督。没想到,古代也有类似于这样的打卡制度,它用于考核官员们的出勤,一旦发现有违纪行为,轻则被打板子,重者会直接判刑。

在古代,地方的官员们上班,讲究的是鸡鸣即起,有些时候天还没亮就得赶去报道。按照规定,只要是在“体制内”的公务人员,包括书吏、衙役,每日必须在黎明之时上班,但当时人们对具体时间把握的不准,所以采用敲击云板七下的方法,之后领取各个地方的印章进行签押,才到了正式上班时间。在京城里面上班的官员管理更加严格,对于朝会,每名官员必须按时到。无故缺席属于旷工,迟到早退,或者是在殿前仪容不整,又或者表现反常,都属于违纪,历朝历代处罚都非常严厉。对于缺勤者,1天不到打20小板,每满了3天就再加一倍,25天直接打100大板,35天直接判刑一年,这个刑罚当真是十分残酷。如果官员的职责关系重大,还要再罪加一等。如果发生迟到或者早退现象,一律以罚俸处理。相比起来,我们现代只扣些工资,并不用受皮肉之苦还是相当人性化了!

其实官员们参加的朝会,并不是像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那样,皇帝坐在高高的皇位上,下面的大臣一个接一个地禀报自己要说的事。然而,在五代十国之后,考虑到这样做效率实在太低,经常是皇帝不直接同百官见面,而是让大家将事情报给朝中重臣,之后将重臣们叫到内殿之中开小会进行商讨,开完之后,宣布最终决策,行礼之后,再行退朝。同时,对于朝会,会安排专门的官吏检查人数是否全部实到,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抽查点名。有时一天甚至会点多次,每次都需要应答,每缺席一次就会被打20小板,如果经常不到,则按旷工的罪名依次往上递增。

古人对上班打卡比我们现代人还要执着,相对于我们小惩小戒的扣钱来说,他们的规定的确更有威慑力,继续犯错的人数也在不断减少。不过,时代不一样,规定也要发生改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古今中外,上班族的日子都是非常不容易!

古代官员上班时,是谁来管理他们的考勤制度?

古代壁画中的官员

百万人抢夺万余个金饭碗,是近年来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真实情况。公务员之所以成为越来越受青睐的职业,主要是因其工作较为稳定,收入也较可观。唐代及以后的公务员考试即科举应试之路也大抵如此,在中央机关供职的公务员还要受到诸多上班制度的束缚。

借光行路

由中国传统的行政体制所决定,古代公务员可分中央和地方两类。凡在中央各机关供职的官员,一定品秩以上,或由职务所定,须参加由君主亲自主持的朝会。朝会有大朝、常朝等区分。官员上朝有一套特定的规矩:除一二品大员年高者,特赏可以骑马或坐轿外,其余人一律步行入宫,随从不得跟入,因而没人给你举灯照明。进宫适值黎明前的黑暗,因为无灯照明,还发生过有人在雨夜上朝时因路滑失足跌入御河溺死的意外。

当然,这种上班时的工伤绝不会发生在王公重臣身上。清制,凡亲王与部堂长官上朝,皆有专人打灯引至二门;军机大臣则有角灯导入内右门。奏事处官员、各部院衙门递奏官和各省提塘官,因需提前将各种文件和报告送达,因而也特许给灯。上述这些灯火,就是广大“无光”公务员防备工伤的借光之源。他们每天上朝时如等早班车似的站在东华门外,远远看见有灯过来,便蜂拥而上,亦步亦趋。

站队有学问

参加朝会者来自各个部门,品秩亦有高低,所以开会时要进入指定的位置,这叫“朝班”,即朝参班次的意思。又因为官员经常会升级降级,或在不同部门间调来转去,所以具体到个人而言,朝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乱班”现象时有发生。

《万历野获编》卷十三记,明神宗时,因朝会时开时辍,“班行遂无定序”。有一次,一个阁部官员和一个监察官员互争位次,请编制朝班的蔡献臣分辨是非,蔡献臣谁也不想得罪,便引成例:如按常朝,你是对的;如按大朝,他亦不错。由此可见,各种朝会有不同的位次安排,这是在中央机关供职的官员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否则一上班就要出错。

朝会的时间,根据议程有长有短,一般多在辰时(午前七时至九时,这里多指九时)结束,称“散朝”、“放班”或“退朝”。五代以后,常有这样的情况:早朝时,皇帝并不上殿与百官见面,而是将宰相或首辅等一些重臣召入内殿开小会。小会开完后,宰相出来,领着百官在殿廷行礼后,宣布退朝。《梦溪笔谈》记载,宋神宗即位之初,韩琦任宰相,遇到小会时间过长,便照过去的习惯,让其他官员自行退朝。王陶任御史中丞后,为此弹劾韩琦。皇帝因此下令,如遇执政大臣奏事到辰时还未结束,“即一面放班”,就是允许百官自己退朝,以后便定为制度。

午休时间自由支配

清代《钦定六部处分则例》上,载有京朝官统一的下班(称“散值”)时间,规定是春分后于申正(约四时)散值,秋分后于申初(约三时)散值。从秦汉到明清,古代公务人员每日上下班的时间大抵如此。至于白居易笔下的“退衙归逼夜,拜表出侵晨”(《晚归早出》),则可解释为当时的京朝机关多集中在皇城区域,与百官居住的生活区相隔颇远,所以回到家时,照例是“逼夜”了。

古代公务员上班到下班之间的一个段落———吃中饭以后,也有一段午休时间。宋代史学家宋敏求在《春明退朝录》中曾说,他任谏议大夫一职参加朝会期间,每天退朝吃午饭之后,便博览唐宋史杂著,同时纂辑自己的见闻以补缀,最后积累成这部专述唐宋典例的《春明退朝录》。

点名签到很重要

古代官箴以“清、慎、勤”为基本原则,“勤”的起码要求,便是按时上班下班,历代典章制度中,多有规定。如《唐律疏议·职制五》有一条法令说,内外官员应上班而不到的,缺勤一天处笞二十小板,每再满三天加一等,满二十五天处杖打一百大板,满三十五天判处徒刑一年。倘是军事重镇或边境地区供职的“边要之官”,还要罪加一等。同书《职制四》中,还有一条点名考勤的法令和解释,大意是:内外官吏每天都有数次点名,点名时未到的,每缺一次笞打二十小板。倘每次点名不到,完全不来上班,就计算天数,按无故不上班的罪名议处。

爱好书画的读者,大多知道赵孟頫。此人就因为上班迟到,被打过屁股。时为元世祖至元后期,他在尚书省任兵部郎中,放在现在就是正司级干部。当时任丞相的桑哥抓考勤很严,规定上班钟声响过,官员都须到省,有后至者就打屁股,由断事官(即札鲁忽赤,掌刑狱)执法。某日,赵孟頫迟到,没想到当真被不讲情面的断事官打了屁股。

出身赵宋皇室的他还从未受过这等委屈,旋捂臀忍痛,去找副丞相叶李哭诉,说是“古者,刑不上大夫,所以养其廉耻,教之节义。且辱士大夫,是辱朝廷也。”想到赵郎中正受皇上宠信,桑哥颇悔,马上去慰问,并送其回家养伤。其后,尚书省的处分办法改为曹史以下迟到缺勤者打屁股。

“谁发明的上班”此话题被网友热议,这和秦始皇有什么关系?

谁发明的上班此话题被网友热议,这跟秦始皇首次制定上朝制度有一些关联:

1、秦始皇制定了上朝制度;

2、谁发明的上班话题被网友热议;

3、任何发生的事情都有历史开始点。

谁发明的上班这种话题最近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而秦始皇因为在历史当中制定了上朝制度而被大家怀疑是上班的历史呈现,也为发明上班的历史起源寻到了一些些蛛丝马迹。

一、秦始皇建立秦朝,开创新的制度

众所周知,秦始皇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王,他完成了六国统一的大业,并且开创了大一统时代。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改货币、改制度,也制定了很多伟大的政策,其中就有一项上朝制度来约束官员。秦始皇规定不论有无事件,官员们都应早晨去上朝,有事上奏,无事退朝,后来也形成了一种历史习惯,以后各朝代对官员的约束也都是如此。

二、谁发明的上班成为热议话题

因为疫情的影响,大家在家办公的时候非常的惬意,而突然恢复上班之后都会觉得上班受到了一些束缚,有些不适应,于是网络上也出现了一种对于谁发明了上班这种话题的热议,希望集思广益,寻找到上班的发明者,也找到为何要上班的原因和动力。但是经过广大网友,奇思妙想,都没有能够找到发明上班的种种原因,所以大家也是非常的奇怪,为何上班这种发展到现今时代人人都需要遵守的制度,却没有一个发源人和发源点,于是就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也引起更多人的讨论,谁发明的上班话题在网络上引起了一股讨论热潮。

三、中国人的思想还是认为有因必有果

为何谁发明的上班话题无法得到答案,也会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主要还是因为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决定的,我们认为有因必有果,有因才有果。既然上班已经形成了如此大规模的一种社会制度,那么必然是由它初步的模型渐渐发展而来的,那么也就有发明上班的人和事情,希望找到这个制度的源头,找到上班的初心,也解开了一些自己的心结。秦始皇规定上朝打卡制度跟现在的上班打卡制度非常的相似,也被网友捆绑到了谁发明上班的话题当中。

对于网友来说,无非是想找到上班制度的源头,为自己上班、遵守制度找到一份初心和动力,而秦始皇因为在历史上制定了上朝点卯的制度与现在上班制度有所相似,被网友认为是秦始皇发明的上班。

副省级官员上班不用打卡?

上班打不打卡,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
正因为法律没有相关规定,所以上班打不打卡,领导说了算,当下的形势说了算!
如果省长或省委书记是个很较真的人,而且正直整顿党纪国法的风口浪尖而且很多副省级人员不能自律,这种情况下即便是省长和省委书记都要打卡上下班,更不容忍在让人代打卡的现象了!
反之,如果省委省政府及下属副省级官员都能以身作则,不打卡也是很正常的了。
所以,凡事要一分为二的对待和看待,不能一概而论了。

古代的官员上朝是什么意思?每天都要上班吗?

所谓的古代人上朝,主要是那些在京城当官的人,而对于那些其他地方的官员就不需要了。上朝是向君王上报最近国家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对君王的建议,反应一下最近有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值得改进之类的问题。关于上朝,我觉得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大臣和君王进行交流的渠道,像是类似开会的一样。每天上一次朝,汇报一下最近的情况及问题,君王会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做出一些改进措施。

上朝并不是上班,有点儿像是上班打卡的意思。上朝的时间都是君王定的,他们根据需要也会进行一定的调整。君王如果勤勉一点儿,对自己和大臣的要求高一点儿,那么可能会是一天或者两三天上一次朝。而有些君王可能贪玩,不关心政事,甚至可能两三年都不上朝。这个上朝是君王决定的,和官员上班是不冲突的。

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太监或者君王说:有事启奏,无事退朝。这就是君王可能不耐烦了,所以想提前退朝,也可能是事情都说的差不多了,君王想看看还有没有问题,没问题就退朝。上朝这个就和我们现在的领导人开会差不多,主要是君王决定的,而且什么时候上朝都是君王提前通知好的,在京城的官员都可以去的,但是官阶不能太小。

上朝是官员上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他职责所在。一个优秀的、负责任的官员总会在上朝的时候在君王面前提一些建议,或者反映一些问题,而有些官员只不过是去观望观望而已,什么都不说。所以上朝不等于上班,但是上班需要上朝,而且只有京城的人需要上朝,除非是遇到什么特殊情况,有些人可能会进京城请愿,那他有可能参加一次上朝,上班每天都要,上朝不一定。

如果古代官员上朝迟到了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在古代上朝其实和现在上班打卡一样,也是有着严格的时间标准,如果说当时的大臣上朝的时候迟到了,也会像现在一样受到惩罚,只不过是惩罚的方式不同。

在每朝每代,对于上朝迟到这件事情都有着相应的管理方法,而基本上都是采取扣除俸禄的方法,但是每一个朝代对于扣除俸禄的管理方法有所不同,比如说唐朝时如果文官迟到,并且没有任何理由将会被罚一个季度的俸禄,到清朝时,如果官员上朝迟到,也会被罚一个月的俸禄。

扣除俸禄还是一种比较轻的惩罚手段,如果迟到比较严重的,则会受到杖刑的惩罚。比如说在明朝就有着明确的关于官员上朝的处罚规定,如果说有官员一天不上朝,那么就需要打20大板,一年之内累计不上朝的时间达到20天,就要打100大板。

而且关于古代上朝,有的时候请假也是需要一个非常严格的过程,比如说在唐宣宗时期就有大臣假装生病为由而不去上朝,但是后来被御史台揭露,告诉皇帝他是假装生病,实际上出去玩了,于是在后来的时候官员上朝以生病为由请假,皇帝都会派人去家中查探虚实。

古代官员是怎么签到的?迟到了会受什么处罚呢?

现代社会,拥挤的上班人潮在公交车、地铁站,咬着鸡蛋饼、茶叶蛋,生怕迟到扣工资,影响前途。别以为这上班打卡制度是今天才有的,也别以为你们有多辛苦! 我们现在常说“上班点个卯”,这是有由来的,基本就是官员们上朝的时间,这卯时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早晨五至七点,这大概就是上班的时间。特别清朝的皇帝大都比较勤奋,更是严格执行,搞得皇帝累,大臣更累。皇帝好歹住在上班地点旁边,可是有的家住的远的担心迟到甚至要半夜爬起来。就五点那会,夏天还好,这冬天天亮晚,真是顶着繁星上班去了。 明朝曾发生一起冬天高官误跌御河溺死的事:一名住得离宫较远的官员可能起晚了一点,因怕“朝会”迟到,一路小跑,当天早上因雨雪路滑,慌乱中没辨清方向,竟失足御河,命丧九泉。这要现在上班迟到也就是扣点工资,大不了再被老板训一顿,可那些苦命大臣面对的是当朝皇帝,古代官员以“清、慎、勤”为原则,“勤”的起码要求,便是按时上班下班。迟到早退,缺勤就是“庸懒散”的行为,历朝惩治甚为严苛,处罚措施五花八门:唐玄宗时,“文武官朝参,无故不到者,夺一季禄”(《唐会要》卷二四)。到肃宗时,“朝参官无故不到,夺一月俸”。再到文宗时,“文武常参官,朝参不到,据料钱多少每贯罚二十五文”。这倒是和现在扣工资类似。唐律还规定:“旷工满35天判处有期徒刑1年。倘是军事重镇或边境地区工作的官员,还要罪加一等”。 明朝规定缺勤1天处笞20小板,每再满3天加一等,满20天处杖打100大板。想来刚才那位官员是怕被打屁股而丢了性命了。

我们上学上班都要打卡点名,古代官员上班是怎么点名的?

古代的上班下班时间,和现代相似,也是晨聚昏散,但具体时辰上又比现代一般机关之朝九晚五的通例要提前,与农业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作息习惯相适应。《诗经·齐风·鸡鸣》中,妻子催丈夫起床:“公鸡已经叫了,上朝的都已经到了;东方已经亮了,上朝的已经忙碌了”(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因知古人鸡鸣即起准备上班的传统,至少在春秋时代就已形成。往后,这个时段逐渐定型为卯时(早晨五至七时)。

由中国传统的行政体制所决定,古代公务员的所属机关,可分中央和地方两类。凡在中央各机关供职的官员,一定品秩以上,或有职务所规定,必须参加由君主亲自主持的最高国务会议,通称朝会,故京官上班的第一道程序,便是“上朝”,亦称“朝参”。

朝会有大朝、常朝等区分。《梁书·武帝纪》里有一篇梁武帝的诏书,道是一切国务,必须先在朝会上咨询大家的意见,所以百官应该“旦旦上朝,以议时事,前共筹怀,然后奏闻”。也就是说,除法定的节假日外,这种具有实际内容的常朝,几乎每天都要举行。倘是君主生病或怠政,所谓“从此君王不早朝”,那便是例外了。

上朝规矩,除一二品大员年高者,特赏可以骑马或坐椅轿外,其余人一律步行入宫;又因随从不得跟入的缘故,没人给你举灯照明。说是黎明开会,但若是把从宫门步行到朝殿(开会的大殿)这段距离算上,加上御史整队、等候传呼,得提前一些时间抵达。明高启《早至阙下候朝》诗云:“月明立傍御沟桥,半启拱门未放朝。”

所述便是常参官提前到达的情景。适值黎明前的黑暗,进宫之后,叫人如何择路而行?据《天咫偶闻》记,明代紫禁城皆有路灯照明,天启时太监魏忠贤当权,才下令尽废路灯,方便夤夜出入。其后,该制度又为清朝继承,紫禁城内,除朝房及各门外,绝无灯火,理由为消弭火患。结果便是百官“戊夜趋朝,皆暗行而入,相遇非审视不辨”。想象其万一相撞或“追尾”之情景,唯有《三岔口》可比。因为无灯照明,还发生过有人在雨夜趋朝时因路滑失足跌入御河溺死的意外,如按现在的制度,当视为工伤死亡,应予抚恤。

当然,这种上班时的牺牲绝不会发生在王公大臣身上。清制,凡亲王与部堂长官上朝,皆有专人打灯引至景运、隆宗二门;军机大臣则有角灯导入内右门。

还有,奏事处官员、各部院衙门递奏官和各省提塘官,因为他们提前送到的各种文件和报告或许会成为皇帝在朝会上提出讨论的议程,因而也特许给灯。上述这些灯火,就是广大“无光”上班族防备工伤的借光之源。大体办法,各自赶早,如等早班车似的站在东华门外,远远看见有灯过来,便蜂拥而上,亦步亦趋。没赶上这趟的,只好再翘首以盼下一个“有光”上班族到来。

古人上班不打卡,那他们是怎么考勤的呢

古人有考勤吗?没有吗?有吗?其实是有的。
先说官员。
京官,就是在京城里上班的官员,每天早上陪皇帝上早朝的那种,这种官的考勤靠皇帝肉眼识别。一上朝,众人山呼完万岁之后,皇帝会扫视一遍,也就那么几十个大臣嘛,谁没来一眼就看出来了。到了清朝,还会有太监提前点一遍名。当然一般的京官有事都会请假,无故不来的要么是老臣重臣,要么就是打算造反的。
地方官,地方官上班靠自觉,一般不会有人强制他们几点上班,上不上班,但恪尽职守的官员们还是起早贪黑的忙政事,就这还容易忙不完,有受了冤屈要告状的,大鼓一敲,不管你几点都要起来上班。但不要以为山高皇帝远就没人能管你,有个职业叫刺史,就是皇帝派来考勤的,发现你迟到早退,直接一本奏折报上去,轻则辞官重则送命。还有检举,就是百姓实在看不下去官老爷混日子了,就去告状,像三国时期的庞统,每天喝酒睡觉,就被人告过黑状。
再说平民。
一般的百姓,靠种地打渔畜牧为生的,自给自足,自食其力,没人考勤,也没有全勤奖,但不干活就没饭吃,所以绝大多数人都是靠自觉,起早贪黑是常有的事。
商贾同理百姓,但无利不起早嘛,但商贾要比一般百姓强一点,没有买卖的时候就会相当悠闲。具体可参考电视剧《大宅门》,白景琦为了学习药材生意,起早摸黑,而他的大儿子不仅好吃懒做还赌博,输光了所有银子,生意自然做不成了。
店小二、奴仆、婢女等这一类服务人员,则由掌柜、管家等负责考勤,上班时间有死规定,一般是以鸡鸣为号,就是公鸡打鸣了就起床,甚至还衍生出过一个故事叫半夜鸡叫的。也会有专门的考勤记录,谁谁谁哪天起晚了,谁谁谁没出来干活儿都会有记载,扣工钱。至于皇宫之中的太监、宫女的考勤一般由内务总管负责,这个就相当严酷了,迟到旷工可不是罚钱的事,重则丢命。
士兵按军职考勤,十夫长考勤普通士兵,百夫长考勤十夫长,千夫长考勤百夫长,以此类推,级级上报,有迟到的,直接就是一顿军棍。
皇帝的考勤最有意思,一靠太监,二靠忠臣,三靠亲妈。首先是每天早晨,太监会喊皇上起床,这叫司晨太监,而一般的皇帝也都比较有自觉性,该起就起,像朱元璋同志,起得比太监都早,有的时候甚至去喊太监起床;当然也有不着调赖床的,太监喊了几遍皇上不起来也不敢再喊了,就会去告诉上早朝的大臣,找些皇帝大人昨晚批奏折刚睡下还没起来之类的理由,一般的大臣都是可以理解可以理解,但就是有那么些个不解风情的忠臣,集体跑到皇帝的寝宫门口,跪着喊万岁,叫皇上起床;但如果皇帝就是头铁不起来,大臣们就回去赵皇帝的亲妈——皇太后,诉说原委,老太太一听这还了得?大早上不起床,这不昏君吗?于是亲自出马把睡眼惺忪的熊孩子皇帝拎起来,一般来说,效果出类拔萃。一般的皇帝是不会有考勤记录的,没什么意义,但有的皇帝,比如说康熙,就让人记录过他自己的出勤情况,以约束自己的行为;唐朝的魏征,甚至有自己的小本本,专门记录李世民的出勤情况,还以其中几次皇帝上早朝迟到为理由开过批斗大会,有忠臣如此,也难怪有盛唐举世无双。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再想起来再补吧。手打不易,如果看的过瘾就采纳一下吧,

古代官员上朝三点就要起床,如果迟到了怎么办?

众所周知,在古代,皇帝的地位之高,无人能及。一统天下,坐拥江山和美人。这就有个问题,不愁吃,不愁穿的皇帝和我们现在一样,每天打卡上班吗?或许有人说,没错,在电视剧中,基本上每天早上就有文武百官等候在大殿外面,然后太监再宣布文武百官上朝,皇帝再缓缓的走出,坐在自己的皇位上。

难道这种上朝的制度真的和现在一样吗?每天都像上班一样实行严格的打卡制度吗?事实上就算文武百官愿意每天不辞辛苦的大老远的跑来等候上朝,皇帝也不愿意,不然怎么有自己享乐的时间呢?

确实如此,就如在汉代,上朝就规定了时间的,每5天开一次,不仅如此还要放一天的假,这对皇帝和官员们来说都比较轻松,但是到了唐朝这种幅员辽阔,发展兴旺的朝代来说,每5天上朝开一次会之后,就要休息一天,没法很好的进行管理,便规定了10天再休息一次,这对于官员来说,就比较辛苦了,就像我们现在一样,只有上完10天班,才休息一天,谁还受得了啊。

当然,不同朝代对于上朝也有所不同,不仅仅受皇帝喜乐的影响,更加受到整个社会的氛围影响,比如宋朝,本来就比较富裕,社会氛围也比较自由,国家安定,百姓安乐,没什么事情可以去讨论的,上朝的次数便实行了单双号上朝的制度。

不是皇帝不想每天上朝,就如同现在上班打卡一样,文武百官也是不愿意的。文物百官的家离皇宫是比较远的,想要准时的赶上上朝的时间,就要很早起床,出门赶朝。在电视剧中,或许大家都听过“上班点个卯”,这便告诉了我们,官员一般要在现在的5点到7点上朝,基本上3,4点就要起床了,宁可早到也不能晚到的。因为对于迟到的处分可是很严格的。

比如在唐玄宗的时期,曾经有过这样的的记载,文武百官如果没有说明原因,没有来上朝,则就要进行惩罚,一个季度的俸禄都没有。反正就如同现在的,迟到了就要罚钱一样的制度,甚至有些比较严重的还会被派往边境工作。比如旷工满35天等等,所以从古代以来就对时间观念有着严格的制度,一旦出现迟到的现象是会进行惩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