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节:撒都该人常说没有复活的事。那天,他们来问耶稣说。

24节:夫子,摩西说,人若死了,没有孩子,他兄弟当娶他的妻,为哥哥生子立后。

25节:从前在我们这里,有弟兄七人。第一个娶了妻,死了,没有孩子,撇下妻子给兄弟。

26节:第二第三直到第七个,都是如此。

27节:末后,妇人也死了。

28节:这样当复活的时候,她是七个人中,那一个的妻子呢?因为他们都娶过她。

29节:耶稣回答说,

马太福音22章逐节解释

【太廿二1】「耶稣又用比喻对他们说:」

「又」字表明这个比喻是继续前章的比喻,主题还是什么人可以进天国。

【太廿二2】「『天国好比一个王为他儿子摆设娶亲的筵席,」

「为他儿子摆设娶亲的筵席」按古代中东的风俗,娶亲的筵席在新郎家中举行,由新郎的父母负责。人是否有分于天国筵席的丰富,首先需要天国之王的邀请,其次在于「被召的人」肯不肯来。

【太廿二3】「就打发仆人去,请那些被召的人来赴席,他们却不肯来。」

依照当时的惯例,筵席预备好了的时候,主人会派人再去请一遍。本节说的正是第二次邀请那些之前已经「被召的人」,第4节又再请了第三次,但他们都拒绝按最初「被召」的时候所答应的前来赴宴,与小儿子出尔反尔(二十一30),园户背弃租约(二十一34-36)是一样的。这些宾客同样是比喻那些已经与神立约的犹太人和信徒,不是指第一次听到神的邀请当即拒绝的非信徒。

【太廿二4】「王又打发别的仆人,说:“你们告诉那被召的人,我的筵席已经预备好了,牛和肥畜已经宰了,各样都齐备,请你们来赴席。”」

【太廿二5】「那些人不理就走了;一个到自己田里去;一个做买卖去;」

已经与神立约的人如果一面事奉神、一面事奉玛门(六24),必然会把自己的田产和买卖放在高于神的地位上。

【太廿二6】「其余的拿住仆人,凌辱他们,把他们杀了。」

【太廿二7】「王就大怒,发兵除灭那些凶手,烧毁他们的城。」

【太廿二8】「于是对仆人说:“喜筵已经齐备,只是所召的人不配。」

「所召的人不配」指那些已经被召的人出尔反尔,拒绝赴约。前两个比喻的结论都说,将有另外一些人来取代那些不听神呼召的(二十一31-32、41-43)。这个比喻进一步说到,善与恶都将一样被召,使原来「不配」的成为「配」,新的「配」完全是根据恩典,而不是根据人的所是。

【太廿二9】「所以你们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见的,都召来赴席。”」

「岔路」指当时宽阔的大路,或是赶集的市场。

【太廿二10】「那些仆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见的,不论善恶都召聚了来,筵席上就坐满了客。」

「不论善恶都召聚了来」呼召的对象包括所有的人,不分好坏,只要肯来就可以。救恩的原则完全越过人的善恶光景,罪人中的罪魁也能蒙神怜悯(提前一15-16)。这些新宾客并非只是外邦人,而是指所有肯来赴宴的人。

第三场:基督的拯救:王的成全

第三场:“基督拯救他的百姓:神借耶稣受死、复活、作王彰显的大工”

第二十四天 

马太福音21章1-22节,26章6-13节,

马可福音11 章1-26节,14章3-9节;

路加福音19章28-48节,

约翰福音2章13-25节,11章55节-12章36节

第二十五天

马太福音21章23节-22章14节;

马可福音11章27节-12章12节;

路加福音20章1-18节;

约翰福音12章37-50节

第二十六天

马太福音22章15节-23章39节;

马可福音12章13-44节:

路加福音20章19-21章4节,13章31-35节

第二十七天

马太福音24-25章;

马可福音13章:

路加福音21章5-38节

第二十八天

马太福音26章1-5节,14-35节;

马可福音14章1-2节;10-31节;

路加福音22章1-38节;

约翰福音13章

第二十九天

约翰福音14-17章

第三十天

马太福音26章36-75节;

马可福音14章32-72节;

路加福音22章39-71节;

约翰福音18章1-27节

第三十一天

马太福音27章1-31节;

马可福音15章1-20节;

路加福音23章1-25节;

约翰福音18章28节-19章16节

第三十二天

马太福音27章32-66节;

马可福音15章21-47节;

路加福音23章26-56节;

约翰福音19章17-42节

诗篇22章

第三十三天

马太福音28章;

马可福音16章;

路加福音24章;

约翰福音20-21章

从马太福音22章十五节至46节中分别找出有几种人用什么手段试探耶稣

凯撒」代表罗马政权,神国子民在地上也要顺服在上掌权的,「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的」(罗十三1),即使是不合理的税收、腐败的政府,如果没有神的允许,也不会临到神的百姓身上,所以「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当得税的,给他上税」(罗十三7)。「归给」意思是偿还所欠的债。奋锐党人为了忠于神,反对向罗马纳税,主耶稣却指出,神国子民如果能看见凯撒的权柄之上是神的权柄,就可以在寄居在地的时候安心生活在异教政权之下,顺服掌权者,按着地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去参与政治,「因为他是神的用人,是与你有益的」(罗十三4)。但「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也表明,一切不属神的,神绝对不要,属地的不能与属天的混合在一起。神要建立的是神国,内容、方法、权柄都必须是属天的,所以教会不应该参与「凯撒」的活动,也不应该让「凯撒」进来。如果把属地的和属天的内容勉强调和在一起,虽然出发点是善良的,是想为神发热心,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总是属地的破坏属天的,教会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神的物当归给神」,一切属于神的,神绝不容许被侵夺。当属地的权柄越过界限,侵犯到更高的属天的权柄时,神国子民便要「顺从神,不顺从人」(徒五29),这是应当的!但我们也要谨慎,当我们决定「顺从神,不顺从人」之前,请先用诗一百一十九篇来逐条省察自己,如果自己对圣经里神明显的旨意都达不到那样爱慕、敬畏和殷勤遵守的地步,恐怕「顺从神,不顺从人」只是我们自己不愿意顺服的借口,将来经不住神的审判。

【太廿二22】「他们听见就希奇,离开他走了。」

【太廿二23】「撒都该人常说没有复活的事。那天,他们来问耶稣说:」

法利赛人和希律党的人刚走,撒都该人接着就来了。「撒都该人」大多是祭司和贵族,是政治上的既得利益者,所以接受希腊化思想,与罗马帝国妥协,是犹太教中的「理性主义者」,就像今天自称基督教的新派、自由派、不信派,只注重今生,不考虑来世,不相信复活、灵魂、天使。他们只接受摩西五经,不接受希伯来圣经的另两个部分先知书与圣卷,也不接受法利赛人的遗传规条。当时的祭司长和大祭司都是撒都该人,控制耶路撒冷的圣殿,而法利赛人则控制各地的会堂。撒都该人的著作在圣殿被毁后没有存留下来,只能透过法利赛人的著作来了解他们的立场。

【太廿二24】「『夫子,摩西说:“人若死了,没有孩子,他兄弟当娶他的妻,为哥哥生子立后。”」

这是摩西律法(申二十五5-6),表明神要人在他面前永远蒙记念,神所赐的产业可以永远存留下去。

【太廿二25】「从前在我们这里有弟兄七人,第一个娶了妻,死了,没有孩子,撇下妻子给兄弟。」

主啊我将我的生命献给你这节经文在那一章

12章。答:主啊我愿一生献于你对应圣经经文在罗马书12章: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的侍奉,是理所当然的。诚心祈祷

有一天深夜,门徒们看见主耶稣走在海面上,以为是鬼怪,就惊慌害怕,喊叫起来。主耶稣连忙对他们说:「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那时,彼得说:「主,如果是你,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耶稣说:「你来吧。」彼得就从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稣那里去;只因见风甚大,就害怕,将要沉下去,便喊着说:「主啊,救我!」耶稣赶紧伸手拉住他,说:「你这小信的人哪,为甚么疑惑呢?」

刚开始,彼得信靠耶稣,他就能从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一旦他心中产生疑惑,他就害怕,不再能走在水面上,继而沉入水中。他在将要沉下去的千钧一发之际,诚心向主呐喊:「主啊,救我!」;耶稣垂听他的呼求,赶紧伸手拉住他,救了他。

今天读了马太福音14章22-33节,关于耶稣在海面上行走。其中马太、马可、约翰三福音书均提到了这件事情。但是惟有马太福音中记载了彼得的这段故事。当时,门徒看到海面上行走的耶稣,非常害怕,当得知是耶稣时,彼得说,主,如果是你,就让我从水面上走到你那边去。于是主耶稣就说,你来吧。彼得就真的迈步开始走了。

我们也常常像彼得一样,我们听到主的话语,勇敢地迈出了步子,但是,在过程中,当我们的注意力转到险恶的环境、周遭的压力、人们的言论,而不是主的时候,我们胆怯了,于是,我们就会开始下沉。

连主耶稣的大门徒彼得,这位后来称为三大柱石的彼得,曾亲自伴随在主耶稣基督身边的彼得,都有过如此的经历,我们有,实在不足为奇。关键是,当我们下沉时,我们怎么办?我们也要呼唤,转向主,如同彼得说"主啊,救我!"

「主啊,救我!」(太十四30)这个祷告,是全本圣经里最简捷的祈祷。

我们的祈祷是否能蒙主悦纳?其重点不在乎祷告内容的多寡,祷告词的长短,乃在乎祈求者的心是否真诚及信靠。发乎诚心的祈祷,主必垂听!

有些人以为「话多了必蒙垂听」(太六7),以为祷告必须长篇大论,好像在写文章。其实不然。耶稣说:「你们不可效法他们,因为你们没有祈求以先,你们所需用的,你们的父早已知道了」(太六8)。

二.专心仰望:要仰望主,不要仰望环境

彼得眼睛望风浪,就胆怯了,起初几步行得很好,因为眼睛望主,以后他一望风浪就发生危险了。弟兄姊妹们,当初你信主时,很热心,很爱主,仰望主,赞美主。但渐渐眼睛移到环境和难处上,就软弱,失去仰望主的心。我在大学时,有一个同学是一个信徒,他是一个运动员,很出风头,同学们很羡慕他。他有许多不信主的朋友,因此受了不良的影响,离开主,跌倒了。但主没有离开他,主又复兴他。他复兴之后,说要永远跟从主,不再犯罪,不听别人引诱,在家里客厅上挂了一幅横额,写「仰望主」几个字。写得很好,我看见很开心,为他感谢主。起初几个礼拜都挂在厅上,不久我去看他,不见了这幅字画,我问他为何不在。他说,移挂在卧室里。我的心难过,因为知道他又开始退步了,渐渐不仰望主了,没有参加祈祷会,冷淡下来了,不喜欢与信徒见面了,终日与不信的人在一起,他又失败了,有几年都在黑暗当中生活。主又复兴他,但他很痛苦,好几年没有力量。(现在又为主作见证)。彼得软弱就沉下去,在软弱时就失去信心。但他仍然呼求主,他说:“主啊,救我”。他知道主能救他。他一沉下去就呼求神。弟兄姊妹们,你有这样的经验吗?你在被魔鬼差不多要得你的时候,你差不多要犯罪的时候,立不住的时候,觉得失去信心的时候,但仍肯倚靠主,呼求主:主啊救我。那满有慈爱的主,马上要拯救你,你的信心就得复兴。

可是,我们在这样的境地下,常常依然没有转向主。我们有时,转向人,试图寻求人的安慰和帮助。有时,我们用自己的所谓聪明想一些权宜之计来过关;更有时,我们痛苦地、绝望地任由自己下沉。并非指我们不能去寻求人的帮助,其实,主也要我们彼此帮助。关键问题是,我们的心有没有仰望主。而当我们在帮助别人时,不要忘记真正能够给人带来最终帮助的是神,所以,藉着祷告,让我们学习一同把问题带到神的面前吧。

三.不要疑惑:软弱之时,定要重新回转

疑惑的人,别希望从主那里得到什么

对主的应许抱持疑惑的人,别希望从主那里得到什么!

彼得原本能在水面上走,为什么后来却沉下去呢?是因为风甚大吗?不是!是因为夜色漆黑吗?不是!耶稣说,是因为他「疑惑」(太十四31)。

「疑惑」这字的字根是「复制」、「摇晃」。因此,一个疑惑的人,他就三心二意,摇摆不定,没有定见。一个人若对主的应许抱持疑惑的态度,那么他别希望从主那里得到什么!

圣经说:「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上帝,主就必赐给他。只要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因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这样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甚么。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雅一5-8)。

疑惑,就是心中眼睛罹患了「散光」。一个人的眼睛如果有散光,他就无法看准目标,因为光线曲折,从单一个清晰影像,变为多个重迭影像。一个人如果眼睛有散光,他如果要射箭,他就无法瞄准靶心,他只能猜测,并将结果付诸运气,没有把握。

同样地,一个人若心中疑惑,他就失去盼望;一个人若心中疑惑,他就失去力量,无法继续走下去;一个人若心中疑惑,他就将平白浪费了他生命宝贵的资源(时间、情谊、金钱),卷入旋涡里,无法自拔。唯一的救法,就是真心信靠主,向他呐喊:「主啊,救我!」此外别无他途。

彼得就是因为心中对主的应许起了疑惑,才下沉。人若三心两意,摇摆不定,就别希望从主那里得到甚么。

你是个疑惑的人吗?

其实面对人生很多的冲击,我们该反省:其实最大的问题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乃是在我们的心里。当外在的环境不断蚕蚀我们的内心,影响我们的信心时,这样便很危险,要小心!记着,我们有时不能控制外在环境,但我们却可以控制内心的心境!

『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控制生命的宽度;

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可调节心情;

我们不能改变容貌,但可展现笑容;

我们不能支配他人,但可掌握自己;

我们不能预知明天,但可善用今天;

我们不能样样顺利,但可事事尽力。』

只要客观际遇不影响我们主观信念,我们仍可以站稳于安全之地。

四.坚信不移

坚心倚靠主的人,必得着十分的平安

"耶稣赶紧伸手拉住他",主先伸手拉住彼得,然后才责备他。主带领我们的原则乃是:先用油,后用酒(路十34);先供应,后对付。"小信"是看环境的信心,因为一看环境,就会产生"疑惑";真正的信心,只仰望神的应许能力,而不看环境。正常时,主有话带领('你来罢'),可凭信往前;软弱时,主会"伸手拉住",可足以投靠。主的带领和保守,何等全备,何等稳妥!彼得因相信主的话,就有了一段得胜的经历(行走在水面上),并且也经历主的拯救;胆敢实验主话的人,比别人更多经历并享受主救恩的大能。

"他们上了船,风就住了",只要有主在船上(教会中),一切的风浪就都要过去。主顾念我们这些奔走天路的旅客,常亲自来引领我们度过难关。

"你真是神的儿子了",门徒所经历的一切事故,乃为认识他"真是神的儿子"。神在环境中,以及在我们身上的一切作为,尤其是让我们软弱、失败,都是为叫他儿子基督得着彰显。每次教会经历苦难,多少总会增加一些对主的认识和经历。

我们无须讥笑彼得是个「小信的人」(太十四31),事实上,如果换成是你,你不见得比他更有信心,你可能躲在船底,连探一探船外的景况都不敢,更甭谈要从船上下去,走在水面上。

事实上,彼得是个勇于冒险的人,他渴望到耶稣那里去。他不是一个作秀的人,故意要在众人面前表演特技,以博取掌声及名望。「主,如果是你,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太十四28)彼得渴望到耶稣那里去,周遭的大风和大海都无法叫他打消这个念头。即使中途他因疑惑而挫败了,主依然及时救拔了他,成全了他的渴望。彼得成为新约圣经里,除了耶稣之外,唯一行在水面上的人!他这样的渴望主,实是我们的榜样!

相较于彼得的疑惑,主耶稣却完全不同。耶稣在用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之后,即刻做了三件事,一是「催门徒上船,先渡到那边去」;二是「叫众人散开」;三是「独自上山去祷告」(太十四22-23)。他定意这样做,毫无疑惑!不三心两意!不摇摆不定!他在行完神迹之后,不寻求人的掌声,而是寻求上帝的掌声;他定意亲近神,而不是亲近人。人的掌声是一时的,上帝的掌声才是永远的;人是暂时的,上帝才是永远的。(这世上只有三件东西是永远的:上帝、他的话、人的灵魂)。他定意这样做,毫无疑惑!

相较于彼得的疑惑,革尼撒勒人就显得相当笃定与信靠神。他们「一认出是耶稣,就打发人到周围地方去,把所有的病人带到他那里,只求耶稣准他们摸他的衣裳繸子;摸着的人,就都好了」(太十四35-36)。

你是个疑惑的人吗?效法耶稣,效法革尼撒勒人!

圣经说:「坚心倚赖你的,你必保守他十分平安,因为他倚靠你。」(赛廿六3)

结语: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彼得的祷告吧--主啊,救我!当我们实在没有办法时,不要绝望,我们总还有一个办法,总会有效的。"主啊,救我!"是我们最好的祷告,也是最好的得力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