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个成语典故,出自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典故中曹营指三国时期的曹操阵营,曹氏政权;汉指刘备政权或者历史当时没落的东汉王朝。身在曹营心在汉意为栖身在曹操阵营中的蜀汉五虎上将关羽,心里却是依然思念忠于刘备或是汉朝,比喻人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不在自己的志向之地,有身不由己之感。此处为了凸显关羽的忠义,而现代却多用语贬义。在三国中,与身在曹营心在汉典故相关的有多人,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人物故事应有三人:关羽,徐庶,荀彧。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概括

三国演义 中没有“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而且此语也并非指徐庶,而是说关羽。关羽与刘备失散后,不得已降了曹操。曹操对关羽优礼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但关羽不为所动,最后挂印封金,不辞而别,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相聚。因而后人称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是民间流传的俗语,在戏剧曲艺中能听到。后来这句话常用来比喻人在某地心却怀念异地的亲人,也常用来比喻人在敌对双方的某一方挂职,心却向往另一方。

徐庶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足智多谋的人物,曾做过刘备的军师。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笔迹致书徐庶,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而回家与母亲相聚。临行前,徐庶曾向刘备表示:“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后来便有了一句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表示始终保持沉默之意。

身在曹营心在汉主要内容50字

东汉末年,刘备被曹操打败。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夫人被迫投降曹操。曹操对关羽关怀备至,送他宅院、美女、战袍及宝马,关羽还是无动于衷,一心想打听刘备的下落。张辽问他为什么身在曹营心在汉,关羽说他与刘备有过生死誓言。

身在曹营心在汉典故

它是一个成语典故,出自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典故中曹营指三国时期的曹操阵营,曹氏政权;汉指刘备政权或者历史当时没落的东汉王朝。身在曹营心在汉意为栖身在曹操阵营中的蜀汉五虎上将关羽,心里却是依然思念忠于刘备或是汉朝,比喻人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不在自己的志向之地,有身不由己之感。此处为了凸显关羽的忠义,而现代却多用语贬义。在三国中,与身在曹营心在汉典故相关的有多人,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人物故事应有三人:关羽,徐庶,荀彧。

关羽简介

关羽(?-220)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故又称关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刘备起兵时,关羽跟随刘备,忠心不二,深受刘备信任。刘备、诸葛亮等入蜀,关羽镇守荆州,刘备夺取汉中后,关羽乘势北伐曹魏,曾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差点迁都躲避,但是东吴偷袭荆州,关羽兵败被害。

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意思

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则成语原指关羽身在曹营,心想刘备。比喻身处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

其结构为复句式,可充当单句的谓语,或作复句的分句,多用于口语。近义词: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公曰:深感丞相厚意。只是吾身虽在此,心念皇叔,未尝去怀。关羽说:我非常感谢丞相的厚意。但是我虽然人在此处,但心里始终念着刘皇叔,从来没有离开过。后人从这个典故中提炼出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成语典故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至二十七回记载,汉献帝建安五年正月,曹操率二十万大军,分兵五路直逼徐州,攻打刘备。刘备闻讯,派人向袁绍求救,袁绍不肯发兵。刘备便与张飞偷袭曹营,结果中了埋伏,兵败逃散。

身在曹营心在汉中的“曹”与“汉”是两个对立的阵营。关羽身子虽然在曹操阵营里,可心还是向着刘备的蜀汉。人不在自己的志向之地,有身不由己之感。此处表现的是关羽用舍生取义的精神谱写了一段忠诚佳话,凸显的是关羽的忠义。这个成语后来从褒义逐渐变为贬义,指人虽在此处,而心却向着彼处。

百度百科—身在曹营心在汉

身在曹营心在汉故事概括300字

简单,曹操胁迫了刘备(蜀汉)的军师徐庶的母亲,让她写信让徐庶归顺曹操(曹营),徐母不肯,就仿照徐母的笔记写信给徐庶让徐庶归顺.徐庶虽然很想辅助汉室刘备.但为保母亲安危而归顺曹操,临走之前向刘备推荐正在隆中的诸葛亮并发誓不为曹操设一计一谋.这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