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构成犯罪,要看其散布的内容。如果在散布谣言同时,他又煽动大家闹事,就会构成扰乱社会秩序罪;如果仅仅是散布谣言,没有其他的内容,这种情况下,还不一定构成犯罪。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个人的名誉,可能会构成诽谤罪,如果侵犯了企业的信用或者商品的信誉,会构成侵犯企业商品信誉罪,如果在散布谣言同时又煽动闹事,会构成扰乱社会秩序罪。所以,根据内容不同,处罚不同。但只要是散布谣言,肯定就是一种违法行为。如果内容有进入刑事法律领域禁止的范围,就构成刑事犯罪。

在网上散布谣言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对于网络上散布谣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分为三种责任。

(一)民事责任,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誉,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

(二)行政责任,如果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尚不构成犯罪的,要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给予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三)刑事责任,如果散布谣言,构成犯罪的要依据《刑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第二百九十一条 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在网上制造不引起恐慌的谣言会构成违法吗?

1、是不是构成犯罪,要看其散布的内容。如果在散布谣言同时,他又煽动大家闹事,就会构成扰乱社会秩序罪;如果仅仅是散布谣言,没有其他的内容,这种情况下,还不一定构成犯罪。2、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个人的名誉,可能会构成诽谤罪;如果侵犯了企业的信用或者商品的信誉,会构成侵犯企业商品信誉罪;如果在散布谣言同时又煽动闹事,会构成扰乱社会秩序罪。所以,根据(谣言)内容不同,处罚不同。但只要是散布谣言,肯定就是一种违法行为。如果内容有进入刑事法律领域禁止的范围,就构成刑事犯罪。

记得采纳啊

网络造谣是违法行为吗?具体属于哪种违法?

传播网路谣言是犯法的。

在微信、微博发布假消息的这种违法行为以往可能被行政处罚,但下月起,则要被追究刑事责任,所以,一定要注意,别一不小心给自己留下极不光彩的“案底”。

重在打击扰乱社会秩序(包括网络秩序),造成社会恐慌动荡的虚假信息,而这些信息也是有具体明确指向的,即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可见,并非所有的发布造成一定影响的虚假网络信息的,都要纳入刑事处罚之中。

如果编造传播的不是这四类消息,而是其他的虚假消息,比如虚假促销,虚假个人信息等,情节严重的,除了要被受害者追究民事责任之外,编造者、发布者通常还会受到治安处罚。所以,在网上发布虚假消息的行为,并不一定都要受到刑事处罚。

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为了积极传播网上正能量,打击网络谣言制造虚假信息、传播无厘谣言的行动,为九寨沟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九寨沟县委网安办特向县境内互联网从业人员、广大网民发出倡议:

一、增强法律、道德意识,坚决不做空穴来风、无中生有的臆测、推想,不编造、不制作、不传播虚假新闻、虚假信息、虚假吧帖。

二、学习法律法规知识,自觉同党中央、国家主流媒体保持一致,增强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责任感,增强对社会敏感帖子的鉴别、识别能力。

三、努力学习网络知识与技能,自觉维护网络安全,增强甄别虚假信息的能力,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对贴吧、微博、微信等网络中出现的社会敏感话题,要进行理性对待,不轻信、不盲从,多角度分析,多方位思考,积极举报各种非法网站和不良信息。 

四、对影响社会稳定、破坏公共秩序的虚假信息、吧帖,不转发、不传播、不评论、不顶贴,并积极向县网安办检举揭发。

五、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文明修养,大力弘扬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道德风尚,带头清除网络垃圾,坚决做网络文明的维护者。

六、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畅通举报渠道,及时反馈网民意见,及时整改网站问题,塑造网站良好形象。

七、文明办网,诚信自律,不发布违法虚假广告信息,努力营造安全可信的网络环境。

广大网民朋友们,让我们行动起来,自觉抵制网络谣言,坚决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携手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家园,为推动我县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建设美丽新九寨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网络上造谣、传谣,散布虚假信息,应依据哪些具体法律处罚规定?

您好!网络造谣可能涉及行政处罚、民事责任及刑事责任。网络造谣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给予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如果造谣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则要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根据《刑法》相关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具体为您分析如下:

一、网络谣言的行政处罚

如果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尚不构成犯罪的,要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给予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法律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网络谣言的民事责任

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依据我国《民法典》相关规定,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

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五条 “人格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权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七条 “行为人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以真人真事或者特定人为描述对象,含有侮辱、诽谤内容,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该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行为人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不以特定人为描述对象,仅其中的情节与该特定人的情况相似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八条 “民事主体有证据证明报刊、网络等媒体报道的内容失实,侵害其名誉权的,有权请求该媒体及时采取更正或者删除等必要措施。”

《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条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碍;(三)消除危险;(四)返还财产;(五)恢复原状;(六)修理、重作、更换;(七)继续履行;(八)赔偿损失;(九)支付违约金;(十)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十一)赔礼道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

三、网络造谣罪的刑事责任

如果网络造谣严重影响社会秩序,构成犯罪的,根据《刑法》相关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具体为您分析如下: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四、发帖造谣被转发超多少次可判刑

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司法解释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 “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一是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二是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此外,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

与此同时,司法解释还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行为的入罪标准,即“情节严重”的认定问题。昨日公布的司法解释明确,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一是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二是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三是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四是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