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省的代表性剧种,为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

中路梆子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百年来,中路梆子的一些前辈、老艺人对这一剧种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孟珍卿、张景云、高文翰、乔国瑞黑、田桂子、毛毛旦、油樵旦等,在唱腔和做派上,不断创新,不断改进,路子越走越宽,戏越演越精。

山西省晋剧院的代表剧目有传统戏《打金枝》《含嫣》《小宴》《杀宫》《算粮》等。

山西的剧种有哪些?

山西的剧种:

1、晋剧

中国地方戏曲,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中国传统戏曲。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主要流行于山西省中、北部及陕西北部、内蒙古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有上路调和下路调之分,上路调为北路梆子,下路调为中路梆子。

2、蒲剧

蒲剧在清代乾隆时期外省称“乱弹”、“晋腔”、“山陕梆子腔”等;嘉庆、道光以后,又称“山西梆子”;陕西称:东路戏,山西省北、中部称“南路戏”;晋南当地则习惯称“大戏”或“乱弹”,蒲剧与秦腔有着极为密切的发展脉络联系,所以两者又常常登台轮番演出,成为密不可分的“姊妹戏”。

3、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大约形成于16世纪中叶,19世纪初叶已趋成熟。流行于山西北中部、内蒙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及陕西北部,是华北地区较有影响的中国戏曲剧种之一。北路梆子的发源地正是在雁门关以北的大同一带。

4、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享有同蒲剧、晋剧同等历史的文化资格,是上党戏的代表剧种。它在道光年间称为本地土戏,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时称作上党宫调,1954年定名为上党梆子。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

5、锣鼓杂戏

锣鼓杂戏锣鼓杂戏也称“铙鼓杂戏”、“龙岩杂戏”,中国山西传统地方戏曲之一。合阳的跳戏一脉相承。其起源有多种说法,据唐代贞元二年的临猗县龙岩寺石碑记载,有龙岩寺即有杂戏,按照旧俗,每逢正月,临猗县的龙岩寺都要演出锣鼓杂戏以敬神祀佛,故锣鼓杂戏又有“龙岩杂戏”之称。

山西有什么剧种

分类有: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

蒲州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流传在山西中部、河北北部,以及内蒙、陕北等广大地区.晋剧是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在晋中秧歌的基础上,吸收蒲剧、昆曲、河北梆子等剧种的音乐成份,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逐步发展并盛行起来的。它的唱腔既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犷,而又圆润工细。

经常用大没唱词来表现戏剧情节,用对唱代替对白。在板类上,主要有四股眼.夹板、二性、流水,以及用来表现激昂情绪的介板和表现悲痛的对白。它的每个行当各有不同唱法;唱腔变化多端;丰富多彩。晋剧的许多技巧表演,如翎子功,鞭子功,梢子功(甩发)也是很驰名的。

剧种介绍

蒲剧的音乐包括唱腔、曲牌和锣鼓三部分:剧目有本戏、折戏等500多个,分别以唱、做、念、打取胜的剧目均有。有群众中影响最大者为《窦娥冤》,这台戏集蒲剧演员的精华,珠联璧合,艺术精湛,称誉一时。蒲剧在表演特技上主要有帽翅功、翎子功、髯口功、梢子功、椅子功、幡子功、跷功、扇子功等。

北路梆子的唱腔、曲调,念白均同蒲剧相近,但音凋更为高亢,富有塞外山野味。特别它的“弯调(即花腔)”,唱起来千变万化,婉转动听。唱腔板式主要有:慢板,夹板、二性,三性、垛板、流水、箭板,滚白等。北路梆子擅长大段的演唱,每句基本遵循弱起强落”的规律,但由于按字行腔和依情演唱,听来变化多姿,绝不单调。

上党梆子经过历代艺人的探索、创造,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表演程式和艺术风格。上世纪80年代,上党梆子异军突起,涌出《杀妻》、《借粮》、《两地家书》等一批新鲜剧目,并在表演、音乐、舞台等方面有所创新,使上党梆子在保持原剧种特色的基础上,使剧情更加抒情、动人,受到观众的喜爱。

山西的剧种是什么,主要分哪几类

;     山西的戏曲艺术,不只历史悠久,其剧种1980年普有大小剧种五十二个之多。 “耍孩儿”、“道情”、“弦子腔”、“清戏”、“眉户戏”,都是较老的联曲体剧种。山西的地方戏以“道情”名者很多,有“晋北道情”(包括神池、右玉等县道情)、“晋西道情”、“洪赵道情”和说唱形式的“阳城道情”、“永济道情”、“太原道情”、“大同道情”等。 “耍孩儿”也叫“咳咳腔”,流行于山西北部,“耍孩儿”对全国人民来说,虽然比较生疏,但它的历史却要比南昆北戈,东柳西梆要古老得多。“耍孩儿”剧种,有它自己独特的唱腔,独特的剧目和独特的表演艺术。它至今仍然独树一帜,扎根在山西北部的人民群众之中。“耍孩儿”曲调古朴、婉约、豪放、细腻,充满乡土气息,在笛、笙、管、弦的配合下,更加优美动听、悦耳感人。“耍孩儿”的优秀传统剧目有《千里送京娘》、《狮子洞》、《刘家庄》、《绣鞋记》等十余种。 “大行弦子胜”是河北“丝弦戏”同一个剧种的分支,它是由“清音桌”坐唱演变来的,历史较较久,传说清同治年间才加入了弓弦乐器“板胡”。曲牌分“官调”、“越调”两大类,民间传奇剧目较为丰富。 眉户戏相传出自陕西省的眉县和户县。传来晋南后,逐渐发展丰富成为具有晋南特色的戏曲剧种之一。眉户起初用于弹唱故事,以后才演变为登台扮演的形式。它的曲调丰富,乡土气息浓郁,以朴素的语言表现人民生活,易记易唱,琅琅上口。72大调、86小调、没有死板的格律限制。晋南眉户的念白沿用蒲白,但在节奏上略有差异。在表演上,吸收了蒲剧的帽翅、水袖、手帕等技巧,行当齐全,以生、旦、丑为主。主要传统剧目有:《张连卖布》、《隔门贤》、《抬万金》、《反大同》、《三进士》、《泰山图》、《紫荆关》、《珊瑚坠》等。眉户戏的形式更接近于现代生活。晋南临猗眉户剧团自从建团以来,三十年来坚持演现代戏,除了别的原因外,与这种戏剧形式也颇有关系。 “清戏”是“青阳腔”的异枝,已呈衰退状态。 广泛流布于山西各地的秧歌戏,竟达十六种之多。这些秧歌戏从音乐唱腔上说,并非一个类型,有的为民歌体,如“祁太秧歌”、“沁源秧歌”,有的为初期板腔体,如“壶关秧歌”、“襄垣秧歌”、“武乡秧歌”;有的早已加入丝弦伴奏,如“繁峙秧歌”等;有的仍为徒歌干板演唱,如汾阳、孝义干板秧歌等;有的长期保持了民歌小戏特点,如“泽州秧歌”等;有的由于移植了梆子戏剧目,已成为板腔体、民歌体混用的风搅雪戏曲,如“朔县大秧歌”等。总之,花样繁多,流布范围却较小,当地群众都很热爱它。 “上党皮黄”是早期由京二黄传来并且地方化了的一个支派。“上党落子”则是由河北“武安落子”传来上党地区后,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的产物,现已形成一个较大的剧种了。还有“碗碗腔”、“线腔”、“罗罗腔”、“卷戏”、“蛤蟆嗡”、“凤台小戏”、“小花戏”、“拉花”、“扬高戏”等,品类繁多。有的剧种有专业剧团,有的为业余演出;有的欣欣向荣,有的观众面日渐缩小,甚至有的已经衰退或已近消亡状态。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双百方针与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对各个剧种分别给予大力支持,大部分焕发了青春。但是,如“罗罗”、“卷戏”、“目连戏”、“赛赛”、“对子戏”等少数剧种已不易恢复了。

中国有哪些剧种山西有哪些简单介绍一下

山西有1晋剧,2运城临汾蒲州梆子,3忻州北路梆子,4长治晋城上党梆子,5大同雁北耍孩儿,6大同灵丘罗罗腔,7秧歌戏(朔州。襄垣。武乡。壶关。),8道情戏(晋北,临县,神池,洪洞,右玉),9忻州河曲二人台,10运城锣鼓杂戏,11临汾侯马皮影戏,12孝义临汾碗碗腔,13晋中太谷祁县秧歌,14临汾运城晋南眉户,15长治潞城上党落子,16孝义木偶戏,17晋城上党二簧,18朔州赛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