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经典作品,对人们的影响程度深。《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为什么《西游记》与其他三部名著相比,翻拍的次数比较多

名著被翻拍的次数之多,当属《西游记》了。“西游”系列影视剧作的创作成功,必然归功于明朝吴承恩的这部《西游记》。用今日时髦的词来说,这部小说当属于“公路体”。所谓“公路体”,就是以一段旅程为背景,主人公在这段旅途中不断结识新的朋友、遇见新的难关或敌人,产生一系列的戏剧冲突,一路过关斩将到达终点途中主人公可能完成思想和性格上的转变,也可能在种种变故后依旧保持初心。《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无论在叙事手段、故事风格还是人物塑造上都有着极高的前瞻性,完美地契合了时下新兴的“公路片”特征。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除此之外,《西游记》具有其他易于翻拍的好处。

一是人物众多,性格丰富。一心向佛、慈悲为怀的唐僧,火眼金睛、嫉恶如仇的孙悟空,好吃懒做、憨厚单纯的猪八戒,任劳任怨、忠心护主的沙和尚,狡诈阴险、变化多端的白骨精,狂妄自大、野性难驯的红孩儿……吴承恩用绮丽的想象和饱满的笔墨创造出取经的师徒四人和路上大大小小近百个妖怪,各个脾气、性格迥异,任君挑选组合。

二是“半架空”,时空背景相对抽象。《西游记》描绘了一个“东方魔幻乌托邦”,说的是人与妖魔鬼怪的故事,没有具体的年代。这样一来,编剧和导演可以不受历史背景的羁绊,改编起来比一般作品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包容度,极大地增添了发挥的空间。

三是受众广阔。《西游记》是家喻户晓的名作,情节故事老少皆宜,省去了普通IP前期宣传造势的成本,并且能够打开范围不小的市场犹如一块超市加工过的“半成品”,电影人把它买到手后,只需稍稍加以制作就可“出锅”见客,卖相不会很差若是在辅以一点点创新元素,更是叫好又叫座。更勿论《西游记》因为历史的久远,不需要买下版权即可拍摄,这样划算的买卖,试问谁不会争相翻拍呢?

《西游记》被翻拍无数次,为什么热度还是这么高?

《西游记》对于我们大家来讲,肯定不会陌生;我们很多人都是,看着《西游记》这部作品长大。尽管《西游记》被翻拍了无数次,但它的热度始终不减当年。

在我个人看来,《西游记》之所以会有这么高的热度,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题材好。通过唐僧师徒四人求取真经,描写了很多非常有趣的事情,以及穿插着各类神话故事。

当然了除了《西游记》的题材很好以外,还有下面这些原因,使得《西游记》的热度一直不减。

一、很多人的童年回忆

《西游记》在我们国家,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存在。即便是没有看全《西游记》的人,也应该听过孙悟空这个名字。

在众多《西游记》版本中,尤其以六小龄童老师,出演的86版最为出名,是我们很多人童年的美好记忆。

小时候不论是在寒假,还是在暑假里,总是会播放《西游记》这部电视剧。而且也是我们假期里,最想看到的电视剧。尽管已经看了很多遍,但仍然会百看不腻。

直到现在我想在《西游记》出新版的时候,我们还是会去看下;也想看看到底哪个版本的《西游记》,看着会更加的舒服。

二、故事精彩吸引人

在《西游记》中,有着众多法力高强的神仙和妖怪。而且唐僧师徒西行取经路上,几乎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就会有一个新的妖怪出现。

这些颇具神话色彩的故事,也是《西游记》最大的亮点之一。也正是有了这些神话故事,才让《西游记》成为了老少都喜欢看的电视剧。

搞笑而又逼真的场景,外加不害怕的心态,我想这就是《西游记》,能够一直被人们所喜欢的原因。

正是有了上面这些原因,才让我们的四大名著,以《西游记》最为吸引人,而且它的热度也最高。

同为四大名著,为什么《西游记》被改编的次数最多

首先从观众群体角度来说,西游记的观众是最广的,下到三岁的小孩,上到八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都看得懂,看的津津有味,“哎呀,孙悟空大闹天空了”“这个是妖怪变的吧”“猪八戒好懒啊”。总体来说,西游记就是一部到处都是妖魔鬼怪,各路神仙的奇幻故事,而且个人认为是最通俗,文学性和艺术价值最浅的一部了。而且西游记本身就是作者结合了民间的故事,杂剧,评书等各路的故事写出来的,相对来说本来就比较亲民,比较热闹。

而红楼梦则是具有高度文学价值的伟大作品,可以称作是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这本书不但是百科全书,还具有极高的诗词曲赋的艺术价值,更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批判性的小说。所以说,具有太高的文学性,使得红楼梦的观众群体比较狭隘。

水浒传则是一本全男人的书,总结概括下就是,一群绿林好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造反,最终失败的悲剧故事。但是粗暴的说,这本书除了揍人还是揍人,最然书本身寓意很深,但是最起码,小孩,女人,爱好和平的人可能不太爱看。

三国演义,基本也是男人戏,粗暴概括就是三个兄弟从最基层开始干起,然后一路招兵买马不断强大然后成了一国之主然后灭国的悲剧。一路也是除了打仗就是谋略,除了招兵就是招贤。所以可能男性同志们会比较爱看吧。

总体而言,四大名著里,也就西游记是戏剧,最后四个人都得道成仙普天同庆。

从内容来看的话,西游记改造空间大啊,反正都是一群妖魔鬼怪,人妖恋,妖妖恋,想怎么编怎么编;而且本身就是玄幻小说,也适合做特效;另外西游记每个故事基本都是独立的,还可以随意抽取一个故事拍成电影。而且西游记里都是妖怪变的妖艳美女,天上的仙女,魔鬼变的帅哥,看着也养眼吧。

红楼梦早已经被当做一个学术来研究了,而研究红楼梦的这群资深学者就叫做“红学家”。  以改变红楼梦是一件继续谨慎的事情,随意一个细节对不上就会被喷。而且曹雪芹对每个人物从衣服细节到对话情节,屋里摆件等等都有细致的描写,所以发挥空间有限。就犹如李少红版的《红楼梦》,被喷的是体无完肤。

水浒传的话基本就是关于一个造反的故事,不利于宣传教育吧。撇开造反的内容,拨拉来拨拉去,就是一个武大郎,西门庆,潘金莲。

三国演义其实是翻拍改编仅次于西游记的一部了,但是内容上不是打仗,还是打仗。首先排场大,对于拍摄场地要求高,而且基本都是男人戏,除了大乔小乔就基本没女的了。

央视版电视连续剧四大名著,为何总被人拿出来翻拍?

中国八九十年代的四大名著央视电视连续剧版,那可是中国人民千秋万代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粮食!特别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真是文艺界的黄金时代,国内的几个名导演王扶林、杨洁、张绍林以及大制片人任大惠等人把四大名著改编拍成电视连续剧,把影视美学艺术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那么为什么这些经典名著总被拿来翻拍呢?今天,就让笔者来为头条的朋友们来分析分析个中原因。

不可否认,央视版的四大名著影视连续剧,它们是影视史上四座不可逾越的美学艺术高峰!无论从筹备,还是演员演技演绎,都是其它翻拍的版本无法与之比肩的。这四大央视版四大经典名著,笔者现把它们按出世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别列举如下:

1.86版由杨洁导演的《西游记》。

2.87版由王扶林任总导演的《红楼梦》。

3.94版由王扶林任总导演的《三国演义》。

4.98版由张绍林导演的《水浒传》。

以上四大央视版本是中国影视发展史上的经典版本和经典之作!成为一代又一代人记忆中不可磨灭的精神粮食与经典版本。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一些商业制片人和影视导演瞄准商机,总是把这四大名著经典版本拿出来翻拍!

笔者认为,从商业意识和商业运行模式来看,这种行为极有经济效益可图!翻拍重拍不比王扶林等大导演的原创,原创的运作成本极大!而翻拍重拍的运作运行成本较低,有的甚至低到极处,但却能凭借已出名的大剧来抢人眼球!这种经营模式应对了一句名言,他们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业的啊!

可是实践与时间证明,这些后来翻拍重拍的四大名著:红楼、水浒、西游、三国,再怎么翻拍都大大不如以前老版的四大央视版了!原因何在?因为新拍的四大名著连续剧,它们的导演,不再是“获奖专业户”王扶林了,它们的制片人,亦不再是大名鼎鼎的制片人任大惠了!它们的影视美学艺术成就与观众的欢迎度,都不可避免地大打了折扣,就好似后世的小说家在续写曹雪芹的《红楼梦》、施耐庵的《水浒传》似的,再怎么续写都不如原著似的。

(注:本文作者:林少伟,百家号:潮州梦江南,图片源自于网络,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