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的武士佩刀是打刀,刀刃朝上方便步战立即拔,但是有身份的大名或者将军是不会亲自出手的,他们的佩刀要么是小姓捧,要么是刀刃朝下佩戴,德川将军家流传下来的画像里,所有的佩刀全部是这种刀刃朝下的佩法,朝廷的公卿也会佩刀,他们的佩刀更多的是礼仪性质,所以看流传下来的公卿画像里佩刀一律是刀刃朝下,打刀是刃朝上的,太刀是刃朝下的,刀插在腰带里如果刀刃朝下的话很难受,而且还不好拔,太刀刀刃朝下是因为它不是插的,是挂在腰带上的,位置比较低,刃朝下好拔。

问日本武士怎么佩刀的,刀在身上以什么方式佩戴?

日本武士的佩刀,是挂在身体左侧,刀柄朝上朝前,刀尖朝下朝后。
是因为,日本武士是右手拔刀,所以刀佩戴在身体左侧。
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的道路是,靠左侧行走。
因为,日本古代,武士的佩刀是配在左侧的。

为什么日本武士佩刀一长一短?

古代日本只有武士才能佩长刀,通常会把刀刃朝上,一般平民是无权使用的(但是可以配带胁差)。
      武士佩刀一长一短,长刀为太刀或是打刀,短者为胁差,两把刀使用上有分野,长刀是主武器,胁差是备用武器,是在长刀损坏时,才使用的,平常不会使用。按习惯武士出门之前,先会将胁差插在腰带里,然后用右手提著刀,走到门口的玄关处穿上鞋子以后,才再将刀插在腰带里。刀佩带在左腰,是为了方便以右手拔刀。短刀除外,尤其是为配合盔甲的马手指短刀。此外,武士以自己的刀为荣耀,碰撞武士的刀鞘,会被视为不礼貌。这也是为什麼日本人行走都是靠左边。而且刀佩带左面,即使两个武士在狭巷相遇,他们的刀鞘也不会互相碰触。武士到人家中探访,也会先在玄关把刀解开,然后用右手提著,再进入屋内。用左手提刀进入屋户表示可以随时用右手拔刀,是不信任的表现。除非有合理的原因(左撇子),否则也会被视为不礼貌。
      日本江户时代的人们,将配刀当作武士道与儒教结合的象征。只有高阶的武士才可配刀,而其他的武士,或一般人民则不能配刀,所以武士刀其实是社会阶层分明的标志。在明治维新中,日本政府实行废刀令,武士不能再公开携带刀剑,只有皇室成员、前各藩藩主(大名)、军人和警察才能携带刀剑,武士刀终于成了博物馆或私人的收藏对象。

本文有1Gear原创,关注1Gear,提供原创,获取更多试用机会。

求问日本刀的摆放方式

摆设方式

1、太刀的摆设

太刀常放置在特定的安置架上,以刀尖向上,刀柄向下,边锋向内的方式摆设。

2、刀的摆设

刀与胁差(有时连同短刀)常被放在同一个安置架上。按长短顺序从上到下摆设,短的胁差置于上 层,长的刀置于下层。摆设方式以边锋朝上为一贯做法。刀柄必需向左摆设,一方面左面是刀的正面,另一方面则表示无威胁性,若刀柄向右的话,即表示可以用右手拔刀,随时出鞘伤人。

扩展资料

日本刀的刀装十分讲究,不同时期不同种类有不同装饰。如毛拔太刀“存”(日本汉字),兵库锁太刀存、卫府真之太刀存、革包太刀存、歌仙存、武藏存等。

历史上藤原忠行的丝卷太刀,为古代有特点的武将刀装。根据刀装的不同,武士们携带的方式也是不同的。这也无怪乎在影视剧或动漫中看到如此之多的配刀方式。

日本刀的刀装配件还包括鞘、小柄、笄、缘、头、目贯、镡等。

其中以镡(つば,Tsuba)为主要配件,镡相当于一般的剑格或护手,其作用是:

1、出刀与收刀的开关。

2、格斗时保护手掌与手腕。

3、显示社会地位尊荣,高贵的象征。

4、安土桃山时代以前着重实用性,即前两项,以后则着重装饰性,即第三项。

日本刀别在腰里到底刃是朝上的还是朝下的

如果你说问的日本刀,指的是日本的战刀的话,它的刀身是呈“弧线形”的。
原因是,方便持刀人拔刀。
日本刀很长,而日本人普遍身材矮小臂长有限,若日本刀做成直线形,则持刀人不容易拔刀。
但刀做成弧线形的时候,刀刃自然是在弧形的外侧。
日本的战刀通常是佩戴在腰间靠身体的侧面。弧形向前,刀尖向后。

日轮刀上的腰带怎么带的

刀佩戴在腰带上的方法是刀刃向上插在腰带里,利用小口和上面的带子突出部分卡住,腰带是用来束腰的带子,裤带,若是皮革的,俗语也称皮带,中国早期的服装多不用纽扣。
日本武士的佩刀,是挂在身体左侧,刀柄朝上朝前,刀尖朝下朝后。因为日本武士是右手拔刀,所以刀佩戴在身体左侧。

日本武士佩刀的情况

日本刀的分类

按时代划分

上古刀(じょうことう,Jyoukotou):通常不列入日本刀之列,指的是古刀之

前的刀。以直刀为主,大刀等偶尔可见刀反。

古刀(こどう,Kodou):指庆长以前的日本刀。室町时代中期以前主要是太刀。

新刀(しんとう,Shintou):庆长以后的刀。

新々刀(しんしんとう,Shinshintou):依据水心子正秀提倡所制作,使用古刀锻造法的刀,另有诸说,概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幕末时期的日本刀。

现代刀(げんだいとう,Gendaitou):也有诸说,概指1876年日本颁布废刀令以后所制刀。

昭和刀(しょうわとう,Syouwatou):作为美术刀剑的日本刀范畴外的一种,是主要用于军刀的兵器用刀。有多种制法。

按形状分类

太刀(たち,Tachi),刀刃长度在80厘米以上,刀身弯度亦较高。太刀没有硬性规定的佩带方式,不过,为了方便骑兵抽刀砍杀地面上的敌人,太刀一般会以边锋朝下的方式佩带,并吊在腰带以下。日本刀都分正反面,太刀的正面是右面。铭的位置是关键,若切先上指,将刃视作刀剑的前方,太刀的铭就在刀身的右面。

刀(かたな,Katana)又称打刀(うちかたな,Uchikatana),一般较太刀为短,刀身弯度亦较低。为求达到最快的拔刀速度,传统上刀会以边锋朝上的方式佩带,刀鞘插在腰带里。若切先上指,将刃视作刀剑的前方,铭就在刀身的左面。所以刀的正面也就是左面。按现代分类指刀刃长度(刃长:切先到栋区的直线距离)60厘米至80厘米的刀。

胁差(わきざし,Wakizashi)又称胁指,指刀刃长度30厘米至60厘米的刀。

短刀(たんとう,tantou)桅刀刃长度在30厘米以下的刀。另外,30cm以上但是没有刀反的平造制法制成的刀,通称寸延也常被归为短刀。

古代日本只有武士才能佩长刀,一般平民是无权使用的(但是可以配带胁差)。武士佩刀一长一短,长刀为太刀或是打刀,短者为胁差,两把刀使用上有分野,长刀是主武器,胁差是备用武器,是在长刀损坏时,才使用的,平常不会使用。按习惯武士出门之前,先会将胁差插在腰带里,然后用右手提着刀,走到门口的玄关处穿上鞋子以后,才再将刀插在腰带里。刀佩带在左腰,是为了方便以右手拔刀。短刀除外,尤其是为配合盔甲的马手指(めてざし,Metezashi)短刀。此外,武士以自己的刀为荣耀,碰撞武士的刀鞘,会被视为不礼貌。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行走都是靠左边。而且刀佩带左面,即使两个武士在狭巷相遇,他们的刀鞘也不会互相碰触。武士到人家中探访,也会先在玄关把刀解开,然后用右手提着,再进入屋内。用左手提刀进入屋户表示可以随时用右手拔刀,是不信任的表现。除非有合理的原因(左撇子),否则也会被视为不礼貌。

谁说好钢要用到刀刃上?源自唐刀的日本刀为何会由直变弯?


编者按:近期,冷兵器研究所通过《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国造成了日本史上两个名刀匮乏期?》《落后中国1000年的包钢制刃为何成日本刀主流?解密清代中日刀剑交流史》和《为什么从宋代起中国人就格外喜欢日本刀?中国刀真不行吗?》三篇文章,介绍了,宋、明、清与民国中日刀剑影响交流史。那么在日本刀向中国刀学习的隋唐阶段,日本刀又是如何变弯,并走上独立发展之路的呢?

首先,就如1932年(昭和七年)日人清水橘村所著《刀剑全书》中指出:“我国古代衣食住乃至工艺美术,百工之技术皆由中国传来,刀剑既非本邦特有之器物,则其初之锻刀皆为舶来品,乃任何人不能争论者。”唐代日本刀与中国刀发展交流如下:日本刀和中国刀的发展交流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日本学习中国阶段。历周秦汉唐。(《山海经·海内本经》:“盖国在巨燕南倭北,倭属燕”。如确指日本的话可视为最晚自战国时期始,日本与我国发生了交往。),表现为大量中国刀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启发带动日本刀制作工艺的发展和完善。这个阶段,汉代制造的各类短兵器,尤其是铁制环首大刀,曾大量流入日本(当时称倭,中国古代正史中《汉书.地理志》: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 日本人认为倭:指的是日本北部九州),对日本短兵器形制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下图为汉代环首刀的各个类型:



到唐代刀剑交流更是频繁,日本奈良东大寺内的正仓院藏唐大刀及唐样大刀即是明证。下图为日本正仓院藏唐大刀-切刃造:



第二阶段:日本刀与中国刀交流互为影响阶段。历宋代一直延续到今。表现为日本学习中原汉族农耕文化中的锻刀技术结合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草原文化制造的尖锋外弧弯刀外形,在平安末期-镰仓时期通过锻造把直刀转变为适合骑兵作战弯曲的太刀,并出口到宋代。明代中晚期,日本刀在锻造、性能、研磨等项普遍超越同时代的中国制式刀,并反哺中国,影响着中国刀的发展。新刀期以后的日本刀锻造工艺相对稳定,源自汉唐的皮心铁构造(包钢)制刃法延续至今。左图《元世祖出猎图》中的元代弯刀注意刀鞘后半部包裹兽皮和右图日本武士佩带太刀何其相似:



至于我国,因为地域广大,各区域刀剑锻冶发展并不平衡,总体刀剑发展大致如下: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北部地区的中国刀锻冶,把最迟在宋代兴起的高质量、低成本、易修复的传统夹钢制刃法发挥到极致,一直流传到本世纪初;经济发达的东部、南部沿海地区,在明代引进日本刀及仿造日本刀外形制作仿倭刀,并结合中国传统的锻造来节省成本,提高武器性能;兼又引进各国名刃,学习其现代制钢技术,为适应中国传统刀术要求、配以中国式刀外装,制造近现代钢刀。秦汉唐宋元明清,不管是汉族或少数民族当政,草原游牧民族文化和中原汉族农耕文化一直影响包括刀剑在内武备文化的发展变迁。下图为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铁刀:



总体上,唐代(618-907年)对应日本奈良时代(710-794年)和平安时代初期(990年)以前。此期间,日本刀剑分期为:上古刀。而唐刀既有中原文化汉环首的影子,又受草原文化突厥刀的影响。唐刀的形制主要有四种,据《唐六典·卷十六·卫尉宗正寺》记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鄣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一般认为,正仓院藏唐大刀就是唐横刀或大横刀。下图为日本正仓院藏金银钿装唐大刀(切刃造)



下图为日本饰大刀侟各部位名称图:



唐刀的材料钢是经(始于春秋末期前后)块炼铁淬火渗碳法、(始于西汉中晚期)炒钢法(生铁加热至半熔融状,吹风搅拌,使铁料中碳氧化,通过时间、温度的控制,而后出炉锻打,以挤出杂质,使金属组织致密,可获得熟铁料或含碳较高的中碳钢和高碳钢)、(始于东汉,以炒钢为原料)百炼钢、(始于东汉晚期,在炒钢基础上发展起来)灌钢法冶炼而成。同时,唐代通过西域引进了质量优良的镔铁。下图为唐代以前钢铁冶炼技术发展示意图:



作为战场上的武器,刀刃在要求较高硬度的同时,刀身整体又需要较高的韧性。唐代沿用春秋战国吴越地区和战汉铁兵器传承800余年的钢铁复合制刃法后,进行了发展。下图为唐代金柄装环首横刀:


唐刀继承了用百炼钢包钢的制刃法。包钢制刃好处很多,但因其成本较高,对刀匠的技术水准要求相对也高。一旦在使用中出现刃毁现象,难以修复和回收,并不适合唐代大兵团的武器装备。而在用百炼钢包钢制刃法流行的汉唐及宋代早期是没有“好钢用在刀刃上”的说法。至于包钢制刃技术应用在日本刀上是新刀期以后的事了。下图为地肌包钢示意图:



而与之相对的,日本从神代起经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发展(上古刀-古刀期)大致如下:1)冶铁。日本的冶铁技术是从朝鲜半岛南部传入的。朝鲜半岛富含铁矿,其中既有铁砂矿,也有铁矿石,在我国迄今尚未发现早于东汉时期利用铁砂矿冶铁的实例。利用矿砂冶铁技术的源流是至今未解决的问题。在我国和朝鲜半岛,首先被利用冶铁的原料是铁矿石。日本上古刀冶铁步骤中主要材料钢为:和钢及舶载铁。和钢的锻造处于原始低温野炉(自然通风)时期。由大量私人小规模冶炼来自岩铁矿和砂铁矿提炼的铣铁(生铁)和鉧铁,也就是海绵铁,作成以后需要刀匠将鉧铁拆分后使用。舶载铁是通过遣唐使直接采用来自中国和朝鲜的钢铁作为材料钢。其中来自中国的钢铁原料,一般是用炒钢、灌钢法炼制的。



2)制刃。制刃工艺指的是锻造刀条。奈良时代以前的上古刀期的日本刀和汉唐多数刀一样为直刀。上古刀的刀形有环头大刀、头椎大刀、钫剑、黑作大刀、蕨手刀等多个类型。下图为环头大刀:



蕨手刀:虾夷人的武器。虾夷人本是日本的土著,原来来生活在日本关东地区,后被大和朝廷不断驱逐至本州北方与北海道,曾经与大和民族与连年征战。蕨手刀的年代正好是唐代左右。而和族以前并没有弯形制的刀。下图为蕨手刀:



平安时代(794-1192年)后期,直刀演化成弯曲的太刀形制,也许是吸取了蕨手刀的造型特征。我们再来看下同期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草原辽代(907年-1125年)刀和十世纪出现的日本小乌丸太刀的共性。不难发现,日本刀在锻造材料连造型,其实都是模仿而不是独创的。下图为图为辽代刀-缺柄箍及刀首-私人收藏:



下图为被称为日本刀之祖,背负平源两家传奇历史的“传天国作御物小乌丸太刀” 平安时期(10世纪),一般认为此刀为日本刀形制彻底定型的起点。现由日本宫内厅收藏,由东京国立博物馆代为保管。)



日本古坟时代(250-593年)中期,开始形成工匠的分类以及开始有一些手工艺品;四到五世纪开始大量引进大陆文化。由于秦汉后裔的移民,带来一些秦汉的武器形制。金属刀剑,是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的。日本本来没有刀剑形制,因此直刃是日刀最早的形制。日本在飞鸟时期(538~710年)便开始了生硬的模仿。壬申之乱(672年)之后隋唐风格凸显,逸出飞鸟格局;奈良时代(710—794年)模仿有余,创新不足。这两个时期对于刀的装具也是大量模仿,形成了谱系。我们所见正仓院收藏的各种仿唐代风格刀(唐样大刀),也基本符合这个规律,几乎都是模仿唐风。



这个时代中国刀带给日本的形制,是环首大刀、唐大刀和辽代刀。大陆草原文化游牧民族的辽刀及虾夷蕨手刀形制带来的影响,导致日本刀外形的由直变弯,这个时期的日本主要是模仿,不大可能去创新。上古刀锻造采取的是硬软钢配合锻造法。下图为实物检测日本刀的制刃方法技术变迁示意图:



制刃工艺中,将搭配好的钢材捶打延长成长条形,在日本叫做素延。在锻造过程中,钢铁反复折叠所打造出来的强韧刀身,导致刀身上的纹路看上去就像树木的纹路一样,如同拥有生命一般。不同的手法造就板目、柾目、杢目等不同种类。美丽的刀身也诉说着此刀出自何人之手。刃纹的纹样也同样能显示出日本刀制作的时代特征及刀工水平高下。3)淬火。淬火是通过高温渗碳和热处理,达到锋刃硬度达标,以及形成刀身弧度的手段。

高温渗碳:是通过覆土烧刃的,调整烧刃土的碳含量来达到的。热处理:是通过覆土烧刃和淬火两道工序结合完成的。在覆土烧刃中,刀身被煅烧至750℃-760℃,完成渗碳后可以进行淬火。淬火时,刃部的土薄,因此降温快,表面生成一层非常坚固的“马登斯晶体”,“马氏体”即是高温晶体结构,因其急冷的缘故被锁紧在“亚稳”的状态,晶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内在张力,造成“坚硬”的效果;刀背的土厚,因此降温慢,没有形成“马氏体”,显得有韧性。经过淬火,在刀刃与面的边界处产生出如同洒上银沙斑的颗粒状纹样被称作做“沸”,整体上看,这些细小的白点沸形成白雾一般的线条,被称作“匂”。沸由烧入决定,金筋等是由材料成分与锻法决定。上古及古刀的地铁具有润泽感,刀面纹明显,这是鉴赏一把日本刀品质的重要依据之一。日本刀锋的刃纹被称为“帽子”,是实战中最常应用的部位,也是刀最锋利与坚硬的主体部位。就造型与功效的关系而言,大帽子锋利,小帽子坚硬,各人就其使刀习惯而选用不同帽子。通过观察帽子的烧造可以看到刀匠的水平高下及刀保存状态。下图为沸出来与匂出来、各种形态的帽子:



这里额外说一句,日本古刀期的弯刀的制作工艺和直刃日本上古刀的区别。直刀切刃造刀刃多半是匀纹制法,等刀身锻造结束并经过烧刃后,由于刀身整体的均匀对称结构,收缩相对也是均衡的,因此基本是直身。弯刀则不同,通过二枚锻打出刀造型后,造成了刀刃与刀背部分材质不同,刀背的收缩率高,刀刃的收缩率低。淬火后,由于不同的收缩率,带来了刀身的弧度。



4)收尾。此时日本刀已基本成型,需开始转入更细致的深加工。包括:锻冶冶押:调整完成烧入的刀的弯曲度、刀工进行粗略的削制。此时检查修整细小的瑕疵、使刀体形状等进入最终状态。修茎:为安装刀把而留出的铁制部分为茎,也可以写成中心、中子。刀工调整茎的形状、开一个或多个安装木柄时使用的目钉穴。并且刻上鑢目以增加茎与柄木的摩擦力。铭切:日本刀工在最后将自己的名字、住所、制作年月铭刻在茎上。太刀是刀刃朝下方佩带的,刀匠名刻在表(佩刀时向外一侧为表)侧、内侧铭刻制作年月和持刀者名,也如世传武士家族及奉献给神明的无铭刀的存在。(秦代以后中国刀匠地位不高,刀质量审核也逐步放弃了“物勒工名”的检查制度,除个别在刀茎中打上作者戳记、序列等,中国刀匠很少留下印记。)



以上步骤完成后,刀工的工作完结。研磨、造鞘、装饰、及室町以后兴起的卷柄)等工序另有专人负责,不属于刀工的工作范围。日本上古刀-古刀的基本锻造方法,整个过程的演变和完善是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日本刀的锻造工艺源于中国,虽历经战乱但由于其统治者的相对稳定和延续性,制刀工艺较为完整的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