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派核心是“仁”。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儒家“仁”的概念是什么?

“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会伦理范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等无不围绕仁展开,三纲五常是儒家倡导的基本社会伦理准则,而“仁”是五常之首的地位。所以,了解儒家思想,首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义。

“仁”的本意是亲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间互相亲爱。《说文解字》仁,亲也。孔子明确提出:仁者,爱人。儒家认为应当用“仁”来处理伦理社会关系,主张人和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则是“仁”的根本。



孔子的“仁”:

孔子说有仁德的人说话谨慎。回答子张时,孔子则说:在社会上能做到谦恭、宽厚、诚信、聪敏、乐善好施,就可以说是做到“仁”了。孔子认为,刚强、坚毅、朴实、慎言这几种性格很接近“仁”。

参加社会活动像会见贵宾一样庄重,管理百姓像参加祭祀活动一样严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努力做到在社会上和在家里都没有人怨恨。孔子在这里谈到“仁”应该端庄严肃,并且要存忠恕之心,换位思考,不要招人怨恨。

儒家的仁是什么意思?

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 仁的表现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对人则有爱心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他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儒家认为,民生是治国之本,民以食为天,衣食足,有恒产才有恒心,满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国家才能稳固而得到治理。
儒家从重视民生出发,倡富民思想。儒家经典《周礼》提出“保息养民”的六项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富而安之,体现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使众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满足而富裕,然后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把富民作为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可见对富民的重视。孔子还把富民与利民、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利益联系起来。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强调利民、富民、保民、爱民,体察和顺应民心的向背,这是儒家富民思想的特征。孟子还设想,物质财富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满足,百姓还有不仁的吗?他说:“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满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会使民众达到仁的境界而国安。而民穷则争,争则起暴乱,国难以治。可见民富才能国安,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民富而国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点。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孔子与“仁”的学说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那么,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
把握“仁”的四个方面
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论语中的"仁"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⑤,本立而道⑥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⑦与⑧” 注释:①有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若。《论语》里对孔子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有若、冉求、闵子骞四人称子。②孝弟:孔子和儒家提倡的两个基本的道德规范。孝规定了子女对父母应有的态度;弟,同悌,规定了弟弟对兄长应有的态度。古注: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③好犯上者:好,读hào号,喜爱。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④鲜:读xiǎn险,少。⑤务本:务,专心致力。本,根本。⑥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不同的含义。这里的道是指孔子所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⑦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范畴。为仁之本,是说孝悌是仁的根本。另一种解释说:为仁,行仁的意思。前者从仁的内容讲,后者是从仁的实行上讲。也有人解释,为仁的“仁”字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就是“做人的根本”。⑧与:同欤。语气辞,表示疑问。古注:谦退不敢质言也。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 注释: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古注:“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注释:①约:穷困。②安仁、利仁:安仁,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于己才去行仁,“有利则行,无利则止”。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注释:①好:去声,音号。喜爱。②恶:去声,音wù误。憎恨;讨厌。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①也。” 注释:①恶:有两种解释:一,善恶的恶,与上章恶字不同。二,好恶的恶,与上章恶字同义。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能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①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③必于是。” 注释:①恶乎:恶,音wū乌。何;怎么。②造次:急遽;仓卒。③颠沛:跌倒,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③,屡憎于人,不知其仁④。焉用佞。” 注释:①雍:孔子的学生,冉雍,字仲弓。②佞:音nìng泞。能言善辩,有口才。③口给:言语便捷。④不知其仁:有两种解释:一,指佞人,佞人遭人憎恨,因而不知其(佞人)有仁道;二,指冉雍,不知冉雍是否仁者。

儒家仁的含义包括

儒家仁的含义如下: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

儒家: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使儒家受到重创。而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需要区分开来。儒家,又称儒学、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于中国并同时影响及流传至其他周遭东亚地区国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与宗教体系。前5世纪由孔子创立,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



儒家学说对仁的理解

儒家学说对仁的理解
儒家仁是仁爱、仁政、仁天下万物。
人人有爱,则天下万物和谐、太平,而后则人人幸福、万物之万幸。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理学上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乃“仁”,意谓人与人之间应注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间要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分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要有抱负且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要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及“君子远庖厨”等。

简述儒家思想中“仁”的内涵

愚以为,仁的内涵,可概括为“爱人”与“不忍”。孔子所着重阐述的,便是“爱人”,且将其提升至极高的层次。

在孔子看来:“爱人”既要存于心,更要见于行;既要有高度(道高德厚),更要有广度(济世安民)。——如此,才可谓“仁”。

简而言之,孔子的“仁”,可概括为德厚功高。显然,这远非平民百姓可以企及。

假使将仁的内涵扩充,变“爱人”为“爱物”;那么,仁,便成为慈。

可以说,今人所理解和追求的仁,更接近于道家的“慈”,而非儒家的“仁”。

如何理解儒家文化中的仁

“仁”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是行仁政的方法。“仁”可具体解释为对待长辈要尊敬,朋友之间要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分内事,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

孔子认为的仁的含义是什么啊

孔子认为的仁实质上是一种主张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关心每个人的现实权益的崇高人文主义精神。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但在孔子的论述中并没有给出“仁”的确切含义。

孔子是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扩展资料:

孔子“仁”之思想解读

作为孔子思想体系核心的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尧、舜是最具“仁爱”的典型人物,也是人们学习的典型模范代表人物。

孔子的这种人文主义精神,它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虽然缺乏民主基础,但是,它必竟是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思想潮流,顺应了奴隶解放的历史大趋势,它与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潮中的“博爱”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少了其中的“自由”、“平等”之内容,但“仁爱”的提出却早于“博爱”二千多年。至于中国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或之后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主义,那是封建主义制度的顽固性所致,极大地阻碍了孔子仁爱的人主义精神的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仁

怎样理解儒家思想 仁

一、儒家仁是仁爱、仁政、仁天下万物;

1,人人有爱,则天下万物和谐、太平,而后则人人幸福、万物之万幸。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2,“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

3,儒家要求统治者(包括人类与万物之间)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做不到”与“不去做”之间的差异。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二、“仁”与“义、忠、孝、责”

1,从受儒家思想影响、及几千年来中国人代代传授的美德来说,儒家思想,已得社会各方充分认可,以天下为已任,仁、义、礼、智、信,宽恕思想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儒家思想到目前,仍是我们的主流思想;

2,忠孝思想,影响特别深远博大,更多的应从已发展的各种书、字、画艺术行为,更大地发扬光大;

三、“仁“与”爱”

1,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

2,“仁”为“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仁与义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3,“仁”与人的表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如以仁为本体;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

4,仁,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四、“仁政“重在民生、富民富国

1,仁政“保息养民”,民富而安之,从而实现富民强国,使众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满足而富裕,然后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把富民作为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可见对富民的重视。

2,物质财富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满足,满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会使民众达到仁的境界而国安。而民穷则争,争则起暴乱,国难以治。可见民富才能国安,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民富而国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点;

3,“仁”的四方面
(1)、对待“仁”的态度,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2)“仁”的价值,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3)“仁”的表现方式是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4)“仁”的实践价值,是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为崇高“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

孔子所谓的“仁”是指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仁”这一观念,并非孔子所发明,但却是孔子将其提升为一种高境界的道德理想、政治理念和社会伦理。儒家以仁政作为规诫当政者的首要要义。下面分析一下孔子“仁”的几个含义。

一,仁的本义

“仁”字从“人”从“二”(二人合体),是六书中的会意字,本义就是男女的性爱。《说文》:“仁,亲也。从人二”。《说文》:“亲,密至也。”人二,即二人。密至,亲昵也,即性爱也。《中庸》:“仁者,人也。”郑玄注:“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所谓“相人偶”就是男女性爱。段玉裁说:“按人耦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也隐晦表述了此义。仁与妊及娠均叠韵音通。妊娠,怀孕育子也。仁与“妊”以及“娠”亦为同源字。故“仁”字的引申义,则是慈爱、关怀、仁善。所以《论语》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孔子对“仁”的定义:

第一意义是爱人、博爱(仁爱,广义的人类之爱,而非私情之爱);第二意义就是仁善。道德上的自我修养至于完成,止于至善,曰仁,达到这种境界的即仁人。

二,仁的道德涵义

“命”与“天”的概念都是人生及宇宙之主宰者的概念。人在天与命之下,是被动者。而“德”与“仁”的概念,则是关乎人性的概念。但“德”引入的是外部社会的评价——循规蹈矩,正直之行为,强调的是个人的责任以及社会舆论的评价。仁则不同。“仁”是指个人心性的自我净化。仁是纯爱之心,纯爱他人。纯善之心,纯利他人与社会。爱有私爱与博爱之别。私爱者,主观之爱,所爱其实非对象而是自我。博爱者,超越自我之爱也,乃客观之爱,所爱乃社会、世界而非仅仅自我。爱出自本心,无可伪饰。由博爱之心而升华为博爱他人和有利他人之行为,不是为了取得人们的好评,也不是为了换取他人的回报,不需要援入任何外在的正直标准,这种“仁爱”才是道德理想的至善之境。

对于孔子来说,天地之间最高贵的是人——“天地间,人为尊贵”。“仁”是一种政治理念。博爱大众的思想,以民为本的思想,构成一切“礼义”的终极依归,因此仁这种思想,始终是孔子政治追求的核心理念。孔子毕生以“仁”作为改革的目标,所谓“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三、仁是对于奴隶制度的反叛

要理解孔子仁爱思想对于时代的超越性,就应该看到当时的历史环境——春秋时代的中国还是对人的价值极其轻贱的野蛮文化。这种野蛮主要表现在:

1,经济奴隶和家役奴隶的大量存在。2,以人为祭品的人牲和血祭制度的存在。3,以及以人为君主和主人殉葬的人殉制度的存在。4,除了献俘祭社以外,当时还流行血祭神灵和焚尪求雨的活动。

但是,孔子则明确反对一切用人为君主殉葬的制度。不仅如此,连用俑人(假人)殉葬都反对。《礼记·檀弓》记:“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孔子明确认为,不仅不应用人为殉,就是用人俑为殉,也是不“仁”即反人道的。因为“仁者,人也”。“仁者,爱人”。所以,孔子诅咒殉葬的制度:“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由此可见,孔子在当时提出“天地间,人为贵”、“仁者爱人”的思想,正是针对当时反人道的野蛮制度与文化,具有伟大的历史进步意义!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佛家讲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后的境界,其实自古圣贤的理论都是大致相同的,只是言语名称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