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思想主张:

①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人”、“克已复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③他的“仁”和“为政以德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

④教育思想比较进步,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兴办私学,整理六经。

2、孟子思想主张:

① 把“仁”思想发展成为“仁政”,主张“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

② 提出“民贵君轻”民本思想,认为人民、国家比国君更重

儒家 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在儒家学说中,君臣父子是伦理体系的中心,也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做君主的就是君主,做臣子的就是臣子,臣子对君主绝对服从,不能超过规定的礼数,否则为不忠.而父子之间的关系相似于君臣关系,否则为不孝.不忠不孝是封建礼教中最大的罪过.另外还有一些附带性的伦理纲常,比如女子三从四德、男女同姓不婚嫁、男女同氏可嫁娶等,不过这都不是最主要的.君臣父子的伦理观念很大程度上维持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

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

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中国传统儒家伦理观念是什么

通常,儒家的传统伦理观念就简化为四个字,也就是所谓的“三纲五常”,通常认为最终形成于宋代。

先说三纲,实际上三纲的内容有的是被后人曲解了的,有很多内容都是孔子、孟子所反对的。这里摘要点简要说明:

君为臣纲(忠)——孔子认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出自《论语·八佾》)。孟子则说“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出自《孟子·万章下》)。还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出自《孟子·离娄下》)。

——由此可见儒家并不赞同臣对君的绝对效忠与服从,而是强调君臣各有义务,得相互尊重,君臣关系才可以维持下去。君若不尊重臣,则臣大可不必效忠于君。

另外“父为子纲(孝)、夫为妻纲”则可以看作是上一条的延伸,同样也是强调“父与子”、“夫与妻”的双重关系,不是单方面的服从关系。

再说五常,五常的内容用在当今时代也不过时。

——原来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原来是指宗教祭祀仪式上的一种仪态,是对神灵的祭祀、致敬和尊重。引申到日常生活,就成了对人的尊重。再引申到社会上,就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谦让。

——即是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

——本指公正、合理而人应当做的一种原则,就是说对他人、社会有益的事就是该做的事,反之就是不该做的事。对于该做的事,冒再大的风险都要去做;对于不该做的事,有再多的好处也绝不能去做。

——指的是人应当具备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才能。